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的孩子

来源 :散文海外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mu12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丘陵算不上好地方。
  不好生活的地方,往往是好生养的地方。丘陵总是人丁兴旺,孩子成窝,吃是每家每户的头等大事。但现在也不是这样了。
  年前,我驱车百十里,回了一趟老家。在村口,碰到抱着孩子的堂兄。我问:“孙子?”堂兄说:“重子!”堂兄结婚早,儿子孙子结婚都早,他六十出头已经带上重孙。儿孙都在上海打工,也在上海安了家,堂兄骂:“?菖亲妈的,这些东西都不回来了。”堂兄老了。
  当年,堂兄是村中孩子的领袖,带领着我们和邻村的孩子打石头仗,石如飞蝗,被砸中的头破血流,嗷嗷乱叫。如今村中再也找不出一个闯祸的孩子,也看不见追打孩子的母亲和一声接一声气急败坏的咒骂。
  堂兄一直生活在原地,他是个有本事的人,一说起“现在”就生气。
  “现在做田连个锄头都没有,背个药水筒子打除草剂!现在下地,骑个电瓶车,不像去干活像去看戏!”又讲到气候和环境:“原来冬天大牯牛都冻死了,现在冬天蚊子都冻不死!原先这条河里小鱼小虾的,淘米篮子都能舀到,三岁伢子下水都能摸到鱼……”堂兄是个木匠,吃过几年咸菜饭,学得一门好手艺,特别是“隔”(割)得一手好“材”,远近有名。村中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睡上立新做的棺材”。“立新”是堂兄的大号。禁止土葬的政策落地,堂兄失了手艺,断了财路,在村中的地位也一落千丈。丘陵田小,他和堂嫂除了带孩子,还捡些零头碎脑的田来做。丘陵红壤,颜色好看,能开染坊,但瘦瘠,种庄稼不出货;红土性黏,沾锄头,田不好做。可他们总是把田做得角到边齐,把庄稼伺候得漂漂亮亮。勤劳,谨小慎微,能吃苦,犟脾气,爱贫嘴,堂兄是典型的丘陵人。而我在外面漂荡了多年,只能算个“非典型的丘陵人”。人越来越懒了。以前这时候,山上都能看见双衣花了。堂兄想表达的是“人勤春早”,肯做会累的人,春来得更早。
  “双衣?”我刚想查问这久违的“发小”,堂兄却说:“现在很少见了。”
  从一九八三年读中专开始,我就离开了村子,这些年,辗转了好几个乡镇,走来走去,兜兜转转,似乎是走出去了,但走出去的只是村子,从未走出丘陵。我一个干了几十年农技员的老同学说:“丘陵的路,缠腿,道不好走。”老同学说得隐晦。他也是丘陵之子,酒量大,能睡,清醒的时候,也沉默得像一块长满青苔的石头。人这一生,喜欢在山顶上跟自己分手,上山的时候低着头,一个劲儿地往上爬,只有下山的时候才频频回头。“狐死必首丘”,屈子若是得意,写不出如此深沉痛彻的句子。家山没有风景,荒岗也从不丰饶,却时时让我牵挂。我想为丘陵写点什么,却一直迷茫于它地貌的复杂、气候的中庸、物产的零碎和人心的叵测,拿捏不准也就无从下笔。无意之中,堂兄的一句话,我似乎有了灵感。
  “双衣”也是丘陵的孩子。
  隆冬的天底下,一条蜡样的河湾,静止不流。在河与南山之间,有些歇冬的田块,在河与北山之间,稍高的地势上面,有些散落的人家。冬日里的人家最像人家。
  滴水滴冻,母亲刚把湿衣服晾在门口的索上,转身进屋,衣服就冻成了硬邦邦的壳。
  家中。大门上的每条缝都用裁纸糊上,不给风留一丝缝隙;堂屋中间的泥地上,挖了一个四方形的火塘,里面烧着树根,火塘上方是一个火吊子,用铁链缭在梁上,火苗舔着吊子底,大梁熏得漆黑。
  父亲拾粪归来,在石砧上面锤干草,干草锤软和了好搓草绳,开春要用。劳动是他驱寒取暖的方式。军人出身的他改不了出操的习惯,大冬天的,踩着大白霜出门,全村第一个,只是将“一二一”改成了拾粪。父亲会理发,会拳脚,会修剪果木,会用搭网捕鱼,会用苦楝树的根熬汤给我们驱蛔虫。他还用薄膜在院子的一角搭建了一个阳光棚,让我们在太阳下沐浴。父亲要带我们“出操”,母亲惯着我们,叫我们别起来,好不容易焐热了被窝,早饭就在床头上吃,先铺一块围腰,再盛一碗山芋粥递到我们手里。
  拾粪回来的父亲说,山脚下看见双衣花了,这天冷不到哪去了。
  双衣开花在旧历年的前后。它是丘陵一年当中开花最早的草本植物,和蜡梅花前后脚。赶上暖冬,冬至上坟就能看见双衣花了。先是从冻土里撇出两片很厚实的叶子,叶中间挑一根瘦弱的莖,茎很短,顶端开一朵白盏黄蕊的六瓣花,贴着地面,像是贴着水面的睡莲。
  双衣是乳名,它的学名叫“光慈姑”,是一味中草药,因为开花早,丘陵的老少都叫它迎春花。敢为天下先的,一定都有天赋异秉,双衣也是,它的花和叶都有一层厚厚的植物脂肪,埋在地下的双衣果(块茎)也穿着一棉一夹两层“衣”。
  人们常说“九尽花开,冻出尿来”,九未尽,花却开了,不惧冬的淫威,独骑闯关,笑傲江湖,双衣花是那样的勇敢。记得一位忆苦思甜的大爷,曾动情并自豪地对我们诉说:“六○年,过粮食关,我靠一柄山锄(挖双衣果),救了一家人性命,双衣花是我们穷人的花!”
  是啊,在草都不敢露头的寒冬,双衣花开,吹响了向严冬冲锋的号角,鼓舞着人们:严冬将尽,春光不远,也许就在明天吧,穷人可以不愁了。
  等到花开天下暖的时候,双衣花反而不见了。它们早在清明之前,就花落蒂结,用一个蒴形的果,收藏着自己的种子,纷披的长叶,也随风作草,不久也悄然地落下了。
  不再是花的双衣,在泥土里猫着,等待着。等田里的早稻扬花,等早稻落场,等乡间四月连枷响,等丘陵人家的孩子捧着比脸还要大的蓝边碗喊饿的时候。春脖子长,满地都是“吃死老子”的半大小子。这段时间,在部队大熔炉里锻炼出来的父亲,也躺在床上叹气,夜里涧水哗啦哗啦地响,搅动得人心神不安。他最怕听到的是母亲的量米升子刮米缸的声音,只可惜那一河滩上的卵石变不成软乎乎的馒头。这时候能帮一把的就只有双衣了。双衣是百合科植物,有石蒜一样的块茎,清明前后就能起获。人们纷纷上山挖双衣果,回来和米同煮。“双衣粥”特别浓稠,特别扛饿,吃进嘴里,绵绵的,糯糯的,也别有风味。对于年年都闹一次的荒春,对于“牙齿敲敲一大捧”的丘陵人家,双衣果岂止是好吃,简直就是及时雨宋公明,是救荒的恩物。   大姐和二姐已经能够分担一点家务了。从早春到仲春,她们一直在寻找,寻找着每一块泥土之下的密藏。她们有灵敏的嗅觉,能嗅出那些眼睛尚未发现的东西,这是饥饿和丘陵的双重叠加,培养出来一个个食蚁兽般的鼻子,为丘陵孩子所特有。春来昼长,放晚学后太阳离山顶还有一丈高,她们身背篾箩,肩扛山锄,嘴里啃着一根生山芋上坡。丘陵是个草盛的地方。草长齐后,双衣完全转入地下,这时候的双衣果已经圆气,籽粒饱满而充盈。双衣果喜欢聚族而居,找到一棵往往就找着了一大家子,双衣果结得不深,在地下十到十五厘米的地方,红壤的板结和逼仄的石头缝里,它们也能很好地生长。百姓不耕不种,不薅不锄,到时候就来收获,它们也不见怪。它们是自然的馈赠,是上天派来脱生民于饥馑的,天生一副菩萨心肠。大姐和二姐选中一块地方,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二姐先挖一锄头泥巴凑到鼻子尖嗅嗅,又让大姐嗅嗅,嗅到了,就像垦荒一样一锄合一锄地挖过去,穿得棉裹裹的双衣果被挖出来,像一个个呆萌呆萌的小棕熊。双衣穿着两层衣,剥开外面一层沾着红壤带着土腥味的棕红色“皮衣”,露出里面雪白的“府绸衬衣”。看这穿着,外头,一副富家子弟的派头;里面,一个青衿白袷的读书郎。剥开内层,才露出它光溜瓷实的仿佛一敲当当响的肌肤,羊胆一样的形状。将它们晒干了,就是药材光慈姑的干果用以入药的部分。《中华本草》等医书上都说,光慈姑“味甘,性温,有轻毒”,“有散结、化瘀之功效”。那些年,只知道饿,只知道它和山芋、芋头、土豆等一样能吃,并没有将它当成什么名贵药材。把天物当敝屣,现在想来,真是罪过。贫穷自带三分轻毒。
  草盛苗稀的岁月,丘陵用它并不宽广的胸怀展现出极为慷慨的一面,如今我们阔了,它反倒吝啬了。丘陵的光慈姑资源已经匮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正如我堂兄说的:“很难找到了!不过,现在人也不指望它来生存了。”
  双衣干果舂成的粉,是止泻良药。取出两勺双衣粉,冷水勾芡,用开水,一冲数调,就是一碗绿莹莹的挂片糊,吃进嘴里,泥土的气息中有丝丝淡淡的甜。孩子们都吃过那一碗浓稠绵密的双衣糊,体验过它食药兼备、药到病除的神奇。就是不拉稀,有时也冲上一碗,当粥喝。暮色中,大姐命令我们剥双衣果的第一层“衣”,她剥第二层,第二道工序比较精细。双衣果丢进瓷盆里,“当啷”一声响。当啷当啷,半天“当啷”,明天早上的粥就浓稠了。有“双衣”护身,艰苦的日子也有了亮色和回声。
  那时不知道它的大名叫“光慈姑”,丘陵的孩子真该感念地叫它一声“姑”。
  惊蛰一声雷,蜈蚣便从冬眠的梦里醒来。它们是春天的孩子。
  枯树叶一样颜色的山蛙,在林下跳跃,四脚蛇顺着蕨类或麦冬草的茎叶,跑得比兔子还快。江淮丘陵的蜈蚣,红头,黑盖,淡红色的肚子,橙红色的脚,蠕动爬行,百足协调一致,节节向前,像行驶在弯道上的一列慢车。蜈蚣是昼伏夜出的习性,白天喜欢躲在石头底下休息,夜间外出捕食。翻蜈蚣的人带着两齿的钉耙,柄上系一个用布头缝制的松紧口的袋子,顺着山脚走,顺着山沟走,顺着山梁走,一路走,一路翻石块。早年蜈蚣好翻的时候,平均每十块石头就有一块下面藏着蜈蚣。石头移走,蜈蚣见光,惊慌地逃走,可是已经迟了,它被钉耙的一齿按住,扭过头来,用浑身的“脚”抱住铁齿,用毒牙啮咬着齿尖。捉蜈蚣的人伸出左手,连脖子带头地掐住它,又腾出右手,用指甲一边一下,切断它的两颗黑色的毒刺,缴了它的械后,将它塞进布袋里。
  暮春,空山无人,草深叶密,这时,某一条山沟里传来哗啦哗啦翻石头的声音,打破了春山的寂静,有人,那一定是一个翻蜈蚣的人。翻蜈蚣的人是有路的,路在心里。一群人进山后就分开了,各走各的路,胆子大的,专挑那些人迹罕至的孤深洼子里去,或是孤坟野地,会有很多的收获。胆子小的妇女和学生,只敢在离道路村庄近的地方,这些地方通人气,有事能喊得应人。可这些地方的石块被人翻了很多遍,收获很少,但只要是一夜新雨,石头下面也会再藏蜈蚣的。
  初中时,读柳子厚的《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奇毒,但可入药。“太医以王命聚之”,于是,有蒋氏三代冒死捕蛇以抵赋税的故事。蜈蚣也是有毒的,也是可以用来入药的,一条“蛇”顶一年的赋税,一季蜈蚣的获利比一季水稻的收入还要强,这又带点富贵险中求的味道。
  吃了早饭,翻蜈蚣的出门。刚下了一场雨,山路光亮,泼了油一样地湿滑,树叶草尖挂着豆大的水珠,像是漫山遍野长满了眼睛。涧水一直在涨,快要淹没过涧的一溜礅石,用脚尖点着省略号一样的礅石过涧,有一点草上飞的感觉。
  过涧即进山,一行人走在窄窄的山路上,自动走成前后脚的一列细细长长的队伍,跑在最前面的是一条黄狗,是隔壁嫂子带着壮胆的,队伍中间夹着一个初次上阵的孩子,一张脸小小白白的,小书生模样。队伍散开后,山中不见人,只听见钉耙和石头的碰撞声。不到半天工夫,山沟里传来那孩子的哭声,嗷嗷大叫,肯定是被蜈蚣咬了,疼得很。附近的嫂子赶过去,捉住那只受伤的手指,挤血,吹气,掏出一只雪白的奶子,往那有血眼的地方挤了几滴奶水揉一揉。见孩子不哭了,她扣上纽扣,从自己的袋子里扯出一条蜈蚣,让它在地上逃跑,然后用自己的耙子按住蜈蚣,给孩子做了一回捉蜈蚣的示范。要领是胆大心细和稳准狠,怕它,犹犹豫豫的,肯定是要被蜈蚣咬的。受了嫂子的奶水,孩子的痛缓解一些,但手指肿了,手臂木木的,腋下和大腿根的淋巴结也出现了。嫂子说不要紧的,一个对时就会好的。山里的孩子,谁没有被蜈蚣咬过啊,都有这个经验,咬一回就过关了。
  活人不易。人这一生,危机四伏,疼痛不期而遇,怕痛就不配活在这个世上。当年那个被蜈蚣咬得哇哇亂叫的男孩,半百之后再见到邻家嫂子,那个浑身散发着乳香的嫂子已经是一个年逾六旬的看孙婆了,眼皮之上都是时间的刀痕。终极伤害的,是那些毫不痛痒又面无表情的时间,这边呱呱坠地,那边倒计时的秒针就嘀嘀嗒嗒地跑开了,谁也脱不了,谁也不能抱怨。它是温水,我们是蛙。
  翻蜈蚣回来的人,用开水将袋子一浇,袋子里唾沫横飞的辱骂和惶恐不安的走动销声匿迹。被烫死的蜈蚣,倒出来,纠结着,弯缩着,散发出一种奇异的药香。这时,用两头削尖的篾黄,将它们一一绷起来,节节拉伸,身体绷得笔直,像是十字架上受难的耶稣。放在窗台上晒干。苍蝇是不叮死蜈蚣的,只有蚂蚁会抬着蜈蚣的残肢,“哩哟哩哟”地回家。   晒干后的蜈蚣才拿去卖,卖到镇上的药材收购点去,最大的五分钱一条,中等的两分半两分不等。收购点的柜台上有刻度,但那个收购药材的老头不用,只凭眼力分等级,只有产生争议时,才用那刻度去量。后來,十厘米大蜈蚣的价格已经涨到一块了,行情好的时候能到一块半一条,一季蜈蚣,能给丘陵人家带来上万元的收入,很多人家靠翻蜈蚣盖起了小洋楼。只是那时,我已离开。
  父亲从上沿墙上摘下了鸟铳,用一块油布精心地擦着,擦得枪管和“大鸡头”锃亮,桃木做的枪托也油光可鉴。雪一直在下,可是还没有封山,冬猎还不到时候,须等到山上的獐子和野兔断了顿,才肯靠近农田和村庄。
  擦好了枪,他又蹲在门口,借着亮光,将麻袋里的山芋干倒出来,一一挑拣。白生生的留着明年春天煮粥,那些因为下雨没来得及收而生了霉点子的,则单独装在一只口袋里面,等哪一天赶集,去县酒厂设在集上的门市部去换八毛二一斤的地瓜干子酒。
  冬天是火的季节,人需要火,火需要柴草。
  前文几次说到丘陵的草盛,丘陵是不缺草的。可正份的草是要卖钱的,自家烧锅的燃料需要另找。山林是集体的,留给孩子们发挥的余地很小,但这么大好的闲冬,什么也不做,显然不是丘陵人家的教养,也不符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信条。二姐将一柄托刀捆在竹竿上,带领着我们去打松节和捣松果。松树林在后山,郁郁葱葱的一大片,似乎在等着下雪。松林总是很干净,风也很干净,林下只有一株株山茶,接收着斜射进来的阳光。松树节是松树砍枝后留下的节,枯干了,一碰就落;松果也枯干了,绣球一样挂着灯笼,有的干脆落在地上,捡起来就好。二姐昂着脖子,眯缝着眼,举着托刀,站在高高的松树下,敲松节,捣松果,我们追着顺坡滚落的松果儿,捡到了,放进篾箩里。
  高大有鳞的是黑松,粗壮矮小的似乎永远年轻的是马尾松。气温到零下的时候,马尾松的松针间会渗出晶莹的松糖,远看像松针卧雪,吃进嘴里,很甜也很鲜。我们折下一颗,拔下松针,一根接一根地放进嘴里,用舌头一找,吃了松糖,再把松针扔掉,吃得多了,舌头麻了,嘴染成了绿色。
  我们曾在松树林里发现了一具鹰的骨架,躺在一堆褐色的羽毛中。二姐捡了几根长长的翎子,打算凑凑,做一把羽扇。只是我们再也没有遇见过。
  山寒水瘦。丘陵的鹰是小型猛禽,被叫作“鹞”,它是那个飞得最高远的孩子。
  (选自2021年第6期《安徽文学》)
  原刊责编  黄月梅
其他文献
外甥拍了一些老院子的照片。荒芜的园子里,各种果树,参差斑驳,萧索衰败。红砖铺就的院子,落满灰尘,一地灰黄。墙角、门楼、炭房、牛棚处,回旋着许多居无定所的枯枝败叶。屋子还好,门帘还在,遮盖了些许凄凉。  现在想想,爷爷去世,奶奶尽管悲痛,五个需要抚养的孩子、家庭的重担,还是分化了奶奶的悲伤。大伯去世、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贫困的折磨,也分散了奶奶的注意力。好不容易才有的可爱小孙女的早夭,成了压垮奶奶的
期刊
一  外公是从北疆一路颠簸乞讨回家的。  那是鄂东己未年腊月的一个早晨,已下了两天的雪还在没完没了地下,门口屋檐上,已经挂满了玉帘似的冰凌,野外两处池塘,如一双黛眼,凝视着昏黄的天空。屋里大门闩着,二门掩着,依然听到屋外寒风嗖嗖。  那年我六岁,还没有上学堂,被早起的母亲三番五次催喊着起床。最终她冲进卧室,掀开被子。我乖乖地起床到堂屋拧起装满垃圾的土簸箕,要打开后门,到外面村口小烂泥窖里倒掉。我刚
期刊
一片晚清时期的雾像是患上了抑郁症,将淮安城郊运河边的景致笼罩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  运河边绿色的田畴也情绪低落地一直往下斜去,田坡上沉默寡言的麦苗已经长至半尺,导入沟渠的溪水有些伤感地流着,一个老农拖着一条枯黄色的辫子,正垂头丧气地引水灌溉。一片垂柳心事重重地立在水边,一棵断头柳长相奇特,畸形的树冠和长着肿瘤一般的树干似乎就要离异,黑乎乎的树冠即将坠落下去,树旁的路人居然没有看到,一个个全都像是掉
期刊
长海是大连下辖的一个海岛县,全县有将近两百多个岛屿,散落在一碧万顷的茫茫黄海上,俗称长山群岛。这些岛屿有的很大,大到根本没有海岛的感觉;有的很小,小到无人居住。你无论踏上了哪个岛屿,你都可以说自己来到了长海。  我忘记自己具体是哪一年到达长海的,那时我在晚报做旅游战线记者,长海县广鹿岛搞了一个渔家旅游节,市旅游局邀请各个媒体的旅游记者去采访,于是,我就第一次到了长海。广鹿岛只是长海县一个较大的海岛
期刊
野水芹  野生水芹的味道,绝对是人工培育的水芹所没有的。小时候,母亲偶尔去河边摘一把水芹回来,洗干净之后放进铁锅里。锅烧得通红,刚刚放进去的猪油完全融化。水芹入锅的刹那,伴随着滋滋的响声,一股水芹的清香弥漫开来。不过,这味道堪称鲜美的菜肴,母亲很少做。不仅仅母亲,村子里,也很少有人做这道菜。其中的原因之一是河边杂草丛生,属于藏污纳垢之地,滋生着许多小虫子。有一种叫“天蚂蟥”的虫子,蠕动着软软的身体
期刊
我妈今年七十二岁,除了皱纹、白发之外,看不到衰老。她早晨跑步,穿专业田径训练鞋。  我外甥阿斯汗恶搞,把钟点回拨两小时,她三点钟起床跑,回到家四点半。我爸问:“你昨天晚上干啥去啦?”以为她夜不归宿。  跑完步,她熬奶茶、擦地、把煮过的羊肉再煮一下。我爸醒来,她给他沏红茶、冲燕麦炒面,回答我爸玄妙的提问:“谢大脚到底是不是赵本山的小姨子?”“立春没有?”  阿斯汗醒来,提出更多的问题,关于洗澡、书包
期刊
那年雨水壮,送母亲回老院住,推开柴门,妈呀,蒿草忽悠忽悠挤满所有空间,下脚就踩着伏地野花,刺菜甘菊蒲公英燕子翼,敢是来到奶奶们老故事里的荒郊野外?  “一个人走着走着天就擦黑了,荒草没窠正害怕,一片金灿灿的黄花地里冒出了厅堂瓦舍,灯火亮堂堂的,住着狐仙还是女鬼,月亮一圆就烫上一壶小酒,跷腿坐门前,葱心绿的裙子雀白的脸梳着大如意头,别着一朵谁也没见过的大红花,香喷十里,什么长虫精蜘蛛精蝎子精耗子精都
期刊
八十五岁的买买提老人,安静地靠门坐着。他身着一件灰色的半长大褂,头戴一顶花帽,一撮发白的胡子跟随着呼吸微微地颤动着,他目光沉静地看着眼前这一切。没有人和他说话,他也不去关注任何人。他只是平静地空对着眼前的一切。这世界好像和他无关。  这是一场家庭聚会。所有的家庭成员已到齐,聚会将从一顿家宴开始。在尤库日买里,每天有很多场这样的家庭聚会。有快乐的,也有悲伤的。  一口大锅已架在了火势正旺的炉子上。锅
期刊
父亲离世已经整整十年了。当初那种不能面对、不可承受的锥心之痛渐渐消去,深深的怀念随着日月更替,随着年岁增长、鬓发霜重而愈益浓烈。父亲魁梧的身影时常从他亲手搭建的老宅,从他劳作过的田间小径走进我的梦乡,直到我泪痕满腮、惊醒四顾,听无边长夜里风轻云静斗转星移……  1924年农历冬月十五,父亲诞生在湖南安乡县王家湾村的一间简陋农舍,兄弟中排行老四。年幼时爷爷病逝,奶奶裹小脚,不能下地干活,大伯二伯已分
期刊
芫荽  有资料显示,全世界超过七分之一的人不喜欢甚至讨厌芫荽,称其为“香草中的恐怖分子”。缘由是它那怪异迷离的香气。  “芫荽”一词,带有古音古韵。我的家乡竹溪,男女老少识字的不识字的都这么叫,有一种轻柔温婉的况味。一听到这个叫法,就有一股幽幽的草香扑鼻而来,仿佛飘荡着湿漉漉清灵灵的水汽薄雾,邈远而缱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和几位同事到长沙附近的一个县出差,路过县城菜市场时,看见菜摊上摆着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