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的思维角度探讨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教学强调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教育学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并参考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利用师生交流、认知客体转移等手段,进行情感氛围的重新创设,以产生更加适宜的学习认知环境,让学生有更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来,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认知指导模式。
  一、从历史还原角度创设情境
  从本质上讲,语文教学与案例教学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教师帮助学生研读经典名篇,增强学生的文字驾驭及语言应用能力。为了将经典名篇文字背后作者的思想情感真正展现出来,教师在讲解一篇作品之初,可以先向学生进行作品创作背景的提示,使学生产生和创作者相近的感情。
  比如在接触到苏轼所创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作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述本词的创作背景: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076年,也就是宋朝神宗熙宁9年,当年中秋,作者苏轼身处密州,时年41岁,密州远离京城,作者在政治上很不得意,却依然没有失去对现实和理想的无限信心,而从另一方面讲,因为政治上的不得志,作者的才华无以施展,对现实产生不满与困顿是必然的心理,这样的心理极容易转化为消极避世情感。对理想的信心和对现实的逃避,两种情感结合起来,便在词中展现出一种抑扬顿挫、焦灼难言的情绪。
  二、从风土人情角度创设情境
  美国学者华特指出:语文外延和生活外延具有十分相似的范围。确实如此,人类所有的教学活动均来源于生活,也应当归于无知。如果感觉到教学过程中出现阻碍,那么从风土人情的生活角度提取灵感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做法。
  比如在学习沈从文创作的《端午日》这篇文章时,教师即可借此契机讲解端午节的来源,以及不同地区的丰富习俗:端午节的时间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有多种不同的名称,可以叫做端阳节、重午节等,原本属于一个驱除瘟疫的日子,后来演化为传统节日。在端午节这天,传统上有吃粽子、挂艾叶、赛龙舟等活动。据传说,端午节还与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有关……教师继续引入本文:历朝历代和端午有关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沈从文的这篇文章节选自《边城》,有着独具一格的美学魅力。接下来,教师则带领学生纵览端午节的各种风土人情,对比沈从文文章里面的湘西凤凰端午风俗,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性情。
  三、从角色互换角度创设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角色换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进行,既可以是学生和作品人物,也可以是学生和作者,还可以是学生和老师、学生之间的换位。比如在接触到苏教版教材《范进中举》这篇文章时,教师带领学生思考: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呢?请大家根据所了解的历史背景,同范进这个小说人物进行换位:若你是范进,平时便经受了太多的误解和嘲讽,体会到了无尽的世态炎凉,依然在不停地考试,考了很多次,一直到五十几岁才勉强中了秀才,再经历无数次的屡败屡战,终于考中举人,于人情陡转之际,怎么会做到不神魂颠倒呢?
  再比如学生和教师进行角色换位,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情境创设角度,为了让学生将自身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将功课做足做好,教师可以固定时间轮流挑选一些学生进行教师体验活动,使学生仿照教师进行教材课文讲授,利用这种角色互换的办法,生动的教学情境被再造出来,一方面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融入到文学作品中去,增加教学辐射面;而从另一方面讲,这样的换位思考方式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情感意义也很突出。
  四、从朗读训练角度创设情境
  事实证明,情境是可以借助朗读展现出来的,语言所具有的形象化色彩能够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教材里的一些抒情散文、古诗文作品等尤其适合于这种方法,长期坚持的朗读情境可以熏陶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使之品味到作品里面的无尽韵味,受到潜移默化的美学影响。朗读的形式可以是不拘一格的,自由朗读可以,齐声朗读可以,分角色朗讀同样可以,教师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学生素质的差异给予针对性处理。
  比如在接触到杜牧《赤壁》一诗时,教师先进行诗作的整体分析,接下来便可以把学生分成A、B两组。A组同学读叙事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B组同学读议论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反复几次朗读之后,该诗的表达形式、层次结构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将不再认为朗读是一项枯燥乏味的活动,转而沉浸在朗读的美好情境中。
  为了满足新课标在初中语文教学方面的要求,教师须要在情境创设方面做出努力,以便达到美化教学课堂、形成优良学习环境的效果,给后继高层次语文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其他文献
Flash课件以其逼真的模拟效果、交互性强、使用方便及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等特点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青睐,但在具体的实践运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加强教育培训、教师协作,
在高速移动环境下,利用移动终端进行通话业务或者大数据业务会频繁出现错误,因此,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网络切换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普遍性问题。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有关高
本文阐述了波分复用技术的基本特点,介绍了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在东莞电力的应用实例,最后对波分复用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成长中的孩子们大都喜爱观看生动逼真的3D立体电影。在我看来,语文课堂也像一部完整的3D大戏,每个学生都身临其境,参与“表演”。而教师则是这部“大戏”创造性地编、导、演集成者,教师通过精心策划、设计,“搭好戏台”, 真正让学生在“戏”中“活”起来,成为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主角”!“语文立体化备课”不仅是课堂前的“自我造境”,还应有课堂中“戏份”的自我调适,课堂后“回看、剪接”的自我批评与完善,以可持续
摘 要:运用信息技术辅助音乐教学,能更丰富音乐的表现力,运用信息技术在音乐中的不同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使音乐的内涵扩展度得到不同程度的表现,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信息量、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意识、加深师生高效便捷的沟通。  关键词:信息技术 音乐 体会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b)-0244-01  随着
许多从事语文教学的同仁可能都曾有过这样的困惑:语文课安排的课时不少,力气也没少花,可为什么就是效果不高呢?多年的教学研究告诉我,其主要原因是教者忽略了因材施教。即我们许多教者,不管什么课文,都采用一成不变的固定教学方式——审题、朗读、分段、讲解、总结等,没有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改变这一做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 思想性强的课文采用朗读教学法
针对某型号内燃机车柴油发电机振动超标问题,通过振动测试对比发电机固有特性和振动特性,发现发电机固有频率与工作频率倍频接近是导致某些转速下的振动超标主要原因。通过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