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技术:融合式教学中课堂氛围对大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来源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e15807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推进“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宏观政策背景下,数字技术勾画了跨越时空边界和群体差异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的蓝图。新冠疫情期间,大学校园推出的“融合式课堂”即显示出数字技术对跨群体、跨时空教学的巨大塑造力。本文对清华大学克隆班和全球融合式课堂内两类学习者进行了调查,发现在课堂氛围的学习者个体维度、师—生人际维度、机构维度的因素均显著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但是三者影响程度不同,人际因素大于机构因素,机构因素大于学习者个体因素,且个体因素中的信息素养和机构因素中的技术辅助支持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最弱;机构因素在个体因素与人际因素影响高阶认知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本文建议,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关键是重视“技术为人”的理念,避免陷入唯技术论,让技术嵌入更好地赋能教师发展和学生学习。
其他文献
蜀绣发轫于四川,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其繁复精湛的刺绣技艺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一些传统手工艺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基于此,亟需我们对诸如蜀绣一类的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重新审视,并赋予它时代的意涵,使其与现代生活接轨,文章结合服装设计实践提出思考方向。
从应用文实用语言的角度认识应用文写作教学所处的困境,主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教学资源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而问题背后实际蕴含着高校尚未建立严格要求学生写作训练的制度安排、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错位、缺乏对制作案例素材的激励机制等层面的原因,导致学生缺少通过写作实操训练提高应用文实用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应从构建写作训练制度安排、重新定位教学目
本研究在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从传承保护的角度出发,分析杨家埠木版年画传统保护手段的优劣,借鉴当前国内数字展馆的建设经验,提出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活态化"传承的思路,以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助力年画传承创新。
“坡芽歌书”是在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坡芽村发现的一部由81个图画符号纪录在土布上的壮族爱情民歌集,壮语称“布瓦吩”,意思是“把花纹图案画在土布上的山歌”。“坡芽歌书”大致描述了一对青年男女从相识、相恋到白头偕老的感情经历,其内容不仅仅是一段爱情故事,还涉及到了大量壮族的生产方式和风土民俗的描述。在演唱方面,“坡芽歌书”使用的是壮语北部方言,通常为男女相对,一唱一和;曲调以“吩打捞”“吩标”“吩呃哎”
相对于其他地方文化资源而言,古镇资源的优点在于地方文化往往浓缩在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品当中,同时,这种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历史,又具有时代生命力。将这些课程资源引入到幼儿教育的课堂当中,建立起“大课堂”概念,那就可以为幼儿提供开放、多元、灵动和真实的学习环境,拓展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方式。基于古镇资源建构地方文化大课堂特色课程的开发,其策略可以概括为:基于幼儿成长的需要,判断幼儿的成长需要哪些资源的支撑
文章简要回顾了2021年部分高考英语应用文试题,分析其命题特点的共性,同时基于教学实际,提出教师在高中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应紧扣教材内容,拓宽学生学习渠道,巧编测试内容,加强融会贯通。
介绍应用文写作教学审题训练的内容,即审文体、审话题、审要点。结合教学实例,探索在高三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审题训练的策略,即设计审题思维导图、开展专项审题、指导审题小型写作、运用审题技巧,以提升学生对审题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其应用文写作水平和书面表达能力,进而提高应用文写作教学效果。
<正>在推进“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宏观政策背景下,数字技术勾勒了跨越时空边界和群体差异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的蓝图。在高等教育领域,从开放课件项目到微课,从慕课到同步直播课,多样化的在线教育形式通过信息化赋能与数字化转型,成为引领大学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式。世界范围的新冠疫情加速了在线教育的发展,在线教育成为疫情期间重要的授课方式,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现有研究一致认为在线学习比面授教学面临更多的挑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