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进化,基因大流失

来源 :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zheza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路进化一路丢失的基因
  人类的祖先生活在没有智能手机、没有WiFi、也没有网购的时代,但是他们却比我们多拥有一些东西——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丢失了数万个基因,人类祖先比起现在的我们在基因方面更“富有”。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对来自125个不同地区的236个人的DNA进行了分析。并将其与黑猩猩、猩猩以及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等的基因组进行比较,得出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结论。
  人类基因组有大约30亿个碱基对,它们住在染色体中,给人体每一个细胞都做上独属于这个人的标记。碱基对是形成DNA、RNA单体以及编码遗传信息的化学结构。能够构成DNA的碱基包括C(胞嘧啶)、G(鸟嘌呤)、A(腺嘌呤)、T(胸腺嘧啶)四种。科研人员通过研究,用这四种碱基标记绘制出了迄今为止最能反映基因多样性、最详尽的基因图谱。
  研究表明,1300万年前,人类从非洲大陆上与猿分道扬镳时,便失去了约1580万碱基对;之后随着人类在世界范围的大迁徙大扩散,又有约1216万对独特的DNA链条丢失。人类基因组的平均基因约为765个碱基对的长度,这意味着人类在与猿分化的过程中可能丢失了多达37000个基因。而到200万年前早期智人从非洲迁徙出来的时候,总共遗落了约4070万个碱基对。研究人员称,这些丢失的碱基对中约有一半是重复段,但是其中有2796万碱基对是独一无二的。
  人类进化史上基因变化复杂
  这意味着,在进化过程中我们的基因图谱出现了重大变化。人类基因中的一些部分在不断地被改写、复制,毫无缘由地被剔除。你就想象一个四岁的孩子拿着一张彩图,一把剪刀,一瓶胶水,一个下午过去,同样的图一定变了形状,变了色块,多出了一些碎纸片,也多出了一些小窟窿,这就是进化过程中我们基因的变化。
  科学家们正试图找寻这些错乱的基因碎片的意义,他们通过研究这些基因变化来重现我们的进化历史。科研人员比对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开始慢慢拼凑出在漫长的进化史上人类进化的过程和与其他种群分化的时间。
  我们的祖先在进化过程中面对着复杂的环境,经历过千难万险,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也有过与其他人类种群杂交,或者近亲繁衍的情况。通过将人类基因和黑猩猩、猩猩、以及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等的基因进行比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进化的复杂性。
  科学家们特别关注DNA中一个被称作“拷贝数变异”的基因片段,它能够决定DNA片段复制数的变化。研究人员发现已灭绝的丹尼索瓦人的基因中,大量片段可以在大洋洲的人类身上找到,如南太平洋岛屿人群。由此可见,4万年前可能有过那么一段时间,现代人类的祖先曾经和丹尼索瓦人有过密集的杂交。专家推测,那些在丹尼索瓦人第16号染色体中发现的一些基因,可能早在44万年前就已产生了。据统计,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基因组中有约10.4万个碱基对在现代人类身上无迹可寻。
  类似的,人类共同祖先的一些基因中有约3.33万碱基对在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身上找不到踪迹,说明这些已灭绝人类种群在当时也丢失了大量DNA。
  通过基因研究人类进化史
  现代人类如何在复杂的环境变化中存活下来,并且欣欣向荣,而其他人类种群却在进化中消亡、泯灭,这是科学家们一直力图揭开的谜团。通过基因的比对,能够为人们了解人类得以存活繁衍的原因提供研究线索。
  基因的删减或复制都对人类进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人类从非洲迁徙出来的过程中有许多人死亡,这可能是造成许多基因丢失的一项重要原因。在非洲人身上我们能够找到更多祖先基因序列的证据。其他人群经历了更多的环境变化、生存磨难,因此留下来的祖先基因传承不像非洲人那样突出。
  研究表明,基因中缺失的部分更能够反映人类在进化史中的选择,而DNA重复序列则更能表现基因亚种群。不管是缺失DNA还是DNA重复序列,在非洲人、大洋人、印第安人身上都更为突出,而非洲人则更多地保存了人类祖先的基因。科学家认为DNA的丢失和复制现象可能会是重要的进化动力,研究这些基因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有一些人有六对CLPS基因,这种基因与胰腺酶相关联,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水平。另外非洲一些人的基因中的复制部分能够保护身体,免于受到椎虫寄生虫引发的昏睡病影响。科学家们正对各类基因做标记,对这些有趣的复制现象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在进化过程中损失如此多的DNA是很严重的事吗?虽然现代人类丢失了许多DNA,但毕竟也没有像《星际迷航》里所述的那样夸张,退化成无眼鱼群。或许进化只是在帮助我们的基因修枝剪杈,剔除一些不需要的部分而让整个族群的基因更优,有更好的发展。不管怎么说,这都是科学家们第一次详细记录下人类大段基因的丢失和增加,要完全弄明白这些基因的秘密,恐怕還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其他文献
在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于1969年7月21日首次登上月球近半个世纪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2017年宣布美国宇航员将重返月球,而且还将进行长期的探索和开发。这次并不是简单地重新登陆月球、插上国旗和留下脚印,美国打算在月球表面建设一个用于未来探索火星的基地,有可能在未来用这个基地来探索其他星球。  然而,在总投资1040亿美元的美国宇航局2019年的再次登月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现实问题呢? 
期刊
类似于美剧《权力的游戏》中的宫廷阴谋一样,蜂群中也会上演类似的情节。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某些蜂族的蜂后如果产下了不正常的雄性后代,一些工蜂将会群起而攻之,杀掉它们的女王。蜂后的位置会被蜂后的一个女儿取代,只要它能产下正常的雄性后代。  为什么工蜂会根据蜂后产下的雄蜂是否正常,来拥戴或推翻它们的女王呢?要了解這一点,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雄蜂和雌蜂之间的区别。  灾难性的二倍体雄蜂  一个蜂群通常有一个蜂后
期刊
神经元的奥秘  在电影《黑衣人》中,威尔·斯密斯处理完外星人出没的现场后会掏出一个电子笔形状的闪光器,让人围观,然后强光一闪,围观者的短时记忆就会被删除,不再记得遭遇外星人的经历。  奇异的闪光器只是科幻电影中的一种道具,那么在现实中,真的存在用光来控制大脑的技术么?  生物学的研究认为,人类的大脑就像由许许多多个电子元件构成的复杂电路,每一个神经细胞都像是一个电子元件,所以又被称为“神经元”。 
期刊
自远古时期以来,人类便有动物崇拜,各部落的图腾或是动物神有狼、鹰、牛、羊、马甚至是猫。今天要详细介绍并追溯其进化史的这种动物也是上古神兽之一,至今人类发现的它的祖先的化石大约有1亿年的历史,它经常在神话故事中被提起,但人们在日常谈论中极少提到它。与它相关的神话人物有中国的伏羲与女蜗,古埃及的瓦特姬,古印度的那伽,以及古希腊的海德拉、拉弥亚、美杜莎,等等。  如果说到这儿你还不能猜出这种动物,那我就
期刊
“生命之树”理论  生命究竟是如何起源的?这可能是生物学中最难以回答的问题了。为了找到答案,生物学家做过许多研究。  19世纪,达尔文最先开始追寻生命的祖先,他提出了“生命之树”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类似的物种都是由同一个原始祖先进化而来,因而属于同一个可以称之为“生命之树”的树状家谱。原始祖先位于家谱的“树基”处并延伸出“主干”,随后进化的新物种位于从“主干”分支出来的“枝杈”处,而“枝杈”又可分
期刊
泡泡男孩  2015年夏天,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儿童医院接收了一名“泡泡男孩”。他发着高烧,患有败血症,全身多处长满水疱。原来这名儿童患上了交界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会导致患者皮肤长出水疱和血疱,引起感染和败血症甚至是皮肤癌,至今没有特效疗法。目前发现这种疾病有三种类型,男孩所患的交界型是最为严重的一种,致病原因是LAMB3基因的突变。患有交界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期刊
当那只蝴蝶破茧而出时,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员罗伯特·里德惊呆了。它是一只银纹红袖蝶,本应该穿戴着鲜艳的橙黄色外衣,有着像老虎皮一样的条纹。但他眼前的这只蝴蝶身上完全没有橙色的痕迹,它基本上是黑色和银色的。  这只蝴蝶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负责填色的optix基因  原来,里德删除了银纹红袖蝶基因中一个叫optix的基因,就创造出了这种黑黝黝的蝴蝶。后来他通过删除各种各样的蝴蝶中的optix基因
期刊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这样一项简单的本领,即根据步态大老远就能一眼认出他所熟悉的人,哪怕此时对方的脸都还看不清。  每个人走路都有自己独特的步态,就这一点来说,步态跟指纹、面相一样可作为身份鉴别的凭证。当然,因为步态包含的信息毕竟比指纹和面相要少得多,所以准确度肯定要远低于后两者。  但在有些场合想识别一个人,步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说,那些抢劫银行的匪徒,作案时蒙着脸,戴着手套,既不会留下指纹
期刊
人类的发展充满了悖论,在如何对待自然的问题上尤其明显。是消极无为地顺应自然呢,还是积极地去探索、改造自然?像这一类争论,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平息过,到了今天,还吵得更凶了。为什么呢?  今天科技发展太快了,人工智能、人造生命、大规模改造地球等过去仅存在于科幻小说里的技术,都已渐渐地变得可行。但这些技术,要么具有不可控性,实施起来风险极大。譬如核电站给我们送来廉价的电能,但核泄漏和核废料给人们带来潜在的
期刊
200光年之外的宇宙探险  公元2855年,一个名叫涅索斯的“傀儡师”族外星人,为了某个秘密目的,来到地球召集两个地球人及一个克孜人,组成一个小小的探险队乘坐超光速飞船前往小麦哲伦星云探险。  傀儡师人是三足物种,体型较小,身体外型如同三条腿的小鹿;有两个头,每个头都可以独立地思考、进食和说话,头可以缩进身体里,有点像电影《ET》里的外星人的头部。虽然生性胆小如鼠,但作为一个古老的种族,技术文明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