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盛行:“新意迭出”还是“汉语危机”?

来源 :考试·高考文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qf7572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早已进入互联网时代,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个性化、非主流的表达方式已然成为一种新的流行风尚。这些网络语言日益显现出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一旦某网络词语在网上流行,随后就会出现在人们的日常口头语言中。
  网络语言简单化、碎片化、随性化
  在一份媒体总结的《2014年网络流行语盘点》中,“不作死就不会死”“有钱,就是任性”“且行且珍惜”“画面太美我不敢看”这些网络流行语赫然上榜。
  如果说从这些语句中还能大致体会完整的意思,那么有些可能会让你难以理解。“何弃疗”“画美不看”“十动然拒”“累觉不爱”“人艰不拆”……这些打破语法常规而组合在一起的词语,显然并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当前,很多网络流行语,将集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成语随意改变,只重音意而不重词义。存在着将汉语简单化、碎片化、随性化的倾向。
  承认语言现象的同时,要分清可用领域
  前不久,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规定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不得使用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消息一出即引发热议。有人认为,作为时代的产物,网络用语是否也是一种语言发展的现象呢?
  “网络流行词,我们要承认它是一种语言现象。”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任遂虎说,“在网络时代,这些词语一定层出不穷,但在使用中,我们要分清可用的领域。比如,在发帖、网络聊天中使用没问题,但在现实的大众传媒以及教学场合,还是要遵循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规范,以免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文宏认为,“从网络文化的角度来看,正是由于互联网的传播特性,使得一些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范围被不断放大。也正是因其传播特性,很多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并不强,随着新的网络文化现象的出现,它们就会被新的网络流行语所代替”。
  “堵”与“疏”结合,“收”与“弃”兼顾
  如何“择其优者而用之”?任遂虎认为,一是语言要符合语法、表意明确;二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过于格调低下,甚至带有侮辱色彩的网络语言,要坚决反对;三是看其是否反映时代精神,在整个社会交流当中是否有存在的价值。
  “语言只有随社会的发展不断纳新吐故,才真正具有生命力。”王文宏表示,对于网络语言,我们不能排斥和压制,关键是一个引导规范的问题,做到“堵”与“疏”结合,“收”与“弃”兼顾。
  “网络语言肯定还会不断创新,而如何使其更易于文化传播,是我们所需要思考的。”同时,王文宏还建议,希望相关专家学者能够对网络语言作全面的研究,并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通过研究找出规律来,使其更有助于语言文化的发展”。
  (来源:光明日报 张薇)
其他文献
中国人对社会现实的看法与西方人不一样。中国传统文人都是很关注天下事的。比如,晚明东林党人要救“王学之末流”,因为王阳明的学术到了晚明以后就不行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就痛定
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直接决定了整个课程的教学节奏。 课前导入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对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课堂教学单调乏味,导入
三角形网格数据是数值计算及实际测量中获得的一类主要的不规则网格数据,数据量比较庞大,结构复杂,因而数据的可视化和分析存在许多困难。如果只将人们有兴趣的数据特征区域提取出来并单独处理(可视化、存储、后处理),不仅可以减少可视化中的计算及存储需求,而且可以为数据场中特征的高级表示、分析提供基础。因此本文讨论三角形网格数据中特征区域边缘的提取算法。我们在三角形网格中引入了邻域的定义,并基于此定义给出网格
期刊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青春期“叠加”留守使得“初二现象”更为显著,需要
新课标高考考试题大量采用新材料,设置新问题,特别注重对历史对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看似与教材无太大关联,实际上并非如此,高三的复习中必须要重视教材,注意从教材中掌握知
据《中国教育报》消息,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1月27日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李卫红出席会议并讲话。
本文首先分析了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然后提出了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包括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介绍时政新闻,重视
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传统的联系方式,也逐步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对经济,政治,文化,思想领域都影响深远,对中国的民主发展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高校内部,
2006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改善教师教的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计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