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也不应任性

来源 :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的发展充满了悖论,在如何对待自然的问题上尤其明显。是消极无为地顺应自然呢,还是积极地去探索、改造自然?像这一类争论,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平息过,到了今天,还吵得更凶了。为什么呢?
  今天科技发展太快了,人工智能、人造生命、大规模改造地球等过去仅存在于科幻小说里的技术,都已渐渐地变得可行。但这些技术,要么具有不可控性,实施起来风险极大。譬如核电站给我们送来廉价的电能,但核泄漏和核废料给人们带来潜在的危险,更不用说地球上现有的核武器足以毁灭人类数次,核武器一旦落入不顾民众死活的恐怖分子和无赖手里,后果更是不堪设想。要么一旦实施,人类现有的伦理道德就要受到冲击,譬如克隆技术。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是先实施后治理呢,还是在实施之前就要三思?是顺应技术的发展,改变我们的伦理道德观,还是让伦理道德禁锢技术的发展?对于这些问题,人类远未达成共识。
  这一切最后归结为一个问题:“我们应该继续研究吗?”限于篇幅,本文仅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话题展开讨论。
  是否应该放任人工智能发展?
  2016年10月,富士康江苏昆山工厂部署了超过4万台机器人取代人力,并已裁员6万人。机器人在生产线上取代蓝领似乎已成必然趋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当然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但我们也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应该放任人工智能自由发展?
  首先,在生产领域,机器人取代工人之后,大量的失业工人怎么安置?你会说,把他们安置到服务行业去。可是机器人抢人类的饭碗也不限于生产领域呀,以后在大街上扫地的是机器人,在餐馆里端盘子的是机器人,甚至连秘书、法官、编辑都可以是机器人。哪里来那么多工作岗位来安置下岗人员呢?虽说科学家、作家这类职业是机器人很长时间内不可取代的,但你总不可能让大多数人都成为科学家、作家吧?
  其次,人类的工作岗位被机器人大规模取代之后,社会财富该怎么分配?如果按目前按劳分配的原则,那么从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受益最大的无疑是那些企业老板。被机器人取代的工人失业之后会陷入贫困,但老板却因不必给机器人发工资而节省下大量支出。那么,这样一来将来的社会只会富者越富,贫者更贫。这样两极分化的社会肯定是不稳定的。
  第三,如果使用了大量机器人之后,对于很多体力劳动,人类无须事必亲躬了,那对人类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由于缺少运动和锻炼,现在患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的人在逐年增加。如果有一天我们的生活智能化到扫个地、端个盘子都由机器人来完成了,那我们岂不更少运动,更易患病了?你也许会说,没事,那个时候可以在患高血压的人的血管里,植入微型机器人,帮助病人清理血管。但是,依赖机器到了如此地步,我看干脆不如让机器人代替你生活算了。
  第四,要不要赋予机器人参与杀戮的权利?这个问题也许让你觉得有些突兀。不过你可以试想一下,自冷兵器时代以来,人类在战争中越来越青睐自动化武器。现在,大多数武器还是半自动化的,也就是说,需要人控制,但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拥有全自动执行识别敌人、判断敌情和杀死敌人功能的机器人战士正呼之欲出。那么,要不要制造这种机器人杀手?
  一部分专家认为,如果我们有能力制造机器人战士,当然应该制造:一方面,机器人上战场,减少了己方人员战死沙场的风险;另一方面,这些全自主性武器或机器人战士在战场上可以保持绝对理性,完全按照它们的程序设计或所受的训练来行动,可能比人类士兵更人道,不存在虐俘、折磨敌人等情况,并可以拯救更多生命。
  但是,“制造机器人杀手”这种想法,哪怕想一想就让人毛骨悚然。在战争中,人类自相残杀已经极不人道,现在还要让冷酷的机器人来杀有血有肉的人?那些大谈“机器人杀手”好处的专家,想必也不希望有天敌人会派机器人杀手来追杀他们吧?但控制“机器人杀手”出现的困难在于,人类在战争中肯定会因求胜心切而不择手段,所以只要技术成熟,制造和生产机器人杀手,并用它们来武装军队,肯定会成为现实。
  只要人工智能不受控制地发展,以上预言都将会一一应验,除非我们现在就全面地禁止人工智能的研究。为什么要全面禁止呢?因为各项技术都是相关的,你说“我并没有在研究机器人杀手,我只是在研究如何帮助盲人识别人脸”,但“帮助盲人如何识别人脸”的技术可以轻而易举地用于帮助机器人杀手识别敌人。
  是否该继续研究人造生命?
  机器人没有生命,便已存在许多道德上的风险,那么人造生命的争议性就更大了。人造生命,除了科幻小说里出现的克隆人、人造人,已经实现的克隆羊等动物,还有我们比较常见的转基因食品和由人造基因控制的细菌。
  首先,关于克隆,各国都有相关规定。中国禁止生殖性克隆,但不反对治疗性克隆,但是这样的研究依然存在道德争议。例如,虽然医学家们已经用设计试管婴儿的脐带血治疗了80多种疾病,但是为了救一个生命而造出另一个生命,却又不让这个生命生存下去,这本来就是对造出的这个生命的不公。
  其次再说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简单地说就是把一种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的DNA中的生物技术。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出的植物具有多产、耐寒、耐旱、抗盐、抗涝、抗病毒等多种新性状。2000年,随着外型酷炫的黄金大米的闪亮登场,转基因食品在营养学上的价值也开始受到科学家的关注。
  但是,人們对于转基因的态度一直分为“挺转派”和“反转派”,并争论不休。在“挺转派”看来,转基因食品能够缓解资源损耗,改善产品品质。制造能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意味着我们可以在更少的土地上获得更多的粮食,同时,留给野生动物的土地也会更多。这在土地日益短缺的未来,可能是至关重要的。而“反转派”则认为,转基因食品会破坏生态环境,因为它们比普通植物具有强得多的竞争优势,会变成无处不在的超级杂草,并且很难保证转基因食品不对人类造成潜在的危险。
  接下来,再看看由人造基因控制的细菌。目前,生物学家正在制造一些自然界永远不会出现的生命形式。他们改造了用于制药的大肠杆菌的遗传密码,使这些经改造的大肠杆菌对所有病毒免疫,这种改造过的大肠杆菌对人体无害,可以用于制造一些特定的药物。这是该行业的一大进步。但是,这种免疫性极强的大肠杆菌万一反噬人体,如何消灭它们便会成为下一个难题。事实上,现在许多药品都是由改良后的细胞生产的,这都有可能给人类带来潜在的危险。   应该工程化地球吗?
  人类的人身安全,除了受到机器人和人造生命的威胁,更常见的是经历极端天气的考验。大气污染带来的雾霾、沙尘暴越来越多,温室效应带来的夏天越来越热、冬天越来越冷,还有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每一样都使人们备受折磨。于是,科学家们便产生了“工程化”地球的念头。
  工程化地球,指人类主动大规模改造或操纵地球环境,以应对或者抵消大气化学成分变化带来的影响,从而起到保护目前的生态系统的行为。
  专家们提出的工程化地球的建议可谓是脑洞大开,比如,美国企业家纳森·梅尔沃德提议部署100万条100米长的塑料管道用来搅动海水,以使地球降温。这个提议听起来疯狂,却有一定的道理。海洋是一个底部接近0℃的巨大散热器,通常在风力的作用下,洋流会将温度较低的下层海水送到海面,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和热量,而之前吸收了二氧化碳和热量的上层海水会沉入海底,周而复始。搅动海洋可以起到类似的作用。
  其他的建议有在太空安置巨型反光镜以反射太阳光;有用足够厚的毛毯覆盖格陵兰岛以阻止那里的冰川融化;有向海洋投入大量的铁以促进藻类的生长,进而增加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还有将屋顶涂刷成白色以便更多地反射太阳光……
  但是,这些工程都有各自明显的弊端,比如成本过高、造成污染、破坏生态等。
  然而,有一个工程是科学家们认为比较可行的——平流层遮阳伞工程。
  这个工程的灵感来源于大规模火山喷发时产生的类似于遮阳伞的效应。例如,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喷出的大量气体和火山灰进入平流层后,逐渐形成了一层气溶胶云包裹着地球,反射了大量的太阳光,使1992年至1993年期间,抵达这一地区地表的阳光减少了10%以上。据此,科学家们的想法是从大气中吸走二氧化碳,然后用这些二氧化碳部署一个气溶胶云式的平流层遮阳伞,将太阳的热量反射回太空中。目前,这个想法中的一部分已经进行到了实地测试阶段。
  但反对者们认为,尽管这将是遏制全球变暖最快的方式之一,但它也是最危险的方式。一旦该工程启动,全球的气候模式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据研究,火山喷出的物质可以反射太阳光,但同时导致了尤其是热带地区的降雨量的减少,从而减少农作物的收成,甚至造成干旱。皮纳图博火山的那次爆发也被认为是造成1993年美国密西西比河洪水和同年非洲荒漠草原干旱的“罪魁祸首”之一。
  同时,为了造出气溶胶云,需要将大量硫酸盐喷射到大气中,这不但会让太阳射向地面的热量减少,还可能导致臭氧层被破坏。并且,这些被布置到平流层的遮阳物质最终也会尘埃落地。而一旦不继续使用遮阳伞,世界将受到由此带来的巨大恶果,几年的时间里,全球气温将迅速上升。
  另外,人们还担心这样的研究会使能在战争和侵略中操纵气候的气象武器死灰复燃。所谓“气象武器”就是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人为地制造地震、海啸、暴雨、山洪、雪崩、热高温、气雾等自然灾害,以达到其军事目的。那时,给人类带来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反对工程化地球的人们认为,既然工程化地球有这么多危险性和后患,那我们应该停止对其研究。因此当务之急应將焦点集中在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强上。但实际上,如果我们想拯救地球免受气候恶化的影响,我们需要以2070年前把温室气体排放量降到零为目标,立即进行高强度行动。可是,依照我们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性,把温室气体排放量降到零这个目标已经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
  因此,虽然工程化地球也许不是绝世良方,但万一有一天我们遇上地球过热的危机时,这些工程化地球的研究有可能发挥其价值,至少,可以给地球紧急降温。
  殖民外星会遇到哪些
  道德问题?
  随着地球环境的恶化和人口的激增,人类迟早有一天不得不殖民外星。所以,还是尽早做好准备比较好。
  有这个想法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是特斯拉的CEO埃隆·马斯克。目前他正紧锣密鼓地筹备“火星殖民”项目。他计划从2024年开始,逐步把100万人送上火星,并在火星建立起一个完整可持续的文明。不仅仅是他的公司,其他空间机构和私人公司也都有这个打算。
  当让人类在火星上永久定居的想法所需的技术挑战被一个接一个地克服,有人提出了质疑:让人类去接管另一个星球,真的道德吗?
  这个问题就跟其他道德难题一样,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连串的:如果另一个星球上有生命,那些生命和地球生命有一样的权利吗?如果那些生命都还只是微生物呢?又或者那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生命?人类有权将自己的脚印留在一个处于原始状态的星球上,在那个星球的文明开始之前就将其扼杀在自己脚下吗?如果殖民成功,人类会不会将下一个星球毁坏得跟地球一样呢?
  实际上把人类安置在另一个星球上意味着人类有可能会彻底消灭这个星球上所有的本土生物。就拿火星来说,目前火星上唯一可能存在的生命体就是细菌。而人类是怎样对待地球上的细菌的呢?我们撒农药,使用抗生素,还每天用肥皂杀菌……可想而知,人类对这种唯一的火星生命一定也不会大发慈悲。一旦找到火星上微生物的兴奋期过去了,为了人类文明的扩张,人们一定会想方设法地消灭那些对人类不利的火星微生物,并认为牺牲它们来建立火星上的地球人类文明是理所当然的。
  当然,殖民外星成功后,也意味着人类将有责任将外星建成一个成功的文明社会。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审视目前人类对待地球的方式。事实上,我们已经占领、改变了地球,但我们维护地球的工作做得并没有那么好。如果地球真的恶化到人类无法生存,必须离开,那谁能保证人类不会在下一个星球上重蹈覆辙呢?只有制定好完善的社会规则以及道德规范,人类才有可能在下一个星球上住得久一点。
  该怎样继续科学研究?
  无论如何,科技已经是不可能停下继续发展的脚步了。通过科技我们偶然会发现全新的领域,然后再在全新的领域构建全新的技术,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面对科技发展引出的道德困境,做出道德上绝对正确的决定似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人认为,继续科学研究的关键是谨慎和民主:第一,我们做任何决定都需要谨慎,因为行为产生的结果往往是复杂的,而且并没有什么最优选择的说法,任何一个选择都会有利有弊;第二,社会所有成员必须参与科技决策,科技服务于大众,所以科技的选择必须民主。
  正如同电影《美丽心灵》中约翰·纳什所说的:“你们会发现在多变性的微积分中,往往一个难题会有多种解答。”当人类变得更聪明的时候,也许会有更多办法消除科技发展带来的危害。很多看似无法调和的矛盾,其实也并不一定是你死我活的僵局。现代的我们,必须对未来科技发展有信心,才能享受科技带给我们乐趣和希望。
其他文献
在古罗马时期,有人问思想家圣·奥古斯丁时间是什么,他回答说:“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它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  空间也是这样。  空间是什么?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是如果你认真地审视这个问题,会发现你很难找到一个清晰的答案。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地探讨一下。  空间,它是什么?  一种观点认为,空间就是空虚,一个空着的地方,是宇宙中各种事情发生的舞台,不需要任何物质就可以存在
期刊
物理学上充满了悖论(有时称佯谬),这些悖论总是与我们对大自然本质的理解,什么时空啊、因果关系啊等等联系在一起,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一道风景线。  悖论历来还是物理学革命的发祥地。譬如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就源于19世纪末的以太悖论。按照经典力学,以太充满空间,无处不在,所有物体都相对以太运动,以太自己则绝对静止。地球相对以太运动,却没有因以太的阻力而变慢,这说明以太非常稀薄,非常“柔韧”;与此同时,
期刊
在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于1969年7月21日首次登上月球近半个世纪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2017年宣布美国宇航员将重返月球,而且还将进行长期的探索和开发。这次并不是简单地重新登陆月球、插上国旗和留下脚印,美国打算在月球表面建设一个用于未来探索火星的基地,有可能在未来用这个基地来探索其他星球。  然而,在总投资1040亿美元的美国宇航局2019年的再次登月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现实问题呢? 
期刊
类似于美剧《权力的游戏》中的宫廷阴谋一样,蜂群中也会上演类似的情节。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某些蜂族的蜂后如果产下了不正常的雄性后代,一些工蜂将会群起而攻之,杀掉它们的女王。蜂后的位置会被蜂后的一个女儿取代,只要它能产下正常的雄性后代。  为什么工蜂会根据蜂后产下的雄蜂是否正常,来拥戴或推翻它们的女王呢?要了解這一点,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雄蜂和雌蜂之间的区别。  灾难性的二倍体雄蜂  一个蜂群通常有一个蜂后
期刊
神经元的奥秘  在电影《黑衣人》中,威尔·斯密斯处理完外星人出没的现场后会掏出一个电子笔形状的闪光器,让人围观,然后强光一闪,围观者的短时记忆就会被删除,不再记得遭遇外星人的经历。  奇异的闪光器只是科幻电影中的一种道具,那么在现实中,真的存在用光来控制大脑的技术么?  生物学的研究认为,人类的大脑就像由许许多多个电子元件构成的复杂电路,每一个神经细胞都像是一个电子元件,所以又被称为“神经元”。 
期刊
自远古时期以来,人类便有动物崇拜,各部落的图腾或是动物神有狼、鹰、牛、羊、马甚至是猫。今天要详细介绍并追溯其进化史的这种动物也是上古神兽之一,至今人类发现的它的祖先的化石大约有1亿年的历史,它经常在神话故事中被提起,但人们在日常谈论中极少提到它。与它相关的神话人物有中国的伏羲与女蜗,古埃及的瓦特姬,古印度的那伽,以及古希腊的海德拉、拉弥亚、美杜莎,等等。  如果说到这儿你还不能猜出这种动物,那我就
期刊
“生命之树”理论  生命究竟是如何起源的?这可能是生物学中最难以回答的问题了。为了找到答案,生物学家做过许多研究。  19世纪,达尔文最先开始追寻生命的祖先,他提出了“生命之树”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类似的物种都是由同一个原始祖先进化而来,因而属于同一个可以称之为“生命之树”的树状家谱。原始祖先位于家谱的“树基”处并延伸出“主干”,随后进化的新物种位于从“主干”分支出来的“枝杈”处,而“枝杈”又可分
期刊
泡泡男孩  2015年夏天,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儿童医院接收了一名“泡泡男孩”。他发着高烧,患有败血症,全身多处长满水疱。原来这名儿童患上了交界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会导致患者皮肤长出水疱和血疱,引起感染和败血症甚至是皮肤癌,至今没有特效疗法。目前发现这种疾病有三种类型,男孩所患的交界型是最为严重的一种,致病原因是LAMB3基因的突变。患有交界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期刊
当那只蝴蝶破茧而出时,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员罗伯特·里德惊呆了。它是一只银纹红袖蝶,本应该穿戴着鲜艳的橙黄色外衣,有着像老虎皮一样的条纹。但他眼前的这只蝴蝶身上完全没有橙色的痕迹,它基本上是黑色和银色的。  这只蝴蝶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负责填色的optix基因  原来,里德删除了银纹红袖蝶基因中一个叫optix的基因,就创造出了这种黑黝黝的蝴蝶。后来他通过删除各种各样的蝴蝶中的optix基因
期刊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这样一项简单的本领,即根据步态大老远就能一眼认出他所熟悉的人,哪怕此时对方的脸都还看不清。  每个人走路都有自己独特的步态,就这一点来说,步态跟指纹、面相一样可作为身份鉴别的凭证。当然,因为步态包含的信息毕竟比指纹和面相要少得多,所以准确度肯定要远低于后两者。  但在有些场合想识别一个人,步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说,那些抢劫银行的匪徒,作案时蒙着脸,戴着手套,既不会留下指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