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迁的特征与趋势

来源 :河北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enqqw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巨大变迁表现出新的特征与趋势.社会整体结构变迁有四个方面,即城乡人口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居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迁,职业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大城市、超大城市与小城市人口社会地位出现分化.中产阶层和中等收入群体发生重要变化.绝对贫困治理取得重大成就,相对贫困治理的任务凸显出来.社会代际流动的全国调查数据并不能支持阶层固化的流行观点,要继续深化体制改革,保持比较高的代际流动率仍是21世纪的重要任务.要鼓励新的社会阶层特别是企业家群体,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发挥其重要社会功能.
其他文献
在形塑历史认知的进程中,理论和史料应当怎样关联互动,本是一个涵容广泛而相对抽象的问题,在1950年代关于"汉民族形成"的争论中,却成为一个形影不离的要素.那时所谓"理论"是特定的,即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性的理论.然而这理论是外来的,它所依据的更多是西欧的史事,与中国的史实是否能"吻合",是一个不小的问题.为避免削足适履,就需要考虑因地制宜的因素.而理论的指导意义是否要以史料为支撑,在两者的关系中,作为证据的史料到底居于什么样的地位,时人也是见仁见智.其实后人能理解前人,是因为双方有着可分享的意义关联,故理
真之符合论有两种形态,即基于对象的符合论和基于事实的符合论.李主斌对"事实"概念的辩护以及对笔者质疑事实概念的反驳,没有很强的说服力.在基于事实的符合论框架下,为了说明肯定命题的假和否定命题的真,通常引入"否定事实",但仔细分析后可以发现,后者是以下三个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事物的正面状态、认知主体的预期、推论,故其至多是一种推论性"存在",没有独立的本体论地位.设定"否定事实"已经面临很多诘难,如本体论膨胀、随附性、不可感知性、缺乏因果力.对这些诘难已经提出了很多反驳,如二难论证,自我挫败论证,"否定事
表述诗学涉及世界观、艺术观、表达观、接受观以及据此而来的对话、复调、外位性、超语言学诸问题,客观上成为巴赫金学术体系的中轴和话语体系的根基.巴赫金认为,任何表述都包含着渴望他性应答的预期,当这种预期以召唤意识的方式与表述的客观情境相遇时,便生成表述本体的响应结构,进而影响表述的对话关系及其可能拥有的应答理解效果.任何整体都有边界,表述的边界集中体现为主体的边界,亦即不同言语主体在具体交际过程中的更替界线.边界不仅使单个表述具有单子性能和识别表述单元的特征,而且拥有生成表述新质的能量.完整的、具有建构功能的
17世纪早期,在全球市场上可以观察到一般性经济下滑现象.这次衰退的规模与时间在各国存在差异,但可以认为它是自16世纪经济全球化开端以来一次严重的全球性衰退.中国的衰退自1596年左右已经开始,至1644年明朝覆没,持续时间约半个世纪.衰退的爆发是明神宗财政治理新形态——内官税收体制出台,以君主专制强力干预市场,国家与市场/社会博弈白炽化,造成市场严重破坏,这成为阻滞国家与社会转型的主要原因;而市场的衰败与17世纪全球危机白银供应链断裂有所关联,成为促发王朝鼎革诸多综合因素的枢纽.
明清时代,山东商帮是全国"十大商帮"之一.明中叶的诗文作家李开先、李攀龙,清初蒲松龄小说《聊斋志异》等呈现出明清商贾与山东文学交叉的态势,这主要表现为:诗文与小说呼应中的立法救弊,打击豪强奸商;形理兼备之中的经商择偶,看好仁智诚笃;形象与心理互补之中的贩卖为业,人生以快意为乐.这既是明清商贾活跃时代背景下市民意识觉醒的重要方面,也是明清山东地域文化与文学的特色之一.
史学史的研究对象是历史学家的过去,其内涵在于研究历代史学家所发展和实践的著史观念与方法.史学史的早期发展包括各种形式的关于过去人物和事件的叙述.这些叙述虽然形式各异,但往往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来编写.史学史成为一个研究领域是19世纪历史学走向职业化的一个结果,其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领域则以20世纪初《近现代史学史》《十九世纪的历史学和历史学家》等奠基型著作的问世为标志.其后,在新的环境下,史家对历史的性质、范围和方法论有了与前代人截然不同的新理解,即史家们摒弃了启蒙运动关于人类历史单线进步的观念,倾向于将世界
"四主德"是指古希腊哲学家讨论的四种主要道德,即正义、智慧、勇敢、节制.运用道德发生学的溯源法,可以较为清晰地刻画"四主德"学说的生成发展过程.首先,德性观念之发轫.道德观念是人们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对具体道德现象的认识.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德性的原初含义是卓越、优秀、高尚、出众,德性的主要含义是道德上的卓越,亦即美德.德性观念在荷马时代萌芽和发生.希腊"七贤"和早期自然哲学家留下的道德箴言已提及四种具体德性.其次,德性概念之界定.概念是理性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道德概念的
英国早期汉学家对于译介对象的最初选取与侧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此后西方世界"中国文学"观念的基本面貌.综观19世纪英国汉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可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即起步与发展阶段(1810s—1860s)、转折与繁荣的新时期(1870s—1910s).梳理这两个阶段的中国文学译介及文学史纂原典,分析这些文本的主要特征及生成原因,探讨其论述立场和叙事逻辑,可以展示英语世界"中国文学"观念的演进以及英国早期中国文学史纂的生成历程.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经济新发展格局,是中共中央基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准确判断而适时提出来的.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经济是技术创新能力的直观表达,由创新链治理所决定的技术权利是经济和技术绩效变革的关键.综合考察全球创新链治理特征、类型和趋势性演变,比较细分领域的制造业融入全球创新链模式和经验,进而分析中国参与全球创新链治理的战略取向、重点领域和模式转变,以及中国参与全球创新链治理的机制和路径,并对测度方法、约束条件和障碍突破进行理论推演,可得出如下认识,即中国深度参与全球创新链治理,要从技术政策、创新
五四文学革命之后,中国新诗面临着重建新秩序的问题.1930年代,各类大学开始开设新诗课程,为学生讲授新诗,因而在新诗的这一初始阶段的传播过程中,对新诗规范的确立、知识的建构、经典的确认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课程讲义按照学科规范,遵循新诗的发展时序,梳理新诗的流变,挑选代表性的诗人和诗集,将新诗主张、诗歌群体编为前史,并予以命名,为早期新诗确立了基本规范,争取了学科地位与入史资格.其次,新诗的课堂讲义凸显了对讲述对象的价值评价,总结了新诗人及其新诗作品的历史贡献,初步建构了新诗的经典地位.再者,新诗讲授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