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为茶都:茶文化消费时代的到来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rpsm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80年代,浙江是全国茶园面积最大、产茶量最多的省,但如今浙江茶园面积已落在贵州、云南之后,产量又略输福建,茶叶批发市场规模不如广州、北京和济南等地。在此背景下,2004年,杭州市委、市政府率先提出“茶为国饮,杭为茶都”的战略构想;2011年,西湖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西湖龙井茶原产地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地;2012年,“杭为茶都”建设被列入“十二五”总体发展规划,茶都建设成为杭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在打造“茶都”的建设思路上也体现出应有的见识、智慧和胆略。
  中国茶业的发展已经跨越了单纯的扩面积、增产量的粗放经营阶段,而步入了创建自主茶叶品牌和茶叶深度加工开发的时代,茶叶消费已从生活必需型转向文化享受型。杭州打造中国茶都,旨在引领提升中国茶产业的档次和茶叶品饮文化的时尚。
  杭州茶文化的构建始于上世纪80年代,大致经历了“呼唤”、“搭台”和“消费”三个阶段。
  呼唤
  茶文化在我国虽源远流长,但“茶文化”这个词却是新出的。在《辞源》、《汉语大辞典》直到1999年版《辞海》中,都没有收入“茶文化”这个词条。1980年9月庄晚芳等编著的《饮茶漫话》(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后记中说:“茶叶源于我国。饮茶文化是我国整个民族文化精华的一部分,也是我国人民对人类做的贡献的一部分。”同年10月,王泽农、庄晚芳在为陈彬藩《茶经新篇》所作的“序言”中说:“国际友人和海外侨胞,特别是茶叶爱好者在品尝中国香茶的时候,对历史悠久的中国茶叶文化无限向往,渴望有一本新作详细介绍中国茶叶的历史和现状。”可以说,是庄晚芳、王泽农先生首先提出“饮茶文化”和“茶叶文化”的概念,并敏锐地指出当代茶人的这一历史责任。
  1982年,在庄晚芳先生的倡议下,一个以普及茶叶科学技术,宣传茶叶文化,开展国内外茶叶学术交流,促进茶叶生产和贸易发展为宗旨的全国第一个茶文化社团——“茶人之家”在杭州成立。
  搭台
  至上世纪90年代,茶文化在中国各地渐趋渐热,茶文化推动茶产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于是出现了一个广泛被采用的口号:“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1990年10月举行的“杭州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是这一时期的一个坐标。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斯里兰卡、美国,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的代表总结了前十年中国茶文化发展的成就,同时开启了一个茶文化研究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新时期。1991年4月,全世界第一家茶叶博物馆在杭建立,从此确立了杭州在世界茶文化的地位。20年来,中国茶叶博物馆超越了一般博物馆“再现历史”的静态功能,成为海内外茶人向往朝圣的神圣之地。
  与此同时,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旅游局举办了“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节”,这次茶文节集旅游、文化、贸易为—体,把茶文化历史展览、茶文化专题讲座、茶艺表演、名茶评选、茶叶茶具展销和贸易洽谈等整合为一个茶事节庆活动。这种文化与经贸相融互动的节会,后来被广泛采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另一种形式是“茶博览会”,而杭州就是较早创办“茶博会”的城市。由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浙江世贸中心主办的“中国国际茶博览交易会”于1998年10月在杭州举行。如今“茶博会”在全国遍地开花,已成为茶叶产区和销区的常规贸易项目。
  消费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这十多年,可以称作为茶文化消费的一个开启时期。在这一时期茶文化与茶业经济、茶科技结合日益紧密,并继续广泛地走向大众的生活。茶文化还朝着创意、经营的方向发展,即通过创意设计,使茶文化成为一种可以经营的、走向市场的时尚生活方式,一种消费文化。茶文化不但是一项文化事业,又是一项文化产业。茶文化除了能为“经济唱戏”搭台,与经济相融,让“经济文化化”;茶文化自身同样能唱戏,即打造出文化商品(或文化服务),直接进入市场,让“文化经济化”。茶叶产业涉及一、二、三产业,茶文化是多元文化的融合,茶与茶文化的消费是多层次的。未来的茶叶产业将是经济与文化界线越来越模糊的一种状况。
  在进入茶文化消费时代后,茶品和茶具被附加更多的文化意蕴,自然生态的、传统工艺制作的茶品和追求艺术品位和价值的茶具正在成为品茗者的新宠。文化创意展示成为茶馆的生存之道,商家纷纷在开发文化产品(服务)上下功夫,杭州茶馆就引入听琴、赏花、读画、咏诗等文化艺术元素,举办雅集,即将推出《西湖茶乐——<宫乐图>展演》;相对原有分散、零星的农家乐,杭州西湖区双浦镇双灵茶村的文化园和金华、诸暨等地的茶庄园规模较大,将种茶、制茶、品茶、茶宴、陶瓷、书画等诸多旅游项目相结合,突出体验式的茶旅形式;茶文化也成为书画艺术和众多戏剧影视创作的选题,涌现了一大批以茶事为主题的书画艺术作品。由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院长、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教授自主原创的大型舞台剧《中国茶谣》,成功登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舞台及上海世博会中国元素馆,“中国茶谣”茶文化创意产业品牌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校园文化品牌;2013年,由王旭烽教授编剧并总导演的话剧《六羡歌》把《茶经》所蕴藏的丰厚历史文化资源转化成艺术作品,在第11届全国大学生戏剧节上获得“优秀剧目奖”和“优秀舞台美术奖”两项大奖。
  “茶博会”也逐渐向“文博会”靠近,2012年浙江省首届茶文化博览会是茶文化产品化并将步入产业化的一个具有标志意义的展会。创意创新是茶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茶文化消费有不同的层次,需要创意来衔接:高雅经典的文化需要大众化的创意来转化;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需要创意来表现;时尚的、有品位的文化消费需要创意来引领。茶文化博览会其实就是一个文化创意博览会,既展示上游的内容创意,又展示中游的设计制作,还有下游的营销服务及其衍生产品。
  全国以“茶乡”、“茶都”命名的城市不少,杭州打造“中国茶都”显然不是与其他产茶地区争“名分”,而是要敞开“大襟怀”。杭州打造“中国茶都”的优势毋庸置疑,每年几千万人次的国内外旅游者,形成了一个有着无限商机的消费市场;一个茶叶科研教育机构的聚集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在杭十家“国字号”茶研究单位,造就了吴觉农、庄晚芳、陈宗懋等茶学大师级人物,并结出了丰硕科技成果的平台;又是一个因古典而荣耀也因现代而精彩,滋养了陈学昭、王旭烽等茶事艺文作家和大批时尚茶艺馆馆主的平台。
  杭为茶都,一个茶文化消费的新时期已经到来!
其他文献
茉莉花,素洁、清雅,象征着爱情和友谊。茉莉谐音“莫离”,“送君茉莉,请君莫离”讲述的就是依依不舍的情愫。  本期“老茶师记忆”为茶友们讲述的就是一位与茉莉花茶打了半辈子交道的长者,他用48年的坚持,将“莫离”两个字诠释得淋漓尽致。别人眼中一杯普通的茉莉花茶,却是他兢兢业业为之付出半生的事业。  父辈的传承  七月的福州,暑热难耐,却也正是茉莉花满城飘香的季节。“每年的7月中旬到9月中旬的花才最好。
期刊
在陆羽诞辰纪念活动期间,湖州茶企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茶企、当地的茶协会等都有以义工的身份参与其中,默默为茶会提供茶品、茶席等物资乃至行车的接待。一系列的大型活动,必然关联一系列的变数,而浙江的茶企则充分体现了“茶人是一家”的理念,向世界茶人展示了不一样的精神面貌。记者遇到安吉第一滴水茶馆的馆主钱群英,两个月前在湖州长兴举办的第八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上,她也是以义工的身份负责
期刊
“中国茶史上有三次的历史高峰:第一次是唐代,以陆羽和大唐贡茶为标志,是在浙江;第二次,以北苑贡茶,蔡襄为标志,在福建;第三次,以西湖龙井为代表的明清茶高峰,也是在浙江。当代茶文化的高峰在茶都杭州,也是牢牢地被浙江‘抓’在手里。”  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经国务院、民政部正式批准成立,并成功举办了浙江杭州、湖南常德、云南昆明、韩国汉城、浙江杭州、广东广州的六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把中国茶
期刊
在中国,茶有着多重属性,它是饮品、是商品、也是一种文化产品。千年来,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从未缺席过,每一个细微的时间刻度上,都有茶的参与,相伴而生的茶文化也如矿质般在历史的原野中累聚,并因各茶产区自然与历史条件的差异,而形成一座座“品位”不一的“矿藏”。  作为中国重点产茶大省之一的浙江,无疑坐拥一座茶文化的“富矿”:国际上,西湖龙井几乎是中国绿茶的代名词;湖州是《茶经》问世之地,也是大唐贡茶的主产
期刊
初夏的宁波,梅雨才刚刚开始。  雨点轻轻敲打车窗,一路随我们前往宁波市区70多公里外的宁海香山广德禅寺。抵达时,已是华灯初上。  这座始建于明初的古刹,经过重新整修,焕然一新。在灯光的映照下,更显雄伟庄严。庭前摆放着几盆枝干虬曲的柏树,给禅院平添了许多禅意,亦使人联想到著名的禅门公案“庭前柏子树”。  春茶香,禅意浓。佛教文化苑里,十余方茶席次第摆开。席上,一件插花,一幅字画,一碟茶点,皆是布席者
期刊
2008年,我曾前往浙江湖州寻访顾渚紫笋及茶圣陆羽的踪迹,居住于湖州的大茶兄给了我很多帮助。在他的茶室里,我们一同品饮安吉白茶祖的茶。此茶鲜美异常,清甜温润,回甘良久,如玉色般的芽叶浸于越窑青瓷碗内,极美!怀念至今。  每一年,我们都会交换自己喜欢的茶品。每每收到他的茶,先一眼看到纸袋上那一手漂亮而俊逸的字体,心中已然喜悦,便觉自己寄与的茶品,未免粗砺。每年这样的分享,没有间断。  成都的夏夜,取
期刊
温暖的红色、褐色似乎在事茶的炉具、瀹茶器里占了主要色调,但其实也有例外,比如南丰泥炉。想古时夏日,山中有竹有溪,溪边有茶亭,茶亭旁又有专事煮水的一阁小亭,梳着发髻的茶童燃起柴火,轻轻盖上一层榄炭,慢摇蒲扇,青烟从屋檐下飘出,幽寂的山间便有了带着松脂香的烟火气息。这气息里的炉膛逐渐温热直至炽热,令周遭的空气也增加了热度。而这小炉看上去却清凉如故,毫无燥热感。何故?原来这是一只外形六棱、每一个棱面上印
期刊
展会外景  年度茶业盛事——第十五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2014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简称广州茶博会)将于11月20-24日继续在广州琶洲广交会展馆C区盛大举行。本届展会将全新升级,进一步彰显“全球茶业第一展”的龙头地位,中国乃至全球茶市“风向标”和“温度计”的效应不断加强。  据悉,本届规模进一步扩大,由上届的50,000平方米扩展到70,000平方米,有上千家中外优质企业参展,展品更加丰富
期刊
安溪人制作铁观音的历史差不多已有300年,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一代代安溪茶人摸索出了最合适、最能体现安溪铁观音特色的制作工艺。但近20年来,安溪人为了开拓市场,不断改变制作工艺,创造出许多新口味,却也越来越偏离传统。时至今日,面临诸多市场压力与挑战的安溪人渐渐回味过来,开始重新踏上回归正统、追寻古早味的道路。  “正味”情结  2001年,随着清香型铁观音的热销和空调做青技术的普及,“拖酸茶”渐渐
期刊
一堆零散无序的花材,经由纤纤巧手,或剪或裁,或去或留,便组合成一件精雅的花艺作品,将自然界中最淳朴、最明净的美好呈现出来,美得让人心旷神怡。  一堆零散无序的花材,经由纤纤巧手,或剪或裁,或去或留,便组合成一件精雅的花艺作品,将自然界中最淳朴、最明净的美好呈现出来,美得让人心旷神怡。  这就是常定华眼中的中华花艺。她来自台湾,是台湾中华花艺基金会教授,一直致力于推广和传授中华花艺。许多媒体将她伺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