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审美:从文学到文化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intian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学科教育研究的重要论题,在语文教育领域,四项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成为研究者和一些教师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语言运用与建构”受到普遍重视。考虑到统编版《语文》教材新理念及美育热等教育新需求的兴起,本文认为,“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的价值也应被重视。在教学实践中,文学类课文的学习是培育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而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文学文本的分析与教学如果能深入到文化的层面将不仅有助于对文学文本的深度把握,还有助于文化传承与理解,有助于单篇课文教学中四项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落实。那么,在文学文本的审美分析中,如何才能实现有效的拓展与深入呢?本文以为,意象分析是有效的方法。
   美学研究者叶朗综合朱光潜“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宗白华“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等美学思想,概括提炼出“美在意象”[1]这一重要的美学观。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意象一词可溯源至《易传》。正是在我国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文艺理论《文心雕龙》中,该词得到了系统的阐述。在当代文学研究中,意象,不仅作为诗歌批评术语,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他文学文本的分析中,因其往往不仅浓缩着个体的创作情思,还承载着文化层面的集体无意识。在1980年代的“文化寻根”热潮中,“意象”成为重要的研究和批评语言,涌现出了一批重要的文章,如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李陀《现代小说中的意象》《意象的激流》,胡伟希《意象理论与中国思维方式之变迁》等。意象由文字组成,文字,尤其是汉字本身即与文化密切相关。因此,通过意象分析,往往不仅可以抓住文学作品的深层内核,还可以进入到文化分析的层面,从而可以多方面地拓展教学资源。本文以选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白鹭》为例进行分析。
   《白鹭》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郭沫若,选入课文时做了改动。课文以“白鹭”为题,共11个自然段,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开篇,以“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结尾,中间2-10段运用对比、比喻、用典、拟人等表现与修辞手法,抓住白鹭的外形特点(如雪白的蓑毛、流线型结构、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神态特点与声音特点展开,从白鹭本体扩展到对白鹭生活空间的描写,大致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尾段不是对首段的简单重复,重复中有升华,形成了螺旋上升的结构形态。全文中,“白鹭”一词共出现了9次,是作品描写的核心。重复出现的“白鹭”是一首“诗”值得注意。而課后习题第1题也涉及到该句:“朗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那么,该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首先,这是一个比喻句。语言美学论者指出,中国文艺理论一般将比喻分为两种:一是比义,即用具体事物比抽象的义理,一是比类,即用具体的事物比喻具体的事物[2]。两种情况都是为了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也正因此,当代文学家秦牧认为:“美丽的比喻……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那儿,那儿就会产生奇特的变化;它也像是一种什么化学剂,把它投入浊水里面,顷刻之间,一切杂质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3]可见,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象比具象,或者化抽象为具象。可是,课文中这个比喻却反其道而行之,化具象为抽象:本体是白鹭,喻体则是“诗”。把南方水边常见的水鸟——鲜活生动的白鹭比作抽象的文类概念“诗”。这样比,有什么审美效果呢?
   要理解该句的审美效果,我们需要先理解两个关键词:“白鹭”和“诗”。在开头和结尾两段中,“诗”出现了3次。那么,什么是“诗”呢?
   作为汉字的“诗”有很多种所指。根据作者提到的“散文诗”一词,可以判断,作者的“诗”指的是一种文学体裁,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出不同的类别。比如古典诗,现代诗;抒情诗,叙事诗;田园诗,边塞诗;散文诗,童话诗等。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说文解字》对“诗”字的解释:“志也”。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而“志”与“心”“情思”息息相关,也正因此,“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成为中国诗歌传统中极为重要的概念。而在本册本单元导语中有这样三句话:“一花一鸟总关情”“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写出自己对一种事物的感受”。寄托着作者情思心志的“事物”就成了意象。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中的“白鹭”正是这样的意象。那么,这个意象寄托了怎样的情思呢?我们不妨先思考:作为一种水鸟的“白鹭”,与《翠鸟》《麻雀》《猫》等状物类散文中的描写对象有何不同呢?白鹭,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我们很容易想起许多含有白鹭的诗篇,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又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除了古诗,词作中也常出现白鹭的身影,如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惊起一滩鸥鹭。”又如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在这些诗词中,白鹭的出现,往往伴随着江河、水田、溪流等空间意象,符合其生活习性。
   其中,“水田”意象尤其值得关注——如果我们注意到白鹭还有其他的名字。典籍《尔雅·释鸟》释:“鹭,齐鲁之间谓之舂鉏。”“舂”做动词,是指把东西放在石臼或钵里捣去皮壳或捣碎,“鉏”古时同“锄”,既可做名词,也可做动词,指弄松土地及除草。那么,人们为何把这种鸟叫做“舂锄”呢?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羽虫》引陆机《诗》疏:“步于浅水,好自低昂,如舂如锄之状,故曰舂锄。”实际上,《尔雅》续篇《博雅》也将白鹭称作“独舂”,是据其单腿悬起立于水中捕鱼的样子。无论是舂还是锄,都与农业生产相关,可以看出,从远古时候,白鹭就是田园生活的一部分了。在另外一些诗作中,作者似乎着意于描绘白鹭与农耕的联系,如杨慎《出郊》:“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更有诗篇直接使用了“舂锄”之名,如清·姚鼐《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千层石树遥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不只是换了个名字,被唤作“舂锄”的白鹭似乎直接参与了“水田”风景的生成。    在这样的视野中,也许我们会发现,“白鹭”不只是杜甫《绝句》中象征自由与生机的、春日长空中的精灵,它们更是属于田园山水的。由此,再读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也许我们会注意到“烟火”“藜”“黍”“菑”“山”“葵”等田园意象,会注意到“白鹭”与盛唐以王维为重要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歌流派的联系。实际上,这一联系在另外的诗篇中体现得更为直接,如宋·黄庭坚《池口风雨留三日》:“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水远山长双属玉,身闲心苦一舂锄。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俯仰之间已陈迹,暮窗归了读残书。”
   山水田园之间的渔樵耕读生活景观,让我们想起《归园田居》等诗文的作者、“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诗品》)陶渊明。体现在田园山水诗中的“隐逸”情怀自然不是从陶渊明开始的,而是有着更为久远的文化基因,如传说中的许由颍水洗耳、巢父上游饮牛,又如《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样,我们对“白鹭”的理解就从田园山水诗意象拓展到诗文、神话传说等文本所体现出的中国隐逸文化。对于这一文化传统,作者显然是熟稔的。《白鹭》作于1942年10月31日,是《丁东草》三章(丁东、白鹭、石榴)中的一章,最初发表于1943年2月《文艺生活》第三、第四期,后收入小说散文集《波》中。而在第一章《丁东》中,作者就提到了“隐者”一词。
   有意思的是,关于“隐逸”,几乎从一开始就包含思辨色彩。如晋代王康琚之《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矛盾的对立与转化体现出浓郁的中国道家哲学的意味。
   此外,值得提出的是,与隐逸有关的鸟意象,我们还会想起“鹤”,鹤的内涵较为多元,除隐逸,还可指长寿、富贵等,也许正因此,鹤意象在庙堂之上很常见,如皇宫器物、大臣朝服常见鹤型、鹤纹。比起居“庙堂之高”的白鹤,处“江湖之远”的白鹭似乎更接地气,更近田园日常与平民百姓,更符合田园诗与农耕文明的气息。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人们在享受自然科学成果的同时,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精神困窘与异化,而“审美”则有助于抗拒这种异化,恢复人的完整性。在丰富多样的东西方审美体系中,以“天人合一”为思想基础、以自然审美意识为特色的中国古典美学,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天人合一”“自然审美”“道家哲学”思想等都与古老中国的农耕文明息息相关。
   由此,我们对“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的理解也许可以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文学技巧的层面拓展到对隐逸文化、道家文化以及以农耕文化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华夏文明的理解。
   有论者指出:“课文教学是我国语文教学长期实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单篇课文为基本单位进行课文教学,在可预见的将来,将依然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主要模式和教学方法。”[4]抓住文學作品的典型意象,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的创作情思,有助于我们超越文学修辞艺术与表达手法的层面,联系到作品相关的文化语境,进而上升到对文明的理解。这样的解读既有助于单篇课文的解读,也有助于以单篇课文为基础的教学资源统整。
   注释:
   [1]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38.
   [2][3]洛小所.语言美学论稿[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175,174.
   [4]王荣生.事实性知识、概括性知识与“大概念”——以语文学科为背景[J].课程·教材·教法,2020(4).
   [本文为上海师范大学校级文科项目“基于大概念的语文学科教学资源统整与重构”阶段成果(编号:310-AC7031-21-003022)阶段成果。]
其他文献
关于“季氏将伐颛臾”,教参[1]这样分析:……孔子的“入世”精神在文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当时礼崩乐坏,但孔子本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继续推行他“礼”与“仁”的主张……冉有与季路支持季氏攻打颛臾,这显然违背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所以,孔子对这两位学生的做法进行了批评,观点明确,情绪慷慨激昂。冉有是孔子的学生,语言表达比较委婉,而孔子的观点态度却十分鲜明,充分显示了“当仁不让”的精神。  这样的分析,比
按照传统的观点,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塑造个性鲜明的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变色龙》一文中的主角是奥楚蔑洛夫,还有一些次要人物,也值得关注,如赫留金。他们几乎都存在“反常”的一面,表现出特殊嗜好。细究文本,不难发现,小说中也确实难以寻觅我们认为正常的人物。   一、奥楚蔑洛夫“反常”的特殊嗜好   奥楚蔑洛夫是文本中的核心人物。“反常”的特殊嗜好,在他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喜欢摆
王荣生教授说:“语文科的资源材料有自身的特点,它们往往是综合地散发着多种信息的材料。……或者说,语文教材里的材料带有某种自主性,蕴涵或衍生着各种可能的‘教什么’。”[1]  但是,“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这种综合性很强的学习材料其学科知识不够具体明晰,往往很难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不利于有效教学的开展。”[2]  语文教材负载的内容包罗万象,语文课本注定是一个“杂货铺”。但是,语文教学却不能是杂烩课
宗璞先生的父亲冯友兰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姑母冯沅君是中国古典文学史家,书香门第的传统文化濡养,使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抗日战争、反右、文革,这些时代创伤不仅没有摧垮她的心灵,更成为她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这段宝贵的人生经历丰富了她文学创作的内容,充实了她的情感体验,提升了她作品的思维深度和广度,让她的作品更具厚重感。因此,在学习她的作品《紫藤萝瀑布》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她作品中传达的儒道文化思想
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一书中针对阅读教学现状提出了鲜明的批评:把“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混淆起来,往往导致老师以自己“教的活动”来代替学生“学的活动”,这是我们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而问题的症结是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以“教的活动”为基点。2011年版新课标提出“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因而,阅读教学中需要切实转变老师
子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孔子主张“道”与“器”有机结合。而今,“核心素养”业已出台,其内容框架将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层次地分为“三大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从纵向维度到横向子项所对应的内容,既包含“肉”的一面,又包含“灵”的一面,“灵肉兼备”与孔子所提到的“君子不器”不谋而合。有关“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如何有机结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诸多素养落实到常规教学中等系列研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有句言“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苏教版高中语文解释“始指异之”为“才指点西山并感觉到它的惊异”[1],将“指”释作“指点”,为“用手指示”之意。整个句子中,“指”与“异”两个动作具有承续性,即先“指”,然后感觉到惊异,二者应紧密衔接。在此处译文中,“指点”为一种行为动作,“异”则是一种心理感觉,两个词的关联性不强。此种释义并未突出文言语境应有的衔
杜夫海纳是法国现象学美学家,代表作《审美经验现象学》表达了他的基本美学思想,他认为审美知觉是审美主体与对象交流的媒介,包括呈现、再现和想象、反照和情感等三个阶段。主体和对象发生互动,相互作用,并在审美知觉的情感上组合成为审美经验。在此互动过程中,对象的物质性、认识意义丧失,艺术成为审美主体与对象沟通的唯一途径,重感知轻认识。艺术被看作是拯救人摆脱“异化”的文明能力,他将英伽登的研究重点为创作主体的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国外作品。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国外作品涵盖文学、哲学等各个方面,约占教材内容的四分之一。在文学类文本方面,有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还有抒情散文《鸟啼》,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实用类、论述类文本方面,有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不自由,毋宁死》等,还有哲理散文《获得教养的途径》《像山那样思考》等。这些世界文学、思想领域的经典作品,对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逻
入选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作为语言表达训练的范本,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各有各的特色,为我们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提供了充裕的材料。我们如能把握教材特色,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实际,充分利用教材资源,随文练表达,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借助教材练表达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结合课文,从仿起步   模仿是人类从事学习必不可少的途径和方法,特别是对于生活经验贫乏,语言积累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