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莫道非吾土一见衣冠是故乡

来源 :中华瑰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7210507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孤臣腔血满,死不愧庐陵。”那个动乱时代已经远去,文天祥也活成了誓言的模样和时代的精神脊梁。文天祥的乡土诗歌,展现出一个一生挚爱故土家园而不断奋力前行的伟大形象,那是凝聚中国人千百年来家国情怀的不灭魂灵。
  南宋末年,积贫积弱的赵宋大厦将倾之际,丞相文天祥被时代的大潮裹挟,走向了挽救南宋于危亡的前台,最终以身赴死。是什么因素成就了节义昭昭、风骨凛然的文天祥?笔者以为,对故土江山的深沉爱恋是其中一大因素,就像现代诗人艾青的深情告白:“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中国人是具有故土情结的。
  北宋早期的王禹偁仅仅看到他乡的一棵树就触发了莫名的乡愁:“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村行》)比文天祥早出生两百余年但回江西次数寥寥的庐陵欧阳修,也曾喊出“为爱江西物物佳,作诗曾向北人夸”(《寄题沙溪宝锡院》),对故土乡邦的热爱溢于言表。欧阳修尚且如此,土生土长于庐陵的文天祥对父母之邦、故土江山的书写与爱恋,无论是早年的乡居述怀,还是勤王后对故土的深情眷抒,更是发自肺腑,情感诚挚,风格由清新闲淡而至沉郁痛彻。数百载之下,令人读来依然感觉元气淋漓,肝肠寸结。
  山林日月长
  宋景定元年(1260年)春的一天,赋闲居家的文天祥踏上了吉州城附近的青原山,留下《游青原》诗歌两首,其一写道:“钟鱼闲日月,竹树老风烟。一径溪声满,四山天影圆。无言都是趣,有想便成缘。”诗中的“青原”即指青原山,这是一座离吉州城不远的山,自然风光秀丽,山上有座原建于唐代的净居寺远近闻名。文天祥被青原山的老树风花和天光云影吸引,以至于“无言都是趣”,何况还有寺里传来的带有节奏感的木鱼声,此情此景,是不是有种“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初入宦海的文天祥不久便被迫挂宫观之名辞归。但是文天祥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有座青原山,可以消遣他青年时的怨恨;有座净居寺,可以化解他的尘世烦恼。
  青原山虽风光秀美、梵声悠悠,毕竟离富田老家尚有一段距离,相较而言,文天祥钟爱的还是家乡文家村旁的文山。宋咸淳元年(1265年)四月,壮年的文天祥再次挂冠归家,故乡的山水以博大的胸怀欢迎并接纳了他。附近的东山因山水文秀、景致旖旎深得文天祥喜爱,于是他干脆将之易名“文山”。
  “宇宙风烟阔,山林日月长。开滩通燕尾,伐石割羊肠。……知名总闲事,一醉棹沧浪。”(《文山即事》)归隐山中的文天祥暂时忘却了仕宦生涯中的蝇营狗苟而自得其乐。文山有的是山石林泉和清风明月相伴,而没有俗务中的聒噪之声:“仆诚不自意,乃于寒舍千步外,得一陂陀,溪山泉石,四妙毕具。委曲周遭,可十余里。盖其景趣,兼盘谷、环滁而有之。而其旷远缥缈,或谓南楼劣焉。骑马囊饭,朝往夕返,率以为常,而山外事,一毫不接耳目矣。”(《与朱太博埴》)文山之趣,如乃道教壶中天地,岂不快哉!“日日骑马来山中,归时明月长在地。但愿山人一百年,一年三百余番醉。”(《出山》)据统计,归隐文山之际,天祥留下不下40首诗歌。朝而往,暮而归,或赏景对酒,或垂钓富水河边,或对弈山中,沉浸于山水之乐。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文山是文天祥隐居之地,也是身心栖身之所。宁静而致远,享受林泉乐趣之余,他的目光却在山外。此时南宋及人民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灾难,北边的蒙古军队又打过来了,这一次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也让他诗歌的故乡书写一变而为沉痛。
  一见衣冠是故乡
  世路风波险,故园何时见。宋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文天祥在赣州任上接旨,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勤王活动。令人流连的乡关故园逐渐远去,到了生命后期,故国江山都成惘然一梦。
  《真州杂赋》:“四十羲娥落虎狼,今朝骑马入真阳。山川莫道非吾土,一见衣冠是故乡。”宋德祐二年(1276年)春,文天祥随祈请使团参与谈判,因不愿被元军羁押伺机脱逃到真州。回首过往40天的生死煎熬,文天祥有种虎口脱险重见天日的感慨:“一入真州,忽见中国衣冠,如流浪人乍归故乡,不易重睹天日如此!”此时的真州还是宋朝疆土,所以重回故土,所见旧时衣冠,文天祥一时的兴奋带有劫后余生的复杂情感。
  勤王后的文天祥眼中故土山川已非昔日之風物,发抒的乡邦情怀也变得日益浓郁:“昨夜分明梦到家,飘摇依旧客天涯。故园门掩东风老,无限杜鹃啼落花。”(《旅怀三首》其三)落难脱逃到泰州的文天祥一刻也不曾安定,回望来时路,机关重重,危险处处,抬望眼前道,充满未知和迷惘:“天地虽宽靡所容,长淮谁是主人翁?江南父老还相念,只欠一帆东海风。”(《旅怀三首》其二)杜鹃是南方的花,文天祥老家江西庐陵,杜鹃尤为常见。但此刻天南地北,竟无容身之所,江南父老或许还在期盼他平安归来。他借漂泊之感烘托了战争的残酷,哀叹宋土沦陷时又表明了时不我待南下救宋的决心。
  可惜大宋的气数已尽,文天祥的孤腔绝勇也无能为力。宋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的五坡岭不幸被俘,长达四年的勤王活动戛然而止。翌年二月,厓山海战,宋军覆亡殆尽,彻底击碎了他复兴的希冀:“诸老丹心付流水,孤臣血泪洒南风。”(《哭厓山》)文天祥陷入了迷茫,尽管他仍心有不甘,但作为一个失去故土家园的战俘和囚徒,此后对于故土乡邦的爱恋只能在诗文中回忆与呼唤。
  “蚤不逃秦帝,终然陷楚囚。故园春草梦,旧国夕阳愁。”(《虎头山》)文天祥被押至广东秀山附近的虎头山一带,目睹曾经的宋朝疆土成了元的河山,不胜悲愁,遥不可及的故土家园使他涕泪交加:“茫茫地老与天荒,如此男儿铁石肠。七十日来浮海道,三千里外望江乡。高鸿尚觉心期阔,蹇马何堪脚迹长。独自登楼时拄颊,山川在眼泪浪浪。”(《登楼》)登山远望,家园何处,文天祥有一种无家可归的感怆:“孤城丧失国,游子叹五家”“越王台上望,家国在天涯。”(《自叹》)
  三千里外望江乡
  临近江西,文天祥的心有些颤抖,他觉得对不住几十万随他勤王而亡的江西将士,唯以死相报才能心无愧意:“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南安军》)“满城风雨送凄凉,三四年前此战场。遗老犹应愧蜂蚁,故交久已化豺狼。江山不改人心在,宇宙方来事会长。翠玉楼前天亦泣,南音半夜落沧浪。”(《赣州》)经行赣州故地,目睹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故交零落,身份殊异,文天祥自叹自怜。   船顺流北上,进入万安,意味着进入了生他养他的庐陵吉州,多少次岭外怀想的故乡在眼前呈现,文天祥急于向亲人问候告白:“传语故园猿鹤好,梦回江路月风清。”(《万安县》)进入泰和,文天祥乡情愈浓:“丹心不改君臣谊,清泪难忘父母邦。唯有乡人知我瘦,下帷绝粒坐蓬窗。”(《泰和》)
  赣江边上,老友安福人王炎午听说文天祥活着归来,反而显得有几分焦急,他派人到处贴上自撰的《生祭文丞相》一文,以图唤起更多人的热血衷肠。文天祥闻说后感叹道:“忠节风流落尘土,英雄遗恨满沧浪。故园水月应无恙,江上新松几许长。”(《苍然亭》)数千个勤王的日子化作历史的云烟,满腹的遗憾,就像那涛涛北上的赣江水绵绵不绝,唯愿故乡山水无恙人自安康。几次欲死未死,文天祥干脆不求死了,他要活着和元军周旋、斗争。“青山重回首,风雨暗啼猿。……古人无复见,烈士尚谁言。长有归来梦,衣冠满故园。”(《别里中诸友》)还有机会回故乡吗?文天祥对此怀疑,或许在梦中吧。
  匆匆会见了几个庐陵旧友,文天祥又被押解继续北上。这一走,估计一生就此告别:巍巍的青原山,涛涛的赣江水,还有那些殷殷期望的众亲友。“青原万丈光赫赫,大江東去日夜白。”(《发吉州》)满载着如许不舍之情的吉州城渐行渐远。过临江军,过隆兴府,过湖口,江西故乡越离越远,乡情越来越重:“无限故人帘雨外,夜深如有广陵音。”(《隆兴府》)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六月十三日,文天祥抵达金陵驿,同行好友邓剡要辞别回乡,此后的风雨文天祥要一人独挡。回首过往岁月,想象历史变迁中的建康城,文天祥不禁写下《金陵驿》:“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建康这座曾经被誉为“金陵佳丽地,江南第一州”的繁华城市历经战火的洗礼早已满目疮痍,百姓流离失所。而文天祥历经数月的流徙也是疲惫不堪,犹如南宋王朝,走到尽头。他知道没有南归的可能,便寄希望于杜鹃,希望死后的魂魄回归故里。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扬子江》)元至元十九年(1283年)冬,临刑之际,文天祥再次遥拜了南方—那里曾有他的故园乡亲、他的远大理想和奋斗事业。
  顾宝林,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贺明芬,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汤渡明德小学高级教师。
其他文献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欣赏京剧是民国时期受百姓欢迎的一种休闲娱乐活动。作为一个戏剧『小白』,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如何去剧场看戏?怎样成长为一个资深戏迷呢?带着『指南书』去看戏,是一个普通观众成长为资深戏迷的必由之路。  行旅必携的“城市指南”  清末以降,行旅频繁,不仅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出版为商旅服务的“城市指南”,一些偏僻的地方如贵阳、九江亦有《贵阳指南》《九江指南》这样的出版物。一个清
期刊
朱熹不仅是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还是一位成就卓著的书法家。他结合儒学理论,以独特的视角看待书法创作,同时以广博的学识和文人的书卷气涵养了其萧散简远、古淡平和的晋人风致,其追求高古的书法境界不仅为时人所重,也被后世推崇。  890年前,北斗七星君降世,人间多了一位圣人,也多了一位书法家。  890年后,我们遥望北斗七星,还能否忆起那位脸上有痣的老者?  天纵奇才 少有大志  朱熹
期刊
《中华瑰宝》旨在“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发掘文化精髓”,力图展现国之瑰宝,推介文化精英,成为一本集欣赏性、可读性和权威性为一体,全面反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杂志。  《中华瑰宝》现长期征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类等稿件,欢迎社会各界专家、学者投稿。  一、征稿内容  二、稿件要求  1.稿件必须为原创,内容信息准确无误,禁止一稿多投。  2.图片要求清晰、未经技术处理,分辨率至少为1600像素×1
期刊
她一次次地拓展着马尾绣的应用领域;她一件件地收集着水族的古老绣品;她一步步地带领着村里的绣娘实现脱贫致富……从一名普通的绣娘,到贵州水族马尾绣的领头人,宋水仙为国家的非遗传承与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  宋水仙,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水族马尾绣)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主席,第一个将马尾绣运用到服饰上,开启了马尾绣商业化的道路,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杰出手工
期刊
一千三百年间,书院作为重要的文化教育组织,承担着文化传承、学术创新、社会教化等作用。士人在书院的山水之间仰观天地,俯察时务,思辩儒学,论道争鸣,完成着自我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实现。如今,書院已远,回望来时,是在找寻书院存续千年的文脉精神,延续书院严谨而自由的学术活力。
期刊
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华文明独具色彩,光辉灿烂,绵延数千载而不间断,依靠的正是中华民族对文化、教育事业的格外重视。传说在三皇五帝时代,就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大学”—“成均”,成为后世传颂不已的理想教育形式。夏、商、周三代,又有“庠”“序”“校”等教育机构,国家教育制度逐渐走向成熟。然而这一时期的教育体制属于“学在官府”性质,教育权、受教育权被统治阶级掌握,平民难有惠及。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在“士”阶层的
期刊
秘色瓷是什么瓷器?它为何取名如此?它又是否真如其名那样神秘?  千百年来,秘色瓷一直是个神秘的存在。之所以说它神秘,是因为一直以来,人们只在史料中读过相关记载,在传世文物中却未曾得见真物。  唐代诗人陆龟蒙在《秘色越瓷》中说“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秘色”一词的最早出处,“千峰翠色”也成为秘色瓷的经典修饰词。但秘色瓷到底是个什么样,无人得知。  宋人周辉《清波杂志》云:“越上秘色器
期刊
《礼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中国古代,教育始终是统治阶层与士人关注的重点。在此背景下,中国形成了成熟、规范的官学与私学教育体系。自唐以降,书院作为新兴的文化教育组织而出现,它介于官学和私学之间,受到上至皇帝、官员,下及家族、士人、商贾等多种社会力量的共同作用。在教学模式上,它继承和发扬了先秦私学争鸣、汉儒精舍研经、魏晋竹林玄谈、隋唐寺院禅修等形式,围绕儒家文化展开文化积累、创造、更新、传
期刊
平均海拔约一千二百米的太行山是我国地势第三阶梯向第二阶梯的天然一跃。从古代『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的太行八陉到手脚攀援的『蚂蚁梯』,从新中国成立之初钢钎铁锤开凿的挂壁公路到如今的高速公路和动辄十几公里的隧道,今天的太行山路恰如我们这个时代,险路已经没落,坦途正在崛起。  我们驾车从河南中部跨黄河北上,眼前很快就出现一座笔直的大山,敞着平整而光滑的胸膛,坦荡荡地凝矗在前方。在开阔的华北平原上,这座
期刊
对于江西铜鼓县的客家人来说,没有什么能比一碗菊花萝卜豆子茶更能代表他们当地的饮食文化了。  江西铜鼓县是位于赣西北的一个只有14万多人口的小县,这里自古是客家人的聚集地,当地流传的风俗自然也是客家民俗。   铜鼓县的客家民俗,包含了吃、穿、住、用、娱乐、节庆、耕读、祭祀、婚丧嫁娶和待人接物等各个方面,内容广泛而丰富,是地域民间传统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单“吃”这一项就有不少,如撑酒、包圆、菊花萝卜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