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准”之失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日到朋友家去串门,正好她上小学的女儿小丽也在家,于是随口“打听”起其所在学校的一些情况。小丽懊恼地告诉我说,为了配合文明学校的验收,最近班上出台了“十大不准”。
  “这十大不准都有哪些内容呢?”我问。
  “还不就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什么‘不准乱涂乱画’‘不准乱丢纸屑’‘不准大声喧哗’,真是烦死人了。”小丽不高兴地说。
  “可这些事也是应该做到的呀。”我不解地说。
  “这个也不准,那个也不许,我们就像是关在笼子里的小动物。”
  尽管小姑娘的言辞有些不太恰当,但我还是表现出大人应有的宽容,说道:“这倒也是,这个也不准做,那个也不许干,的确是挺难受的。”
  见找到了“知音”,小丽也就打开了话匣子,把一些更“深层次”的信息透露给我,末了,还不忘提醒我保密。
  “那这些禁令取得效果了吗?”我问。
  “才不呢!”小姑娘大摇脑袋,“事反而更多了,老师天天发火,这星期我班已经被值勤人员扣了好多分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有些捣蛋的男同学说,不许我们干,我们偏要干……其实好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想法,可就是不敢……”小姑娘如实地说。
  “老师了解这些原因吗?”我追问道。
  “不了解,训人还来不及呢!”小姑娘调皮地说。
  同为班主任,我十分理解那位老师的处境。学校迎接文明学校验收,那可是压倒性的“政治任务”,谁敢出差错。因此,老师也有压力,颁布些“禁令”,并在“恨铁不成钢”的时候发发火,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学生们可不这么想,对他们来说,又少了一片自由的天空,才不乐意呢!
  “老师,你们班上没有禁令吧?你们那里的学生一定很幸福。”小姑娘有些羡慕地问我。
  我一听,有些尴尬,言不由衷地说:“喔……没有……”
  正好,小姑娘的妈妈过来,叫她回房间休息去,无意中给我解了围。
  回到家里,我细细地回味着小丽的那些话。
  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许多班主任都使用着“不许”“不准”“不能”之类的“禁令”。可实际效果却是屡禁不止。为什么?从与小丽的谈话中我感到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班级管理中目中“无人”,看不到管理的对象——学生,一个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命个体,由此造成班级管理工作的高耗低效。
  首先,“不准”引发抵触情绪。“禁令”在本质上就是灌输教育、强制管理。它忽视了儿童这一完整的生命体,看不到他们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他们也需要尊重,有其内在的发展需要,而强制与灌输恰恰封闭了儿童的思想,限制了儿童的智慧和行为发展。在他们的周遭设置众多的“条条框框”,无疑是把他们关进了笼子里。不管这些事该不该禁,学生都会产生抵触情绪,他们会认为这是老师与他们“对着干”。因为,这些只是“管理者的需要”,没有成为“学生的需要”,两者是错位的。即使学生一时被“压服”,知道了“该怎么做”,但这类“该怎么做”只是经我们强制灌输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肤浅的“认识”,并没有成为支配他行为的深刻的“观念”,也就造成学生认知与行为相左,嘴里说是,心里不服。
  其次是“不准”诱发禁果效应。人似乎都有这种奇怪的心理: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想得到;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这种逆反的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禁果效应,即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会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探究欲望。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禁果效应比比皆是。比如,很多不健康的网络游戏,学生本来不留意,知道了也不一定会去玩,但是老师禁止,反而使他们想弄个究竟,一玩为快。学校种了一块草坪,本没有人践踏,后在旁边立了一块“禁止践踏草坪”的警示牌,不久却发现有一些学生有意无意地在上面“闲逛”。班主任一再强调不能乱涂乱画,可雪白的墙壁上偏偏多了些随手的“涂鸦”……这些其实都是禁果效应在“作祟”,不提倡的事物明令禁止后反而使其变成了充斥诱惑的“禁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民主平等的推崇、对生命本色的尊重”这些“人本”思想也日益地显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但是在管理过程中,或者说是在管理观念上,我们依然推崇的是“有令必止”的方式,依然保持着居高临下的管理态势,乐此不疲地用“不许”“不准”“不能”来把孩子们的行为空间封个密不透风,端端正正地把他们“圈养”起来。对此,我们还沾沾自喜。
  这不由让我想起在《人民教育》杂志上读到的一个故事。一批中国小学生“赴美游学”,与美国同龄孩子在一个专门准备的“语言班”里上课。一位美国女教师抱着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狗走进了教室。这时,美国学生蜂拥而上,争着要摸要抱,可老师提议把机会先让给中国小客人。遗憾的是,不管这位老师怎么启发,中国孩子只是端坐着,你看我,我看你,最终没有一个人站起来。可是,令两国教师意想不到的是,刚一下课,中国孩子似乎换了个人似的,争先巩后地去摸、去抱、去逗那只小狗。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原本天真活泼的孩子在课堂上失去了天性呢?文章指出,这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缺乏对学生生命本色的尊重。
  面对这样的局面,如果我们不能改变管理的观念,继续用“不准”去管理我们的儿童,那我们就越来越听不到他们纯真的声音,越来越看不到他们灿烂的笑容。为此,作为管理者应该把“管理=不许学生做什么”改写成“管理=准许学生做什么”。“不许”与“准许”虽只是一字之差,却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管理思想。“不许”没有协商、没有尊重,是对儿童生命本色的压制,使他们失去了本该具有的天性;而“准许”是对儿童童心的释放,是对儿童个性的培育,是一个研究需要的过程,是一个内化教育的过程。基于这种理解与认识,在管理中,我们应真正把儿童当儿童看待,让他们拥有自己的空间,保留自己的个性,甚至容许他们犯一些这个年龄段才会犯的错误,创造一种儿童所需要的宽松、和谐、愉快的教育环境。这样,儿童才能身心和谐地发展。现在,走进一些学校的校园,你会欣喜地看到,以前满墙的“严禁”“不准”都不见了,替而代之的是“脚步轻轻,我不扰他人”“从我雪白的身上,看见了你美好的心灵”等温馨提示。虽然就是几个字的更改,但揭示出一种管理观念的更新,这些都从另一个角度启发着儿童,也告诫着教师:“儿童躯体内不再是那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而是主人,是能够战胜自我的主人。”
  管理是什么?从儿童人性的层面上定义,那就是对儿童生命成长的引导。所以,管理不是与孩子们对着干,不是让孩子们丧失飞翔的天性,不是让他们囿于高墙内四角的天空,管理应该是激发孩子们飞翔的欲望,让他们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作者单位:绍兴县孙端镇中心小学
  浙江绍兴312090)
  责任编辑谢光灵
其他文献
以前,执教低年级,我的想法是:只要让孩子们读好书(这个书仅指语文书)、写好字,我就尽到了一个语文老师的责任。参加了我们学校阅读模式的探究课题研 In the past, when I wa
“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一下……”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四小四(7)班的同学们,上课认真,爱动脑筋,喜欢提问。他们从不放过自己心中的问号,不找出答案不罢休。    兔子的眼睛为什么是红色的    “兔妈妈有三个孩子,一个叫红眼睛,一个叫长耳朵,一个叫短尾巴……”课堂上,老师在给大家讲《小兔乖乖》的故事。  王婧家也养了只小兔,雪白的绒毛,长长的耳朵,一双晶莹的眼睛像红宝石一样闪着光彩,可爱极了! 
不同的人面临相同的困境。只有少数人能对困境有某种自觉的熟知,而大多数人只是对困境抱有天然的乐观。因为困境是无法在内部被解除的,想也没有用。因此,天使来临。她为解救
语文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语文教学能够强化学生对于语言的应用能力,了解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不可否认,即使每个人都明白“少年强,则中国强”的道理,但还是会有许多不可控或者无法回避的不利因素,让学子与教育失之交臂的情况依然在发生。当然,所有的这些不是仅靠一个
莎士比亚仙逝四百年之际,也迎来了四百年的莎士比亚评说。如何才能概括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回顾以往,放眼未来,对于有关莎士比亚的各种话题的讨论、继
医生:“你知道吗?人体中有200多块骨头。”精神病人:“嘘,小点儿声,诊室外面有3条狗!” Doctor: “Do you know? There are more than 200 bones in the body.” “Mental
期刊
激情发言:  我从自己收集的名言中,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针对“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这件事儿,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他们的许多观点不谋而合。  显然,他们在说这些话时,没有相互商量过。毕竟,时空隧道,还只是一个传说嘛!  一起来读读这些名言吧,说不定,你会从中得到不少启示。  一、为什么要质疑?  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文学家巴尔扎克(法国)  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这一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练习用“越……越……”的句式造句。我点击课件,白板上出现了这样三句话:  “我越来越棒。”  “妈妈越来越年轻。”  “祖国越来越强盛。”  我微笑着问学生:“你们读读这三句话,看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老师,这三句话都有越……越……”,孩子们轻松答出了我的问题。“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赞扬孩子们说,“你们能模仿上面的句式,自己说一个句子吗?”学生们纷纷举手,争先
有时,我们会遇到一些难题,在老师那里、在书中似乎都找不到答案。怎么办呢?一些聪明而勇敢的小朋友会给科学家写信。  嗨!听上去,这真是个不错的主意!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一生中就收到过无数小朋友的来信。他虽然很忙很忙,但还是抽出时间,给其中一部分孩子回信。  这些信,就像一个幽默而聪明绝顶的大顽童与好奇的小孩子之间的对话,有趣极了!    一、假如太阳消失  亲爱的教授:  我们是6个对科学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