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与小学语文、数学等知识性学科的区别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更加强调育人的课程。因此,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不应死记硬背式,而应是深度参与式学习。本文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的《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案例为例,探讨三个让学生深度参与的方面——身体多感官、教学环节全过程、思维。学生在深度参与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符合该课程立德树人的要求。
【关键词】长征;学生;深度参与
《红军不怕远征难》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第九课《中国有了共产党》的第三课时。伟大的红军战士不畏强敌、英勇抗战,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但对于当前生活在幸福年代的青少年来说,长征已是遥远且陌生的事情。本课不需要学生背诵大段有关长征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深度参与学习来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从内心认同并传承长征精神,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一、教学中让学生深度参与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模式,希望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参与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探求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在课堂学习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深度参与则是指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基础上,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参与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教学中,让学生深度参与对学生有利。学生是否真正学习到知识,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是否掌握了知识,还体现在能否将知识学以致用。比如,“填鸭式”教学模式一味地把知识灌输进学生的脑袋里,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对答如流,但是在日后遇到变式时却不会变通。而深度参与式学习是让学生主动去求知、解析和理解,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有利于将知识深刻巩固在学生脑海中,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爱思考、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再者,教学中让学生深度参与也对教师有利。虽然深度参与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但教师在其中也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深度参与学习、从哪些方面帮助学生深度参与学习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教学是教师和学生都在不断学习、互相进步的過程。教师在帮助学生深度参与学习时也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磨练,有利于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中“远征难”的教学案例
师:人们都说这二万五千里长征非常难,到底难在哪里呢?同学们在课前已经收集到了不少关于长征的资料,下面六个人为一小组,大家互相交流自己的课前探究结果。
教师巡视聆听学生的小组讨论。
师:大家都兴致勃勃地分享着自己的探究成果,老师在巡视时听同学们将讨论结果大致分为三类——路难行、战斗多、缺衣少食。(板书)下面,同学们重新分为三大组,各组分别归纳出这三方面的“难”是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等一下各组派一名代表来回答。
教师巡视聆听学生的交流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请各组代表发言。
生1:长征难在路难行。红军战士们仅靠双腿完成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一路上翻雪山、过草地、跨江河,他们可不像我们如今游山玩水般轻松,他们面临的是恶劣的环境。
生2:长征难在战斗多。红军的力量相对较弱,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穷追不舍,整个长征途中发生了600多次战斗。
师:这两组同学讨论得很认真,课本中有一段数据印证了他们的观点,大家一起读一下。(课件展示数据)
生齐读:在长征的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
师:红军战士的每一步都走得很艰难,除了上述两“难”之外,我们有请第三组的代表来继续发言。
生3:长征难在缺衣少食。红军战士吃不饱,很多都是吃皮带、草根来充饥。红军战士穿不暖,靠着单薄的衣服来应对各种恶劣天气。有一些战士不是战死在战斗中,而是饿死、冻死在路上。
师:是的,在长征途中,环境对红军战士的影响甚至大于战争对他们的影响。下面请C小组同学上来为我们演绎长征故事。
C小组成员齐上台表演,生4扮演军需处长,生5扮演指挥员,小组其余成员扮演士兵。教师念旁白介绍故事背景,故事一开场,衣着单薄的生4就躺在地上假装被冻死。生5非常生气地跑出来,质问军需处长去哪了,为什么不给这位同志发棉衣。生6从行军队伍中站出来悲伤地告诉指挥员实情,原来被冻死的同志就是军需处长,他宁愿自己衣着单薄也要保证其他同志的需要。悲伤的气氛在队伍中蔓延开来,但是为了长征胜利,所有人只能重振精神,向军需处长鞠躬告别后继续前进。
师:感谢C小组的精彩表演,请把掌声送给他们。看了他们组的表演,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7:我被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感动了,很敬佩他能做出这样的取舍。
生8:我知道像军需处长一样牺牲的战士有很多,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我们现在也不会拥有这么幸福的生活。
师:在长征途中,牺牲随时随地都会发生。现在的我们无法参与到长征中,但是我们可以听听长征亲历者对当时画面的描述,从中来体会。(播放视频)看完这个视频,你们觉得哪一个画面最让你印象深刻呢?
生9:把人家粪便里未消化的青稞麦粒挑出来洗干净再吃。
师:如果现在叫你们吃,你们愿意吃吗?
生齐(摇头):不愿意。
师:是的,我们现在生活富足,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充饥。可在当时那么困难的处境里,他们只有这样才能活下来。即使处境这么困难,他们怕吗?
生齐:不怕!
师:长征难,但是难不倒红军战士。面对这样一支红军队伍,你有什么感想呢?或者他们身上有什么地方值得你敬佩呢? 生10:我很敬佩他们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精神。我长大了也想当一名保家衛国的军人!
生11:红军战士们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鼓舞了我,我要向他们学习。如果以后遇到困难,我一定不会轻言放弃,一定会迎难而上、坚持到底。
师: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说到做到。下面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毛泽东同志在长征途中写下的慷慨激昂的诗篇——《七律·长征》。(课件展示诗篇)
师生齐诵读《七律·长征》。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从三个方面让学生深度参与学习,从中体会长征难和长征精神。
(一)让学生身体多感官深入参与
多感官教学是一种通过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个感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并提升学习效果的教学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图片和视频的听觉、视觉刺激使得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能更直观地感受红军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在表演环节,通过参与表演和观看表演两种形式,学生能动用多个身体感官来感受故事从而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感情。这种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比仅仅是课件展示故事的教学效果好。
(二)让学生课前、课中全程深度参与
主体参与式学习法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主体意识,一般分为课前参与、课中参与、课后参与三个步骤。学生在课前做好了有关长征的资料收集工作,这有利于推进学生在课堂上理解的进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课前探究成果以及课中思考成果。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当然,课后参与也非常重要,这要求学生在课外也要继续汲取长征的相关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库。学生只有深度参与了教学的各个环节,摒弃以往的“被动接受学习”,才能真正收获知识。
(三)让学生思维深度参与
教学包括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应该停留在仅仅是“教师问—学生答”,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学生在小组合作时各抒己见,将自己收集到的长征信息和对问题的理解讲述给他人听,同时还吸收了来自其他同学的知识和见解,最终将长征难的原因和体现通过合作的形式一起去分析和归纳。本节课的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体会到长征难和知道长征难的原因,更是要求学生要从中领悟到长征精神以及将长征精神运用到未来的学习生活中。
学生在课堂中一步一步地跟着教师的节奏,最终在深度参与中,对长征精神的理解由感性到理性,完成自主建构精神世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博伟.参与式学习与替代式学习对学生科学探究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2]先木西努·莫合德,王云峰,夏衣旦·莫合德.试论多感官教学法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趋势[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1):192-193.
[3]刘丽萍.主体参与式学习法探讨[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2(2):14.
责任编辑
【关键词】长征;学生;深度参与
《红军不怕远征难》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第九课《中国有了共产党》的第三课时。伟大的红军战士不畏强敌、英勇抗战,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但对于当前生活在幸福年代的青少年来说,长征已是遥远且陌生的事情。本课不需要学生背诵大段有关长征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深度参与学习来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从内心认同并传承长征精神,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一、教学中让学生深度参与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模式,希望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参与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探求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在课堂学习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深度参与则是指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基础上,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参与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教学中,让学生深度参与对学生有利。学生是否真正学习到知识,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是否掌握了知识,还体现在能否将知识学以致用。比如,“填鸭式”教学模式一味地把知识灌输进学生的脑袋里,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对答如流,但是在日后遇到变式时却不会变通。而深度参与式学习是让学生主动去求知、解析和理解,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有利于将知识深刻巩固在学生脑海中,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爱思考、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再者,教学中让学生深度参与也对教师有利。虽然深度参与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但教师在其中也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深度参与学习、从哪些方面帮助学生深度参与学习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教学是教师和学生都在不断学习、互相进步的過程。教师在帮助学生深度参与学习时也是对自身能力的一种磨练,有利于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二、《红军不怕远征难》中“远征难”的教学案例
师:人们都说这二万五千里长征非常难,到底难在哪里呢?同学们在课前已经收集到了不少关于长征的资料,下面六个人为一小组,大家互相交流自己的课前探究结果。
教师巡视聆听学生的小组讨论。
师:大家都兴致勃勃地分享着自己的探究成果,老师在巡视时听同学们将讨论结果大致分为三类——路难行、战斗多、缺衣少食。(板书)下面,同学们重新分为三大组,各组分别归纳出这三方面的“难”是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等一下各组派一名代表来回答。
教师巡视聆听学生的交流讨论,讨论结束后,教师请各组代表发言。
生1:长征难在路难行。红军战士们仅靠双腿完成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一路上翻雪山、过草地、跨江河,他们可不像我们如今游山玩水般轻松,他们面临的是恶劣的环境。
生2:长征难在战斗多。红军的力量相对较弱,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穷追不舍,整个长征途中发生了600多次战斗。
师:这两组同学讨论得很认真,课本中有一段数据印证了他们的观点,大家一起读一下。(课件展示数据)
生齐读:在长征的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
师:红军战士的每一步都走得很艰难,除了上述两“难”之外,我们有请第三组的代表来继续发言。
生3:长征难在缺衣少食。红军战士吃不饱,很多都是吃皮带、草根来充饥。红军战士穿不暖,靠着单薄的衣服来应对各种恶劣天气。有一些战士不是战死在战斗中,而是饿死、冻死在路上。
师:是的,在长征途中,环境对红军战士的影响甚至大于战争对他们的影响。下面请C小组同学上来为我们演绎长征故事。
C小组成员齐上台表演,生4扮演军需处长,生5扮演指挥员,小组其余成员扮演士兵。教师念旁白介绍故事背景,故事一开场,衣着单薄的生4就躺在地上假装被冻死。生5非常生气地跑出来,质问军需处长去哪了,为什么不给这位同志发棉衣。生6从行军队伍中站出来悲伤地告诉指挥员实情,原来被冻死的同志就是军需处长,他宁愿自己衣着单薄也要保证其他同志的需要。悲伤的气氛在队伍中蔓延开来,但是为了长征胜利,所有人只能重振精神,向军需处长鞠躬告别后继续前进。
师:感谢C小组的精彩表演,请把掌声送给他们。看了他们组的表演,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7:我被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感动了,很敬佩他能做出这样的取舍。
生8:我知道像军需处长一样牺牲的战士有很多,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我们现在也不会拥有这么幸福的生活。
师:在长征途中,牺牲随时随地都会发生。现在的我们无法参与到长征中,但是我们可以听听长征亲历者对当时画面的描述,从中来体会。(播放视频)看完这个视频,你们觉得哪一个画面最让你印象深刻呢?
生9:把人家粪便里未消化的青稞麦粒挑出来洗干净再吃。
师:如果现在叫你们吃,你们愿意吃吗?
生齐(摇头):不愿意。
师:是的,我们现在生活富足,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充饥。可在当时那么困难的处境里,他们只有这样才能活下来。即使处境这么困难,他们怕吗?
生齐:不怕!
师:长征难,但是难不倒红军战士。面对这样一支红军队伍,你有什么感想呢?或者他们身上有什么地方值得你敬佩呢? 生10:我很敬佩他们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精神。我长大了也想当一名保家衛国的军人!
生11:红军战士们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鼓舞了我,我要向他们学习。如果以后遇到困难,我一定不会轻言放弃,一定会迎难而上、坚持到底。
师: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说到做到。下面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毛泽东同志在长征途中写下的慷慨激昂的诗篇——《七律·长征》。(课件展示诗篇)
师生齐诵读《七律·长征》。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从三个方面让学生深度参与学习,从中体会长征难和长征精神。
(一)让学生身体多感官深入参与
多感官教学是一种通过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个感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并提升学习效果的教学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图片和视频的听觉、视觉刺激使得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能更直观地感受红军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在表演环节,通过参与表演和观看表演两种形式,学生能动用多个身体感官来感受故事从而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感情。这种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比仅仅是课件展示故事的教学效果好。
(二)让学生课前、课中全程深度参与
主体参与式学习法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主体意识,一般分为课前参与、课中参与、课后参与三个步骤。学生在课前做好了有关长征的资料收集工作,这有利于推进学生在课堂上理解的进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课前探究成果以及课中思考成果。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当然,课后参与也非常重要,这要求学生在课外也要继续汲取长征的相关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库。学生只有深度参与了教学的各个环节,摒弃以往的“被动接受学习”,才能真正收获知识。
(三)让学生思维深度参与
教学包括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应该停留在仅仅是“教师问—学生答”,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学生在小组合作时各抒己见,将自己收集到的长征信息和对问题的理解讲述给他人听,同时还吸收了来自其他同学的知识和见解,最终将长征难的原因和体现通过合作的形式一起去分析和归纳。本节课的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体会到长征难和知道长征难的原因,更是要求学生要从中领悟到长征精神以及将长征精神运用到未来的学习生活中。
学生在课堂中一步一步地跟着教师的节奏,最终在深度参与中,对长征精神的理解由感性到理性,完成自主建构精神世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博伟.参与式学习与替代式学习对学生科学探究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0.
[2]先木西努·莫合德,王云峰,夏衣旦·莫合德.试论多感官教学法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趋势[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1):192-193.
[3]刘丽萍.主体参与式学习法探讨[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2(2):14.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