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白马藏族文化沉浸式体验项目开发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leagel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沉浸式体验项目开发是近年来文化产业项目开发的流行模式之一,四川白马藏族文化的产业开发现面临开发模式老套、吸引力不足等各种因素,将传统的白马藏族文化与流行的沉浸式商业模式开发有机结合,是未来文旅项目开发的新模式之一。
  【关键词】白马藏族文化;沉浸式体验;文化产业项目;产业化开发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6-0042-02
  基金項目:四川绵阳文化旅游发展中心重点项目“四川白马藏族舞蹈的产业化开发研究”(项目编号WL2019ZD002)。
  沉浸式体验是近些年来在我国曝光度很高的名词之一,常被运用于文化产业领域的诸多方面,从现场体验到虚拟现实都有广泛的使用。沉浸式体验所营造的目标情景,使人产生的满足感、愉悦感让人忘记了真实的世界情境。
  一、沉浸式体验的发展
  沉浸式体验也叫沉浸理论、沉浸体验。沉浸理论一词是由M.Csikszentmihalyi在1975年提出的,他在1988年进一步指出:“人依照心理驱动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沉浸体验即为意识动机的外显。”他同时也认为,“沉浸体验发生于挑战与技能平衡时。”沉浸体验在积极心理学领域是指:“当人们在进行活动时如果完全投入情境当中,注意力专注,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即进入沉浸状态。”
  麦肯锡咨询公司2019年的消费研究报告表明:“全球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正在从购买商品转向经历体验,人们不再执着于拥有多少物品,而更加看重经历了怎样的难忘体验本身。”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层出不穷的文化消费方式不断涌现,传统的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沉浸式体验成为了近几年社会发展的风潮。“文化+旅游”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沉浸式旅游项目开发成为未来传统地域文化挖掘的有效工具之一。
  二、白马藏族文化现状
  白马藏族是藏族的分支之一,由于山高水多、地域阻断,使其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民间习俗。白马藏族分布于四川平武县、九寨沟县、甘肃的文县的26个乡镇,总人口有2万人左右。白马藏族文化为区域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资源。目前四川白马藏族文化的开发,以传统的农家乐式旅游项目为主,产业模式相对原始,经济效益不高,旅游项目吸引力不足。随着白马藏族地区现代化的加深,白马藏族文化的流失比较严重,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如何让白马藏族文化资源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动力,沉浸式旅游项目开发展现出强劲的价值前景。
  三、白马藏族文化沉浸式体验项目开发的策略
  “沉浸式体验”一经诞生,便被迅速应用到旅游领域,从吃、住、行到游、购、娱,贯穿了旅游行业的全要素。特别是在文化旅游项目上,沉浸式旅游更是风靡全球。在全息投影技术、裸眼3D技术、互动体验技术、数字动画技术、5G、AI、AR、VR、MR、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推动下,沉浸式数字艺术展览,沉浸式数字艺术演艺,沉浸式数字艺术戏剧等产品层出不穷。应用场景也从城市转战旅游景区,成为文旅项目吸引人气的新选择。所以,看到了传统的舞台戏剧在“升级”,传统空间被注入“真真假假”的叙事元素,一场场“沉浸式”的感官盛宴,让文化消费者的获得感愈加丰富,全方位沉浸在精心营造的幻妙氛围中,形成了难以忘怀的场景体验。
  沉浸式体验表达的不是真实的世界,通过复制、放大、叠加、扭转的方式重新定义生活环境。四川白马藏区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可应用于沉浸式项目开发,通过场景营造,配合全息投影、AR等科技手段,贴合白马藏族文化特色,以白马人历史文化传说的故事性方式,打造用户体验式音频、视频、戏剧、游乐设施、装置性空间展览等情境感强烈的体验项目,最大化调动用户自身五感共鸣,令用户全身心、多感受的沉浸在虚拟与真实交织的白马文化世界之中。
  (一)用数字技术打造白马藏族自然人文虚拟现实剧场
  1.自然资源。四川白马藏族聚集区域属于山地地貌景观,境内岷山山脉、摩天岭山脉和龙门山脉组成,西北部最高处岷山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被誉为白马藏族的总神,山东南部最低处涪江二郎峡椒园子河谷海拔600米,两地高差近5000米。县境野生哺乳动物87种,其中珍稀哺乳动物18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野生大熊猫数量位居全国之首,被称为“熊猫的故乡”。森林植被常见优势树种78种,有珙桐、连香树、杜仲、四川藤山柳等特有珍稀植物。
  2.人文资源。白马藏族宗教信仰尚处于万物有灵的原始状态,崇拜自然,敬奉神山“白马老爷”,最重要的宗教活动是跳“曹盖”。白马人的服饰极具特色,男装为白色或青色右开襟长衫,系自制宽腰带;女装为白色或彩色长衫,下摆为百褶裙,上装胸、肩、袖等处和下摆边缘有彩色装饰,胸佩鱼骨牌,腰系自织彩色腰带,并配以铜钱串;男女均戴自制盘形荷叶边白色羊绒帽,顶插一支或数支白色公鸡尾羽,作为本民族的标志。
  稀有的自然人文资源为沉浸式体验项目开发提供了优质的素材,沉浸式体验能让体验者忘记现实生活中的顾虑,被完全带入到白马藏族文化之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白马藏族文化的即时的重要性和价值感,这种迷失感与参与者产生某种内容情感的联系。
  利用全息投影、AR、VR等手段,建造沉浸式剧场,打造沉浸式白马藏族区域自然与人文影片,全新的展现白马藏族区域的自然与文化。作为一种体验类型,沉浸式体验从手法的层面超越了荧幕、书本、观光和舞台,取而代之地成了一种具身体验。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参与者来说,比起旁观者的视角,沉浸式体验让他们相信自己是这个作品或这个新创造出的世界的一部分。沉浸式体验通过全角度、多方位调动参与者的注意力来创造和建立一种前所未有的参与感和联系感,从本质上改变了参与者与作品内容互动的方式。这种“完全投入”的状态对参与者来说是非常难忘的体验,往往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白马藏族文化山寨
  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营造“体验”“感觉”的行业。沉浸式旅游体验,作为一种伴随体验经济出现的新型旅游方式,近几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白马藏族文化山寨加入动漫主题和机械设备,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数字模拟仿真、声光电技术、数字影院、自动控制等高科技手段与艺术完美结合,打造新型高科技主题山寨。融入《白马传说》《王朗奇景》《熊猫与跳槽盖》《信仰报恩寺》《盛装白马人》等子项目,共同组成沉浸式白马藏族文化山寨体验区。沉浸式旅游体验通过全景式的视、触、听、嗅觉交互融合,使游客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打造沉浸式白马藏族文化艺术体验馆
  在传统审美观念中,观众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是“静观”,存在心理和空间上的距离感。但当代艺术更多是“融入”,强调主体与对象相互渗透。沉浸式艺术是主体对客体的全方位包围。白马藏族文化艺术馆可通过光影、表演、味道、装置艺术等,将白马藏族文化与艺术展览完美结合,将传统的主题展览升级为体验度更高的沉浸式展览,使观众如身处世外桃源中的主人公一样,沉浸在白马藏族文化的桃花源里。
  (四)打造沉浸式旅游演艺剧目
  旅游演艺是国内众多旅游目的地的标配,现有的旅游演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营收增长乏力。“沉浸式戏剧”一改以前戏剧的线性剧情模式,打破了演员和观众“你站在台上演,我坐在台下看”的对立,打造出多条剧情线,观众可以行走于演员之间,自由地选择不同的路线,甚至可以和演员一起演绎剧情,这种高强度的沉浸互动,让观众对于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容易产生共鸣。白马藏族文化沉浸式旅游演艺项目,通过环境氛围营造及演职人员表演还原白马藏族文化故事的真实场景,为游客打造“另一个时空”。随着人们对旅游过程中参与性和互动性要求的不断提高,沉浸式演出异军突起,表现令人瞩目。全球首部漂移式多维度体验剧《知音号》,演出实现了“观众即演员”“船和码头即剧场”,通过“移步换景”的方式,将武汉的大汉口长江文化呈现给大家。
  (五)打造沉浸式夜游项目
  科技是文化艺术的创新语言。“沉浸感”本来是描述一种身临其境的逼真感受,而科技能够扩展“沉浸感”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数字多媒体技术以其核心特征——“虚拟性”形成了视觉性、体验性、互动性以及融合性,最终营造出语言文字所描述不了的感受。在数字媒体、大众媒体时代,这些属性形成了更准确、高效、有趣甚至有意义的传播。
  沉浸式夜游已成为文化旅游产业重要的分支方向,是旅游投资的下一个爆发点。有别于传统夜游模式,沉浸式夜游力求身临其境,使游客“沉浸”于景区里,塑造多元的娱乐体验。通过3D投影秀、互动感应装置、全息水幕投影等手段,让用户在各种娱乐活动消费体验过程中,获得交互和反馈,使用户有充分的掌握感,提升参与度,满足用户的消费心理需求。
  “沉浸式体验”不仅是文化市场营销的噱头,它更大的价值在于背后蕴含的设计思维和叙事哲学上的革新,以及这类叙事方式本身所包含的独特的人文关怀。在讲好白马藏族文化故事时,将科技与文化、与审美进行结合,进行真善美的融合,进入更理性、更智慧、更好地满足人们情感的阶段。
  沉浸式旅游项目开发便是人文型区域文化建设在精神消费与享受层面的主要抓手。人文型区域文化需要依靠科技将文化内容与人文关怀体现于文化消费之中。沉浸式旅游体验项目能够为四川白马藏族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增添魅力与竞争力,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新动力。
  參考文献:
  [1]马骏.基于文化旅游的白马藏族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以四川平武亚者造祖村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2]张立波.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其他文献
【摘要】美籍华人作家严歌苓是当今世界华文文坛最为知名的作家之一,将其写入中国文学史,代表了学科观念的创新、開放和进步。但如此做法面临两个难题:其一,如何解决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中国”概念与作家的美籍身份之间的矛盾。其二,怎样论证严歌苓在中国文学序列中而非海外华文文学序列中的独特价值。对这两个问题,几部有代表性的史著都没有很好解决。  【关键词】严歌苓;文学史;入史依据;作品价值  【中图分类号】I2
期刊
【摘要】《佟卡》讲述了理性的危机,它渴求与非理性的统一,但对非理性的探究以失败告终。借助叙事学理论,本文尝试通过对《佟卡》中的叙述声音加以理论分析,站在和男主人公一样的理性角度,探究如何对不会表述的佟卡加以叙述,文本从话语层面如何表现非理性的难以探究,从而进一步看清人类面临的困境:理性与非理性的分崩离析。  【关键词】《佟卡》;理性;非理性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艾米丽·狄金森一生都在追寻生命的真谛,而独特的人生经历更是带给了她对死亡不一样的思考。本文通过分析狄金森死亡主题诗歌中的概念隐喻,来体味诗人对死亡丰富的思考,从而揭示她对死亡本质独一无二的感知。  【关键词】艾米丽·狄金森;概念隐喻;死亡主题诗歌;感知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6-0034-02  一、引言 
期刊
【摘要】外国文学名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阅读外国文学名著可以有效帮助我们了解世界文学发展史,提高个人修养,扩大知识面。自文艺复兴后,外国文学在人文主义方面的发展非常迅速,很多作品着重人物形象的塑造,以社会各个阶层的小人物为主要描写对象。  【关键词】外国文学;文艺复兴;形象塑造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期刊
【摘要】徐夜是明末清初一位比较杰出的遗民诗人,也是一位隐士。徐夜虽参加过科举考试,十九岁中副榜贡生,但一生都没有入仕。不论是隐居于系水之东还是南游吴越,追求自由、崇尚隐逸的思想都是他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据统计这类诗歌在他传世的400多首诗中有145首,流露出鲜明的隐逸情怀。本文通过分析中国隐逸文化语境下的隐逸情怀,探析徐夜诗歌创作中的隐逸情怀,以期对徐夜本人及诗歌创作有更加全面的把握。  【
期刊
【摘要】《红楼梦》是一部颇具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中國,儒家思想2000多年来被奉为正统,它对《红楼梦》的影响不言而喻,儒家文化在《红楼梦》中有正面的表现和承载。但由于这部小说写于清朝乾隆时期,当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加强了思想统治,极力推崇程朱理学“灭人欲”的思想主张
期刊
【摘要】以漳州第二职业中专学校为实践案例,探索产教深度融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徐竹初木偶艺术传承发展的新途径为研究对象,围绕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与学生传承漳州木偶雕刻大师徐竹初技术学习、培训过程,提出了对徐竹初木偶雕刻艺术理论和技艺的创新策略和传承路径,形成中等职业学校校本美育教学体系,并对开展产教深度融合下木偶艺术文化创意创新产品传承开发的探索。  【关键词】非遗文化;传承模式;产教融合;传承
期刊
【摘要】甘孜藏族自治州作为藏区三大古文化中心之一,是內地通往西藏的交通枢纽,长期的民族交融,逐渐形成了底蕴深厚、资源丰富、风格独特的情歌文化、民俗文化等多样的民族文化,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甘孜州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体现与延续。本文对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详尽梳理、对其特点进行分析,以期对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期刊
【摘要】《声声慢》和《浣溪沙》两词,词人都由旧日意象牵动内心情思,进而抒发各自愁情。然而两词所体现的愁却是有本质差异的,《声声慢》抒发了李清照在频遭变故后难以抑制的凄愁;《浣溪沙》则体现了晏殊在对生命感悟中生发的缥缈蕴藉的清愁。“愁”字是贯穿两词始终的情感线索,将词中的各个意象有机串联起来,并向着单方向层层上涨,渐进深入。两词虽则抒发了词人的个人愁情,却在以小见大中折射出家国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共情
期刊
【摘要】作为欧美小说的开山之作,关于《鲁滨孙漂流记》的研究不胜枚举,而却鲜有人以田园理想为切入点剖析小说意涵。本文立足于英美田园文学批评理论,通过对时代背景的分析和对文本的解读,阐述本文中多层次的田园理想,并剖析小说所展现的作者对于社会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鲁滨孙漂流记》;田园理想;城乡冲突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