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类比就是这样一种学生能掌握的重要的学习和思维方法,类比方法的运用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笔者主要根据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些亲身经验和反思,从数学概念、计算法则两方面对如何类比展开探讨。
关键词:数学教学;类比方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3-050-1
一、类比数学概念,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数学概念是客观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既是正确思维的前提,也是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必要条件。但教育反馈的结果表明,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掌握并不理想。进行概念的类比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1.概念定义形式的类比。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有一些概念,如果孤立地去理解,记忆是比较抽象的,但从概念的定义形式上看,有一部分概念的定义形式是相似的,通过对这些概念的类比,进一步理解概念的本质。例如:矩形和菱形的定义分别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从概念的定义形式上看,都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条件,形式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添加的条件都是针对每个图形的特征,通过这个对比,学生能够借助于图形对概念进行认识与理解,进一步理解概念的本质。
2.概念形成过程的类比。数学概念的引入,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通过与概念有明显联系、直观性强的例子,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例如我们在引入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时,都是一样的教学过程,顺序是先给出一些实际情境,根据实际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相应的方程,然后根据方程的特点,给予不同的定义。
例如:我们在进行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学时,具体过程如下:
数学情境一:根据篮球比赛规则:赢一场得2分,输一场得1分,在某次中学生篮球联赛中,一支球队赛了若干场后积20分,问该队赢了多少场?输了多少场?
师:如果设该队赢了x场,输了y场,你能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相应的方程吗?
生:2x y=20。
数学情境二:某球员在一场篮球比赛中共得35分(其中罚球的10分),问他分别投中了多少个两分球?多少个三分球?
师:如果设他投中了x个两分球,y个三分球,你能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相应的方程吗?
生:2x 3y=35-10即2x 3y=25。
师:上面列出的方程是我们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吗?
生:不是。
师:那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它们都含有两个未知数。
师:那你能仿照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给他们下个定义吗?
生:可以。
于是通过类比很自然地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师: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都是抓住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只是列出的方程形式跟以前遇到的不一样,那大家猜想一下,今后我们还会遇到什么样的方程呢?
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了期待,而且理解了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二、类比计算法则,熟练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运算效率
数学学习都是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学习新知识的,在这建构和认识过程中,类比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让学生很轻松地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便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1.方程与不等式解法的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之间的类比:都是经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从而把方程或不等式化为x=a(x>a或x 2.分数加减运算与分式加减运算的类比。分数与分式的关系是是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即相对于分式而言,分数就是具体的特殊的基础对象。分式是把具体的分数一般化后的抽象代表,根据这种关系,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与通分,四则运算法则等相对应,即两者具有一致性,也可以说是数式通性,重视分数与分式的联系,通过分式与分式的类比,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地认识分式,将有助于理解与记忆分式的有关内容。
例如:学生在进行分式的加减运算时经常会出现如下错误:
典型错误一:1a 2 aa2-4
=a-2(a 2)(a-2) a(a 2((a-2)
=(a-2) a(a 2)(a-2)=aa 2
典型错误二:1a 2 aa2-4
=a-2 a
=-2
错误一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进行分子的运算就直接约分,而且没有理解约分的主要依据是分式的基本性质,错误二的主要原因是与解分式方程产生混淆,针对这两种错误可以通过例举分数的运算12 16,让学生在计算这道题的过程时能够说出计算的步骤,从而把这一步骤迁移到分式的计算中,很大程度上能避免上述错误。
总之,类比就是这样一种学生能掌握的重要的学习和思维方法,类比方法的运用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马复.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数学教学;类比方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3-050-1
一、类比数学概念,理解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数学概念是客观对象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既是正确思维的前提,也是提高数学解题能力的必要条件。但教育反馈的结果表明,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掌握并不理想。进行概念的类比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1.概念定义形式的类比。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有一些概念,如果孤立地去理解,记忆是比较抽象的,但从概念的定义形式上看,有一部分概念的定义形式是相似的,通过对这些概念的类比,进一步理解概念的本质。例如:矩形和菱形的定义分别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从概念的定义形式上看,都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条件,形式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添加的条件都是针对每个图形的特征,通过这个对比,学生能够借助于图形对概念进行认识与理解,进一步理解概念的本质。
2.概念形成过程的类比。数学概念的引入,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通过与概念有明显联系、直观性强的例子,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例如我们在引入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时,都是一样的教学过程,顺序是先给出一些实际情境,根据实际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相应的方程,然后根据方程的特点,给予不同的定义。
例如:我们在进行二元一次方程的教学时,具体过程如下:
数学情境一:根据篮球比赛规则:赢一场得2分,输一场得1分,在某次中学生篮球联赛中,一支球队赛了若干场后积20分,问该队赢了多少场?输了多少场?
师:如果设该队赢了x场,输了y场,你能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相应的方程吗?
生:2x y=20。
数学情境二:某球员在一场篮球比赛中共得35分(其中罚球的10分),问他分别投中了多少个两分球?多少个三分球?
师:如果设他投中了x个两分球,y个三分球,你能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相应的方程吗?
生:2x 3y=35-10即2x 3y=25。
师:上面列出的方程是我们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吗?
生:不是。
师:那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它们都含有两个未知数。
师:那你能仿照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给他们下个定义吗?
生:可以。
于是通过类比很自然地引出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
师: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都是抓住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只是列出的方程形式跟以前遇到的不一样,那大家猜想一下,今后我们还会遇到什么样的方程呢?
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今后的学习充满了期待,而且理解了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二、类比计算法则,熟练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运算效率
数学学习都是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学习新知识的,在这建构和认识过程中,类比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让学生很轻松地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便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1.方程与不等式解法的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之间的类比:都是经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从而把方程或不等式化为x=a(x>a或x 2.分数加减运算与分式加减运算的类比。分数与分式的关系是是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即相对于分式而言,分数就是具体的特殊的基础对象。分式是把具体的分数一般化后的抽象代表,根据这种关系,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与通分,四则运算法则等相对应,即两者具有一致性,也可以说是数式通性,重视分数与分式的联系,通过分式与分式的类比,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地认识分式,将有助于理解与记忆分式的有关内容。
例如:学生在进行分式的加减运算时经常会出现如下错误:
典型错误一:1a 2 aa2-4
=a-2(a 2)(a-2) a(a 2((a-2)
=(a-2) a(a 2)(a-2)=aa 2
典型错误二:1a 2 aa2-4
=a-2 a
=-2
错误一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进行分子的运算就直接约分,而且没有理解约分的主要依据是分式的基本性质,错误二的主要原因是与解分式方程产生混淆,针对这两种错误可以通过例举分数的运算12 16,让学生在计算这道题的过程时能够说出计算的步骤,从而把这一步骤迁移到分式的计算中,很大程度上能避免上述错误。
总之,类比就是这样一种学生能掌握的重要的学习和思维方法,类比方法的运用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马复.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