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积累促真发展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GOU2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重视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更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方法。教材中的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重要载体。低段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课文的“例文”作用,在锁定积累内容的同时,链接适合的積累方法,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律,在沉淀中丰富语言,在品析中激活语言,在实践中内化语言,既领悟文本内容,又习得表达方式。
  【关键词】语言积累;低段阅读教学;表达方式
  学习语文,是一个集腋成裘、积沙成塔的过程。没有积累,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自然也难以学好语文。可以说,重视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更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方法。那么,低段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呢?笔者认为,理解是积累的基础,运用是积累的内化,只有三者融为一体,语言积累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一、锁定内容,处处皆积累
  教材中的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重要载体。精美词汇、精彩句段、典型句式、独特结构等,都是阅读教学中语言理解、积累、运用的最佳切入点,须格外留心。课堂上不必面面俱到,不贪多,不求全,教学要有侧重点,实现一课一得。
  (一)关注语言材料
  语言材料的积累是语言发展的基础,指向的是表达内容。
  1.精美的词汇
  积累的对象可以是词语,也可以是短语。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第二课时的教学中,上课伊始,教师出示“绿茵茵的草、( )的花、( )的树、( )的水塘”与“尽情地游泳、( )地飞舞、( )地唱歌、( )地晒太阳”这两组短语,让学生说一说,记一记。这既是对第一课时字词的回顾,又是对本课时后面语段积累的铺垫。
  2.精彩的句段
  所谓精彩的句段,可以是一段描写生动的话,也可以是一个含义深刻的片段。如《青蛙卖泥塘》一文的第11自然段中,青蛙吆喝的那段话颇为生动有趣,是较好的语言学习典范。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读读背背,说说练练,把这段话收入自己的语言储备库。
  (二)关注语言规律
  语言规律的积累是语言发展的内核,指向的是表达方法。
  1.典型的句式
  如《青蛙卖泥塘》中的“要是……就……”这个句式,在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课文的前面部分几乎都是通过这个句式加以串联的。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个典型的句式作为语言规律积累的素材,为后面的迁移运用做铺垫。
  2.独特的结构
  如《青蛙卖泥塘》中,第3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结构相似,都是先夸优点,再指出不足;第5自然段和第8自然段结构相似,都是先写青蛙的想法,再写青蛙的做法。这几个自然段结构一致,句式明显,都可以作为语言规律的积累点。
  二、链接策略,时时为积累
  只要留心,处处皆积累。对此,教师在锁定积累内容的同时,还要链接适切的积累方法,促进学生有效地进行语言积累。需要注意的是,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不能截然分开独立开展,而应做到既有所侧重,又实现整体推进。
  (一)熟读成诵,在沉淀中丰富语言
  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之一。熟读之后背诵,就是咀嚼、消化、吸收、储备语言营养的过程。比如《青蛙卖泥塘》一课中,无论是短语、句式的积累,还是语段的积累,都离不开诵读。
  [案例1]《青蛙卖泥塘》第11自然段教学片段
  (师边引读,边出示)
  [多好的地方!
  有花 听小鸟在树上唱歌
  有树 看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有草 在水里尽情游泳
  有水塘 躺在草地上晒太阳]
  师:如果横着读,你觉得该怎么读?(连线)
  师:如果去掉后面部分,你还会读吗?
  师:去掉前面部分呢?
  案例中,教师出示青蛙吆喝的那段话,先通过引读和连线,让学生发现前后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他们加深记忆。然后让学生齐读,接着去掉后半部分读,再去掉前半部分读……这样,在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就记住这段话了。
  (二)以文解文,在品析中激活语言
  语言的积累,不等同于死记硬背,应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只有这样,学生的记忆才是深刻的,有意义的。尤其对于精彩的句段,学生可以结合关键词句的品析,以文解文,激活语言,在理解感悟中,将范文中的语言化为己有,为己所用。
  [案例2]《青蛙卖泥塘》第3自然段教学片段
  师:先来说说老牛为什么不想买。
  (出示:这个水坑坑嘛,在里边打打滚倒挺舒服。不过,要是周围有些草就更好了。)
  师:难道老牛一点儿都不喜欢吗,怎么说?(生答:可以打滚)嗯,这一点还算满意,请你再读读前面这一句。
  师:这是优点,那缺点呢?(生答:嗯,要是有草,累了可以——躺在草地上晒太阳,饿了还可以——吃几口草……)你看,老牛没有直接拒绝,而是用上什么关联词向青蛙提出建议?(要是……就……)谁再来读读后面这一句?
  师:先夸优点,再提建议,中间老牛还用了个什么词?(生答:不过)老牛这样说挺好的,不但把意思说清楚了,还有礼貌。我们连起来读,把老牛的话收进我们的小脑袋里。
  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老牛的话,逐步发现句式“不过,要是……就……”。第一步引导学生发现,前一句是在夸优点;第二步让学生找缺点,发现后一句是运用关联词“要是……就……”向青蛙提建议;第三步让学生发现,优点和缺点之间,老牛用上“不过”加以连接,把意思表述得清清楚楚。这是内容与形式的整合,也是积累与理解的结合。
  (三)迁移运用,在实践中内化语言
  积累是表达的基础,而运用能深化并发展原有的积累。学生只有通过运用,才能将语言真正内化,从而完成自我言语体系的建构。低年级学生学习语言主要靠模仿,可先从模仿起步,然后进行迁移运用,即跳出文本用语言,经历一个从外化到内化再到外化的体验过程,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语文能力。   1.语言材料的内化
  语言材料的内化是语言积累的基础。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语言材料提取出来,让学生换个语境或模拟生活情境进行运用,主要形式如口语交际、角色模拟、课本剧、讲故事等。其意义远大于傳统的读读与背背。
  [案例3]《青蛙卖泥塘》第11自然段教学片段
  师:用上咱们课前积累的这两组短语,相信你可以把这地方介绍得更好。
  (出示词组)
  [绿茵茵的草
  (红艳艳、香喷喷)的花
  (绿油油、郁葱葱)的树
  (清凌凌、碧油油)的水塘] [尽情地游泳
  (欢快、轻盈)地飞舞
  (高声、深情)地唱歌
  (舒服、美美)地晒太阳]
  师:同桌之间练一练。可以横着说,也可以竖着说。
  (出示)
  [多好的地方!
  有花 听小鸟在树上唱歌
  有树 看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有草 在水里尽情游泳
  有水塘 躺在草地上晒太阳]
  师:先竖着说,谁来试试看?
  (句式:有什么样的什么、什么样的什么……你可以怎样地干什么、怎样地干什么……)
  师:再横着说,谁来试试看?
  (句式:有什么样的什么,你可以怎样地干什么;有什么样的什么,你可以怎样地干什么……)
  师:谁能连起来吆喝一下?可以用文中青蛙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话。
  (出示)
  [卖泥塘喽,卖泥塘!多好的地方!
  有( ),有( ),有( ),有( )。
  你可以( ),( )。
  你可以( ),( )。
  这儿还有道路通到城里……
  ]
  案例中,教师先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对于青蛙吆喝的这段话进行初步的记忆,然后用上课前积累的两组短语,跟着青蛙学吆喝,使语言变得更生动,更饱满。学生在具化的语言实践中,既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又促进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可谓一举两得。这里,教师强调的是,可以用文中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因为这样的语言才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建立在这样基础上的语言积累,才是灵动的、个性化的。
  2.语言形式的内化
  低段阅读教学中,语言形式的提炼与迁移运用同样适合从模仿开始。学生往往通过“感知—深化—运用”三个步骤的学习活动,实现语言形式的内化。语言实践尽量借助文本语境进行,此时语言形式的正迁移其实就是另一种方式的文本深度解读,这也体现了理解、积累、运用三位一体的语言学习规律。
  [案例4]《青蛙卖泥塘》第5~10自然段教学片段
  (1)品读野鸭的话,转换句式
  (出示:这地方好是好,就是塘里的水太少了。)
  师:野鸭也是先夸一夸,再指出不足。谁能学着老牛提建议?
  (出示:这地方好是好,不过,要是 ,就 。)
  (2)代入其他动物,运用句式
  (出示:小鸟飞来说,这里缺点儿树;蝴蝶飞来说,这里缺点儿花;小兔跑来说,这里还缺条路;小猴跑来说,这儿应该盖所房子;小狐狸说……)
  师:我们合作着读,老师读小动物名称,你们读它们说的话。
  师:大伙儿都这么说,还这么直接,青蛙听了多伤心哪,还是学学老牛提建议吧。
  (出示:这地方好是好,不过,要是 ,就 。)
  师:请你选择喜欢的小动物,先练练看。
  师:我们来听听小动物的建议吧!(语境中引说)
  案例中,教师抓典型句式“……不过,要是……就……”让学生先品读老牛的话,逐步发现句式;再品读野鸭的话,尝试转换句式。最后教师创设具体的语境,通过引说,引导学生代入其他动物,学习运用句式。就这样,教学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学生在反反复复的语言实践中,逐步掌握表达规律,并将其内化为一种语文能力。
  [案例5]《青蛙卖泥塘》第5~10自然段教学片段
  (1)发现句式
  (出示第5自然段和第8自然段)
  师:自由读一读,看看这两段话藏着什么共同点?
  (前一句都写青蛙怎么想,后一句都写青蛙怎么做,中间都用“于是”加以连接;想法里都藏着关联词“要是……就……”;做法里都藏着动词)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青蛙是怎么做的。(边读边强调动词)你看,有了这些表示动作的词,我们仿佛看到了青蛙种草和引水的画面。(板书:种草、引水)
  师:连起来读一读,男生读青蛙怎么想,女生读青蛙怎么做,把这段话也收进我们的小脑袋里。
  (2)运用句式
  (出示:每次听了小动物的话,青蛙都想……于是……盖了房子。)
  师:青蛙具体怎么做的?谁能学着刚才的句式,也用上几个动词说一说?不急,先自己练练看。
  (出示:青蛙想:要是 ,就能卖出去。于是,它 。)
  (指名说。板书:栽树、种花、修路、盖房)
  案例中,教师同样抓典型句式“要是……就……于是……”从发现句式到运用句式,学生在仿说中逐步积累并掌握了这个句式。这种源自文本语境的话题一致、结构一致的语言实践,最具训练价值,学生往往活学活用且记忆深刻。
  总之,学习语言重在积累。学生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才能准确生动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才能畅所欲言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语文素养也会随之提升。先有量的积累,再有质的变化。因此,低段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课文的“例文”作用,锁定语言文字,借助各种形式的积累,引导学生既领悟文本内容,又习得表达方式,让语言文字之花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悄然盛开。
  (浙江省温岭市松门镇第四小学 317511)
其他文献
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在作者介绍的后面有这样一句话:“选作课文时有改动。”原文指向的读者大都是成年人,要经过适当改编才适合小学生阅读。改编删减后的课文能让小学生更直观地看清作者的写作意图,更轻松地习得文章的表达方法,最大程度地减少主观性偏差。然而实际教学中,原文的隐形价值是不可忽略的,它是揭开课文神秘面纱的重要倚仗,也是让课堂更灵动、更开放的教学设计源泉。  一、让删除原文补位  《
“结果”是记叙文“六要素”中的最后一个要素,也就是事件的结果。  前两期分别介绍了事件的“起因”和“经过”,这一期就介绍记叙文事件的结果。  一件事情,当你写了它的起因(发生的原因和背景),写了它发展的经过,最后自然而然就要写到它的结果。其实,当你在写事件的起因和经过时,事件的结果就已经隐藏在其中了,这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有其因必有其果—有什么样的原因,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如
不知不觉,冬天向我挥手告别,春天悄悄地靠近我們。在这鸟语花香、风和日丽的季节里,我认为该去春游了。去哪儿呢?当然是有着乡村文化的永联农耕园了,理由如下:  1 生肖桥上览风光  说到农耕园,那一定要坐观光车去一览十二生肖桥。这些桥有高有低,有宽有窄,有铁做的,也有木头做的。桥下风景各异:丑桥下是百鸟园,里面的孔雀如同能歌善舞的仙女,金刚鹦鹉就像是猛虎,用锋利的嘴咬碎纸片是轻而易举的事。  巳桥下是
阅读好的写景的文章,就像是在欣赏一轴展开的山水画卷,真是赏心悦目。这时,你就会不由得从心底里佩服文章的作者真了不起。  其实,小学生在写作文时,只要把景物的画面感写出来,也会有这种效果。  那么,到底什么是景物画面感呢?  所谓画面感,就是作者用文字把景物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形成一幅动人的画面,让读者在读文章时如同是在欣赏画一样,从而唤起联想,产生共鸣。  怎样做才能写出景物画面感呢?  一、写出
【摘 要】及时拓展相关资料是课堂上常见的教学环节。由于资料的来源不同,选择的角度不同,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不同,该环节产生的教学效益大有差异。教师备课时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秉持学生第一的观点,在教学资料的选择和教学方式、方法、细节上多推敲揣摩,教学时让学生多进行高阶思维活动和深度学习,从而促成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拓展资料;教学效益;最大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及时拓展相关资料,不但能
白族  白族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为唐宋时期“白蛮”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我国国内白族人口1,861,895人。全国32个省市区均有白族人口分布,还有少量白族侨民分布在亚太地区。  白族有本民族的语言“白语”。许多白族人通晓汉语,流传至今的史书《白古通记》就是用白文写成的。1958年,徐琳、赵衍荪等语文专家拟定了
松松问贝贝:“今天上午,你到哪儿去了?”贝贝说:“我和东东在少年宫津津有味地打乒乓球呢。”  松松说:“用错词啦,应该把‘津津有味’换成‘兴致勃勃’,因为‘兴致勃勃’是着重形容人的情绪好,兴趣高。”  贝贝问:“‘津津有味’不也很好吗?”  松松说:“‘津津有味’的意思着重在觉得很有趣味,常形容吃东西、听讲、读书等。”  “我明白了。一贝贝说,“妈妈做的红烧鱼味道最好,我吃得津津有味。爸爸故事讲得
【设计理念】  由语言文字所建构的文本之中蕴含着的“美”比比皆是,可是审美教育毕竟不是语文教学本体。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即学习“表达”。所以,从教学操作层面上看,“表达”是主体,“审美”是客体;“表达”是目标,“审美”是途径;“表达”是结果,“审美”是条件。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在赏析、品读、感悟等一系列“审美”活动中完成对文本语言范式的学习,从而有效发展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带有强烈主观感情色彩的感受、认识、评价,会使读者受到感染,引起感情的共鸣。然而综观当前的小学生作文,笔者发现学生的情感苍白无力,出现了太多的虚情假意、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等问题。作文的本质是表达自我感受,表达心灵的声音。刘勰说:“夫撰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由此看来,将学生的真情、激情重新唤起,是教师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2012年4月,奉化市后备班学员对本市5所小学的二年级学生进行了写话能力现状调查,结果发现:学生能写几句话,但语句不通、语意不集中、句序混乱、语句间不连贯的情况较为严重。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所在团队对二年级学生进行了“连贯化写句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列夫·维果茨基在《思维与语言》中提到:“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象,在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中,思维起主导作用,思维决定语言。”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