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地怪味菜

来源 :散文海外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ryr08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芫荽
  有资料显示,全世界超过七分之一的人不喜欢甚至讨厌芫荽,称其为“香草中的恐怖分子”。缘由是它那怪异迷离的香气。
  “芫荽”一词,带有古音古韵。我的家乡竹溪,男女老少识字的不识字的都这么叫,有一种轻柔温婉的况味。一听到这个叫法,就有一股幽幽的草香扑鼻而来,仿佛飘荡着湿漉漉清灵灵的水汽薄雾,邈远而缱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和几位同事到长沙附近的一个县出差,路过县城菜市场时,看见菜摊上摆着一把把碧绿水灵的芫荽,格外醒目。我走过去指着芫荽,问多少钱一把?摊主说香菜五角钱一把。我始知道芫荽还有一个别名叫香菜,也感到芫荽在城市里的价格并不低。有个专管城市蔬菜生产供应的部门叫蔬菜办,他们对蔬菜有大路菜和细菜之分,芫荽归类为细菜,其价格远高于大路菜。
  谷雨前的一个周末下午,我步行去离家不远的一所校外培训机构,接学习绘画的小外孙。穿过一条小巷子时,看见边上开有两小厢菜地,全都种着芫荽。一厢地里剩下几棵芫荽,已有一尺多高,茎秆微紫,开枝散叶,顶着无数花蕾,少许几朵已然绽放,准备结籽留种;一厢芫荽新苗拱出,才长出几片嫩嫩的叶子,一周左右就可食用。两厢芫荽挨着,却隔了辈儿。主人有意错开播种时间,是想一茬一茬接上续。我推想他是打心眼儿里喜欢芫荽的。
  我对芫荽始恨终爱。好多年前,竹溪人家是不专门留地种芫荽的,只在大蒜香葱地里随意撒些芫荽种子,任其自由生长。芫荽在菜地里,总长不赢它们,不大惹人注意。等到芫荽和大蒜香葱长得平齐或更高,往往已是茎粗叶老,不堪食用了。小时候,我觉得芫荽的气味,就跟乡村里一种状如水龟、暗黑色、个头不大、到处乱飞的蝽科昆虫发出的味道相似。这种昆虫一碰上它,便放出一股奇臭难状的气味,让人很不爽,我们称为打屁虫。其实这虫有个很雅的学名叫九香虫。偶尔,母亲也会扯一小把芫荽洗净切碎凉拌。我上桌看见就会嘟嘟囔囔叫挪开,或者夹点菜就躲开。我一个小学女同学,也对芫荽特殊强烈的气味很排斥,有时闻到这气味就会作呕。有一喜欢恶作剧的男同学,一天课间,他悄悄跑到校园外的菜地里,扯下几棵芫荽,用双手使劲揉搓出汁液涂满手掌手背,背着手踱到女同学面前,出其不意地将双手伸到她的鼻子下,女同学突然闻到辛香浓郁的气味,顿时条件反射般喊叫,“哇”的一声吐将起来。我闻到随风飘来的余味,也有要吐的感觉。后来,我走出了竹溪这片小天地,在外就餐的机会增多,发现很多菜肴里都用芫荽提味调味,有时简直就是没得的选择。适者生存。遇到这种情况,我只得硬着头皮吃,一来二去,慢慢品出了芫荽的真味,从排斥到接受再到喜爱。号称美食家的汪曾祺先生原来也是不吃芫荽的,认为有臭虫味。一次,他到家里开的中药铺去吃面,管事的弄了一碗凉拌芫荽激将他,一咬牙吃了,从此就吃芫荽了。他说“有些东西,本来不吃,吃吃也就习惯了。”我和他也一样。
  芫荽是一种一年或二年生的草本植物,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及中亚地区,史传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内地,故名胡荽,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丝绸之路也是一条美食之路,沿着这条两千多年来连接东西方的古道,新奇碧鲜的蔬菜、水果东进西出,源源不断地端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一本《中国野菜识别和食用图鉴》里,把芫荽列为野菜之一种。现在很少见到野生芫荽,我们不会把它当作野菜了。
  芫荽嫩茎和鲜叶含有特殊的挥发油,那特殊的味道就是挥发油发散而来。它鲜嫩青碧的绿叶,鬼魅妖冶的气味,祛腥除膻的特质,常作菜肴的点缀、去膻、增味之用。牛肉火锅、羊肉火锅、鱼头火锅里放一把碧绿的芫荽口舌生津;花生碎拌芫荽、芫荽炒猪肝人见人爱。《本草纲目》 云:“胡荽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芫荽具有芳香健胃、祛风解毒的功效,最宜霜降期间养生食用,其黄金搭档食材是牛肉、黄鳝、腐竹和鳖肉。芫荽加牛肉可以健脾胃、除水肿,通大小肠积气。芫荽和腐竹,能够促进胃肠蠕动,加快营养消化吸收。
  有一年秋天,我去宁夏吴忠公干,晚上到时感觉天气很冷。朋友说带我们去喝碗羊汤,暖和暖和。香气腾腾的羊汤上面漂着芫荽、青萝卜片、枸杞和洋葱等,爽口开胃。一碗下去,汗腺打开,寒意顿消。《金瓶梅》第九十四回写到鸡尖汤,是用雏鸡脯翅的尖儿碎切,加上椒料、葱花、芫荽、酸笋、油酱之类做成的清汤,香喷喷热騰腾,但春梅不是嫌清淡就说忒咸了。可能与心情和环境有关。
  在北方的一些地方,有处暑节气“上新麦子坟”的习俗,就是用新麦祭祖。祭祖时,不但要放上十二个大馒头,还要摆上四个好菜,如芫荽小炒、肉炒扁豆、韭菜煎蛋、油炸小黄鱼,以时鲜蔬菜为主。芫荽小炒用来祭祖, 可见地位之尊崇。日本人喜欢用芫荽入茶,说是能够帮助排毒。汕尾擂茶原料就有芫荽,喝这种茶生津止渴,防风祛寒,清热解毒。我在读到《金瓶梅》第七十五回时,看到“申二姐伴着大妗子、大姐、三个姑子、玉箫,都在上房里坐的,正吃芫荽芝麻茶”时,觉得匪夷所思,便在旁边批注了四个字“这茶啥味?”
  芫荽性温味辛,入肺、胃经,辟一切不正之气,其药用价值亦很高。芫荽葱白生姜片水煮,加红糖,趁热服可治感冒。芫荽煎汤,一天三洗,能治脸上雀斑。
  暮春的一个傍晚,我出去散步,顺着一条还没有完工的道路慢慢走。忽然看见路边一块地上长着几蓬齐腰深的芫荽,开满了白色带紫的花,如一只只小蝴蝶张开翅膀歇在枝头,暮色中望去散发出一层淡淡的银色光晕。晚风袭来,植株浪漫起伏,弥散着清新淡雅的花香。过几天再去看,还是那模样。芫荽由蔬菜变为园林植物,乡村田园风,人间烟火气,好美好诗意。
  香椿
  香椿芽是长在树上的蔬菜,在暖暖春风里弥漫着柑橘、樟脑和丁香混合的香气。它的春天味,有人觉得醇香爽口,魂牵梦绕;有人说它古怪难闻,掩鼻嫌弃。
  椿树高耸,枝叶疏朗。椿木黄褐色,间镶红色环带,纹理美丽,质地坚硬,光泽温润,耐腐力强,不翘不裂,不易变形,是做家具、室内装饰品的优良木材,素称“中国桃花心木”。家乡竹溪有一习俗,哪户人家生了女儿,做父亲的就会在房前屋后栽上几棵椿树。待女儿成人将要出嫁时,砍倒椿树,解成木料,请来木匠,精心打制一套嫁奁,把女儿风风光光嫁出去。香椿从孱弱小苗长成参天大树,枝梢年年长出叶厚芽嫩,绿叶红边,油亮饱满,似玛瑙如翡翠的香椿头,竹溪人唤作“椿尖”,是春天的美妙馈赠。“椿木实而叶香,可啖。”可谓一举几得。   我的女儿出生那年,我也依俗栽下十多棵椿树。椿树伴着女儿一同长大。待女儿出嫁时已流行购买家具,用不上我栽的椿树做嫁奁了。那十几棵椿树,一棵做了老屋横梁,替换朽坏的梁木,几棵做了他用,剩下的长得健硕蓬勃,环抱有余。一到春天,可采下成篓成篓的香椿芽,是左邻右舍喜爱的美味佳肴。家人有时也会给我捎带一些刚采摘的椿芽品鲜。一嗅到浓香四溢的味道,不仅食欲大增,还会忆起栽树时的情景,勾起一种淡淡的乡愁,感叹韶华飞逝,岁月易老。
  香椿在我国栽培已经两千多年,食椿历史悠久。相传在汉代,民间的食椿习惯就已遍布大江南北,唐、宋及明清时期,很多地方产出的香椿成了宫中贡品。清代民间称春天采摘、食用椿树的嫩芽为“吃春”,有迎接新春之意。“雨前椿芽嫩无比,雨后椿芽生木体。” 香椿芽最宜谷雨节前采摘食用。椿芽焯水后做菜,颊齿生香。清代李渔赞道:“菜能芬人齿颊者,香椿头是也。”通常的吃法有凉拌椿芽、香椿炒鸡蛋、香椿拌豆腐等;还有的用来做饺子、蒸包子、拌凉面等。还可以腌制,留作慢慢食用。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详细记录了香椿芽的吃法:“香椿芽采头芽,汤焯,少加盐,晒干,可留年余。新者可入茶,最宜炒面筋,熝豆腐、素菜,无一不可。”康有为钟情于椿芽的芳香,赋诗道:“山珍梗肥身无花,叶娇枝嫩多杈芽。长春不老汉王愿,食之竟月香齿颊。”
  一次,我去乡下查看增减挂钩项目实施情况,午间在农户家就餐。桌上有一碟碎切的椿芽,半干半湿,呈暗绿色。我舀了一勺送入口中,清香蹦脆,咔嚓有声。用之拌饭食用,香留齿间,回味无穷。我盯着椿芽而不旁顾,一碟碎切的椿芽被我吃了一半。我为了掩饰窘态,边吃边赞:好吃!好吃!小满那天,我到一个乡镇去参与第三次国土调查,中午在食堂就餐,席间有一盘浸黄透绿的鲜凉拌椿芽,望之垂涎欲滴,食之满嘴含香。主人不无得意之色,说鲜椿芽是这儿的一大特色,一年四季都有得吃。我询问其故,主人告诉我,椿芽当季时采摘,用水焯过,焯过的椿芽由嫩红变为鲜绿。沥干水后用真空袋分装,冷藏保鲜,随取随食,方便得很。不过,毕竟数量有限,一般情况下难得吃到。
  竹溪的野地里,还长有一种与椿树形态相像的树,我们叫它臭椿,书名叫樗树。《长物志》里说“香曰椿,臭曰樗”。这两种树,不仅气味有别,而且树干也有很大差异。樗树干表面光滑不裂,椿树干则树皮容易皲裂。据说上帝在给植物命名时,把臭椿叫成天堂之树。这个名字本来是给香椿准备的,以褒扬其清香高洁。可上帝一不小心弄错了。香椿得知这一情况后,越想越气,结果把肚皮都气炸了。但在小孩眼里,这两种树还是往往弄错。我记得小时候,一天放学后去山上放羊,看见几株椿树长着惹人爱的嫩芽,无人采摘,心中窃喜,忙跑过去攀枝折丫掰扯起来。费了老大工夫,把能采到的嫩芽都采完了,脱下外套兜着,大大一包。我一边背上驮着大包一边哼哼唱唱赶羊下山,想给母亲一个惊喜。当我把一大包椿芽放到母亲面前,母亲轻轻打开,认出是臭椿芽,又笑又气,拿出几芽,伸到我鼻子下说,你好生闻闻,这是香椿芽吗?我嗅嗅,果然有腥味却没有浓香味。我很懊悔,難怪这么好的嫩芽没人采。
  竹溪有歌谣云:椿树高来莫上巅,马走险路莫走边。风流玩耍莫大胆,哪个一手遮得天。俗语说“香椿过房,主人恐伤。”都意在提醒人们,椿树高大,枝干斜逸,脆而易折。如果上树采摘椿芽,要防止枝断摔伤。椿芽好吃,但要注意安全。我的小伙伴曾有采椿芽从树上掉下来摔伤的事例。
  中医认为,香椿芽味苦、性平、无毒,有开胃爽神,祛风除湿,止血利气,消火解毒,美容养颜的功效,故民间有“常食椿巅,百病不沾,万寿无边”之说。《本草纲目》云: “香椿叶苦,温煮水洗疮疥风疽,消风去毒。”不过,中医典籍也指出“椿芽多食动风”。告诉我们食用香椿要适当适量,不可贪吃。
  《庄子》云:“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上古时代的大椿树以人间八千岁为一年,可见寿命长久。后人便常用 “千椿”“椿寿”等词语,祝愿长辈像椿树一样长生不老。男以强为贵,女以柔为美。香椿枝干硬挺,萱草鲜艳忘忧。这两种植物都承载着美好的象征意义,人们就用“椿”比喻父亲,用 “萱”形容母亲。有诗为证:“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满头。” “椿萱堂上难追慕,桂萼阶前竞秀妍。”“椿萱并茂”意为父母双全、健康长寿。
  “民国最后一位闺秀”张充和女士,随夫定居美国后,在自家院子里栽植了几棵从中国捎带去的椿树苗,她还一直保留着吃香椿的习惯。香椿寄托着张充和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香椿不仅是一道怪味菜,更是一种家国情结和人文情怀。
  鱼腥草
  鱼腥草,一名蕺草,还叫折耳根。这种穿越古代摇摇曳曳走来的野草,味如其名,是公认的怪味草。
  因了这草鱼腥味的异气,人们对其态度易走极端,分化严重。有的尊为“仙草”,爱得深沉。《旧经》云:“越王嗜蕺。”故南宋王十朋写有《咏蕺》诗:“十九年间胆厌尝,盘馐野味当含香。春风又长新芽甲,好撷青青荐越王。”与王十朋同时代的张侃还咏道“我歌采蕺非虚辞,采蕺歌中有深意。”不无赞美之意。有的闻味色变,避而远之。日本园艺家柳宗民就称“常见野草中茎叶会散发出恶臭的,除了屁粪葛,还有臭味与它相当的蕺草。”“蕺草闻起来则是混合了腥臭和青草味的独特气味,大概没人会喜欢这味道。”对其很不待见。
  家乡竹溪多沙壤土,最宜鱼腥草生长。路边、溪旁、树荫下、湿地里,到处都可看见它的身影。乡下可食用的野菜太多,水芹菜、鸭脚板、地米菜、野葱等,随手一薅就是一大把,鱼腥草是很少入乡下人法眼的,只是在春天里有人偶尔把嫩茎嫩叶一起切碎,撒上一些辣椒末凉拌着吃。翠绿鲜嫩的鱼腥草却是喂猪的好饲料。那时,我们放学后一大任务就是扯猪草。邀上三五好伴,专寻那肯长鱼腥草的地方去,不一会儿就能扯回高高一背篓。在吊脚楼上剁猪草时,鱼腥草的气味浓烈,刺鼻熏眼,我们往往扭过头乱剁,常有把手指剁伤的情况发生。那时猪饲料多么环保,想想当下食品之忧,真是过得猪狗不如。   鱼腥草地下茎在沙壤土中新芽萌发,盘根错节,繁殖迅速。我家阳台上有一空置花盆,春天,我将从超市里买来的鱼腥草,选一截地下茎埋入土中,没多久长出了嫩红的新叶。我没管没顾,它却一味疯长爆盆了。我把花盆斜置着连土带草抠出来,发现鱼腥草的地下茎已在里面旋盘成饼,纵横丛生。我把地下茎上泥土抖落洗净,切碎凉拌,细嚼慢品,好不惬意。芒种那天,我从单位回家时,忽然远远看见小区花圃里有几朵白色小花探头探脑。我好奇,走过去想看个究竟。走近,才认出是一小片鱼腥草,正兴高采烈地开着花姿动人的纯白花朵。我问保洁员,怎么想起在花圃里栽鱼腥草来。她笑笑解释,哪是专门栽的,是有人不经意把鱼腥草的根扔在花圃里,就长成这样了。我点点头,看着这些漂亮的花朵,觉得这样子很好。西方人认为鱼腥草是极具东方风情的花卉,常常栽在庭院里供人观赏,而且还培育出好几个新品种。
  茎白脆嫩,香味浓郁的鱼腥草,而今已是很多人家餐桌上一道常见的开胃小菜。最简单的吃法是把切短的鱼腥草茎凉拌生吃,色白如玉,别样滋味。讲究些的可拌上辣椒粉、生姜、芫荽、葱蒜、香料、食醋等。我们当地还有鱼腥草炒腊肉、鱼腥草煎蛋饼等吃法,虽受欢迎,但不常做。
  鱼腥草因为味道怪,有时也不太招人喜欢。那年,我们接待一位从北京来县里挂职扶贫的干部,桌上有一碟凉拌鱼腥草,他看到我们吃得津津有味,便问是什么菜。我们说是当地的特色菜,怂恿他试试。他果然中计,挑起几截就吃。只嚼几下,就捂着嘴往卫生间跑,吐得稀里哗啦。从此对鱼腥草敬而远之。号称什么都能吃的汪曾祺,也难敌鱼腥草的腥味。他这样记述吃鱼腥草的情景:“有一个贵州的年轻女演员在我们剧团学戏,她的妈妈远迢迢给她寄来一包东西,是择耳根,或名则尔根,即鱼腥草。她让我尝了几根。这是什么东西?苦倒不要紧,它有一股强烈的生鱼腥味,实在招架不了!”
  鱼腥草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有全能保健师之美称。它有抑菌消炎、排湿解热、免疫清肺等功效。如把鱼腥草叶子揉碎敷在伤口上可治感染化脓,叶子晒干后泡茶喝,能利尿、通便,防感冒,防动脉硬化。据说日本广岛、长崎遭到原子弹袭击后,鱼腥草在核辐射环境里依然长得十分旺盛。传说一位双目失明的贫困老母亲患了重病,咳嗽、高烧。一日她想喝鱼汤。儿子无钱买鱼,只好上山采来鱼腥草熬汤,骗母亲说是鱼汤。母亲信以为真,连喝几碗。喝过鱼汤后,母亲的病竟慢慢好了。柳宗民的母亲喝了一年的鱼腥草煎服的汤药,治好了副鼻竇炎。有一天,我到红二、六军团指挥部去参观,通往指挥部的水泥路边,整齐地码晒着一溜鱼腥草植株,一打听,当地人说是晒干了泡茶喝,治感冒。我的一位同事一年前体检时发现有脂肪肝,有人建议他常吃鱼腥草。他果真每天生吃凉拌鱼腥草,一年后再去体检,脂肪肝没了。他觉得鱼腥草好神奇。
  春秋时代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是个很励志的故事,几乎妇孺皆知。他采蕺食蕺的事却鲜为人知。相传勾践从吴国回国的第一年,碰上了罕见的荒年,百姓无粮可吃。为了渡过难关,勾践亲自登上绍兴城区东北面一座小山寻找可以食用的野菜,终于在山上发现了蕺菜可果腹。后来,人们便把勾践采蕺的这座山叫作蕺山,也流传开了越王采食蕺草的故事。
  一道怪味菜,竟也牵扯出这么多事体,我没有想到。天生我材必有用,每种植物都蕴蓄着生命的坚韧与美好。
  (选自2021年第4期《吐鲁番》)
  原刊责编  刘迎春  王  珍
其他文献
山间有流岚,淡而轻薄地悬在低空。零星几户人家,偶尔在朦胧中浅露半角屋檐,村庄修到山势起坡的地方,便停留在大片的苜蓿中。羊肠小道从村里蹿出去,起伏在满山的灌木丛里,引领着我们去往山的高处。山顶上有片原始森林,名叫双马杆,我们此行,就是要穿越它。数十人沿着小路,不可并肩,只能络绎而行,往往是先头者已经抵达山腰,后面的人还在山脚下虫子般蠕行。暮色四合,还要赶很远的路,有人在山腰上大喊,“跟紧啦”,声音在
期刊
外甥拍了一些老院子的照片。荒芜的园子里,各种果树,参差斑驳,萧索衰败。红砖铺就的院子,落满灰尘,一地灰黄。墙角、门楼、炭房、牛棚处,回旋着许多居无定所的枯枝败叶。屋子还好,门帘还在,遮盖了些许凄凉。  现在想想,爷爷去世,奶奶尽管悲痛,五个需要抚养的孩子、家庭的重担,还是分化了奶奶的悲伤。大伯去世、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贫困的折磨,也分散了奶奶的注意力。好不容易才有的可爱小孙女的早夭,成了压垮奶奶的
期刊
一  外公是从北疆一路颠簸乞讨回家的。  那是鄂东己未年腊月的一个早晨,已下了两天的雪还在没完没了地下,门口屋檐上,已经挂满了玉帘似的冰凌,野外两处池塘,如一双黛眼,凝视着昏黄的天空。屋里大门闩着,二门掩着,依然听到屋外寒风嗖嗖。  那年我六岁,还没有上学堂,被早起的母亲三番五次催喊着起床。最终她冲进卧室,掀开被子。我乖乖地起床到堂屋拧起装满垃圾的土簸箕,要打开后门,到外面村口小烂泥窖里倒掉。我刚
期刊
一片晚清时期的雾像是患上了抑郁症,将淮安城郊运河边的景致笼罩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  运河边绿色的田畴也情绪低落地一直往下斜去,田坡上沉默寡言的麦苗已经长至半尺,导入沟渠的溪水有些伤感地流着,一个老农拖着一条枯黄色的辫子,正垂头丧气地引水灌溉。一片垂柳心事重重地立在水边,一棵断头柳长相奇特,畸形的树冠和长着肿瘤一般的树干似乎就要离异,黑乎乎的树冠即将坠落下去,树旁的路人居然没有看到,一个个全都像是掉
期刊
长海是大连下辖的一个海岛县,全县有将近两百多个岛屿,散落在一碧万顷的茫茫黄海上,俗称长山群岛。这些岛屿有的很大,大到根本没有海岛的感觉;有的很小,小到无人居住。你无论踏上了哪个岛屿,你都可以说自己来到了长海。  我忘记自己具体是哪一年到达长海的,那时我在晚报做旅游战线记者,长海县广鹿岛搞了一个渔家旅游节,市旅游局邀请各个媒体的旅游记者去采访,于是,我就第一次到了长海。广鹿岛只是长海县一个较大的海岛
期刊
野水芹  野生水芹的味道,绝对是人工培育的水芹所没有的。小时候,母亲偶尔去河边摘一把水芹回来,洗干净之后放进铁锅里。锅烧得通红,刚刚放进去的猪油完全融化。水芹入锅的刹那,伴随着滋滋的响声,一股水芹的清香弥漫开来。不过,这味道堪称鲜美的菜肴,母亲很少做。不仅仅母亲,村子里,也很少有人做这道菜。其中的原因之一是河边杂草丛生,属于藏污纳垢之地,滋生着许多小虫子。有一种叫“天蚂蟥”的虫子,蠕动着软软的身体
期刊
我妈今年七十二岁,除了皱纹、白发之外,看不到衰老。她早晨跑步,穿专业田径训练鞋。  我外甥阿斯汗恶搞,把钟点回拨两小时,她三点钟起床跑,回到家四点半。我爸问:“你昨天晚上干啥去啦?”以为她夜不归宿。  跑完步,她熬奶茶、擦地、把煮过的羊肉再煮一下。我爸醒来,她给他沏红茶、冲燕麦炒面,回答我爸玄妙的提问:“谢大脚到底是不是赵本山的小姨子?”“立春没有?”  阿斯汗醒来,提出更多的问题,关于洗澡、书包
期刊
那年雨水壮,送母亲回老院住,推开柴门,妈呀,蒿草忽悠忽悠挤满所有空间,下脚就踩着伏地野花,刺菜甘菊蒲公英燕子翼,敢是来到奶奶们老故事里的荒郊野外?  “一个人走着走着天就擦黑了,荒草没窠正害怕,一片金灿灿的黄花地里冒出了厅堂瓦舍,灯火亮堂堂的,住着狐仙还是女鬼,月亮一圆就烫上一壶小酒,跷腿坐门前,葱心绿的裙子雀白的脸梳着大如意头,别着一朵谁也没见过的大红花,香喷十里,什么长虫精蜘蛛精蝎子精耗子精都
期刊
八十五岁的买买提老人,安静地靠门坐着。他身着一件灰色的半长大褂,头戴一顶花帽,一撮发白的胡子跟随着呼吸微微地颤动着,他目光沉静地看着眼前这一切。没有人和他说话,他也不去关注任何人。他只是平静地空对着眼前的一切。这世界好像和他无关。  这是一场家庭聚会。所有的家庭成员已到齐,聚会将从一顿家宴开始。在尤库日买里,每天有很多场这样的家庭聚会。有快乐的,也有悲伤的。  一口大锅已架在了火势正旺的炉子上。锅
期刊
父亲离世已经整整十年了。当初那种不能面对、不可承受的锥心之痛渐渐消去,深深的怀念随着日月更替,随着年岁增长、鬓发霜重而愈益浓烈。父亲魁梧的身影时常从他亲手搭建的老宅,从他劳作过的田间小径走进我的梦乡,直到我泪痕满腮、惊醒四顾,听无边长夜里风轻云静斗转星移……  1924年农历冬月十五,父亲诞生在湖南安乡县王家湾村的一间简陋农舍,兄弟中排行老四。年幼时爷爷病逝,奶奶裹小脚,不能下地干活,大伯二伯已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