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看《祝福》的社会时代意义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lnn1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祥林嫂是鲁迅在短篇小说《祝福》中成功塑造的一个悲剧性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年轻丧夫,为了逃避被卖的命运,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工,工作繁重,工钱不多,她反而很“满足”。然而,婆婆还是打听到了她的地址,派人把她从鲁镇抢回家,转卖给山坳里的贺老六。第二个丈夫不幸死于伤寒,儿子又被狼吃掉。当她带着丧夫失子的悲痛再次到鲁家做工时,她在众人的眼里已经成为不洁之人,不仅在鲁四老爷眼里“败坏风俗”,而且在鲁镇普通民众中处处受歧视。祥林嫂背负着沉重的精神压力,恐惧无比。捐了赎罪的门槛后,才发现根本不能洗脱自己的“罪恶”,她的精神彻底崩溃,终至沦为乞丐,最后在人们年终的祝福声中凄惨的死去。
  那么,鲁迅为什么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这样一个农村妇女的悲剧形象呢?这一形象的塑造在当时社会又有什么意义呢?
  小说《祝福》创作于1924年2月,同年3月发表于《东方杂志》。众所周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而阻碍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则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思想,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作为中国的革命民主主义的启蒙思想家,始终密切地关注着中国农民的命运,她此时选择了妇女题材,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典型的悲剧人物形象,在当时的社会时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
  一是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封建专制制度,这就在客观上有力地配合了党所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1919年的“五四”运动,响亮地提出了“反对封建主义,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五四”运动之后,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它所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蓬勃展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随着革命事业的逐渐发展,文学要为革命服务的目的也更为明确,既作为作家,同时又作为伟大的革命家的鲁迅,正是适应这种形式的需要,塑造了祥林嫂这位最终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中国劳动妇女的悲剧形象。
  祥林嫂的悲剧,首先是一个社会的悲剧,悲剧的根源就在于当时客观的社会环境: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统治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思想,根深蒂固地统治着中国社会,严重摧残着中国劳动妇女的身心。封建礼教推崇的是“三从四德”。所谓“三从”,即妇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按照这种道德标尺,妇女根本就没有独立做人的资格,她们只能是男子的附庸。正因如此,婆婆依仗夫权,可以随意把儿媳绑走卖掉,堂伯也可以依仗族权的淫威,赶走祥林嫂,收走屋子。封建理学思想主张妇女要守节,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在鲁四老爷这样坚决地理学拥护者看来,祥林嫂的再嫁,破坏了封建的夫权秩序,伤风败俗,何况祥林嫂再嫁后又尅死了第二个丈夫,更是不祥之物。再加上封建迷信思想又认为,死掉的一家人还会再见面的,祥林嫂因怕死后受锯刑,所以恐惧异常。她“怕暗夜、怕黑影”,最终在祝福之夜孤独地倒闭街头。
  透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小说就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向整个封建宗法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控诉,对封建礼教、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攻击,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所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二是通过对祥林嫂及周围群众愚昧、落后、麻木而不觉悟的精神面貌的刻画,提出了关乎到民主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启发农民觉悟的问题。
  鲁迅当年弃医从文,就是要用文艺来医治国民精神的麻木,改造国民落后性。鲁迅以其长期以来深刻地观察,沉痛地感受到,由于封建统治阶级长期以来对人民的麻痹,使群众陷入到愚昧和无知。祥林嫂悲剧之所以产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个人的愚昧、落后以及周围群众的冷漠、无情,甚至残忍。祥林嫂再到鲁镇时,由于失去了儿子阿毛,她反复向人讲述令人心碎的往事。对于阿毛的故事,人们开始有些同情,但很快就感到厌烦,并进而嘲弄她,她的悲哀经过人们的玩味咀嚼之后,“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厌烦和唾弃。”当阿毛的故事对鲁镇的人来说已味同嚼蜡了,从柳妈处又传来新的故事。于是鲁镇的人们“发生了新趣味”,祥林嫂头上的疤痕又成了他们新的调剂品。对于和祥林嫂同在鲁家做工的柳妈,她对祥林嫂的再嫁也非常反对,她还一脸“诡秘”地讲阴司的故事给祥林嫂听,“你想,你将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给祥林嫂造成难以支撑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柳妈和鲁镇的民众,他们和祥林嫂同属贫苦、受压迫的劳动者,然而他们却用统治阶级的观念审视、折磨着祥林嫂,使祥林嫂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小说写出了“看客群”对祥林嫂的无情压力,也就揭示了封建思想观念对劳动人民的麻痹、毒害,造成了民众之间的隔膜。鲁迅通过艺术地描绘,写出了群众的落后面,正是要达到“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目的(《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以提醒新民主主义革命者,不要忘记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如果革命不唤醒受封建愚昧思想长期毒害而未觉醒的民众的话,那么,也就像《药》里面所描述的那样,革命先驱者的鲜血只能做“人血馒头”的材料,从而指出,启发民众觉悟的问题,是关乎到民主革命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
  作者单位:甘肃正宁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 附子被被称为回阳救逆第一药材,具有多种良好的药理作用,在多种疾病的救治中都有很好的应用空间。笔者对其化学成分分析方法以及其药理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总结分析其药效。   【关键词】 附子;化学成分;分析;藥理   附子的功效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称其“性热,味辛、甘,有毒”,其药效归于心肾脾经,具有强烈的补火助阳的功效,能够除湿驱寒,祛痹止痛,温固阳气,回阳救逆之极品药物,临床上常用于亡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当前,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然成为现代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一是用信息技术教学,能让教师开拓古诗词鉴赏知识的视野。教师在准备古诗词教学时,可以通过查阅网络资源,储备知识,增加教学容量;二是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
有些古典诗词文字浅显易懂,学生觉得没什么可学,老师觉得没什么可讲,似乎读读就行了。其实不然,浅诗往往浅中藏深,平中见奇,淡中有味。如果老师不注重浅诗深教,引领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深入诗歌的肌理,走进诗歌的意境,就很难体会其意蕴与美感。叶圣陶先生曾说:“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里噜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在骨结核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骨结核患者临床护理资料,根据是否实施人性化护理将其分为观察组(人性化护理)50例和对照组
生态帝国主义不仅是一个生态范畴,同时也是一个政治经济范畴。生态帝国主义表明了生物扩张的生态逻辑与资本扩张的政治经济逻辑之间的辩证关系。两种辩证逻辑力量在资本主义发
大蒜素是大蒜中的主要成分,是从大蒜球茎中分离出的一种化合物,具有杀菌力强,抗菌谱广,生物学性能良好,刺激性小,无毒副作用,无半抗原性,挥发性大等特性。本文利用大蒜素的这些药理特
高中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加强高中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利于间接的提高学生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力。其中,语文知识的积累为学生提升自身的语文能力提供了保障。积累所强调的是对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并使学生养成一种脚踏实地,不浮不躁的良好学习状态。因此,加强语文积累能力,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还能培养自身沉稳的性格。  一、高中语文积累学习的重要性  1.积累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学习的保障  学生
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的倾向,形成了语文教学上的“缺口”现象。这不但影响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前进的步伐,也跟全面提高高中生的素质这一时代精神相悖。在新课改实施之后虽然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高中语文口语交际的教学效率依然低下。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提高口语交际教学的效率,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就显得非常必要。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  一、正确认识口语交际教学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的重要哲学文献,探讨青年马克思思想的转型离不开对这一文献的分析。作者根据MEGA2相关文献学研究成果,对《提纲》研究中的一些背景性问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