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当前中职生源质量下降、师资队伍不规范、教学设施滞后、实习基地层次过低等方面分析目前中职医学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
关键词:中等职业医学教育 生源质量 教学资源 措施
中职医学教育是我国多层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职医学教育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如中职生源质量下降、师资队伍不规范、教学设施滞后、实习基地层次较低等。本人经过深入思考,分析现象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措施,以期解决目前中职医学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提高医学教育水平和质量。
一、中职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医学中专生生源质量下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中等职业学校自建国后一直是我国基层培养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力量,国家统一招生和统一安排。因此使得大量的优秀学生进入中专学校就读,生源质量得到了保证,毕业生素质不容置疑。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大量高素质学生进入高中学习,被高中拒之门外的青少年,甚至是一些“问题”学生,被学校招收为中职学生,再就是学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采取自主招生,生源盲目追求数量,在录取上不划分数线,更导致扩招后的中专生源质量严重下降。
2、教材内容老化,教学方法因循守旧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主要的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资料。目前,各中等职业学校所采用的教材,特别是开设较早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材内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没有多少变化,内容上都基本相同。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知识的更新与淘汰过程很快。很显然,我们的教材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甚至差距很远。
陈旧的传统教育观念在我们的教育系统中根深蒂固,整个教育基本上都是以灌输知识、培养定向型书生为目标。学生始终跳不出分数的圈子。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完扔笔记。高分低能,成了学生的普遍特征。如果我们仍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书虫式的人,迟早会被社会迅速淘汰。
3、教学资源不足
目前,某些院校为了节约开支,将师资队伍建设精力放在本专科专业上,而对中专层次的教学不予重视,在生源质量滑坡同时伴有教学投入的不足的情况下,教师超负荷工作,无疑会使教学质量下降。有的学校为了缓解师资不足,去医院聘请医护人员来代课,而外聘老师缺乏教育学及心理学知识,在教学责任心及教学方法上都经验不足,使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4、教学设施不足
在教学硬件方面,生源在增加,而教学硬件没有及时增加,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上实验课时,由于班级人数多,每小组人数也随之增多,导致学生实验操作练习的次数减少。许多等待练习操作的学生不是在专心看同学操作,而是在聊天,使得实验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5、实习基地层次较低
如今,许多中专学校没有自己的附属医院,而是通过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操作,在当地医院成立几所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很难承担为数众多的实习教学任务。有些实习生不得不进入低一级医院实习,导致学校实习管理不到位。其次,实习医院欢迎的是让带教老师放心、经短时间带教后能独立护理操作的实习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欠缺的中专学生,增加了带教老师的工作量,因此有些带教老师为了避免医疗差错的发生以及按时完成自己的工作量,甚至不给中专生提供操作机会。
二、措施及对策
1、教育管理部门加强调控
基于中专层次学生生源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滑坡,中职生的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现代医学专业的发展的现状,教育管理部门应适当调控中专招生数量,提高生源质量,从高分录取学生。教育管理部门也应对学校中专层次专业进行评估,这样才能与“硬件”“软件”环境建设相铺相成,保证中职医学人才的质量。
2、彻底改变思想观念和办学机制。
首先,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要适时改革教材内容。“职业教育要增强专业的适用性,开发和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及教材。”“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摘自《决定》)要广泛动员一线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提出改编意见,使教材跟上时代,贴合实际。使用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并与临床实际相结合紧密的教材。其次,改变思想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根本,灵活机动的开展教学工作,重视教学方法与技巧,推广多媒体教学,实验课同步,理论要联系实际,真正将学生培养成全能实用型人才。
3、拓展办学思路,提高教学质量,加大实验室规范建设
师资水平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学校应规范兼职教师的聘任条件,从医院聘任一批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兼职教师,使他们通过专业理论和教育理论的培养和考试,取得兼职教师资格;充分发挥这些临床护理人才经验丰富的优势,讲授临床课程;但在上课时间安排上,学校要充分考虑兼职教师一人兼两职,尽量满足其上课时间的安排。学校还可通过兼职教师获得新的观念和新的信息,扩展知识面,活跃学术氛围,加强服务针对性,同时降低办学成本。另外,根据学校实际,完善与专业人数相配套的规范化实验室设备,以期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4、学校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
学校可以采取优势互补的思路成立实习基地,在实习管理环节应密切实习基地的合作关系,明确实习基地的任务,应委派教师下临床协同实习基地临床教学老师做好学生临床实习工作,促进院校合作。举办临床教学老师培训讲座,使她们掌握教与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计划实施及学生评价,重点加强教与学的理论基础。对于临床教学老师,学校和医院共同制订激励机制来增强其带教热情。
以上是笔者多年从事医学教育工作的一些感悟,在此予以总结,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彭幼清.护理学导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章晓幸.护理学导论、常用护理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符秀华,苏克霞.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护理教育研究.护理研究.
关键词:中等职业医学教育 生源质量 教学资源 措施
中职医学教育是我国多层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职医学教育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如中职生源质量下降、师资队伍不规范、教学设施滞后、实习基地层次较低等。本人经过深入思考,分析现象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措施,以期解决目前中职医学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提高医学教育水平和质量。
一、中职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医学中专生生源质量下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中等职业学校自建国后一直是我国基层培养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力量,国家统一招生和统一安排。因此使得大量的优秀学生进入中专学校就读,生源质量得到了保证,毕业生素质不容置疑。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大量高素质学生进入高中学习,被高中拒之门外的青少年,甚至是一些“问题”学生,被学校招收为中职学生,再就是学校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采取自主招生,生源盲目追求数量,在录取上不划分数线,更导致扩招后的中专生源质量严重下降。
2、教材内容老化,教学方法因循守旧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主要的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资料。目前,各中等职业学校所采用的教材,特别是开设较早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材内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没有多少变化,内容上都基本相同。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知识的更新与淘汰过程很快。很显然,我们的教材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甚至差距很远。
陈旧的传统教育观念在我们的教育系统中根深蒂固,整个教育基本上都是以灌输知识、培养定向型书生为目标。学生始终跳不出分数的圈子。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完扔笔记。高分低能,成了学生的普遍特征。如果我们仍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书虫式的人,迟早会被社会迅速淘汰。
3、教学资源不足
目前,某些院校为了节约开支,将师资队伍建设精力放在本专科专业上,而对中专层次的教学不予重视,在生源质量滑坡同时伴有教学投入的不足的情况下,教师超负荷工作,无疑会使教学质量下降。有的学校为了缓解师资不足,去医院聘请医护人员来代课,而外聘老师缺乏教育学及心理学知识,在教学责任心及教学方法上都经验不足,使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4、教学设施不足
在教学硬件方面,生源在增加,而教学硬件没有及时增加,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上实验课时,由于班级人数多,每小组人数也随之增多,导致学生实验操作练习的次数减少。许多等待练习操作的学生不是在专心看同学操作,而是在聊天,使得实验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5、实习基地层次较低
如今,许多中专学校没有自己的附属医院,而是通过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操作,在当地医院成立几所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很难承担为数众多的实习教学任务。有些实习生不得不进入低一级医院实习,导致学校实习管理不到位。其次,实习医院欢迎的是让带教老师放心、经短时间带教后能独立护理操作的实习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欠缺的中专学生,增加了带教老师的工作量,因此有些带教老师为了避免医疗差错的发生以及按时完成自己的工作量,甚至不给中专生提供操作机会。
二、措施及对策
1、教育管理部门加强调控
基于中专层次学生生源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滑坡,中职生的综合素质不能适应现代医学专业的发展的现状,教育管理部门应适当调控中专招生数量,提高生源质量,从高分录取学生。教育管理部门也应对学校中专层次专业进行评估,这样才能与“硬件”“软件”环境建设相铺相成,保证中职医学人才的质量。
2、彻底改变思想观念和办学机制。
首先,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要适时改革教材内容。“职业教育要增强专业的适用性,开发和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及教材。”“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摘自《决定》)要广泛动员一线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提出改编意见,使教材跟上时代,贴合实际。使用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并与临床实际相结合紧密的教材。其次,改变思想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中心,以教学质量为根本,灵活机动的开展教学工作,重视教学方法与技巧,推广多媒体教学,实验课同步,理论要联系实际,真正将学生培养成全能实用型人才。
3、拓展办学思路,提高教学质量,加大实验室规范建设
师资水平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学校应规范兼职教师的聘任条件,从医院聘任一批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兼职教师,使他们通过专业理论和教育理论的培养和考试,取得兼职教师资格;充分发挥这些临床护理人才经验丰富的优势,讲授临床课程;但在上课时间安排上,学校要充分考虑兼职教师一人兼两职,尽量满足其上课时间的安排。学校还可通过兼职教师获得新的观念和新的信息,扩展知识面,活跃学术氛围,加强服务针对性,同时降低办学成本。另外,根据学校实际,完善与专业人数相配套的规范化实验室设备,以期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4、学校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
学校可以采取优势互补的思路成立实习基地,在实习管理环节应密切实习基地的合作关系,明确实习基地的任务,应委派教师下临床协同实习基地临床教学老师做好学生临床实习工作,促进院校合作。举办临床教学老师培训讲座,使她们掌握教与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计划实施及学生评价,重点加强教与学的理论基础。对于临床教学老师,学校和医院共同制订激励机制来增强其带教热情。
以上是笔者多年从事医学教育工作的一些感悟,在此予以总结,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彭幼清.护理学导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章晓幸.护理学导论、常用护理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符秀华,苏克霞.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护理教育研究.护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