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佟卡》中的叙述声音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ya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佟卡》讲述了理性的危机,它渴求与非理性的统一,但对非理性的探究以失败告终。借助叙事学理论,本文尝试通过对《佟卡》中的叙述声音加以理论分析,站在和男主人公一样的理性角度,探究如何对不会表述的佟卡加以叙述,文本从话语层面如何表现非理性的难以探究,从而进一步看清人类面临的困境:理性与非理性的分崩离析。
  【关键词】《佟卡》;理性;非理性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6-0017-02
  一、《佟卡》:理性与非理性的分崩离析
  Otto Weininger在1902年的博士论文《性与性格》中提到,女性的本质是天真质朴、由本能驱动的自然,而男性本质则是有条理而又有远见的精神。长久以来,女性和自然被视作理性的对立面,而对抗非理性的则往往是男性。在短篇小说《佟卡》中,穆齐尔以男女主人公为理性和非理性的化身,通过二人的爱情悲剧阐释了理性和非理性之间不可调和的危机。
  故事中,出身军官世家的男主人公无名无姓,是一个“头脑冷静、思维乏味、严阵以待的新一代工程师的狂热信徒”[1],代表普遍而毫无偏差的理性;而女主人公佟卡虽身份低微、不善言辞,但“像自然那样纯洁、朴实无华”。佟卡“不会讲一般的语言,她讲的是另一种语言”[1];她无法说出自己的想法,只能通过唱歌;她自我表达的无能为力使她成为男主人公眼中的谜,她是一片在夏日飘落的雪花,代表从科学(即理性)层面上无法探究的非理性。
  代表理性的男主人公将科学和精准视为他的终身事业,但人类天性中对非理性的渴求让他无法自拔地爱上神秘纯朴而难以揣摩的佟卡。理性的他无法理解只有通过唱歌才能表达的佟卡,而故事的高潮更將他推往绝境:佟卡怀孕了,同时感染了一种疾病,这种疾病“只可能由腹中胎儿传染给母亲,或直接由父亲造成”[1]。但在佟卡怀孕时,他正外出旅行,且完全健康。从精准客观的医学角度来看,他不可能是孩子的父亲,也不可能是让佟卡染病的罪魁祸首。但在他的百般询问下,佟卡始终否认自己与别的男人发生了关系。此时,他所信仰的科学和他所沉迷的情感之间产生了无法弥合的矛盾与撕裂。男主人公在证明佟卡不忠的科学铁证和相信佟卡的清白无辜之间痛苦地摇摆与挣扎,最终,佟卡病逝,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宣告失败。
  二、叙述声音
  《佟卡》的主旨彰显出理性与非理性的割裂,这一点不仅通过小说的故事情节(what)传递出来,在叙事层面上(how)也同样体现出理性对非理性的失败探究。在《佟卡》中,故事和叙事形成和谐统一的审美整体。从小说的故事层面来看,佟卡的失语症和神秘的疾病对男主人公信奉的科学与理性发起了挑战,而男主人公对理性与非理性的融合尝试也以失败告终;从小说的叙事层面观察,讲述故事的叙述声音同样为故事本身披上朦胧的薄纱,读者跟随故事叙述来对佟卡之谜一探究竟的希冀也终将落空。
  叙述声音是一种比喻性的修辞,意指由作家创造地对一个虚构世界进行描写或陈述的虚拟主体[2]。叙述声音往往分为外在叙述和内在叙述。进行外在叙述的往往是故事外叙述者,能够以纵观的角度对故事重新进行组织,拥有全知性;而内在叙述则属于参与故事的叙述者。故事外的外在叙述者往往是隐含作者的代言人,是可靠的;而故事内的内在叙述者作为人物本身,经常与隐含作者有不同程度的距离,叙述经常呈现出不可靠性。
  在《佟卡》中,叙述声音多次转换,对读者就文本的解读形成干扰,文本的复杂如佟卡的神秘,从形式上宣告男主人公对佟卡的失败探究。
  三、叙述声音:全知型叙述的混乱情节和内在叙述的不可靠性
  (一)混乱情节:全知型叙述的有意为之
  Pott提到,穆齐尔在《三个女人》中使用了一种传统的叙述方法[3]。从《佟卡》开头可以发现,这种传统的叙述方法是全知型叙述。第一段以一句叙述性的评论展开接下来的故事:“无限有时凝聚在一瞬间”。奥地利学者斯坦泽在他的叙事理论中提到,全知型叙述者拥有无所不知的全知视角,属于故事外叙述,通常使用第三人称,在字里行间穿插自己的评论。在佟卡怀孕并生病后,叙述者更是直接使用第二人称与读者展开对话:“你一下子不会理解他领会到这一点有多艰难。多实际!”
  全知叙述者拥有上帝视角,对故事情节有整体把握,能够清楚组织事件的经过结果。但在《佟卡》中,故事是松散的,没有连贯清晰的情节发展,更像是场景碎片的随意拼接[4]。本文认为,这种拼贴画式的混乱的情节叙述是全知叙述者的有意为之。
  在穆齐尔看来,他所在时代的最大问题是理性与神秘主义的两极分化[5]。在理性的全面统治下,神秘学与非理性不再占有一席之地,对事物全面性的感性的感知不复存在,而是在理性的思维方式下被“分裂为空洞的个体,如黑夜里的星星心酸无比地彼此分离。”[1]理性统治的思维模式,无法从感性的整体层面上把握自成一体的非理性;如同用切割的孤立方式观察事物的男主人公,自始至终都无法理解拥有着“高贵的纯朴” 的佟卡。
  在《佟卡》里全知叙述者的讲述中,故事不再可以被清晰地划分为时间、地点与情节,而是糅杂为一个混沌的整体,如一幅支离破碎而无法精准切割的拼贴画。如此叙述的文本正如佟卡的神秘,令纯粹的理性的精准分析无法抵达,只能从整体的角度加以感知与把握。
  (二)回忆中的叙述:自我撕裂和内在叙述的不可靠性
  当感知和视角限制于个人时,此时的叙述与第一人称叙述相似[6]。“他”在整个故事中,都在回忆之前的自己与佟卡,如同第一人称中“叙述的我”对“被叙述的我”进行叙述。前者是“思考着的叙述主体”,而后者是“糊里糊涂、体验着的、被叙述的人物”[7]。当叙述视角聚焦于“他”时,立足故事之外的全知型叙述者被故事内的内在叙述者取而代之。   《佟卡》通篇都是讲述“他”对过去的回忆,使用“他”而非第一人称,表现出男主人公同自身的异化与割裂,体现出他的自我危机[6]。身为自然科学研究者的“他”,在生活中遵循条理与科学。而一旦放下工作,“他体内那个不真实的孩子”就被唤醒,“必须以迥然不同的价值观衡量一切”:“但也许可以换个方式穿越世界,而不沿真理的线直走?”[1] “他”始终无法在科学的理性和无条件相信佟卡的非理性之间做出抉择,他的自身开始出现难以调和的割裂,他的认知开始产生危机。作为主人公,第三人称的“他”贯穿全文,从小说的叙事层面展现出男主人公自身理性与非理性的撕裂。
  在“叙述的我”和“被叙述的我”之间,往往存在时间距离[6],导致“叙述的我”对“被叙述的我”进行篡改和美化。佟卡的形象完全由“他”的记忆塑造而成,而这些记忆由于时间的磨损产生变形。仅关于他与佟卡的初遇,就有四种不同的回忆:“可事实真是如此吗……这是个童话;他再也无法分辨。”“……但肯定不是在那一天,因为刚要浮现出的记忆,一转眼又变成了后来发生的植根于大脑中的带刺的藤蔓” [1]。此时的“他”无法确定哪个记忆更加准确,他对佟卡的试图理解,就如同尝试握住一缕轻烟的徒劳。
  此时回溯记忆的“叙述的我”,即男主人公“他”,是故事内的叙述者,是不可靠的叙述者。跟随不可靠的叙述者,讀者更无法通过他的记忆和视角看清真相。不可靠叙述者所塑造的文本之于读者,正如记忆中的佟卡之于男主人公,影影绰绰,神秘而不可探究。
  四、总结
  《佟卡》中的叙述声音全知全能,却讲出扑朔迷离的故事,为读者的理解造成干扰。文本之于读者的晦涩,正如佟卡的方言、沉默和歌声对“他”造成的阻碍。内容上,佟卡的失语症阻碍了男主人公对她的理解与探究;叙事上,多样的叙述模式同样限制读者对文本的理解。非理性是不可叙述的,由理性主导的叙述,对非理性的探究终将指向无可避免地失败。这是理性与非理性不可调和的割裂,也是现代人类难以逃离的危机。
  参考文献:
  [1]穆齐尔.三个女人[M].朱刘华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13.
  [2]Martinez,Matias:Handbuch Erz?hlliteratur.Verlag J.B.Metzler Stuttgart Weimar 2011.
  [3]Pott,Hans-Georg:Robert Musil.München 1984.
  [4]Kronberger,Andrea:Eine Schneeflocke im Sommer.Tonka von Robert Musil.In:Liebe im Zeichen von Lieblingsliteratur.Hg.V.Werner W. Ernst.Innsbruck,2009.S.
  [5]Akashi,Eiichiro:?ber die Grenze der Begriffe und die Funktion der Bilder in Musils ?Tonka“.In: Genauigkeit und Seele.Zur ?sterreichischen Literatur seit dem Fin de siecle.Hg.V.Josef Strutz u.Endre Kiss.München,1990.S.97-114.(Musil- Studien; 18).
  [6]Lahn,Silke/Meister,Jan Christoph:Einführung in die Erz?hltextanalyse.3.,aktual.Und erweiterte Aufl.Stuttgart 2016.
  [7]Spitzer,Leo:Zum Stil Marcel Proustes (1928).In:Stilstudien,Bd 2:Stilsprachen.Darmstadt 1961,S.365-497.
  作者简介:
  刘田昕,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方向:叙事学。
其他文献
【摘要】 为如实反映考古器物的全貌并展示其艺术效果,本文以考古器物绘图准则为前提,并将国画工笔线描技法融入其中。教学实践显示该技法的融合,不仅对于考古器物绘图绘制线条基本功有所提升,而且考古器物图呈现出更强的艺术美感。本文根据教学实践,浅析国画工笔线描在考古器物绘图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关键词】 考古器物绘图;工笔线描;“十八描”;艺术美感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作为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了对于现实生活的社会矛盾的敏锐感受,其间渗透的悲观主义和宿命论有着严肃而深刻的社会和人生意义。通过他的短篇小说《德意志军团里忧郁的轻骑兵》来简析其创作思想和写作风格,看到了主人公悲剧命运的不可避免性,悲剧的痛苦源于人物自身的弱点和错误,也源于命运不仅表现在偶然和巧合中,而且还表现在不可抗拒的力量中。  
期刊
【摘要】《摩尔·弗兰德斯》将18世纪人们面对金钱时道德与心态的扭曲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并对此进行了讽刺与批评。本文以女主人公为主线,从文学伦理学角度,根据当时的历史价值观,对当时社会情况下的金钱、婚姻、伦理、道德进行了探究,本文也为伦理意识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思路。另外,对摩尔道德失衡的表现的探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学伦理学;《摩尔·弗兰德斯》;伦理選择;伦理道德  【
期刊
【摘要】 当前伴随我国全面改革开放制度的不断深化,我们与世界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与之相应的文化碰撞也越来越频繁,多元文化成为这一发展中的不可忽视的内容,积极学习了解多元文化,是当前社会形势下的必然要求。一定程度而言,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多元文化将成为一个重要趋势,也将会成为文化发展的主流。科学认识多元文化,并充分认识到多元文化的重要作用,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教育起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历
期刊
【摘要】雷特海乌是苏联楚克奇族文学的开拓者,他的作品通常富于浓厚的民族风格与传奇、浪漫色彩。国内虽然有出版他部分作品的中译本,但对他的深入研究并不多。作为雷特海乌晚期的重要作品,《鲸群离去》全书带有悲剧色彩,但是其蕴涵的民族主义和现代主义思想在现今仍然发人深思。本文试以他的中篇小说《鲸群离去》为参照,对其小说的创作特色进行分析。  【关键词】《鲸群离去》;雷特海乌;楚科奇民族;人与自然;伦理道德;
期刊
【摘要】《白鹿原》中所描绘的世界是一个在封建宗法和传统礼教统治下的男权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女性毫无疑问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在这部小说中,涌现出大量的女性形象。其中白灵是全书中唯一被作者详细描写的女性革命角色,意义非凡。本文将探究白灵的性格特点及其养成原因。  【关键词】白灵自身性格形成原因;复杂性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
期刊
【摘要】短篇小说《莳萝泡菜》由一对昔日恋人的对话和回忆构成。通过文本细读和话语分析发现,对话中女主人公薇拉在权力关系中处于明显弱势,主要体现在薇拉频繁被男人打断,主要承担倾听者的角色而没有话语权,其声音被男人视为审美对象加以凝视。薇拉的权力弱势象征着社会结构层面女性的弱势地位。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的主体性受到压抑,掌握话语权的男性将女性对自由的渴望定义为自私,要求女性牺牲自我,无私为男性奉献。拥有独
期刊
【摘要】 中国婚俗文化源远流长,其作为人生过渡的重要环节,而受到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随着时间的迁移,当初的“六礼”在今日之社会中已然有了新的面貌,而中国古代传统婚俗中“传宗接代、繁衍子孙”的观念,现在却仍然具有很强大的影响力。百年以来,中西文化不断碰撞融合,现代中国婚礼形制也因此而更加丰富多元,老天津卫不仅保留着很多“老例儿”,也发展出了“新中式婚礼”。本文以天津地区的传统婚礼现状为出发点,探
期刊
【摘要】文学的发展历史证明了文学的生命力以及创新性。而文学基于时代背景产生,融入了作者主观思考的创作方式使得文学有着多样性的创作主体与创作形式。创作环境的开放使得文学领域的作品不断涌现,呈现出形式丰富、手法多样的创作特征。文学批评的褒贬优劣的批评功能要求时代背景下文学批评工作既要立足于文学创作的实际背景,同时也要通过对于文本本体的研究与分析来尽可能客观地对单一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工作。  【关键词】打
期刊
【摘要】美籍华人作家严歌苓是当今世界华文文坛最为知名的作家之一,将其写入中国文学史,代表了学科观念的创新、開放和进步。但如此做法面临两个难题:其一,如何解决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中国”概念与作家的美籍身份之间的矛盾。其二,怎样论证严歌苓在中国文学序列中而非海外华文文学序列中的独特价值。对这两个问题,几部有代表性的史著都没有很好解决。  【关键词】严歌苓;文学史;入史依据;作品价值  【中图分类号】I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