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语文课堂中的“文化圈”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si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关注一种普遍的现象,学生自发互动交流有相对稳定的“圈子”,因为讨论话题不同,这个圈子也会发生一些细微变化,这其实就是一种自然的合作学习。由于是讨论语文话题,而且带有文化色彩,我们暂且称之为“文化圈”,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关注这种“文化圈”的存在,为教学设计提供重要信息。
  一、话题启动,学生自由组建文化圈
  语文课堂教学实施时,教师不断给出话题,发动学生展开讨论,学生会自发形成交流圈子,这便是最原始的“文化圈”。因为有话可说,也可能是其他原因,这种“圈子”会随着话题的变化而变化。教师要有充分的教学预判,针对什么样的话题,发动什么样的学生群体展开讨论,关注不同“文化圈”的不同倾向。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心声》,教师与学生一起研讨,学生阅读文本之后,教师设问:为什么用“心声”作为题目呢?你认为“心声”包含哪些含义呢?课堂顿时热烈起来,学生纷纷展開热议。“心声”有什么题外意思呢?老师追问,学生回答:“心声”主要是表达李京京的心理愿望,想参与诵读活动,证明自己,更想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学优生回答第三个问题:这是一篇小说,其教育性是很明显的,就是通过李京京展示心声机会,呼吁我们要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的诉求。教师给出三个问题,都是围绕题目“心声”展开的,其目标性非常清晰,话题呈现梯度性,适合不同“文化圈”学生探究。虽然教师没有明确分配话题讨论任务,但话题具有针对性,促使学生组建不同“文化圈”,学生都获得了思维历练机会。
  二、任务设置,教师规划互动文化圈
  课堂自然“文化圈”具有相对稳定性,教师在合作学习设计时,需要契合学生认知心理,将“圈内”人放到一起,其合作会更顺畅愉快。在合作小组成立时,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便是充分尊重学生自然“文化圈”的现实存在。语文合作学习无非是“听说读写思”训练,因为是集体活动,组内团结协作非常重要,如果“文化圈”组建顺应“民意”,其训练质量自然会更高。
  鲁迅文章比较有难度,教师在阅读任务布设时,需要提升适合性。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师给出小组讨论问题,并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团队,人数和讨论形式都没有限制。学生快速行动,顺利组合成合作团队。教师给出讨论问题:“中国的脊梁”是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呢?作者赞扬他们是什么用意呢?学生进入小组讨论学习之中,教师巡视全班,解决学生个别问题。成果展示开始,各个小组都有个性答案呈现。有小组给出讨论结果:中国的脊梁是指为民族解放而英勇战斗的人们,他们才是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这些革命先驱者浴血奋战,他们的英雄壮举却得不到应有的宣传,这当然是统治者的恶意掩盖造成的。当时国民党散布悲观论,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意在鼓舞中国人的自信力。
  三、训练策划,激活各种各色文化圈
  课堂训练是语文课堂教学重要内容,特别是一些集体操作训练项目,需要学生集体来完成,此时合作学习设计引导更具挑战性了。教师不仅要对训练活动有细致分析,还要对班级中各种“文化圈”有到位的了解,提升训练活动和“文化圈”的匹配度,这无疑是考验教师学情把握的精准度。课堂演绎、实验操作、走访调查、游戏竞赛等活动,需要团队集体力量的高度凝聚。
  《杨修之死》具有很强故事性,教师组织学生将其改编成课本剧,以小组形式展开演绎。学生对课堂演绎有特殊情怀,自然是积极参与。学生自发组合成演绎小组,创编台词、分配角色、设计动作表情、展开彩排训练,课堂互动交流气氛热烈。课堂演绎开始,学生很快便进入角色之中,曹操、杨修、曹丕、曹植等人物,都有个性台词展示,甚至还有一些道具运用,不管是参与演绎,还是一般观众,大家都显得非常兴奋。教师对各个小组演绎表现给出个性评价。学生喜欢课堂演绎,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并不容易,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演绎小组,为演绎成功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学生都希望教师搞演绎活动,这是学生普遍心理,教师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训练中,则需要科学设计和调度了。“文化圈”是学生交流基本形式,无形存在着,这是极富价值的教学资源,需要教师刻意去开发利用。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已经深入人心,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发动学生展开合作交流时,需要关注学生个性心理,只有“聊得来”的学生在一起,其合作效果才会更为突出。因此,教师要深入课堂,对课堂中各种各样的“文化圈”进行调查研究,促进“文化圈”的健康成长。
  徐金萍,山东寿光市北洛初级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我经常想写一本书,说说我周围的人和事。但是我不知道这本书是应该写成回忆录还是应该写成小说。回忆录和小说完全是两回事。写回忆录,把经历过的写出来,只要记性还在,又有些
学校教育是一项情感艺术性实践工程。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的主渠道,是“课内教学、课外延伸”的发源地,更是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力量引擎。如何坚持课堂教学这一阵地来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素养呢?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立足于“疏可跑马、密不透风、计白当黑”的“留白”艺术,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试对此作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善于以“导”留白  “良好的开端是走
期刊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方式,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通过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中,情境教学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最大程度的学习机会,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学习的实践者,结合学生的个性与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通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体现出语文的魅力以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认知。在充满情感
期刊
李白的《静夜思》千古以来,脍炙人口,引人共鸣,三岁孩童都能信口唱来。在如今这个有点浮躁的时代,我们重读:“床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然后想想:这首小诗字面上的确没有什么惊人之处,构思也不特别新奇,然而动人的正是那种如水般平淡,个中的道理,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深挚的感情埋藏在表面的平淡之中,这种感情和我们自己的思想感情相通,高明的艺术家能在从容间显出雄浑实在的力量,轻轻一拨,便能产生强烈的共
期刊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提问是指教师向学生抛出问题,期望学生积极反应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行为。有效的提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氛围,引领学生逐渐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可以让教师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具有适宜性,难度适当,启发引思  首先是问题难度的适宜性。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不是“是不
期刊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带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让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读中练写。读写结合是语文能力生长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略。  一、钻研教材,找准随堂练笔的切入点  切入点就是在结合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语感,感受作者表达之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读中练写的读写结合点。那如何找准这个切入点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品经典语句,在模仿中练写。学好语言除了训练口
期刊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因此,作为初中语文老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和技巧,设计巧妙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一、围绕文章中心提高问题的针对性  课堂提问是实施教学的重要措施,但是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提,而是要围绕文章中心,设计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就像打靶要瞄准靶心一样,课堂提问也应紧扣文意。因此,我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阳光只抵达河流的表面只抵达上面的水它无法再往下它缺乏石头的重量可靠的实体介入事物从来不停留在表层要么把对方击碎要么一沉到底在那儿下面的水处于黑暗中像沉底的石头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