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时代需要经典和大家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force9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在谢晋辞世时写过一篇纪念文章,表示赞成谢晋的一个观点:“金杯银杯,不如口碑。”一个艺术家不能只存在于媒体的喧嚣声中,要存在于人们的记忆和口碑里面。中国古代艺术家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他们的诗歌由于深受人们喜爱而口口相传,甚至是通过手抄本流播开来。再比如像莫扎特、李斯特、肖邦这样的音乐家,他们经常到各国去演出。一部新作品今天在华沙,明天在布鲁塞尔,后天又到了巴黎、伦敦等城市一遍遍地演奏,渐渐受到人们的认可与喜爱,再相互传递信息,最终才获得成功,成为名曲。他们都不是一夜成名的。一夜成名是媒体创造的,不符合艺术规律。
  然而今天,有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强势媒体,确实一夜之间就能够把一个人炒得沸沸扬扬,红遍全国。这种瞬间红火起来的知名度比历史上的名家还要大,却不见得能够传之久远。为什么媒体中天天都叫嚷着大腕、大师、天皇巨星,静下来却找不到一个真正的大家呢?如何产生“大家”—确是我们的刊物应该讨论的问题。“我们的时代为什么不能出大家了”,这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经典文艺是父亲,民间文艺是母亲
  黎:冯先生作为民间文化艺术协会主席,请谈谈民间文化艺术的珍贵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国书画怎样从民间文化艺术里汲取营养?
  冯:一个民族有两种文化,一个是经典的典籍的文化,比如二十四史、唐诗、宋词等,这种文化是民族的精英文化。精英文化是用文字创造或著录的文化,文字比语言深刻得多。用文字创造和著录下来的文化是精萃,是经典的、能够传给后世的。一个民族的思想和精神精确地存在于典籍文化里,包括艺术的精华。做一个比喻,精英文化好比“父亲的文化”,父亲给我们思想,给我们力量。然而我们还有另外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就像母亲一样,当我们还在摇篮里的时候就开始接受和享受这种文化了。我们不知不觉听到的儿歌、我们从小就吃的那些食品,我们一岁一岁度过的节日、玩过的玩具,我们听老祖母讲过与唱过的故事和歌谣,我们经验过并灵验过的中医草药,还有教给我们怎样处世为人的精妙无比的谚语,这些实际上都是文化,是民间文化,“母亲的文化”。民间文化是一种生活智慧和生活情感,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们的血液和心灵里面,像母亲一样养育了我们。民间文化的珍贵主要是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情感,反映了一个民族共同的审美标准、传统价值观和心灵方式。当然不同地域还有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离不开它。民间文化的凝聚力就像脚下的土地一样,把人们紧紧地吸引住。并且化做一条无形而强有力的文脉把我们一代代人贯穿起来。民间文化最重要的就是对生活的最质朴的情感—憧憬、眷恋和热爱!我们所有的艺术包括书画既离不开自己民族的“父亲的文化”,也离不开“母亲的文化”。   让美协和画院更具专业性、学术性
  黎:画家吴冠中先生曾经不客气的提出“解散画院、解散美協”,对于这样的批评意见,您认为该如何对待?
  冯:吴老是一位很直率的老艺术家,他这个观点一出,社会上引起很大风波。有人赞成他这一观点,也有人不赞成他的观点。我觉得,一位老画家这么激烈地讲出他观点,总有他的道理,应该冷静下来好好听一听、想一想。有人说,吴老的话太偏激。可他的话里一点合理的成分也没有吗?我们主要是从他的话里找出合理的东西,而不是紧盯着一些刺耳的只言片语和他争论不休。
  我国的艺术家协会跟国外的艺术家协会不同,国外的艺术家协会是纯民间组织,多半是福利工会性质。我们的艺术家协会是一个具有准官方性质的、机关化的组织,协会主持工作的人是有官衔和级别待遇的。它必须按照机关的一些方式来工作。这样就带来一些问题,比如:一个机关与它的工作对象—分散的个性的艺术家之间如何处理关系?是眼睛朝上,还是眼睛向下?怎样为市场化环境中的艺术家服务?怎样坚持艺术的学术性和专业性等等。我主张不断地“改善美协、改善画院”,与时俱进。对於一位老艺术家喊出“解散美协、解散画院”这样的声音,应予宽容与理解。不应视为与美协与画院对立,而是希望美协、画院做的更好!
  我们的美协、画院跟以前不同的地方在于:以前计划经济时期是纯公益的,艺术也没有商业性质;现在有“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很多艺术家走入市场,美协书协和画院的工作人员的作品也走入市场,所以带来一些混乱模糊的情况。市场是时代特点,市场经济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也有权利进入市场。我们不能反对谁进入市场,但是怎样跟协会划分开,使美协和画院更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和公益性,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认为美协和画院的主要工作是文艺思想、文艺交流、人才培养、社会贡献、倡导精品、深化学术研究,要以很高的热情和很多的创造性做好这些工作。
  艺术家的追求不能市场化
  黎:艺术家和艺术品进入市场的同时,如何保护好自己?
  冯: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艺术家在经济大潮中下海经商,也有的追逐自己作品的市场价值。我曾说过一句话:艺术作品可以被市场化,但是艺术家的追求不能市场化。就是说,你的作品出来了,会有一些专门从事文化产业的人通过各种各样的市场手段去包装和经销,但是艺术家创作时不能因为市场需要什么就去画什么,市场没有艺术追求,只有盈利追求!艺术家要有责任感,艺术家的作品对社会的精神产生影响,包括审美影响。
  艺术家应该有一颗很纯洁和真诚的心,从生活里提炼出美来,有高尚的追求,有社会责任感。尽管写字画画是个人的行为,但到了社会上就影响别人。所以艺术家不能屈从于市场,不能跟着市场跑。越跟着市场跑,最后丢失的不是别的,是自己的艺术。艺术家最关键的是把艺术的标准确立起来和坚持下去,艺术最重要的的标准是有真理性的,比如真善美。不是真善美的东西一定会被艺术史抛弃。艺术家应该怀着纯正的追求,不断完善自己的艺术,使作品有强烈的创造性和独特性!这样的艺术家多了,我们的书坛画坛风气会越来越好,我们期待的大家便会从中诞生!
  黎:您现在身兼数职,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
  冯:我现在的工作可用千头万绪来形容,主要是四个方面:文学、绘画、民间文化、教育。这几天我刚刚编了一本书《散花》,“天女散花”的“散花”意思,有三十多万字,把我近几年写的小说、散文收集进去。我喜欢思考,所以离不开写作。因为思想主要靠文字表达。文字的表达比语言的表述要深刻和精确得多。文学我不会放弃,而绘画我也不会放弃。我常说,绘画是文学的梦,画是艺术家内心直接的呈现。
  艺术教育必须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黎:谈到教育,中央美术学院陈丹青教授辞职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映,您对当前的美术教育是否也有看法?
  冯:我们的教育体制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陈丹青的事我完全能够理解,我也遇到过相同的事。一次,一位学生报考我的研究生,考试前我跟他一谈话,觉得这学生很有灵气,也有思想。但考试的时候因为外语不过关被刷掉了,当不成我的学生;可另外一个外语考得呱呱叫的学生跟我当面一谈,我却觉得他的知识结构、领悟力、天生的资质都很差,我不愿在他身上浪费时间。与其生拉硬拽教一个学生,不如自己去写文章。我拒收了这学生。
  我们的教育确实有很多方面不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计划经济式的方式,大规模工厂生产的方式,说得绝对些—基本上不是因材施教。人才的培养尤其是艺术人才的培养,跟其他学科不同。艺术教育必须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因人施教,人的资质不同教育方法就要不一样。好的教师能够发现每个学生的特质,教出来的学生各有各的风格;差的教师缺乏眼光,就用工厂生产的模式教学生,教出来的学生都跟他自己一个样。
  我们的教育从小就扼杀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基本上没有充分美好的童年。孩子上学似乎只是一个目的—应试。所以所有孩子都怕上学。这使我想起封建时代的教育。有一幅民间年画叫“百子闹学”,画的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学童受不了学堂里的枯燥,趁教书先生睡着的时候给他画上黑眼圈,拿墨汁把胡子染黑,闹得一塌糊涂。
  现在的教育情形好像又回到封建时代了,无能的教育只能教育出无能的孩子。我们的美术教育太注重技术性,却不关心画画人的心灵与精神、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人格修养和艺术素养。精神的自由发展最后形成个性,如果中间没有很好的引导,就容易走向艺术的反面,浪费掉一个人才。去年我的研究院举行一个国际论坛,题目是《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与会各国学者教授取得一个共识: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全球化时代大学教育的国际性的问题。我们已经不能站在这个当代教育的盲点上考虑问题了。当然,这也是我们文化工作者必需思考的根本性的问题。因为,文化工作不只是给人一些好看的画,好听的歌。而是影响一代人的精神气质与境界。
其他文献
【摘要】“地之子”是新文化运动时创作者创造出来地表达方式,用来指称与土地有着精神血脉联系的乡土文学作家,农民是最亲近的大地之子,赵树理的小说以讲述农民的故事为主,讲述大地之子的深重苦难,并将新政权下的新生希望提供给农村人,引导他们走向新生。  【关键词】地之子;苦难;新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4-199-03  【本文著录格式】闫
【摘要】在第21届国际博物馆协会代表大会上,“教育”被确定为博物馆的第一职能。作为社会教育的中坚力量,博物馆当下经营理念和目标的转变,为其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与博物馆的非正式学习形式相对应的是学校教育,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两者目标存在交集,这为馆校合作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纪念馆;馆校合作;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G268 【文献标识码
【摘要】书籍设计的发展是要在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特色与创意表现兼容共存基础上的多元化设计状态。书籍的内涵需要靠书籍设计来表现。现代的书籍设计打破了传统书籍单靠文字传递信息的束缚,在给人视觉体验的同时还增加了更多感官上的互动。随着印刷技术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书籍设计的使用材料也具有了多样的选择性,从而使书籍设计表现变得富有创意性,不僅推动了市场发展还刺激了艺术设计更具商业价值。本文从书籍设计的重要
1949年,中国革命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前夕。在20多年的浴血奋战中,人民军队由于没有自己的空军失去了制空权,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特别是面对国民党飞机对解放区的袭扰和轰炸,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常常受到威胁,这时加快组建人民空军显得更为急迫。必须以建立空军为首要任务  1949年初,在“将革命进行到底”号令的激励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挥师南下,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的解放进军。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组建空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博物馆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作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本着“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不断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通过优化文化产品、创新内容形式和丰富展陈手段,使保国寺成为游客喜爱的文化体验目的地,进而成为传播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增强民族自信的有效平台。本文立足于文旅融合发展的理论和
【摘要】时代与科技的发展对当代高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摄影专业作为应用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教育教学更需保证对行业与社会发展的敏锐。本文首先对摄影后期类课程现存问题及原因进行了阐释及分析,接着通过调研列举了混合式课程的特点与优势,从而发现混合式课程与摄影后期类课程的契合性,最后通过《商业图片精修》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实践,介绍了在摄影后期类课程中实践混合式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摘要】西双版纳傣族章哈的存在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研究聚焦西双版纳傣族章哈在其传播过程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通过对西双版纳傣族章哈传播实践的田野考察,探究章哈传承传播与傣族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讨论章哈传播在傣族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与作用。最后通过总结章哈的传播现状,以期为保护与传承傣族章哈文化提供思路。  【关键词】西双版纳;傣族章哈;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號】D633.3 【文献标
【摘要】2018年6月1日,作为第三十一届“库木勒”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届库木勒论坛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会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达斡尔族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研讨会。研讨会一共有11位专家学者围绕“达斡尔族文化符号与认同”“达斡尔族民族精神内涵”两大主题做了论坛发言,并对达斡尔族今后的发展给予厚望。  【关键词】库木勒;达斡尔族;文化符号与认同;民族精神内涵  【中图分类号】G127
作者簡介  俞海宁(1995-),男,汉族,江苏泰州,研究生在读,江汉大学设计学院,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安小蕾(1995- ),女,汉族,湖北孝感,研究生在读,江汉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宁夏农业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发展基础,土壤、光热和引黄灌溉等自然力的支撑,加上中央地方乡村振兴的政策制度保障,已经发展出一条具有宁夏农业特色的“一特三高”之路,成为宁夏战略性支柱产业。与之相比,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则相对薄弱。通过具体分析稻渔空间“内与外”的产业融合模式路径,发现以优带劣、以弱辅强的特色第一产业与特色第三产业的融合可以产生“1 1>2”的多重作用和成效,对创新优化升级中国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