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塆,那一段的沧海与桑田

来源 :南风·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zxxhjz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黄家塆,我为过客;而于我,黄家塆是非同寻常的一程山水。
  据族谱记载,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诗人黄庭坚的第15世孙——德只公,元末明初,从江西修水双井村迁徙到平湖,在该村一带繁衍生息,为黄庭坚的后裔,因居民皆姓黄,故此地就叫黄家塆。原来,黄家塆一开始就生长着故事,是一本悠久的历史书,无论是合上还是打开,都是古色古香的一卷,深远而厚重。
  黄家塆地形奇特,四面青山环绕,一条“S”形的河流从塆中逶迤而出,使黄家塆呈一幅太极图状。向阳一边为东塆,向阴一边为西塆。这种看似线条最简洁,图象最简单的地形,给黄家塆带来了几许神秘,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相传嘉靖王朝1572年,朝廷决定悼念方孝孺、黄子澄蒙难170周年,举行褒扬忠臣贤能的公祭庆典活动。黄家塆的制高点——佛祖岭,被选进公祭庆典地点名录。以佛祖岭为中心,对环绕黄家塆的群山、地势,依据其形状和佛文化要求,进行地名册封,如罗汉显肚、和尚石打坐、笔架山、太师椅(这些是护佑佛祖,听从佛祖使唤的);把从平湖到方家冲的沿途驿道周边的奇形怪石,按外观形态,称为青狮、白象、石龟、石狗、鹰嘴(这些是陪伴佛祖,供佛祖玩耍开心的)。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细看黄家塆周围的群山,越看越像,有的如狮、如象;有的似鹰,似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后人根据其形态,命名为“龙宫探幽”“黑犬护路”“狮象相逢”“龟蛇对峙”“罗汉护佛”“和尚打坐”“天鹰展翅”“秀才坐椅”等八大景点。使每一个来到黄家塆的人都想去游览观光,黄家塆因为有了这段历史,从此经天纬地,壮怀激烈。
  前不久,承蒙文友梅亭的邀请,我们一起来黄家塆,在回乡度假的黄处长、黄校长的陪同下,我们去佛祖岭寻古探幽。我们先寻访驿道,这是一条从方家冲到平湖的古道,必须越过黄家塆的黄松岭(此山岗松树高大茂盛,是道路的制高点,1572年册封更名佛祖岭),越过崇山峻岭,越过明清两代,也越过古道的繁华。黄松岭的风口处还修建了凉亭,供人们歇息,喝茶,邂逅,交流,是当年名副其实的商贾云集和信息交汇中心。
  我们沿着山路慢慢前行,在草丛中找到一条由青石板铺陈的小路,因长时间无人通行,石板周围杂草恣意蔓延,两旁的树木苍葱繁茂。古道斗折蛇行,静卧草莽,沉寂,忧伤而凄美。我踯躅其上,用脚丈量着历史,仿佛看到布满沧桑的古道上南来北往的人,他们有的肩扛背驮,有的追星赶月,疲惫奔忙,络绎不绝。又仿佛听见马蹄嘚嘚,驼铃声声。冗长的古道,撒尽俗世烟火的杯杯盏盏,飘荡着人们生生不息的魂灵。
  昔日的凉亭没有了,只剩下残缺的石岸,散落的石条。尽管它们被荒野淹没,但依然显现着一种浸润时间的深深遐思,一种无比厚实的文化积淀。它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讲述着无数往昔的生动故事,承载着一种魅力永恒的苍凉气息。
  我们来到佛祖岭的公祭广场,当年这里安放有方孝孺、黄子澄的雕像,有按最高规格建造的佛祖寺。自公祭庆典活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佛祖岭挟“万历中兴”的繁华硕果,威名远播。湖北及周边慕名前来的官员络绎不绝,有坐轿的文官,有骑马的武将,也有步行的,纷纷来到佛祖岭,祈求官运亨通,凭吊、祭拜方孝孺、黄子澄忠诚报国的丰功伟绩。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成群结队,到佛祖寺烧香拜佛,祈求佛祖显灵,保佑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当年的佛祖岭,一年四季,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香火旺盛,氲氤缭绕,锣鼓阵阵,佛乐悠扬,一派安定祥和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在广场的遗址上努力搜寻者,既没有寺,也没有佛,没有了雕像神坛,甚至连残垣断壁都没有。这里只有一片片板栗树林,除了静谧,还是静谧。佛祖寺曾经的豪华和风光,已经隐在了时光中。
  站在我身旁的黄处长,目光深邃地望着远方,略有所思,初看上去,是一位典型的农村大叔的形象。他穿着一件休闲的灰色T恤,外面穿着一件深蓝色的外套,脚穿一双登山鞋,手中握着一根木棍子。他一边向我们讲述公祭的历史,言辞激动,眉飞色舞,一边发出阵阵感叹,还不时地用手中的棍子比比划划。看得出来,他是一位知识渊博,见多识广的乡贤。他对黄家塆的历史了如指掌,如数家珍,那些人,那些事,那年那月,都深深扎进他的心里,成为他要铭记黄家塆的理由和乡愁。
  我的心情似乎没有因为衰败而伤感,此时此刻,没有公祭广场又有什么关系呢?有以黄处长为首的一些乡贤记住这段历史,并将它传承下来,历史就更有厚重感,更有意义了。何况,黄家塆文化底蕴深厚,民风纯朴,崇文重教,人才辈出,素有“秀才塆”的美誉。仅清朝就出了8位秀才。解放后,只有500多人的黄家湾就有100多名大、中专生,其中30多人从教。这些人都是承托黄家塆历史的根基和力量,他们足以让这段历史矗立在久远的岁月之巅,让它就像我们的日子,不紧不慢地延续,永远芬芳。
  黄家塆的古迹遍布塆里的角角落落,除了佛祖岭、清朝建筑、新屋祠堂,还有纪念齐泰的400多年的柏树,有不施粉黛,掩映自然风采,纪念三位忠烈的三座石桥。这些建筑还都有遗存,它们以苍凉和粗犷的轮廓,述说着曾经的盛大和衰败,见证着黄家塆的沧海与桑田。
  如今的古道,因为有了村村通的全线贯通,安静了下来。佛祖寺也因為一个时代的沉沦而远去,佛祖岭又回归到黄松岭的原貌。取而代之的是名震四海的“板栗王”之乡,新时代全市“生态文明湾落”的荣光。
  我们绕到村口的山岗上,那里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板栗树林,让人感受到颗粒归仓的殷实与欢腾。随处可见掉落在地上的板栗,大大的,红红的,光滑而有光泽。我忍不住一惊一乍,一次次奔向它们,怜爱地拾起来,左右端详,来回在手里捏拿着,舍不得吃。直到口袋装不下了,只好请同行的朋友帮我收下。
  难怪有人曾赞叹黄家塆的板栗:“罗田平湖黄家塆,栗王故乡名响亮。回顾历史探根源,栗王折桂非平常。四面环山中盆地,土壤肥沃日照强。栗农勤劳性踏实,世代传统不相忘。七十年代学大寨,华农教授下农乡。定点指导黄家塆,科学方法树榜样……” 板栗的丰收,致富了一代代黄家塆人,也让他们看到了生活的曙光。
  我走在通往塆里的公路上,路边的稻田沉浸在金秋收割后的静谧之中,田边这儿一棵,那儿一棵高大的柿子树正热闹着,青青黄黄的柿子缀满枝头,摇头晃脑,好像要把秋天看透。再过些日子,它们会变成满树的红灯笼吧,到那时,必将照亮黄家塆的整个秋天。我这样想着,忽然有着再来一次的冲动了。
  回程时,我抬头望着恬静中的黄家塆,那么温婉。它携着自然美景、文化历史,构成得天独厚、古今兼备的乡村文化特色。在今天美乡建设的发展蓝图上,真的是:风景这边独好!
其他文献
李运强 满族,毕业于河北石油工业技术大学。相声、快板、小品演员。2015年开始在北洋话剧团学习表演,并开始频繁演出。曾获河北省曲艺联盟大学生曲艺大赛“银奖”、深圳市第十七届鹏城金秋曲艺大赛金奖、深圳市第十二届鹏城杯(创作)大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萌芽:学艺不易,且行且珍惜  1995年出生,金笺扇,着长衫,李运强身上融合了相声演员的幽默风趣、快板演员的灵巧机敏、小品演员的生动质朴。初见他的人
期刊
沿着仄身而去的履痕  盛开在掌心的花朵已经凋零  唯有那缕淡淡的芳香  还残留在弯曲的指纹间  难道是想驿站的飞翔  风干成一种线装本的语言?  每一次的穿越都是生命的輝煌  每一次的诉说都是生命箴言  当往事的帷幕  被岁月的脚步缓缓拉上时  这勃发的青春钟声  在音乐浇筑的肌体中  会不会洋溢情感的五彩斑斓  会不会再被一种激情所渲染  森林的表白  还是那句永远的潜台词  身居何处已无所谓 
期刊
“白衣天使笔墨情”—— 第十三回“宝城十二品”书法作品提名展亮相深圳市宝图  抗击新冠肺炎,白衣天使奔赴一线,勇战疫魔,深圳市宝安区卫生系统十二位医务人员,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用书法抒发人生情怀。2021年1月14日,“白衣天使笔墨情”——第十三回“宝城十二品”书法作品提名展,在深圳市宝安区图书馆负一楼展厅展出。本次展览由深圳市宝安区文联指导,宝安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
期刊
深圳宝安区慈善会与区文联开展慈善书画创作交流活动  用笔墨表达爱,发挥各界优势,合力推动宝安区慈善事业新发展。2021年1月19日下午,深圳市宝安区慈善會举办的慈善书画创作交流活动在一雍博物馆举行。宝安区政协副主席项健,宝安区慈善会、宝安区文联、宝安区书协、宝安区美协等单位负责人和书画艺术家一起,座谈交流和创作,现场创作的作品全部捐赠给区慈善会用于慈善交流。  交流活动中,深圳市宝安区慈善会会长张
期刊
近日,著名画家、深圳市宝安区文联主席、南风国画院院长史文集,经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艺委会严格遴选,并报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理事会批准,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这也是宝安区首位获此殊荣的画家。据悉,按照《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章程》,书画院研究员的选聘既注重艺术造诣,又注重个人品格和社会影响力。书画院研究员享有参加书画院组织的活动,获得书画院的有关资料,享有书画院对其艺术成就的宣传服务等权利
期刊
独特的审美视觉 来自扎实的写生功底   众所周知,艺术的本质就是创造美。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的自由创造是人类最珍贵的特征。中国水彩从引进、内化到发展,已经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目前正在进入当代性转型,中西视觉艺术的互动和影响日益频繁。陈小平在这个转型的关键时刻,始终把准着审美的价值取向,他的作品在意境方面比西方水彩画更有深度,又弥补了中国画在色彩和光线表现方面的不足。他的作品表现大自然美妙的
期刊
红莲  夏天  是荷的季节  古镇外的池塘  梦水轻烟  淡白粉红的花  在风中摇曳  模样儿甜  汪柳弯  是谁  泊舟在月起的山前  碧叶筛下金碎  把绿荫下的鱼儿  斑斓  花朵尖尖  怿动蜻蜓的  眷恋  黄昏里  谁吟唱而归  打破了  山谷的宁静  那诗意  悱恻缠绵正如清泉濯濯  飞吻  红莲  木屋  沉睡  像昨夜的酒  不舍  是今晨的思念  在寂寥中等候  难为情的挣扎  放
期刊
为喜迎新春,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讴歌特区四十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推动楹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深圳市宝安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楹联学会春联研究院和深圳市楹联学会的指导和支持下,宝安区诗词学会开展“联颂鹏城”2021年全国春联征集活动。  本次征联自发布之日起,至2021年1月5日止,收到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投稿,以及居住在美国、西班牙等地的海外华人投稿,共1200多位楹联爱好者投稿近
期刊
翻开杨凡周从广东佛山寄来的一本沉甸甸的新著——《当代石湾陶艺论稿》,我蓦然惊觉,昔日熟悉的大学同窗,竟然让我有几分“陌生”。其实,准确地说,是杨凡周将他多年来浸淫其间、观察、思考的当代石湾陶艺世界,以其理论的建树和思辨的文笔,构建成这部二十四万字的学术论稿,将读者带进了一个或许不曾关注、却发现竟是这般引人入胜的陶艺世界。我所感受到的陌生或者说意外,是欣喜的发现,杨凡周竟然在这个世界中走了如此之远,
期刊
我国山水画“以感为体”,故于物象有真情实感,画境自然迥异流俗。“感”要“诚”,也就是要至诚恻怛。天道是诚,地道是诚,人道是诚,画道岂能例外?“诚信如神”,故通天地人者,唯有“诚”。此乃“至诚感通之道”。“诚”是我国传统艺术之本。不诚无物,“自诚明”,故能体物为妙,得物象之神明,因而物皆光华遍布。不“诚”,则不“明”,不“明”之心境,不能与物象相应,不能画天地之辉光。“诚”不是“真”,“真”不能等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