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融入思政课筑牢思想教育主阵地

来源 :新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_ti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分析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为更好地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思政课在为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努力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在东城区“关键课程培根铸魂”东城区党史学习教育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系列研讨会上,我设计并完成《党的阳光育花朵法治保护少年的我》一节公开课,在本课设计及教学过程中,主动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堂教学,重点培育学生政治同、法治意识等学科核心素养,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二、设计思想
  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各领域对未成年人的关心与保护为切入点,设置学生展示活动引导其自主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通过设置思辨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做价值观的辨析,更深刻地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知道如何珍惜法律给予的特殊保护,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初步树立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法治意识,提高学生主动学法的意愿,自觉守法的能力,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三、分析解决问题具体过程
  (一)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运用“问题链”帮助学生明理力行
  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提问要使问题能持续的发展下去”。[[美]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课堂教学问题有核心问题和一般问题组成。教学核心问题及其之间的联系,才是我们要观察的“问题链”。所谓教学核心问题,它的特点是:直接指向特定的教学目标,相互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各自引领一个教学板块的学习,虽是预设问题,但能够生成出新的教学问题。[阎俊,求本筑基集——新时期政治教师基本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设置三大核心问题:1.党和国家给予未成年人什么特殊的关爱与保护?2.“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的要求与“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是否矛盾?为什么?(法律为什么要给予未成年人特殊的关爱与保护?)3.未成年人是不是可以为所欲为?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青少年如何珍惜法律给予的特殊关爱与保护?)
  三个核心问题指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是什么?为什么要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面对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我们应该如何做?其中包含针对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这一学习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维度的内在逻辑关系,引领整节课的学习。同时,以这三个核心问题分别引领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板块,衍生出一系列的生成性问题。
  第一个核心问题的分析解决过程中,组织学生展示活动,从三个角度组织学生展示并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受。
  小组展示1:与未成人保护相关的非专门法律的法条,专门法律法规等。
  小组展示2:北京未成年人保护的机构、项目介绍。
  小组展示3: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时间,内容简介。
  在核心问题的统领下,提出问题:看完同学们的讲述,哪些是你不知道的?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发言1:以前不知道我国有这么多的法律都包含着保护未成年人的内容,感觉国家非常重视未成人的成长。我感到生活在这样的国家很安全,很幸福,我们一定也要遵守法律,捍卫法律,我也想具体再了解学习法律,用法律保护自己。
  学生发言2:以前不知道我们生活的城市,北京在保护未成年人的过程中都有什么具体措施,今天了解了,还记住了一个热线电话,当我们遇到麻烦,24小时都有人帮助我们,感觉国家和社会给了我们满满的安全感。
  ……
  教师总结:我们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的重视与关爱,今天我们看到国家通过立法来保护未成年人,这恰恰是我们讲过的,依法治国的重要体现。
  在这一教学环节,学生感性认知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是什么,感受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关爱与保护,通过对生活实际分析,达成教学目标。
  进而通过具体法律案例分析,提出问题:案例中小龙受到什么伤害?得到哪些帮助?分别属于哪种保护类型?
  学生发言1:妈妈疏于管教、殴打等虐待行为,小龙缺少家庭保护。当地政府、妇联、公安民警教育林某,阻止她伤害小龙,是来自政府保护、社会保护。
  学生发言2:村委会向法院提起对林某的诉讼,是社会保护。法院依法撤销林某监护人资格,属于司法保护。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对,我们看到在未成年人的生活中,倘若有一方保护有所缺失,法律规定的其他方面的保护就会及时出现,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通过组织学生理性分析知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是什么,在生活中如何体现?同时学会分析,法律要求的,不同主体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如何分类,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二个核心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通过设置思辨问题:“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的要求与“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是否矛盾?为什么?
  学生发言1:不矛盾。因为平等是相对的,当未成年人犯罪的时候,法律也会惩罚未成年人,未成年人之间的一样的。
  学生发言2:我也认为不矛盾。因为未成年人本身生理、心理发育的还不完整,力量比较小,对诱惑区分的不好,容易受到傷害。所以国家才立法保护我们。
  学生发言3:我觉得就是矛盾的。或者这样就不太好,因为说了任何人都不因身份、财富、职位高低而差别对待,我觉得不好。
  学生发言4:我觉得刚刚同学说的理解有误,特殊保护并不是偏袒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如果违法,刚才同学介绍的时候也说了,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那些罪的时候也会受到法律惩罚。   ……
  教师总结: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那我们继续看看下面的情境。……
  引导学生“特殊”对话“平等”,做价值观的辨析,提出衍生问题:为什么诸如留守儿童、网络沉迷、校园暴力等社会问题和违法犯罪行为,多发生在未成年身边?
  学生发言:因为我们未成年人还比较小,比较弱,容易受到伤害。
  教师总结:因为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所以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具有必要性。
  提出问题: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出台了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从中我们看出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关爱和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结合生活分析理解,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深刻地引导学生认识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重要意义。明理是进行导行的一个最重要的关键环节,只有把理讲清楚,真正用理论的魅力打动学生,这节课产生的实效就能够落地。
  第三个核心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出问题:未成年人是不是可以因为年龄小,就为所欲为?为什么?那么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学生发言:我认为不能。因为未成年人也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能因为年龄小就无所顾忌。
  教师总结:我们看到刑法最新修正案中也明确,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我们不能为所欲为。
  提出问题:那么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学生发言:我认为我们要遵守法律,還有道德,法律允许的事情就可以做,不允许的事就不能做。符合道德要求的事情积极主动做。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做科学的、理性的思考,提升学生思维力,反思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日常行为,给予学生心灵的触动,道德的升华,理论的获得,最终指导学生自觉的行为。
  在这一板块中,通过分析生活中真实校园欺凌情境,提出问题:欺凌事件中的受害者、施暴者、旁观者,请你分析他们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分别应该如何做?帮助学生懂得如何珍惜法律赋予我们的特殊保护,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依法自护的意识和能力。
  这一系列核心问题和一般问题的设置,重视问题的分析与设计,每一个问题形式独立,但有相互存在内在联系,使问题能够持续地发展下去,抓出思维发生发展的顺序和关键点,形成较有效的“问题链”。
  (二)以周围世界为智慧源泉——做更有价值的情境设置
  1.以党史素材为媒使情境形真、情切、意远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蕴含着丰富的资源,这些都可以融入思政课日常教学中的。情境设置是否是有价值的,首先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情境要有真实性。精心选取真实的党史素材展开教学,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在党的领导下,从建党以来至今,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关爱。提升学生多社会主义法治的认同感,自信心。选取这些素材,使得情境设置更有价值、有意义。
  本节课主要围绕在党的领导下,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这一主题,在回答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过程中,选取在不同历史时期,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三位党的领导人,关注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讲话、决策、文件等史实,最直观地引导学生感受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关怀与保护。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达到增信崇德的目的和效果。
  2.还原生活实际使情境更具引导性、启发性
  讲明法律的相关知识,真实案例分析必不可少,法律离学生很近,但违法行为、典型案例又离学生很远。选取学生生活中能见到的实例,择其中针对性强、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才能实现寓知识与情境,借情景感悟知识的最佳效果。据此我设置各类真实情境,引导、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专注于情境中,投入解决问题的思考中,达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素养。[阎俊,求本筑基集——新时期政治教师基本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青少年应如何珍惜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选取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为切入点,分不同角色分析偶有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背后的原因,并思考如果我们是相应的角色时,应该如何做?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对情境中的问题进行思辨,使学生能将生活经验迁移到知识学习过程中,使知识与生活之间真实建立起联系,体验知识的价值,更好的指导生活实际。
  学生发言1:我觉得孤立同学是校园欺凌,起外号和被轰走要看具体情况,有的时候是同学们之间善意的玩笑,应该就不算,打球被轰走这要看你是不是占了别人的场地,如果自己有错在先,那就另当别论了。
  学生发言2:我觉得算不算校园欺凌应该看被欺凌的一方自己是不是觉得受到伤害,如果本人觉得没什么那也就不算。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看法,那就像刚刚一样,让我们遇事找法。我们看今年六月一日教育部正式对外发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中是如何说的。同学们可以反思自己的行为,千万不要出现校园欺凌行为,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伤害。
  四、教学效果与反思
  本节课完成后学生整体对知识的掌握还是比较到位的,通过环节设置、问题链搭建、各类情境的选择与使用,学生学会区分不同主体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理解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原因和重要意义,提升自我保护的意识,主动学法的意愿,自觉守法的能力,初步树立法治意识。最终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关怀与爱护,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
  这节课只是思政课在体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一节法治课。在授课之后,不断反思,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应守住初心,站稳课堂,通过每一节课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触动学生内心,以心育心、以心动心、以心聚心,达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的效果。
  反思在情境设置当中,如何能更好地体现情境之间的逻辑性,在诸多的情境中如何构建一定的生活逻辑,并与教材知识逻辑相一致,是我在后期教学中重点思考的。
  在党史素材的选择中,如何以史为鉴,又不把思政课上成历史课。我想我们应在素材选取中挖掘“有血有肉”的人物故事,寻找体现党的辉煌成就的,有高度又有典型性的案例,作为素材,深度挖掘,严谨落实。
其他文献
一、她真是因为贪玩不想回家吗?  一个大冷天下午,我抱着作业进教室。一个女孩儿擦身而过,跟我轻声身打了个招呼。我突然想起这个孩子的妈妈好几次晚上九点多还在小区、群班级群找人,印象中这小姑娘还好,只是天性活泼,注意力不是特别集中,妈妈有了二宝,管不过来。  我喊住那个小姑娘:“这么冷,赶紧穿上外套吧!”她有点小得意地说:“你看我还在出汗呢。”--“哇,你身体真棒,妈妈怀你的时候一定把最好的全都给了你
期刊
值此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组织”或“本组织”)成立20周年之际,成员国:  高度评价上合组织为推动和深化成员国睦邻友好关系、巩固地区安全稳定发挥的积极作用。  总结本组织取得的发展成就,指出成员国间开展合作大有可为。  恪守《上海合作组织宪章》《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上海合作组织至2025年发展战略》《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
期刊
《春雨春风》是一首男声独唱曲,写于谭小麟美国留学的初期1939—1940年间,从整体风格上来看《春雨春风》是属于明快洒脱的风格,易于被听众领略,此曲目呈现出浓厚的中国民族风味,秀美的旋律曲调起伏线,细节处理精准到位,对于音韵的处理也恰当肯切,节奏较单纯,这首曲目在谭小麟早期声乐作品展演中,演出效果较好[瞿希贤:追念谭小麟师[J],《音乐艺术》1980年第3期,第11页。]。从表现风格上看,注重音乐
期刊
11月适应性考试,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考试题越来越淡化对记忆性知识的考查,更重视学生综合能力考察,重视情境的营造,给考生提供了成长表达和展示平台。本文通过分析适应性考试中基础题的命题特点,以期对一线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命题价值  1、引入综合性学习,体现统整意识。  深圳中考基础部分,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内容主要集中在读音、字形、成语、病句、标点、词性、短语结构
期刊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教学目的和教学原理,运用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整体或局部的教学系统进行全面考查和价值判断。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对教与学具有诊断、反溃、激励、调节、导向的功能,是促进师生认识自我、激励心志、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开展教学评价研究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和保障机制。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评价的功能,使我们的评价既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业成绩,又使生保持
期刊
科学学科的美尽管与其他美有不同的表现,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人类自由创造的精神产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学作为审美对象所具有的内在即规律性的和谐美;二是人作为审美主体在科学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美感。  一、在科学中规律是一种美,用不同图表表示规律就是把规律美显性化。  《摆与图表》教学内容为科学学科实践活动《摆》的第二课时,尝试改变长度在单位时间是怎样影响摆动次数的,用图表记录展示研究结果,
期刊
《自君之出矣》创作于1945—1946年间,是谭小麟先生在美留学时创作的,本首歌曲是一首由女生独唱的艺术歌曲,歌曲的旋律朴素清新,平稳流畅,有“小夜曲”的感觉。歌曲的旋律与诗歌的吟诵调相一致,和声也十分清淡,与旋律的配合精妙而细微。  (一)曲式结构  本首歌曲的结构[1刘涓涓:沟通与引领—从三首艺术歌曲管窥谭小麟的音乐创作[J],《人民音乐》2012年2月,第63—65页。]为四乐句构成的一部曲
期刊
“如果说21世纪初有哪个国家在寻求称霸世界、胁迫他国、藐视规则的话,那就是美国。”《纽约时报》去年10月一篇专栏文章写道。  自1776年建国始,美国就开启了持续扩张:西进运动、美墨战争、美西战争……依靠金钱、讹诈、武力,美国从建国之初领土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到现在的约937万平方公里,足足扩张了10倍多。二战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综合实力最强的超级大国,仍不改其扩张基因,不遗余力在全球争夺和维
期刊
发散思维之所以能够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就是因为它可以使人在遇到问题时使思维迅速而灵活地朝着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发散开来,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得新颖性的答案。但是,发散思维的创造性又离不开辐合思维,只有通过思维的辐合才能从对各种答案的分析、比较中选择出其中一种最佳的答案。把握问题实质的前提下,关键是要能够打破思维的定势,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运用联想、想象、猜想、推想等尽量地拓展思路,从问题的各个角度、各个方
期刊
引言  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思维品质是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水平和特点。思维品质包含了一个以逻辑性为起点、批判性为过渡、创新性为终点的三维立体化结构体系(黄远振,2014)。英语教学中的很多活动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WatersA.,2006),而作为高中英语最富有特色的一个教学环节—阅读教学,更是一个充满了积极思维的过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