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舍之间的智慧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try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的显著变化是教师重视课堂生成信息的捕捉与运用,使原来单调的线性课堂变得饱满而丰富。但在实践中,教师对生成信息的无效处理会对课堂教学产生负面影响。面对即时生成的课堂信息,教师应当如何取舍和有效处理?其取舍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将考量教师课堂教学的智慧。本文试从课堂生成信息的一个案例入手,深入剖析执教者的所作所为,以引起更多教师对此问题的思考和重视。
  【教学片段】
  在学校举行的常规公示课上,30位教师观摩了一节小学数学课——“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在公式推导完成之后教师安排了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重点理解将圆转化成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过程。教师要求各个小组活动之后,选择本组一位同学说思路,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
  师:各小组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们组的张静文同学就是不理解推导过程。(张静文在座位上站了起来,表情显得比较平静。)
  师:好,那我们再来帮帮张静文同学。请你们把拼好的长方形再还原成原来的圆的形状。(全班学生包括站着的张静文,动手还原图形)
  师:现在请大家再把圆拼成长方形。(如图1)张静文同学,请你摸一摸长方形的长是哪一段?(张静文还是站在座位旁操作)
  图1 圆转化成长方形
  师:我们把长方形再次分开合成两个半圆。张静文同学,你再摸一摸刚才长方形的长是半圆的哪一部分?(张静文在众多教师和同学的注视下动了动双脚,继续配合地做着。有的学生已经停下了手,一会儿看看讲课教师,一会儿看看站着的张静文。)
  师:你把圆再拼成长方形。现在再看: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是圆的哪部分?(张静文终于答对,坐下了。)
  
  笔者课后得知,该班小组活动时,组长会故意指定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讲解。该班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令人印象深刻,但执教教师对于“只有张静文不懂”这一课堂信息的处理方法也令人深思。笔者认为,对课堂生成信息的处理,教师要着眼于课堂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着眼于对学生的尊重,否则就会陷入顾此失彼、两难取舍的境地。
  一、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取舍
  在目前普遍实行的班级授课制下,班级学生人数常达几十人。以上案例中的班级人数只有33人,在县城学校,人数这样少的班级已非常少见。如果真的只是一个张静文同学不懂,那么,整体与个体的比例就是32:1。在课堂上,教师是否应该为一个学生的利益而舍弃32个学生的利益?
  在班级中,学生发展参差不齐是正常现象。在数学课堂上,总有个别学生在某些问题上一时糊涂,转不过弯儿来。教师是否应该坚持让个别学生也当堂完全弄懂之后,才开始进行下一轮的“全班齐步走”?数学教学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笔者理解为,这是对数学学习的基本目标而言,不是对数学学习的所有内容而言。对于一个班集体的课堂学习,教师应该确立科学取舍的原则:允许“有差异的发展”和“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
  在以上案例中,课堂的基本教学目标应该定位为“让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大小与圆半径的长短有关,并能运用公式s=πr
其他文献
作文内容    六年来,同学们就像一棵棵小树一样,茁壮成长起来。同时,也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特点。毕业前夕.就来个“我写我”,再为自己的文章配插图,把自己画下来。如果画画有困难,就贴上一张照片。最后,可以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我写我”作文朗诵会。    设计理念    “习作是儿童学习用书面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精神劳动”,“习作”姓“习”;习作教学应克服过去程式化、技能化和“伪童真”的误区,更加关注
可能是由于出生年代的原因,一拿到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我脑海中出现的是20世纪80年代舒婷那首洋溢着自由精神和理想主义的爱情诗篇《致橡树》,耳畔仿佛响起了那优美而又铿锵的韵律。看到前言部分《我是教师》以及书中通篇有关理想的教育、理想的学校、理想的课堂、理想的教师的对话,我更加确信,该书就是朱永新老师倾心奉献给广大教师的一首心灵诗篇,真挚、热忱,充满关爱和期望。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朱老师与教师们
圆子:  你好!我今年33岁,结婚快8年了。我和老公有两个孩子,大的跟老公的姓,小的跟我的姓,这是结婚前兩边父母商量好的。可是,现在的情况是小的是儿子,大的是女儿。老公有点介意,虽然嘴上没说,但我能感觉到他心里有一股怨气。我们是通过相亲认识的,由于家里催婚,认识半年就结婚了,没有什么感情基础,婚后的感情也广直很平淡。  自从生了儿子以后,我们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多,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常常会大吵一
从外形上看,山西男子高晓东是个彪形大汉,但他却有一双女人都自愧不如的巧手,为剪纸几乎走火入魔。他可以不吃不睡,也不顾家庭。面对这个丈夫,妻子闫芳怒了!一场夫妻大戏即将上演……丈夫为剪纸疯魔,你选我还是选它  1964年,高晓东出生于山西省河津市赵家庄乡义唐村,从小受奶奶熏陶,酷爱剪纸。同村的闫芳喜欢唱歌跳舞,14岁就到剧团登台演戏,18岁时,能歌善舞的她出落得亭亭玉立,追求者如云。但闫芳没打算在周
2017年的春天注定是寒冷的,一阵一阵的冷空气自北向南侵袭着大地,侵袭着人们。3月7日下午,上海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语文教研员聂建平发来微信:“程老师:今天凌晨宁老师走了。元月份去看他,还说好春暖花开的时候相约去踏春,想不到他突然就走了。”简直不敢相信,我立刻就发去微信:“太突然了!什么病?”聂建平回复:“癌症,是肝胆管瘤。”我说:“噢!天哪!”可恶的概念,可怕的病症,迫使我相信这是一个不可挽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这为学校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  劳动教育作为“
[争鸣]  本期栏目主持: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俞发亮  [主诗人语]一篇课文,不论在哪所学校,不论哪位教师执教,不论采取哪种教学形式,其教学内容有无最起码的规定?或者说,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有无最基本的知识能力要求?这对数理化来说不成问题,而对语文学科来说却是大问题,至少现状如此。  在语文教学低效的局面还未扭转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有待深入推进的时期,教学内容的规定性(统一)与灵活性(开放),
每个班集体中都有“学困生”,作为班级体的管理者,班主任应如何正确转化“学困生”已成为摆在众多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从某种程度上讲,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已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与大家分享关于“学困生”转化的具体策略。  什么是“学困生”?即在班级体中经常违反道德原则,或犯有严重过错的学生。他们常常表现为思想觉悟低,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由此可见,“学困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情感教主们就开始宣扬一种观念:如果你太在乎一个人,就不会被在乎。这样的逻辑没有问题,太在乎换来的是失去自我,自然不会被在乎。但我们今天要谈及由此延伸出来的另一个观念:当你不在乎关系时,你在关系里会更容易被在乎。  在现实的婚姻中,有很多人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践行这样的观念,看起来很无所谓,显得若即若离,时不时地回避、疏远和冷漠。然而,当他们表现出不认真的时候,内心却希望另一半
看到你们教研组的经验介绍,提到要“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快出成果”,有几句话不得不说。  我们这一代遭逢社会动荡,被耽误了太多的时间,耗费了太多的生命,到了真正能做些事的时候,往往已经精力不济。20多年前,我经常说,想多做点工作,要“把损失的时间夺回来”。我总是觉得只要政策正确,大家都能遵守法则,教育是能健康发展的。  中国社会经常用的新闻术语总是“形势喜人”,教育界的实际状况是“形势逼人”甚至“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