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假村的新朋友

来源 :幸福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av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天,幼儿发现幼儿园的度假村来了新的动物朋友——孔雀。幼儿通过“孔雀问题大收集”,找到了感兴趣的问题;在“寻找孔雀食谱”活动中,深入探究了孔雀;在“关于孔雀,我知道……”活动中,建立了对孔雀的整体认知;在畅游活动“我和动物朋友的约会”中,与动物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学会了与自然中的动物朋友对话。
  在一次户外大区域活动中,肖杨小朋友喊道:“大家快来看呀!这里有大鸟!”许多小朋友围着铁栅栏议论起来。小浩说:“这是孔雀,不是大鸟,我在动物园看见过。”玥玥说:“孔雀有漂亮的尾巴,这个没有呀!”宸宸说:“这应该是鸟的一种吧。”孩子们像打开了话匣子,越聊越起劲。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对动物有着强烈的兴趣。大自然的奥秘始终牵引着幼儿的探索兴趣和探究欲望。我追随着孩子们的兴趣,开展了以“我的动物朋友——孔雀”为主题的体验活动。

一、初识孔雀


  孩子们自从发现了孔雀之后,每次活动时都忍不住去看孔雀,渐渐地对孔雀产生了许多问题。于是,我们班开展了“孔雀问题大收集”讨论活动。
  (一)问题的收集
  问题一:关于孔雀,你有什么疑问
  易思伽说:“孔雀喜欢吃什么?”
  钱韶恩说:“孔雀为什么不开屏,什么时候会开屏?”
  钱璟月说:“下雨天孔雀会开屏吗?”
  钱尹宸说:“孔雀会飞吗?”
  许煜昊说:“孔雀的羽毛防水吗?”
  问题二:你想如何研究孔雀
  殷梓萱说:“我想回家问问我的爸爸妈妈,看看他们有什么好办法。”
  卫玟希说:“我想给孔雀拍照,这样就能从照片里观察孔雀了。”
  (二)幼儿的学习体验
  在本次活动中,幼儿收集了一些关于孔雀的具体问题,在不断观察、发问的过程中,更加明确了自己的探究方向和方法。幼儿在分享过程中,不仅表达了对孔雀的认识,而且能根据他人的分享提出新的问题,并大胆猜测答案。通过讨论和绘制思维导图,幼儿对孔雀主题的探讨充满期待。
  (三)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的兴趣点,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经验自主探索。这样从自然中来的活动,深受幼儿喜爱,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

二、孔雀吃什么


  我们将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分类记录下来,经过统计发现,幼儿对“孔雀喜欢吃什么?”这一问题最感兴趣。于是,我发放了“孔雀食谱调查表”,让幼儿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展调查。
  (一)幼儿的学习体验
  幼儿的思维形成是一个不断发现和完善的过程,他们带着许许多多的问题和思考并求助于爸爸妈妈。幼儿通过提问,学会了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具备了问题意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幼儿懂得了遇到困难适时寻求帮助,学会了主动学习、思考、讲述,从而获得客观的知识经验,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借助电脑、手机、书籍等知道了孔雀是杂食性鸟类,一般以种子、果实、昆虫和小型爬行动物为食物。
  (二)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围绕幼儿的问题,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不要急于帮助幼儿解决问题,而是要给予幼儿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幼儿通过自主阅读、定点观察、采访饲养员等方式,在完成调查表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责任意识,还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孔雀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还是幼儿重要的学习伙伴,可以让幼儿在自由畅想中,将被动学习的状态转化为主动学习的状态。

三、饲养初体验


  有了前期的调查作为经验准备,幼儿对孔雀的食谱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想当一名小小饲养员。于是,我利用本园的自然优势,为幼儿准备了喂养孔雀的食物,与幼儿一起体验。
  (一)幼儿的学习体验
  在户外大区域中,幼儿会与自己的小伙伴一起尝试,如外出采购的小朋友会排好队伍、拿好装备一起去小农庄采摘新鲜的蔬菜,洗洗切切后投喂给孔雀。幼儿通过自己各种尝试和发现,获得了饲养孔雀的宝贵经验,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
  (二)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教师作为活动的发现者、引导者和支持者,要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和体验,在幼儿原有的经验基础上,为幼儿顺利开展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教师还要给予幼儿适当的引导,让幼儿积极参与、大胆尝试,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

四、记录孔雀的美


  有的幼儿认为孔雀美在羽毛,有的幼儿认为孔雀美在体态。那么我们该如何呈现孔雀之美呢?
  月月说:“我要用轻粘土捏出孔雀。”
  睿睿说:“我可以用纸折一只孔雀。”
  浩浩说:“我想用手机记录下来孔雀的美。”
  杨杨说:“我们可以把孔雀画出来。”
  俊博说:“我要用乐高积木搭一只大孔雀!”
  孩子们会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发现美、感受美、呈现美,而我们只需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并尽可能地帮助他们。
  (一)幼儿的学习体验
  幼儿在活动中有着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有写实风格的水粉创作,有立体形态的乐高建构,有肢体语言的舞蹈展现,有借助自然物的二次创作等。无论哪种形式,都极具幼儿的个人色彩,能让幼儿从中获得满足感和自豪感,让幼儿感受到自由创作的快乐。这种体验活动不仅是幼儿独有的艺术创作体现,也是我们了解幼儿内心想法的一种途径。
  (二)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幼儿的世界往往比成人的更加美丽。教师作为引导者、支持者,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最大程度地满足幼儿的需要,帮助幼儿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后记


  (一)幼儿的学习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幼儿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点,适当引导,给予幼儿表现的舞台。
  (二)教师的角色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有力的资源和环境,给予幼儿适当的引导,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大胆尝试,让幼儿能发现并自主解决问题。教师还要帮助幼儿建构对孔雀外形、习性的认知,引导幼儿大胆提问和探究,为幼儿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认真聆听幼儿的想法,给予幼儿充分的空间让他们自主解决问题。当幼儿产生好奇和探究興趣时,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实践的机会,让幼儿通过直接参与、亲身体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师的发展
  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预设活动、实践观察和与幼儿的互动,不断生成一些新的、幼儿愿意主动参与的活动。教师还要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增强观察能力和捕捉信息的能力,真正做到在实践中探究幼儿。
  (四)家长的发展
  家长作为课程活动开展的支持者在整个活动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将幼儿的探索发现、活动照片等分享到家长群,让家长了解幼儿的活动课程,通过家园共育,形成合力,推动幼儿园生活体验活动的发展。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塘桥中心幼儿园)
其他文献
准备部分是体育教学开始的部分,也是基本部分的基础和前提,此部分可满足学生心理和生理的需要,同时也是对技术的认知体验。在此部分中,通过有效地组织教学,可提高学生中枢神经的兴奋性,有利于中枢神经对运动器官的调节,也有利于身体运动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所以说好课的开始,准备部分起着关键的作用;如何在短暂的40min课堂安排和设计准备部分,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精彩而且有乐趣,同时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笔者试着围绕
一、初写案例  临近放寒假时,我在博客上看到《中国学校体育》举办“第三届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评比活动”的通知,于是,马上着手准备案例的撰写。  刚开始撰写教学案例时,还不知“案例”是什么,不知與教案和教学设计有什么区别。通过在网上查询,才对教学案例的撰写有了初步的认识。  于是,我选择了一节曳步舞的教学课作为素材,撰写了《一堂精彩的曳步舞教学课》的教学案例。  其实,在“曳步舞”教学中,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COPD),属于一类破坏性肺疾病,主要特征为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且气流受限常常表现为进行性发展。慢性阻塞性肺疾与肺部对气体或者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虽然属于气道疾病,也会对患者全身系统造成影响。因此,患者需要高度重视该病的预防和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症状有咳嗽、咯痰、呼吸困难、气短、喘息以及胸闷等。患者通常在清晨咳嗽加剧,夜间伴有阵咳。
时任某互联网公司营运总监的曾女士一天晚上回到家,女儿告诉她:“妈妈,我对不起你,我太累了,我不想活了。”这话把疲惫的曾女士震惊了,她没想到平日里文静乖巧的女儿怎么会说出这种话。女儿现在上初二了,虽然平时成绩不怎么好,但看到女儿认真努力的样子,曾女士并没有责备女儿,一直相信只要女儿努力,成绩会好起来的。幸运的是,女儿的这番话引起了曾女士的高度注意,她把人生的重心从忙碌的工作中渐渐转移到了对女儿关心上
一、营造归属感  1.“众擎易举”  造成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原因是归属感的缺失。归属感,往往来自于精神层面。例如,在校运动会的前期策划中,调动体育组所有成员提出建议,并将所有建议进一步汇总。在这个过程中,根据教师提出的可行性方案进行探讨与深究,在弥补不足并逐步完善的基础上,落实分工,责任到人,从而让组内成员相互间通过沟通交流达到共识,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个人在群体中的作用。  2.“磐石之固”  
当前,学生体质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根据笔者的观察,从各级教育部门的管理者到基层教师,都存在一种认为“自己没有责任”的认识,而且这样的趋势还将继续,这会让学生体质的增强变得困难。但是,笔者也看到,一些优秀教师,正以一己之力,努力解决和增强自己所教学生的体质问题。其“钥匙”,就是利用學生在校期间的所有可利用的时间,促使其有效锻炼。这里的有效就是提高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与运动密度,促进学生体质的全面发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各地区和学校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时,应从师资队伍、场地与器材、学生体育基础等方面的实际出发,选编适宜的教学内容。”因地而异的体育教学内容会彰显学校特色,凸显当地体育文化,对于传统的民间、民族、民俗体育更是一种弘扬和传承,对于新兴的体育项目而言,则无疑是一种创新和拓展。尤其是当前特色校与示范校的创建、一校一品等活动
案例1:在《多种姿势的滚动方法》单元第1课时的准备活动阶段安排了热身游戏“捕小鱼”,设计区域内捕捉、奔跑、观察、躲闪、急停、下蹲、深蹲、抱头深蹲等游戏动作关联滚翻练习时“低头团身”技术,通过改变游戏条件、抉择逃跑线路、观察安全区域、急停下蹲躲避等要领提示的辅助游戏练习,既让学生们体验滚动、滚翻时身体团身的本体感觉,也能提升学生的身体控制能力及体能。  案例2:在《各种形式的向前滚翻方法》单元第3课
同课异构作为教研方式,既可体现教师教学的个性风格,又可以为所有参与授课与观课的教师打开教学思路。下面以《双手胯下前抛实心球》为例,谈一谈笔者对“同课异构”的认识。  一、“同课异构”体现教师不同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风格  甲教师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观看《双手胯下前抛实心球》的教学短视频,课上让学生根据观看的视频,分组自主模仿练习,体验如何才能抛得更远?学生带着问题投入到自我尝试中
笔者自2010年参与《草根争鸣》研讨活动,由开始的浏览、观望,到后来的参与、争鸣,笔者的教学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为此,结合参与《草根争鸣》的历程,分享自身的做法和感悟。  研讨前谋划  查阅。针对主题帖内容,首先要明确研讨的关键词是什么。进而查阅资料,以权威和正确的解释为依据,弥补和完善自我认知。当正确理解关键词的定义之后,找准研讨的主方向,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案例进行话题跟帖的初步构思。  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