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的朦胧的

来源 :散文海外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zhenlong0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兰·德波顿的文字有的我喜欢,有的就不喜欢了。譬如在一篇文章里他这么写:“大广场的北侧长约101.52米,它是在1619年,由德莫拉建成的。这里的温度是18.5摄氏度,风向朝西。大广场中央的菲利普三世骑马的雕像高5.43米……”我不清楚他为何要如此运用数字,联系后边的文字,这些数字完全不必出现。数字多了,韵味少了——只能说每个人行文方式不同,如我则谨慎之至,尽可能少用甚至不用。此时是春天,信手写一幅书法,有人对我说落款应是二○二一年春,而不是辛丑之春。数字让人清晰,“辛丑”则有人未必知,若再过几十年还得通过推算才知道是二○二一年。
  此说当然没错,就是乏风雅。
  一个人对学科的倾向在小学时就显出端倪。三年级起,算术开始让我为难了。所谓算术,就是计算之术,总是一题在前,踌躇良久,最后答案还是错的。错的多了,见到题就心生忐忑,徒唤奈何。与此同时,语文却乘风破浪,也没下太大功夫。我觉得禀赋是有偏向的,真没办法说清。算术的升华就是数学了,这个抽象的世界比天大,难以下嘴。高考必定遭遇数学,尽管考前大部分精力都在应对,打开试卷还是眩晕不已——有些题根本不会解,有的只解了几步便戛然而止。文科生由于数学而折戟沉沙的并不少,这是需要另一套本事来应对的。进入大学我知道自己与艰涩的数学说再见了——学科的分类就是如此,越来越细。如果有幸使自己的禀赋契合学科,真是开怀无比。只是有一次,我路过数学系教室,见一位教授正在为学生解题——洁净的黑板上开始出现数字、公式和其他符号,娴熟中透着力道和美观。他写上一段,会回头看看他的弟子们,笑笑,接着再演算。当半个黑板被数字充满时,演算结束。他转过身来,轻松地拍了拍手,那一瞬间,很像庄子笔下那个庖丁了。
  这是我第一次察觉数学的美感。
  我曾以为我的职业再也不会与数字有联系。学生在教室里临帖摹碑,我来回走动,看看,有时说,“不错”。不错是一种赞赏,只是宽泛得很,但听者开心是肯定的。直到看见笔下不一般者,我才说,“好!”或者,我在台上说神采、气韵、风骨、格调,这些词明眼人一听都知道不可以用数字测量,全是凌空蹈虚,学生也就漫听漫悟。如同谁能看得到风?看不到风没关系,能看到那棵摇摇晃晃树叶如野马分鬃的棕榈,那就是风了。我喜欢朦胧、不确这类美感,雾里看花一般,传达了古人笔意里那些微妙复杂的情思,浪漫神奇。锦瑟无端,良玉生烟,活性四处弥漫,使人歧见纷纭莫衷一是,才见魅力。此时是见不到数字的,如云霞如沦漾,全无定数。学期末,数学找上门来了,总是要给每一篇文章定一个分数,以便管理者比较高下。于是花一些时间,一篇篇看过。再没有比数字这么鲜明的了,数字说明一切,尽管是很丰富的人,很复杂的审美,终了被很简单的数字锁定。有位大胆女生拿着卷子来问,为何和同桌相比少一分,这一分是哪方面的问题?我只能说,当时的感觉就是这个数——每一个数字的落下都是刹那的判断,在这个分数、那个分数的背后是经验、资历,它们丝丝缕缕地交织起来,渐渐厚实,以至最后落下的这个分数成为这一学期某个学生成绩的定数,不可再改。
  一个对数字迟缓的人遇上了数字的时段——总是要背上一些数字,以方便俗常的生活。实在背不下来,就把它储存于手机里,需要时取出来用。房子里的锁都成了数字锁,由六位数或八位数组成,主人在选择这些数字时有了权利,我都是和自己曾经的过往联系起来,使它们感性一些,譬如某个事件、某个铭心的日子,以此作为密码。数字介入生活越来越多,有时就淡忘了,游走于记忆之外,这时又得找相关的人帮助重输。数字的过人之处就是无情,指头哆嗦一下,输错一个数字,这道门就是打不开,尽管是自己住了好几年的家。如果有急事,心中就开始烦躁。至于已经离不开的电话,错一个字,则永远找不到那位自己要找的人。显然,头脑的负担多起来了——数字那么多,通常一串下来没有什么含义,让人记住是需要付出的。还好,俗世中人在过日子时不会遭遇艰难的运算,数字通常也不会过大,便一日日过去。
  从未看到人们相聚闲谈时会以数学为主题进行讨论,我的理解是这个论题太小众,如果不是专门研究者,估计在座的诸位已经把数学忘得差不多了。解析几何,微分几何,射影几何,分形几何……啊,人生几何如何应对?所谓的闲谈都是以有趣的、可延展的人事作为话题,既是闲谈,鸡一嘴鸭一嘴,没有人计较其中真伪,只是由闲谈生出小开心、小欢喜,让时间过去。主人宴请邀我参加,平时见他不时发表一些书法作品,是寫米海岳那一路的,只不过写得雅化了,很有一些文气,我以为是语文老师——我不爱打听他人的职业,只是自己揣度。席中有人谈到麦家的《暗算》,渲染了这个幽深世界里的神秘、诡异和安在天、黄依依这些超人。他听了只是笑笑,站起来给别人夹菜,说这个菜是店里的招牌,不妨多品尝一下。我是离开后才知道他是密码专家——他可以和朋友很尽兴地谈王右军、黄山谷、董香光这些人和其他艺文门类,却从不谈他的密码——既然大家都听不懂,说出来让大家听了辛苦,还是不说。
  阿兰·德波顿也有过这般感性的表达:“一只黑耳麦翁鸟则高踞在松树枝上,神色忧郁。”这是多么可以回味的文字——狭长的朗戴尔山谷,幽深而碧绿,那是漫延到草丛的溪流在泠泠作响。我此生不会往朗戴尔山谷,眼前却浮动出这样的景致,而这只鸟的忧郁,如此离奇,它的神色让人产生漫无边际的联想。
  这类表达出现后,数字就显得无力。抛开数字后的阿兰·德波顿笔调开张起来,森林中的一切都那么有格调,他认为橡树象征尊严,松树象征坚毅,湖泊则象征静谧……这些都是他情思的放纵,忽此忽彼,不可羁绊。如果说他有数字的随笔讲究矩矱,那么这类文字则是跑野马,也正由于此离奇,他的才情奔腾而出。我想到几次的山村采风,进古厝,游古街,有些人掏出本子记录无休——年代几何,规模几何,人口几何,搜罗殆尽;另一些人则手戳在裤袋里,漫行漫览。
  我更欣赏后一种人,真要下笔,就是写一种感觉。
  (选自2021年3月19日《福建日报》)
其他文献
一  外公是从北疆一路颠簸乞讨回家的。  那是鄂东己未年腊月的一个早晨,已下了两天的雪还在没完没了地下,门口屋檐上,已经挂满了玉帘似的冰凌,野外两处池塘,如一双黛眼,凝视着昏黄的天空。屋里大门闩着,二门掩着,依然听到屋外寒风嗖嗖。  那年我六岁,还没有上学堂,被早起的母亲三番五次催喊着起床。最终她冲进卧室,掀开被子。我乖乖地起床到堂屋拧起装满垃圾的土簸箕,要打开后门,到外面村口小烂泥窖里倒掉。我刚
期刊
一片晚清时期的雾像是患上了抑郁症,将淮安城郊运河边的景致笼罩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  运河边绿色的田畴也情绪低落地一直往下斜去,田坡上沉默寡言的麦苗已经长至半尺,导入沟渠的溪水有些伤感地流着,一个老农拖着一条枯黄色的辫子,正垂头丧气地引水灌溉。一片垂柳心事重重地立在水边,一棵断头柳长相奇特,畸形的树冠和长着肿瘤一般的树干似乎就要离异,黑乎乎的树冠即将坠落下去,树旁的路人居然没有看到,一个个全都像是掉
期刊
长海是大连下辖的一个海岛县,全县有将近两百多个岛屿,散落在一碧万顷的茫茫黄海上,俗称长山群岛。这些岛屿有的很大,大到根本没有海岛的感觉;有的很小,小到无人居住。你无论踏上了哪个岛屿,你都可以说自己来到了长海。  我忘记自己具体是哪一年到达长海的,那时我在晚报做旅游战线记者,长海县广鹿岛搞了一个渔家旅游节,市旅游局邀请各个媒体的旅游记者去采访,于是,我就第一次到了长海。广鹿岛只是长海县一个较大的海岛
期刊
野水芹  野生水芹的味道,绝对是人工培育的水芹所没有的。小时候,母亲偶尔去河边摘一把水芹回来,洗干净之后放进铁锅里。锅烧得通红,刚刚放进去的猪油完全融化。水芹入锅的刹那,伴随着滋滋的响声,一股水芹的清香弥漫开来。不过,这味道堪称鲜美的菜肴,母亲很少做。不仅仅母亲,村子里,也很少有人做这道菜。其中的原因之一是河边杂草丛生,属于藏污纳垢之地,滋生着许多小虫子。有一种叫“天蚂蟥”的虫子,蠕动着软软的身体
期刊
我妈今年七十二岁,除了皱纹、白发之外,看不到衰老。她早晨跑步,穿专业田径训练鞋。  我外甥阿斯汗恶搞,把钟点回拨两小时,她三点钟起床跑,回到家四点半。我爸问:“你昨天晚上干啥去啦?”以为她夜不归宿。  跑完步,她熬奶茶、擦地、把煮过的羊肉再煮一下。我爸醒来,她给他沏红茶、冲燕麦炒面,回答我爸玄妙的提问:“谢大脚到底是不是赵本山的小姨子?”“立春没有?”  阿斯汗醒来,提出更多的问题,关于洗澡、书包
期刊
那年雨水壮,送母亲回老院住,推开柴门,妈呀,蒿草忽悠忽悠挤满所有空间,下脚就踩着伏地野花,刺菜甘菊蒲公英燕子翼,敢是来到奶奶们老故事里的荒郊野外?  “一个人走着走着天就擦黑了,荒草没窠正害怕,一片金灿灿的黄花地里冒出了厅堂瓦舍,灯火亮堂堂的,住着狐仙还是女鬼,月亮一圆就烫上一壶小酒,跷腿坐门前,葱心绿的裙子雀白的脸梳着大如意头,别着一朵谁也没见过的大红花,香喷十里,什么长虫精蜘蛛精蝎子精耗子精都
期刊
八十五岁的买买提老人,安静地靠门坐着。他身着一件灰色的半长大褂,头戴一顶花帽,一撮发白的胡子跟随着呼吸微微地颤动着,他目光沉静地看着眼前这一切。没有人和他说话,他也不去关注任何人。他只是平静地空对着眼前的一切。这世界好像和他无关。  这是一场家庭聚会。所有的家庭成员已到齐,聚会将从一顿家宴开始。在尤库日买里,每天有很多场这样的家庭聚会。有快乐的,也有悲伤的。  一口大锅已架在了火势正旺的炉子上。锅
期刊
父亲离世已经整整十年了。当初那种不能面对、不可承受的锥心之痛渐渐消去,深深的怀念随着日月更替,随着年岁增长、鬓发霜重而愈益浓烈。父亲魁梧的身影时常从他亲手搭建的老宅,从他劳作过的田间小径走进我的梦乡,直到我泪痕满腮、惊醒四顾,听无边长夜里风轻云静斗转星移……  1924年农历冬月十五,父亲诞生在湖南安乡县王家湾村的一间简陋农舍,兄弟中排行老四。年幼时爷爷病逝,奶奶裹小脚,不能下地干活,大伯二伯已分
期刊
芫荽  有资料显示,全世界超过七分之一的人不喜欢甚至讨厌芫荽,称其为“香草中的恐怖分子”。缘由是它那怪异迷离的香气。  “芫荽”一词,带有古音古韵。我的家乡竹溪,男女老少识字的不识字的都这么叫,有一种轻柔温婉的况味。一听到这个叫法,就有一股幽幽的草香扑鼻而来,仿佛飘荡着湿漉漉清灵灵的水汽薄雾,邈远而缱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和几位同事到长沙附近的一个县出差,路过县城菜市场时,看见菜摊上摆着一
期刊
丘陵算不上好地方。  不好生活的地方,往往是好生养的地方。丘陵总是人丁兴旺,孩子成窝,吃是每家每户的头等大事。但现在也不是这样了。  年前,我驱车百十里,回了一趟老家。在村口,碰到抱着孩子的堂兄。我问:“孙子?”堂兄说:“重子!”堂兄结婚早,儿子孙子结婚都早,他六十出头已经带上重孙。儿孙都在上海打工,也在上海安了家,堂兄骂:“?菖亲妈的,这些东西都不回来了。”堂兄老了。  当年,堂兄是村中孩子的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