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ye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谈谈在生物实验课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及思考,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教师在教育教学思想方面,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观念。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对研究性学习,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理解是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贯穿在各科、各种学习活动中。狭义理解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项目、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本文主要谈谈在生物实验课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尝试及思考。
  一、实践
  1.创设情境,激发疑问,产生探究
  学生探究意识能否得以发挥,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及学校的硬件和软件,从学生实际出发,恰当地配置实验仪器和材料、试剂等,创设好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萌生疑问,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创设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空间,产生探究。
  (1)从实验仪器上:在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实验中,通光孔是一个不易被察觉的结构,在平时使用显微镜时学生一般都不会注意它,因此,实验时,我有意把学生显微镜的通光孔全部关上,然后让学生进行对光,结果可想而知,同时也让学生看示范镜,学生产生了疑问,进行探究。学生很快掌握了通光孔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为以后实验操作打好了基础。
  (2)从实验材料上:在做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时,把菠菜的叶子按生长状况分成老、中、新三类。实验时,学生自由选择材料,实验后,学生发现色素带上的结果出现了差异,引发了疑问,产生探究。学生通过探究,不仅揭开了“迷团”,而且引发了新的疑问,产生了新的探究。
  (3)从实验试剂上:在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外界溶液选用的是30%的蔗糖溶液。实验时,另准备了5%和50%的蔗糖溶液,让学生探究不同试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学生发现选用50%的蔗糖溶液做实验,则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而选用5%的蔗糖溶液做实验,则发生质壁分离的速度减慢。教师再作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此实验还可以测试细胞液的大致浓度,以及判定细胞的死活等。
  (4)从实验步骤、方法上:在做有丝分裂实验中,学生将解离好的根尖,从培养皿中取出后,放在载玻片上,加染液染色,压片,观察。有些学生的装片中,根尖的细胞染色很浅,让学生探究原因,很快学生发现,原来从培养皿中取材时,材料上带有水,而稀释了染液。学生集思广义,并找到了最佳方法——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后,应用吸水纸将水吸干,然后滴加染液。
  2.设置疑问,激励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提出问题,启迪学生思维,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一条重要纽带。实验是生物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生物学概念,都起着其他教学方法均无法替代的作用。
  3.鼓励质疑,引导探究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谈到问的重要性时,曾风趣地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也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践上的操作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的想象力”。
  二、思考
  实验教学是基础型课程教学中的一部分。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这是一种尝试。在这种尝试中,笔者有如下的思考。
  1.学校重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在大力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今天,各校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项难度大,却极富有创意的教育实践探索活动,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在教师、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创设应与探究性学习相适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尝试。
  2.教师观念的转变和知识的更新
  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至高无上,即“教师中心论”。受这种观念的困扰,教师常会有意无意地维护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权威。这样,往往压抑了学生独立思维的发展,尤其不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教师在教育教学思想方面,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观念。在教育教学理论方面,要在掌握原有的教育学、教学论的基础上,重点转向对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了解与掌握,即转向不断以提高学生和学习为主体的理论素养的方面,同时要在现代课程论方面有相应的提高要求。
  3.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教师把学生看作一张白纸,一味地灌输知识,认为学生不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有些学生提出问题、想法后,教师往往认为很幼稚,而不以为然,没有给予及时的鼓励,导致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少了,质疑也不提出了,把教师、教材的话当作权威,因而,学生表現为思路窄了,见解少了,质疑精神淡化了。
  4.评价体系的改进
  教育评价具有导向性,直接制约教学质量。应试教育的评价过分注重掌握知识的程度,片面强调结果的评价。一张试卷的成绩或几次考试的成绩就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素质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的过程,强调对知识技能的应用,强调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因此,要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
  本论文系大田县基础教育2018年立项课题“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研究”(编号:KYZ18116)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实行,当前中国教育模式正在进行一场缓慢而坚定的改革,深入贯彻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信息化教育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之根本。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深圳这个改革开放地区对初中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信息化时代中的到来给传统的教学课堂带来了活力。听说教学的网络+课堂新模式给师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全方位的英语听说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深圳师生共同注重听说训练。  ◆关键词
◆摘 要:中国旅游资源丰富且旅游业发展势头旺,速度快,对我国各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每年的国庆黄金周是大家旅游出行的高峰期。为了研究我国旅游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文使用MATLAB数学软件对我国国庆黄金周国内旅游数据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并对拟合结果进行假设检验并计算预测值。  ◆关键词:国庆黄金周;线性回归;旅游发展趋势  1 引言  李克强总理于2016年5月19日在首届
◆摘 要:本文将从基础训练,直觉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探究式学习的启发四大方面加以论述如何培养数学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中学数学;直觉思维;发散思维;探究式教学  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浅谈以下四方面看法。  一、基础训练要充实  一个人要从事创造,一定要有雄厚的知识作为保证。因为知识容量越大,则联想、类比、猜想的领域也就越广,从而产生新思想、新方法的机会
◆摘 要:学习一门语言最终的目的就是应用,想要熟练应用一门语言,就需要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它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学生在语文课上要学到的并非只有词汇、句子、写作手法等,而是要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应用能力,而这能力的最终体现就在于学生的言谈和写作水平。本文结合实际,分析了目前我国高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作文教学实用性和创新性进行
◆摘 要:环境工程属于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教育内容为城市和现代工业环境保护方面的水、气、声、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环境规划、资源保护、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而将学生培养成规划、设计以及研究开发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理论和实践验证脱节的情况,该专业学生在就业方面,用人单位更加的偏向于拥有环境工程设计经验与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学生。  ◆关键词:环境工程;实践教学;改革  
◆摘 要:目前,中国与美国在其教育的理念和实施方法上有着巨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的产生是由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所决定的。中国在教育上历来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承,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以及对知识体系的构建也有较高的要求。而美国则更倾向于强调知识的实际运用,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权威的质疑,注重对知识的拓展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中国教师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通常是窄而深的,美国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
◆摘 要:伴随着新时代下教育部对新课改的要求,对高中的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家所关注的重点已经从如何考取重点学校逐步转变成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以下文章从高中生的培养模式,核心素养的内容等进行了一一探索。  ◆关键词:数学的素养;课程教学;教学策略  高中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主要指的是核心所在,而这也必须是高中生需要具备的。这些都是为了学生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对学生核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