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之我见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Bird1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维包括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思维。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活动加以干预,积极创设情景,使其沿着有意注意、质疑思辩、实验探究、逻辑分析、体验总结的过程,循序渐进、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努力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新课堂思维主动
  化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大到社会生产,小到日常生活都与之息息相关。化学变化中往往因为伴随有声、光、色的变化,所以很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对于好奇心很重的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初学者对化学总是抱有莫大的好感,可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高年级学习时大多数学生热情已所剩无几。知识的积累很少来自学生主动的自我构建,死记硬背的不在少数,思维能力的提升就更无从谈起了。很多课程都或多或少遭遇上述现象,这固然与学生本人的好恶有关,但是否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也应加强对学生思维形成过程的关注呢?
  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地关注结果,程式化的教学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一味地机械记忆使得化学失去了作为理科运用逻辑分析、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魅力。二期课改则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对教学过程的关注上。这就包括对教法和学法的研究,涉及对学生认知水平的研究、课堂情景预设的研究、学生课堂心理状态研究、学生活动设计的研究、问题设计的研究、教学环节衔接的研究等多个方面。即对学习过程实施有效的干预,积极引导学生提升其思维品质。
  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内在因素促使学生把自己的行为指向主动思维呢?心理学研究发现主要有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又称认知的动机,是以求知作为目标,以了解、理解要解决的知识为目的的求知欲望。这种内驱力不是指向各种奖励,而是指向学习任务,因而在学习中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内驱性。比如,在原电池一节的讲述中,传统的教学是以铜锌两块金属片为电极,硫酸为介质,与灵敏电流计构成闭合回路来演示电流的产生。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实验来讲,并没有问题。作为一节新授课,又是一节理论性很强的内容来说,这“严谨”的外表使很多同学望而生畏,还没开始学,心里已经打起了退堂鼓。实际授课时,则改由音乐卡片(去掉电池)、番茄或柠檬若干(可由学生自备)铜锌金属片若干串连成闭合回路。从原料的准备到产生闪烁的灯光、悦耳的音乐,既拉近了学生与科学实验的距离,又对学生的感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力,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以实验为平台,激发自我提高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又称为自我提高的动机。这是一种因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而引起的内驱力。这对于学习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学生总想在学校的群体生活中凭借自己学习或能力特长赢取一定的地位,它是学生自尊心的需要,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呢?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由浅入深创设半开放、开放的实验内容,搭建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学习过程的快乐,在交流发言中感受被肯定的喜悦,都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自尊心。 例如,同样是在原电池构造的探究上,以往的方式是老师满堂灌输到底。可是这样的方式,假以时日,再次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往往差强人意。新理念下的课堂,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回学生手中,让他们在自主的学习行为中观察、分析,积累经验。教师无法代替学生感知学习的过程。实际授课时,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型的仪器和试剂,具体为:试剂:稀h2so4、cuso4溶液、无水酒精、ccl4(或苯)、食盐水;电极材料:zn、fe、cu、石墨各两根;其它:灵敏电流计、导线若干、干电池。要求学生们在固定溶液条件下进行电极组合尝试,甚至可以包括两个相同电极;以及在固定电极组合更换不同的溶液,多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原电池的构成要件。干电池的作用在于进行对比、作参照,有助于学生们对原电池正、负极判断的了解,为后面的授课作一个铺垫。请同学们在非限定性的表格中填写自己选用的电极、溶液、相应的实验现象并作交流讨论。在现象描述的反常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在学生认知冲突、思辩过程中如蚕丝剥茧般揭示本质,也使其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三、“教”“学”角色互换,调动附属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又称为附属的动机,它是指个体为了得到老师或家长的赞许、认可,而表现出来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种情况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如何借助这种需求,转化为适应当前课堂教学形式的载体,进一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升华呢?笔者在课堂实践中作了以下尝试。
  关于电解质溶液中微粒浓度的比较及在物质变化过程中不同微粒的影响力分析,都是既抽象又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以往老师讲解的情况下,基础好的学生在微粒浓度的比较中表现为掌握良好,但是在具体的影响力分析上,仍容易辨析不清。针对这种情况,在近两年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做了一番尝试,在课堂活动中与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课堂上当一回小老师,(也可以是团队合作)给老师上一节课,通过自己的讲解、分析,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赞许、肯定,充分地体验成就感,也使其思维能力得以升华。
  例如,在氯化铵溶液的离子浓度分析上,先请学生告诉老师溶液中存在的离子种类,然后进一步要求他们告知老师这些微粒的出处,用对应的方程式表示出来(nh4cl→nh4 cl-)①(h2o→h oh-);接下来请同学们说明这两个方程式在电离程度上的差异,最后要求他们结合所有的这些问题给出一个完整的分析过程。这样做表面看起来繁复,但在描述碳酸氢钠溶液中的部分微粒排序这个较难的知识点中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思维包括了集中思维、发散思维、逻辑思维。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活动加以干预,积极创设情景,使其沿着有意注意、质疑思辩、实验探究、逻辑分析、体验总结的过程,循序渐进、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努力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80年代中期,尤凤伟的写作发生了转变,他置身于现实民间之中,杜绝观念先行或承载过多揭露、控诉的主题,从而表现一个原生态的、真实且充满血肉的民间文化空间,而对于这一转向产生的原因,包括文学史背景、尤凤伟个人文学观念的变化,以及写作转向带来的文学、审美价值进行探究是进一步解读尤凤伟“民间”建构的基础和前提。  关键词:尤凤伟 民间化写作 转向  通观尤凤伟早期的小说创作,在1984年发表于《
【摘要】笔者结合自己对生命地理课堂的理解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旗帜鲜明的提出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从让地理教材的乡土化、活动化、时代化、逻辑化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使用地理教材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乡土化活动化时代化逻辑化  【正文】  从17世纪中叶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为学校设置地理课程以来,已经有三百多年了。我国在清末中小学设立地理课程至今也有一百年历史。地理课作为基础教育
钢琴演奏作为一种常见、被大家广泛接受和喜爱的表演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演奏技巧,吸引了众多观众群体。而这种演奏与倾听的关系,也是所有演奏者想在表演过程中、演
【摘要】我国的初中学生数量庞大,由于各种客观原因,造成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意志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参差不齐的现状。因此,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就要因材施教。作为一个应用性极强的学科,物理教学更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所以分层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就更为突出。本文主要论述了分层教学法的定义,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初中物理教学策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不由对在新课程实践中存在的一些困惑进行深深地反思:由于存在着教学内容面面俱到而又面面浮浅、知识很难形成体系、课时不够用和课后练习与教学进度脱节等来自教材和课程的困惑;存在着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法导致惯性教学、学生活动影响教学进度、探究难以建构知识体系等来自教师的困惑:存在着实验室建设、教学资源、网络资源跟不上课改步伐等来自教学资源的困惑。只有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实验考查是中考的主要内容之一。近几年中考物理题中实验题的数量及分值呈上升趋势,实验新题型不断出现,灵活性更强、尽可能的动手可操作的体验性更强、与生活联系STS实验的试题增多了。  实验题基本包括四类:1)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的使用;2)学生做过的验证性实验和测量性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及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3) 探究及设计性实验:包括提出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