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宁酸对布氏田鼠抗氧化水平和肝脏自噬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来源 :兽类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chx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宁为植物中广泛存在的酚类植物次生代谢物,具有抗氧化功能,但是否影响动物细胞的自噬功能,仍不清楚.本研究对4周龄雌雄性布氏田鼠饲喂高、低浓度单宁酸溶液9周后,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血浆抗氧化水平和肝脏细胞自噬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显示,单宁酸对布氏田鼠的体重增长率和肝脏指数均无显著影响.高剂量组布氏田鼠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血浆丙二醛(MDA)水平、肝脏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p62的表达量都显著低于对照组.在雄性布氏田鼠中,高剂量组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水平都显著高于对照组,肝脏自噬相关基因LC3A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雄鼠血浆的GSH-Px水平,以及高剂量组雄鼠血浆的CAT水平都高于雌性布氏田鼠.本研究表明一定剂量的单宁酸能提高布氏田鼠的抗氧化水平,降低肝脏细胞自噬,同时雄性布氏田鼠抗氧化系统对单宁酸的响应程度大于雌性布氏田鼠,提示低量植物单宁摄入将提高野生布氏田鼠的抗氧化能力而有利于其种群.
其他文献
针对水平方向振动体的能量回收问题,设计一种基于电磁阻尼的振动能量回收装置,装置主要包括振动台、电磁阻尼器和稳压电路.有别于传统的重力方向上的电磁振动体能量收集装置,水平方向运动的振动台更有利于模拟高层建筑的实际的振动环境;为了减小滑动摩擦带来的能量损耗,设计了基于滚动轴承的电磁阻尼器;针对传统能量回收装置中单个线圈收集的能量功率偏低问题,提出增加单只线圈匝数和多只线圈串联的改进方法.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低功耗稳压电路,极大地提高了能量转换效率.实验表明:装置收集的能量输出功率可达20mW,为低功耗无线传感器
考虑场地条件的影响,采用固定效应方法对日本K-NET和KiK-Net强震台网获取的6466条浅壳和上地幔地震记录的统计分析,建立水平向位移谱阻尼修正系数模型.该模型基于13个阻尼比和36个谱周期,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分离出残差及其对应标准差,用来评估地震动参数对模型的影响.研究表明:以阻尼比对数值为自变量的简单二次函数可以很好的模拟阻尼比的影响;事件间残差与断层深度和震级有相关性,事件内残差与震源距显著相关;在谱周期0.01~ 5.0 s内,震源效应的影响显著小于其他效应引起的误差.而在大部分谱周期中,路径效
小麂(Muntiacus reevesi)主要分布在东亚长江以南的地区,是我国分布范围最广的麂属物种.本研究基于四川省岷山山脉6个自然保护区2011-2020年的红外相机调查数据,共布设有效调查位点726个,完成75320个相机日的有效调查工作量;在其中133个相机位点上拍摄到小麂照片和视频20236份,独立探测1903次.分析结果显示,岷山地区野生小麂种群中成年个体雌雄性比为1.13∶1.小麂的集群类型多样,以单只活动为主,占总探测次数的91.97%;其次为雌雄对,占总探测次数的6.15%;其余较为少见
个性研究在动物生态研究和迁地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作为最濒危的虎亚种,目前仍然缺乏对其个性特征的研究探索.本文通过个性特征主观评价法对6只圈养华南虎进行个性评估,并对比不同性别的华南虎个性特征的差异,使用新异物体测验进一步验证个性特征主观评价法的结果.最终提取得到描述圈养华南虎的个性特征的3个维度:信任-友好、好斗-统治以及好奇-适应,并发现雄性华南虎的好斗-统治显著强于雌性华南虎.本研究为华南虎的精细化饲养管理提供研究资料,并为华南虎的保育及野
针对基于数字图像的大尺度三维结构模型建模时间过长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图像压缩算法对震损结构三维模型快速重建的方法.首先,拍摄得到结构的原始图像;其次,利用主成分分析算法压缩图像;最后,基于处理后的图像对结构三维模型进行重建.为验证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对一个混凝土试块,受损的剪力墙试验模型和实际单体建筑进行图像采集,利用论文提出的方法进行图像压缩和三维建模.结果 表明:将主成分分析算法引入到三维重建技术中,可以在不影响结构模型精确性的基础上极大地减少模型重建时间,与传统的三维模型建模时间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结构
灵长类动物姿势行为研究对了解其环境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群熊猴(Macaca assamensis)的姿势行为进行观察,比较熊猴姿势行为的季节和日时段变化.结果 表明,熊猴移动模式的频率存在显著差异,从高到低为四足行走(45.3%±7.6%)、跳跃(28.8%±4.8%)、攀爬(23.9%±6.2%)、四足奔跑(1.2%±0.7%)、搭桥(0.9%±0.6%).分析发现,熊猴搭桥和攀爬的频率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搭桥的频率在果
2014年7月至2018年10月,利用20台红外相机监测陕西观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条内部道路对兽类和鸟类活动的影响.监测期间获得照片16168张,共鉴定到13种兽类和14种鸟类,包括4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7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结果 显示,距道路的距离越远,出现的物种种类越多.有2种兽类只活动于距离道路100m以外的范围,表明特定兽类对道路表现出明显的回避效应;鸟类对道路的回避效应更加明显,有8种鸟类只能在距离道路50m外被观测到.但夜间车辆减少的道路可为大中型兽类如扭角羚(Budorca
为探究道路对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藏野驴(Equus kiang)和藏原羚(Procapra picticaudata)种群数量及其栖息地的影响,于2020年冷季采用截线取样法在黄河源园区进行实地调查.通过设置4种不同等级的道路情景,使用MaxEnt模型评价藏野驴和藏原羚的生境适宜性,模拟了不同等级道路变量情景下两种有蹄类动物的适宜栖息地.并根据适宜栖息地面积和R程序的Distance包估算了藏野驴和藏原羚种群密度及数量.结果 显示,调查样线总长1320.63 km,发现藏野驴2231头,藏原羚822只
食物资源的不确定性是动物在自然环境中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代谢率转换”假说认为,动物应对食物短缺的能量学策略在于降低代谢率以减少能量支出.然而在不同环境温度下非冬眠小型哺乳动物应对食物短缺的“代谢率转换”策略,尚不明确.为探究这一问题,将成年雄性黑线仓鼠在低温(5.0℃)、室温(21.0℃)和高温(32.5℃)下断食处理24 h、36 h和48 h,再恢复自由取食(重喂食)5周.以植入式i-button测定腹腔体温,以开放式氧气分析系统测定代谢率、静息代谢率(RMR)和非颤抖性产热(NST),以放射性免疫
为探究横断山冬季不同海拔大绒鼠的毛色差异、生理及血液指标的变化情况,自北向南从德钦、香格里拉、丽江、剑川和哀牢山5个地区按高海拔至低海拔进行采样,通过PCR扩增大绒鼠黑素皮质素受体1(melano-cortin receptor 1,MC1R)基因序列,使用FQ-PCR测定其皮肤的MC1R基因表达量,并利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褐色脂肪组织中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含量、血清中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含量.结果 表明:扩增出的MC1R基因片段为约200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