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精彩语文课堂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_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性,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内容的感知和理解,情感的感悟和表达,意蕴的品位和赏析,语言的运用和积累,都是以读为重要手段。要保证语言文字训练到位,务必以读为本,充分发挥读的多重功能。《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是小学各年段阅读教学中必须达到的目标。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则很值得探讨。本文结合相关理论和教学实践,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朗读存在的弊端和原因进行分析,就如何有效指导小学生朗读,提高朗读指导的质量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反思小学生朗读存在的弊端和原因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以及一些观摩课上,笔者发现小学生在朗读时存在着一些弊病,比较常见的有:朗读时“多字、漏字”;朗读时“唱读”;读破句; “一字一顿”,速度过慢;速度过快,无法品味;轻重不分,过于平淡……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无法与文字进行深入对话,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有碍于对文本的理解感悟。针对朗读时存在的种种弊病,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发现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时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重讲轻读,重问轻读
  多年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问的太多,课堂上唯恐学生不懂。拿到一篇课文,教师就用提问的方式进行逐字逐句地理解和分析,提问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满足疏通课文情节的需要。课文分析完了课也上完了。由于问题过于琐碎,就导致了无意义的满堂问,满堂灌。这样,学生课堂上就没有时间去读书,对于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包蕴的丰富知识和情感,就无法亲自去品味感受,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不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发展。
  2.目的不明,要求不清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很多老师已经开始重视朗读训练,但有的由于对朗读教学的目的不明,对各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所以课堂上设计的一些朗读只是随意性的“滥读”。例如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教师在上《爬天都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文中“我”与老爷爷爬天都峰时的一段对话的片段,师:面对陡峭的天都峰“我”的内心充满了畏惧,听到老爷爷的话,看到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也来爬天都峰,“我”想了什么?两人对话怎样读,请大家自己练习,把这部分内容读好。
  (生自由练读)
  师:读好了吗?同桌練习读一读。
  (同桌练习)
  师:哪一桌愿意试一试?
  (一桌学生读,做到正确、流利,但是人物的语气没有读出来,“我” 与老爷爷的性格特点也没有表现出来)
  师:读的不错,还有哪一桌也来试一试?
  (又一桌读)
  师:还有想读的举手!(学生很踊跃)女生扮演“我”,男生扮演老爷爷,我们一起来读。
  (看起来,男生女生读的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但是没有读出人物的特点。)
  师:读的真好,一二两组扮演“我”,三四两组扮演老爷爷,再读一次!
  (全班被分成两大组,再次读对话)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看起来在指导学生朗读,但缺少的恰恰是指导,教师仅仅是在布置任务,至于怎样读,读到什么程度,没有明确的要求,没有合理的建议,没有巧妙的点拨,没有必要的示范,有的只是反复地读,机械地重复。在我观摩的一些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仅仅把朗读当成装饰品点缀一下,或为了老师的提问而读,仿佛不读一下,提问就不能体现启发性;或是为了给学生足够的读的时间而无层次的读,也有为体现读的多样性而读……同时,有不少教师对各年级朗读教学的要求不清,教学中往往要求偏高或偏低的现象,很难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3.评价欠妥,导向不当。
  在上述的案例中,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指导,也没有组织学生就朗读情况进行自评或是互评,教师自己也只做了两次评价:“读得不错!”“读得很好!”“不错”、“很好”这样笼统模糊的评价,给了学生错误的导向:声音大了就是好,朗读整齐就不错,才有了后来读得“整齐划一,铿锵有力”。可是,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仅要给予真实、具体的评价,让学生真正指导好在何处,不好在哪里;而且要通过提示性的评价,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激发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实现心灵和情感共鸣。
  4. 指导无方,效率不高。
  朗读的方式和方法,是与语言的情境和情感密切相关的,不管是什么样的课文,朗读指导中都要考虑真实表现语言所描述的情景,所表达的情感。仍然是上面的案例,执教着似乎就没有考虑语言情境,也没有考虑语言情感。《爬天都峰》中的“我”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而老爷爷以白发苍苍,人物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不同,所以对话语气语调当然不会相同,要如何表现呢,这些内容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根本不适合许多人一起读。而老师却一次安排男女生对读,一次将全班分成两个大组对读,结果虽然读得“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但却没有读出人物的不同年龄特点,不同性格特点,不同心里感受,朗读也就失去了语文本来的韵味。
  二、有效指导小学生朗读的几点方法
  既然小学生的朗读指导存在这些问题,教师就应该结合朗读训练的基本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使朗读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真正提高朗读指导的有效性。有利于学生感悟文意,揣摩语言,发展思维,熏陶品格。如何有效指导小学生朗读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1.范读引领,感染促读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
  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与作者产生共鸣。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语气,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特别像《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感情基调定位不准,那就无法表达出全国人民在十里长街盼灵车,送总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远怀念总理的无限深情,更难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依依惜别之情以及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深情厚意。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自已必须在朗读前准确把握基调,把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情感转移到作品中去,教师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2.依据文体,调弦定音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以读代讲,以读促悟。要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读,让学生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就高年级来说,在指导朗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篇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海》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表情地朗读。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通过自由练读、个人展示、对比评价等手段,指导学生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顺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读《鲸》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鲸》是用具体数据、事例来说明鲸的特点与生活习性的。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语气平缓自然,层次清楚地介绍即可。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就达到目的了。
  3.落点局部,强化朗读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感悟文本内涵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给予树》一文中 “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你给我一点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教学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词语的意思,接着启发学生想象:为什么金吉娅沉默不语?引导学生感受文字背后承载的人文关怀,触摸人物丰富的情感领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8岁小女孩没有买到像样的礼物担心,难过,愧疚的复杂心情。然后反复练读,感受孩子们的不同心情。更为下文朗读金吉娅和妈妈的谈话时复杂的心情把握好了基调。又如《第一场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措绘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4.丰富形式,引导多读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达到朗读要求和“以读代讲、以读促悟”的目的,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但不能很枯燥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可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语文课上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朗读形式很多,例如:
  (1)齐读。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要防止有的学生“充数”,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
  (2)分小组读。小组全体成员參与,可分段接读,也可小组内自行组织朗读,教师做好“服务性”指导调控工作。
  (3)引读。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读,教师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有的地方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读;有的地方可以让学生接上老师读的内容继续读,突出重点词句朗读,品味表情达意的效果……
  (4)分角色读文。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他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童话世界,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欢的一种朗读形式,课前可布置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头饰,激发学生兴趣。
  (5)表演朗读。即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本剧,也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演,这种朗读形式学生很喜欢,几遍“演读”,学生几乎可以背诵文章的某些段落。
  (6)比赛朗读。采取打擂台的形式,让学生分组进行比赛,轮流上台赛读,赛读之前可由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全体同学给予指导,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7)配乐朗读。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和画面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
  (8)想象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对已熟读的文章内容边想象边听读,既可丰富学生想象力,又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9)展示朗读。借助“展示台”,让学生展示自己喜欢读的段篇,组织其他学生评价,教师注意要引导学生进行鼓励式评价。
  一般来说,初读或者较难理解的课文及经典的句段,宜采用教师范读,学生仿读、自由读的方式;人物对话多的课文,宜采用分角色朗读;情感丰富的课文,宜采用引读法,以情传情……此外,还可采用分组读、师生配读、组合读及默读、散读等;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还可以借助表演,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等,这都是“激趣”的一种重要手段。
  当然,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时要根据课文的题材和体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恰当的方法,有效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
  5.注重评价,以评促读
  朗读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巧,要是朗读水平不断提高,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巧妙地点评来指导朗读。在朗读过程中,也要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评议,组织学生之间互评,哪儿读得好,哪儿读得不够味儿,应该怎么读。评读不仅能提高朗读的质量,也为以后的朗读提供了规律性的朗读方法和技巧。对于那些学生体会得好、读得好、有独到见解的地方,不要吝啬赞扬。巧妙的运用“赞扬”的话语就是一种朗读的指导,是一种更为自然、更为巧妙的引导,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学习,效果更佳。例如低年级学生朗读《狼和小羊》狼的话时——狼很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在学生朗读后,我第一次点评:“这只狼比较温柔啊!”第二次点评:“你是一只善良的狼,虽然找碴了,却底气不足啊!”第三次点评:“你的表演能力真强,同学们,看,凶恶的狼来了。”这样使学生的“学”变得主动而有探索性。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效果。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學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 语文教学的最基础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读的能力,通过读文本理解所包含的内涵,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因文而异,采取不同朗读方式,不同的方法,有效指导学生朗读,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崔峦小学语文教育文集》
其他文献
【摘要】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以学生发展为主题的,强调提高其素质的。任何形式的教育,只要牢记以爱为基础,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积极主动的学习,思考,辨析,领悟,通过实践体验,真正把握教育的真谛,运用自己的智慧,真正引领学生走向光明美好的知识境界。  【关键词】业务学习学习兴趣学会爱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曾经是被教育者,因为都有一定的学识;同时又是教育者,因为身处教育第一线。我们的大
摘 要 在更新教育观念的今天,作为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树立信心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使每一位学困生都能沐浴在师生的关爱之中,共同把学困生转化成为先进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关键词 班主任;树立信心;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3-0056-01  案例:  我班有个学生叫苏明伟。我刚接这个班时,他上课无精打采,要么搞小动作,
摘 要基于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我們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技能,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教者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一堂有效的数学课,在教师的引领、适时点拨和精彩评价下,让学生有效、快乐地学习,自主获得发展,同时让课堂散发数学芳香,成为学生的快乐绿洲。为此,下面我就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些点滴感悟。  关
【主题与背景】  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中,英语老师成为课堂上语霸的现状屡见不鲜。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口语能力薄弱,学习形式单一,学习兴趣丧失。继而不可避免地学到的都是哑巴英语。最终学生听说读写各项技能无法全面发展,语言学习的功能性也被极大的减弱。  针对这一现状,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换位思考,以学生为本,把学生变成英语课堂的主角”。所谓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指注重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个性需求
摘 要 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一语道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如今已进入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教育革新日新月异,新时期教师要想获得长足有效的发展,现代教育理念的引领必不可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用现代理念引领课堂,使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  关键词 现代;教育理念;课堂实践;效果初探  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7661(
摘 要概念教学是与解题教学相对而言的。与解题教学相比,概念教学并非忽视对学生进行解题训练,而是在以理解数学概念为基础和目的进行解题训练,而非将重点放到习题训练上。在教学中运用概念教学的方式包括两个步骤,一是重视数学概念的产生过程,二是在理解数学概念产生过程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名词蕴含的性质。  关键词概念教学;高中数学;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
摘 要 恩平那吉中学是所公办的农村中学,坐落于贫困的山区;经济落后,大部分的父母都被迫外出打工,在学校内存在很多留守学生;学校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学生。家庭缺失、父母一方教育的缺席,导致学生在心理上和道德认知中出现了偏轨现象。对此,农村学校需要更加重视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通过家校联动,弥补留守学生教育中的缺失,让爱不再缺席。  关键词 留守学生;家校联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
摘 要数学课堂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本文主要阐述了教师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中愿意表达,能说会说,提升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数学课堂;激励性语言;表达技巧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7-0183-01  数学课堂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数学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要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放
摘 要小学数学中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在整个小学阶段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主要通过老师善用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指导学生的计算;巧设疑问指引学生的计算方向;放手尝试,重视迁移,有效练习,及时反馈等策略,对提高农村小学学生计算能力进行了差异的阐述。  关键词 方法达成;自主学习;感悟迁移;有效反馈;提升能力;养成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7-01
摘 要 学会说话是一门艺术。把话说到人的心里去,学会说好话,学会好与人交流,学会说好的语言可以让人如沐春风。学会用好的语言去交流,可以让你在生活与学习中可以更加的轻松,与人相处也更加的愉悦。而今,小学教育把“小学生的口语交际”作为重点培养考察的一种能力,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学会“大胆的说,开心的学”更好的去表达自己在学习上的需求,同时也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对于孩子们今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