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风中感受儒家性天风月的情怀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ong1984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设计说明
  
  版本之间的差异往往能成为新的教学资源,笔者力图根据语文版《(论语)选读》中《沂水春风》和人教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文题和标点符号的差异进行创意设计。整个设计由品味文题入手,激活助读系统,开展图文互动,探究叙事艺术,最后从比较标点符号出来。整个流程试图以“春风”为“课眼”,流转出不一样的神采。
  
  二、教学目标
  
  1 背诵重点章句,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2 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以及师生间平等和谐的气氛。
  3 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欣赏文章生动的语言,感知文本的叙事艺术。
  2 感受曾点不凡的志向,探究儒家思想的奥义。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
  
  涵泳美读,文句品评,疑难点拨。
  
  六、教学过程
  
  (一)先声夺人品文题
  1 请学生在下列对联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上联:东鲁_______吾与点
  下联:南华秋水我知鱼
  明确:春风。
   2 这篇文章是《论语》中最长的一章,人教版选录此文时把第一句作为标题,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语文版的标题定为“沂水春风”,你觉得哪一个标题更好?为什么?
  明确:标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好:有人物,有事情,“沂水春风”更好:(1)简洁凝练;(2)富有诗情画意;(3)反映文章主旨;(4)揭示儒家思想的内涵。
  
  (二)占尽风情向丹青
  在课文左上角有一幅程宗元先生的画《侍坐》,你能从画中的人物神态和文本内容推断出哪个是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吗?
  明确:孔子是画中的长者,文本依据为“以吾一日长乎尔”。
  子路是画中孔子右坐者,文本依据为“率尔对曰”(神态描写)和“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语言描写)。
  冉有是画中子路右坐者,文本依据为“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语言描写)。
  公西华是画中孔子左坐者,文本依据为“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语言描写)。
  曾皙是画中前立者,文本依据为“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动作描写)和“异乎三子者之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语言描写)。
  
  (三)魅力缘何越千年
  过渡:《沂水春风》不仅描写艺术杰出,而且叙事艺术高超。
  1 叙事结构
  (“由!尔何如?”)……
  “求!尔何如?”……
  “赤!尔何如?”……
  “点!尔何如?”……
  提问:假如文中补出“由!尔何如?”一句,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子路是一个直率、豪爽、勇猛、刚强之人,孔子说“由也兼人”,如果补出,不符合人物的性格;从叙述结构的角度看,这恰好形成了一种“常中有变”的艺术结构,即“重复中的反重复”。
  2 叙事顺序
  四位弟子发言的顺序有24种可能,想一想,如果四位弟子的发言顺序是这样的,那么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1)曾皙—子路—冉有—公西华(由长至幼)
  (2)公西华—冉有—子路—曾皙(由幼至长)
  (3)曾皙—公西华—冉有—子路(由逊至勇)
  (4)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由勇至逊)
  明确:①由长至幼,反映的内容往往越来越次要;②由幼至长,反映的内容往往越来越重要;③由逊至勇,勇敢的成分在递增;④由勇至逊,谦逊的成分在递增。只有第④种顺序,即从子路到曾皙言志的顺序反映出礼的成分在增加,而这正与文本的意图一致。
  3 叙事动力
  这种礼的成分越来越重的趋势与孔子的引
  导有无关系?如果用一个成语重新给程宗元的
  画取名,你用哪一个?
  明确:有关系。语言引导:孔子最初的启28发诱导,创设了一种平等交流的氛围,接着指名学生回答,当曾点犹豫的时候,孔子继续鼓励他;神态引导:“夫子哂之”这个神态对后面三位弟子的言志产生了很大影响。总之,夫子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师生间呈现出平等和谐的气氛。正因为这样,所以可给画作重新取名为“如坐春风”。
  4 叙事内核
  千呼万唤始出来,叙事内核显然是曾子之志。你认为孔子赞同曾点志向的理由是什么?
  (1)时令:暮春
  点拨:农历三月是暮春。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古人常在这“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暮春时节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这是多么吉祥美好的日子!南北朝丘迟也在《与陈伯之书》中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最美的一段时光。中国人这种“暮春”情结可上溯至《论语》。
  (2)人物: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点拨:“冠者”指成人,“童子”指成童,文章直接改成“众人”岂不更简洁?不好,一是这里有“少长咸集”的意味,正像有些人说的,这里的数字中包含一个奥秘:五六三十,六七四十二,加起来等于七十二,孔子弟子中贤者恰好是七十二人,其中可能还隐含着“群贤毕至”的深意。
  (3)地点:舞雩
  点拨:祭天求雨之处,即行大礼之所。由于雩祭有歌舞,故称舞雩。但不能忽视这个地点,因为这个地点承载着孔子“复礼”的思想。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不仅仅是玉帛之类的礼物,乐也不仅仅是钟鼓之类的乐器,“礼”讲究“序”,“乐”讲究“和”,“风乎舞雩”正中孔子之怀。
  (4)活动:浴、风、咏、归
  点拨:“浴”实指祈福消灾,“风”实乃祭天求雨,“咏”指唱祥和之歌,“归”指欢快凯旋。这一切活动其实都与“礼乐”有关。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程子曰:“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曾子描绘的就是这样一幅有序、和乐的生活图景。
  为了加深理解,教师可补充朱熹《论语集注》中的片段:
  曾点之学,盖有以见夫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少欠阙。故其动静之际,从容如此。而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   为了联系现实,教师还可继续链接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片段:
  时代的剧变一来,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剧,遍地皆是。所以古人说“宁为太平鸡犬,莫作乱世人民”。而曾点所讲的这个境界,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民主——不是西方的,也不是美国的,而是我们大同世界的那个理想。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真正享受了生命,正如清人的诗“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小结:所谓大同世界,宏观而言,就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具体而言,就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老有所安,幼有所长,鳏寡孤独皆有所养。曾子给我们描绘的就是这样一幅自得、祥和的幸福图景。当然,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礼乐”。如果用一个短语来概括,可用“礼乐春风”。
  
  (四)切磋琢磨为指瑕
  投影: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语文版)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人教版)
  提问:一段文字,两种标点,你认为哪一种更佳?
  明确:我们不妨先看两个版本的译文——
  曾皙说:“老师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靠的是礼让,他的话不谦逊,所以笑他。”曾皙说:“难道冉求讲的就不是国家吗?”孔子说:“怎见得疆土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呢?”曾皙说:“难道公西赤讲的就不是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外交会见,不是诸侯国的事又是什么?公西赤做国家的小司仪,谁还能做国家的大司仪呢?”(语文版)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逊,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怎见得疆土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的人,那谁能去做大的赞礼的人呢?”(人教版)
  语文版的翻译让人觉得,孔子似乎不是因为子路谈的事务与治理国家无关而不满。但事实上孔子看不惯的是子路的态度不合“礼”的要求,过于狂妄,所以不由自主地拿他与另外两位弟子来比较,因为从本质上讲三位弟子讲的志向都与治国有关,然而冉求和公西赤一个比一个谦逊。孔子应该是在自问自答,也就是说第二个“曰”字可以管到文句的末尾。
  
  (五)性天风月奏余响
  曾点对暮春出游的描绘,色调明丽,情绪欢快,生趣盎然。试想象具体情境,写一篇短文。
其他文献
一、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规则潜藏在人们的头脑当中,每个人都会从社会经验当中习得一定的语言规则。但这仅仅是说这个人具备了一定的评判别人语言准确与否的能力,并不表明他自己的语言表达会如何。  要想把语言从人的头脑中的潜在能力或规则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达,我们可以参考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关于“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每一种语言系统
任何一个国家的高考都没有像中国这样牵动着全社会的每一根神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高考作文题更是历年媒体炒作的热点话题,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6月8日,高考语文科目结束的第二天,全国各地主流媒体即刊发了一些文化名流写的高考同题作文;6月9日,高考结束当晚,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即在电视直播互动节目《我的今日之最》中,以“回顾高考作文题”为话题进行讨论,邀请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作为嘉宾。高考作文已经不是一
个人简介    楼红,女,37岁。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1990年师范毕业后一直担任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曾主持“初中语文学科能力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并获浙江省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杭州市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作为浙江省首批参加新课程实验的教师,积极开展初中语文“体验·对话”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共有8篇教学论文、案例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6篇论文获市级以上奖项。曾先后获浙江省中小学教坛新秀、
一、由两场讨论会和一次问卷调查谈起    笔者任教于一所大学的中文系,在06级和07级学生中曾经展开过对《红楼梦》的讨论,题目都是学生自己选的,两个班大体都是围绕宝黛钗之间的感情纠葛,对这三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讨论会颇为热烈,过程中不时有争论,甚至面红耳赤,而其观点也着实令人瞠目结舌。如“他们(宝黛)之间不存在真正的爱情,他们是亲戚就不应该产生爱情”;“他们之间的感情不属于爱情,只不过林黛玉比
文选型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往往隐藏在选文中,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不同的角度可以挖掘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确定性。组块教学以学生的言语智能发展为核心目标,准确把握文本教学价值,选择并确定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重组并设计成块状的阶梯式活动,改变以往线性的流水式教学,教得准确,学得充分,实现一个活动板块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珍珠鸟》是冯骥才先生的经典作品,文质兼美而通俗易懂。教学的起点是在学生已知的基
我剛刚踏入教坛的时候,对于教学有着极大的热情。我积极听有经验老师的课,在上课之前花费大量的时间查阅教案、写教案,甚至背教案上面琐碎的上课流程。然而,不到一个学期,我的热情就大大地消退了,我感受到的不是心灵的充实,而是枯燥无味、身心俱疲。我陷入了深深的迷惘之中,甚至开始怀疑自己。  王荣生教授针对高中教师备课负担沉重现象提出:“语文教师在备课活动中所自觉关注的,往往不是实际耗费他大量工时的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唯“言”独尊和唯“文”独尊两个极端,即把文言课上成古代汉语课和古典文学课。后来,为了纠正这两个极端,教师们大多采用“文”与“言”并重的教法,但是在实践中往往又无可避免地出现了第三种倾向,即把文言文教学简单地理解为“言教”加“文教”,凡是文言文教学,模式往往都是“导入新课-简介作者-朗读课文-疏通字词-翻译课文-分析课文-教师总结-布置作业”。这又使文言文教学陷入了模式化,
过分注重应试教育而忽略学生社会情感发展,强调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权威地位而忽视学生作为学习经验构建者的主体地位,是传统学校存在的现实问题。2012年9月起,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社会情感学习”项目在重庆忠县试点,我校作为试点校之一积极参与其中。项目打破了“唯理智教育”的束缚,提出了“社会情感学习”的学校愿景:通过氛围营造、有效教学、制度建设、家校合作等方面渗透“全纳”“公平”“和谐”的项目核心
一、要保护学生本真的学习乐趣  知识是千百年来无数人实践探索的结晶,蕴含着先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聪明才智。学习知识,就是和最聪明的人交往和对话,是最高级的精神享受,是让自己变得丰富、有趣的历炼过程,是提升个人精神境界的捷径。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说的就是对知识的天然的、纯粹的渴望,这种渴望正是最激动人心的乐趣来源。  不可否认,知识有功用的乐趣,也有功利的乐趣。这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具备了欣赏现代诗歌的基本知识,如节奏、押韵、表现手法等。教学时宜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弄清象征手法,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熏陶感染,获得人生启示。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共五首诗歌,涵盖中外。教学时可把精读篇目作为学习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现代诗歌的表现方法;略读篇目可作为精读的补充和延伸,着力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可将《一片槐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