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维能力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训练,思维方法、思维过程、思维转换的训练,注重通过练习培养思维3种途径,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能力 培养
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而这样想问题的能力就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常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离不开思维的。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那么,怎样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教学并重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是人类不同的思维方式,它们各有自己的功能,都是人类健全理智的要素。所谓的逻辑思维方法是指:在逻辑规则的控制下,从一定的前提出发,找出与其相关连的依据,循序渐进、步步为营、连续推导的一种思维方式。因而逻辑思维很难获得突破性的创新。与此相反,想象、直觉与灵感这些非逻辑思维的方法,不受逻辑规则的制约,它们之间互相交叉、相互渗透、思路灵活、容易转移,形成一种发散式的非逻辑思维方法,因此,非逻辑思维能直接获得突破性的创新。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逻辑思维,导致了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以“再现性思维”“总结性思维”的弊病。
在一年级教学中一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教学过程,教参中给我们的方法是把其中一个数拆开,使其一部分和另一个加数合成整十,然后再和拆开的另一个数相加,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说这一思考过程。不过,有的学生完全可以一口报出结果,而老师非要让他说出这个过程,不然就认为这个学生是错的,这就严重打击了这个学生的直觉思维。因此,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冲破传统教学中思维单纯理解为逻辑思维这种旧观念的束缚,在发展逻辑思维的同时,也要加强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注重思维方法、思维过程、思维转换的训练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只有引导学生按照思维过程的规律进行思维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渐渐学会应用“思维的问题律”,也就是说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在实践中有解决问题的需要,使思维过程深化,而问题的解决又使思维转入下一个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新旧知识的矛盾及其之间的转化、联系、发展、变化等方面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思维过程受一定的情境所制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及时组织和调整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创设思维情境,才能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控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还要使学生学会应用“思维的多向性”。在思维过程中,学生从性质接近、形状相近的内容想起,对问题的题设和结论互换联想,从具体事物的因果关系、从属关系进行联想,对具有相反特征事物作出比较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思维多向性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教会学生运用“思维转换”。思维转换是思维从一种状态转换为另一种状态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在数学思维活动中,有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转换;定势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转换;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转换。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就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地运用各种思维的转换。
当然,在注重思维方法、思维过程、思维转换的教学过程中,还必须组织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思维训练以实现从理性到实践的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注重练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习题教学是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课题。而此,必须注意到很多习题隐含着的进一步扩展其教学功能、发展功能和教育功能的作用,从解决这种问题到转向独立地提出类似的问题并解答这些问题。通过这些隐含功能的拓展,学生类比和概括能力得以形成,辩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也得到了发展。①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实践告诉我们,讲的习题不在量多,而在于质精。②利用一题多疑,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能打破习惯思维程序而产生创新。在处理课本习题时,应引导鼓励学生质疑,只有大胆地质疑,才能更有效地发展求异思维,并使这种思维更趋深刻。③利用一题多变,激发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表现为在新的问题面前具有应变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善于联想,能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对所面临的问题初步去粗取精,它具有跳跃性和发散性。数学习题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只有根据习题的情况,深入挖掘,才能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地提高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渗透,不断的培养。也只有通过数学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注重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为社会造就一代具有开拓、创新思维能力的人。
关键词:思维能力 培养
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而这样想问题的能力就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常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离不开思维的。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那么,怎样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教学并重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是人类不同的思维方式,它们各有自己的功能,都是人类健全理智的要素。所谓的逻辑思维方法是指:在逻辑规则的控制下,从一定的前提出发,找出与其相关连的依据,循序渐进、步步为营、连续推导的一种思维方式。因而逻辑思维很难获得突破性的创新。与此相反,想象、直觉与灵感这些非逻辑思维的方法,不受逻辑规则的制约,它们之间互相交叉、相互渗透、思路灵活、容易转移,形成一种发散式的非逻辑思维方法,因此,非逻辑思维能直接获得突破性的创新。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逻辑思维,导致了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以“再现性思维”“总结性思维”的弊病。
在一年级教学中一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教学过程,教参中给我们的方法是把其中一个数拆开,使其一部分和另一个加数合成整十,然后再和拆开的另一个数相加,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反复说这一思考过程。不过,有的学生完全可以一口报出结果,而老师非要让他说出这个过程,不然就认为这个学生是错的,这就严重打击了这个学生的直觉思维。因此,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冲破传统教学中思维单纯理解为逻辑思维这种旧观念的束缚,在发展逻辑思维的同时,也要加强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注重思维方法、思维过程、思维转换的训练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只有引导学生按照思维过程的规律进行思维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渐渐学会应用“思维的问题律”,也就是说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在实践中有解决问题的需要,使思维过程深化,而问题的解决又使思维转入下一个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新旧知识的矛盾及其之间的转化、联系、发展、变化等方面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思维过程受一定的情境所制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及时组织和调整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创设思维情境,才能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控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还要使学生学会应用“思维的多向性”。在思维过程中,学生从性质接近、形状相近的内容想起,对问题的题设和结论互换联想,从具体事物的因果关系、从属关系进行联想,对具有相反特征事物作出比较等等,这样可以使学生思维多向性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教会学生运用“思维转换”。思维转换是思维从一种状态转换为另一种状态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在数学思维活动中,有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转换;定势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转换;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转换。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就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地运用各种思维的转换。
当然,在注重思维方法、思维过程、思维转换的教学过程中,还必须组织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思维训练以实现从理性到实践的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注重练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习题教学是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课题。而此,必须注意到很多习题隐含着的进一步扩展其教学功能、发展功能和教育功能的作用,从解决这种问题到转向独立地提出类似的问题并解答这些问题。通过这些隐含功能的拓展,学生类比和概括能力得以形成,辩证思维、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也得到了发展。①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实践告诉我们,讲的习题不在量多,而在于质精。②利用一题多疑,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能打破习惯思维程序而产生创新。在处理课本习题时,应引导鼓励学生质疑,只有大胆地质疑,才能更有效地发展求异思维,并使这种思维更趋深刻。③利用一题多变,激发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表现为在新的问题面前具有应变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善于联想,能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对所面临的问题初步去粗取精,它具有跳跃性和发散性。数学习题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只有根据习题的情况,深入挖掘,才能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地提高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渗透,不断的培养。也只有通过数学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注重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为社会造就一代具有开拓、创新思维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