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坡芽歌书”是在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坡芽村发现的一部由81个图画符号纪录在土布上的壮族爱情民歌集,壮语称“布瓦吩”,意思是“把花纹图案画在土布上的山歌”。“坡芽歌书”大致描述了一对青年男女从相识、相恋到白头偕老的感情经历,其内容不仅仅是一段爱情故事,还涉及到了大量壮族的生产方式和风土民俗的描述。在演唱方面,“坡芽歌书”使用的是壮语北部方言,通常为男女相对,一唱一和;曲调以“吩打捞”“吩标”“吩呃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坡芽歌书”是在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坡芽村发现的一部由81个图画符号纪录在土布上的壮族爱情民歌集,壮语称“布瓦吩”,意思是“把花纹图案画在土布上的山歌”。“坡芽歌书”大致描述了一对青年男女从相识、相恋到白头偕老的感情经历,其内容不仅仅是一段爱情故事,还涉及到了大量壮族的生产方式和风土民俗的描述。在演唱方面,“坡芽歌书”使用的是壮语北部方言,通常为男女相对,一唱一和;曲调以“吩打捞”“吩标”“吩呃哎”“吩果麻”等壮族山歌调为主;韵律和谐流畅,曲调动听委婉,手法灵活多变,修辞适当,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坡芽歌书”作为特定区域中壮乡一带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事项,涵盖了文学、音乐、图画等多种艺术形式,显示出了壮族特有的文化个性和地域文化特征。“坡芽歌书”自2006年发现以来,学界和艺术界给予了重视,当地党委政府也大力扶持和开发,经过组队参加央视青歌赛等国内主要艺术赛事,引起相当程度的关注和反响,十年时间,“坡芽歌书”从被发现到申遗(2011年国家级非遗),再到通过专业艺术家的参与站上世界舞台表演,获得金奖,在国内外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对当地的传统民族文化发展和宣传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了人类社会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是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全面发展,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都是关键的必要之举。如同很多对待非遗和原生艺术形式一样,作为具有民族文化艺术丰富意义和无限潜在价值的“坡芽歌书”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有着自己的途径和模式。在确定和非遗传承人得到命名之后,作为文化产业的潜力股,“坡芽歌书”自然也承担了提高GDP数值的期望,保护和传承的同时有更多的权重要考虑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贡献率;另一方面,被壮族民歌和“坡芽歌书”感召的艺术家利用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创作的合唱曲以及中共富宁县委县政府着力打造的合唱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全国和世界的专业合唱平台上扩大了影响力。但也同样存在非遗要求和艺术规律与现实经济发展的矛盾,而很多类似的文化现象或活动常常会由于地方政策包括专项经费、措施的落实和人员的更替、认识程度的差异而发生变化等等问题。从目前的学术研究来看,进行非物质文化研究的论文不如从艺术特点、符号与文字和音乐学等专业角度研究的多,尤其是从人类学和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对社区和群落的影响及改变进行研究的成果不足,更多的是偏重于传承与保护和一些技术层面的研究。那么,对于“坡芽歌书”的发现地和周边地区来说,“坡芽歌书”的发现和利用对其有着什么意义和影响,或者说对“坡芽歌书”也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和影响?自从坡芽歌书成为“非遗”之后,坡芽村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村与村间的关系又有怎样的变化。因此,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进行观察,“坡芽歌书”作为一项传统民族艺术“成为非遗”,明显对当地的几个相关壮族村落以及其中的壮族群体产生了影响,坡芽歌书的“非遗化”对坡芽村的壮族村民产生了什么的影响,对坡芽村和周边村落的关系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成为了值得思考和进一步挖掘探索的问题。所以,本论文即以文山富宁县剥隘镇坡芽村“坡芽歌书”为例来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与保护的背景下,民族民间艺术的“非遗化”对当地民族群体的影响。研究关注的重点不仅仅是坡芽歌书这一民族艺术本身,更加注重的是当一种民族艺术活动转化为一项“非物质遗产”之后它的过程以及现状对当地人的观念、行为、社会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其他文献
作为关系民生的重要行业,医药业环境污染程度较重,环境治理责任较大。随着我国政府和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环境会计逐渐成为医药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企业环境会计核算成果的具体体现,这不仅反映了公司的环境管理成果,还体现公司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更为重要的是,它起着约束企业的污染行为,使企业重视环保的关键作用,从而有利于更加全面的评估企业的财务绩效和价值
<正>刺绣,又名"针绣",俗称"绣花"。是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古代称"黹"、"针黹"。后因刺绣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刺绣,起源于人们对装饰自身的需要。史传黄帝时代就有彩绘花纹的记载。也就是说古代人类的爱美之心一点也不比现代人差,他们早就懂得用色彩来美化自己,只是条件有限,开始时将颜色涂
从支持性情境的特质出发,以儿童接受心理为基础,探讨语文课堂教学对话的规定性,进而研究在支持性情境中,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新视角,提出"情境对话"观点,以求在情境中提高对话的品质。
为了切实提升小学语文亲子阅读的效果,教师既要指导家长选择适宜的亲子阅读内容,也要指导家长选择适当的亲子阅读方法,还要建议家长选择适量的亲子阅读时间等。
小学阶段进行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时,对阅读作品的筛选以及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十分重要。家长和教师要通力合作,要做到对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情况都有所了解,结合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以及阅读体验,合理地对阅读内容进行筛选,合理地对良好的阅读氛围进行构建,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核心素养。亲子阅读方式的出现可以有效地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
文化的力量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十分重要。民族音乐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千年的发展与传承,逐渐变成具备时代特征的艺术形式,变为我国一种重要的音乐种类。文章以传承民族音乐为目标,探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的教学策略,旨在让学生认识并传承民族音乐。
<正>藜麦是一种经济农作物,种植历史比较悠久,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最早发现于南美洲地区,被誉为最具潜力的农作物之一。20世纪90年代,藜麦被引入中国,起初是在西藏地区小范围试种,并取得成功,后来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开始进行规模化的种植,比如西安、山西等地。藜麦的营养价值丰富,淀粉、蛋白质、多糖以及单糖含量较高,尤其是蛋白质含量很丰富,可以达到15%-20%,是小米的2倍、稻米的3-4倍。藜麦植物细
蜀绣发轫于四川,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因其繁复精湛的刺绣技艺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一些传统手工艺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基于此,亟需我们对诸如蜀绣一类的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行重新审视,并赋予它时代的意涵,使其与现代生活接轨,文章结合服装设计实践提出思考方向。
从应用文实用语言的角度认识应用文写作教学所处的困境,主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教学资源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而问题背后实际蕴含着高校尚未建立严格要求学生写作训练的制度安排、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错位、缺乏对制作案例素材的激励机制等层面的原因,导致学生缺少通过写作实操训练提高应用文实用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应从构建写作训练制度安排、重新定位教学目
本研究在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从传承保护的角度出发,分析杨家埠木版年画传统保护手段的优劣,借鉴当前国内数字展馆的建设经验,提出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活态化"传承的思路,以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助力年画传承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