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w88636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到来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展示微观现象,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 化学教学 突破重难点 教学效率
  多媒体的特点就是能最大限度的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视频,形象逼真地进行模拟,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到来和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多媒体在化学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现在我就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谈一点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展示微观现象,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1、微观粒子运动
  化学是研究分子、原子及核外电子等微粒运动的科学,而微观粒子的运动又是肉用眼所看不到的用手摸不着的,通常情况下我们只有借助于挂图和模型,通过我们教师的讲解而使得学生理解。而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却无法充分展示,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原子的构成》、《水的组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等知识时,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法许多学生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根据这部分知识的特点设计了多媒体,就能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把微观的知识变得可见。例如在上《水的组成》时,虽然有电解水的演示实验,但学生从肉眼上也只知道水在电解时,分解成了两种不同的物质氢气和氧气,至于水在电解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并不知晓。在这里如果加如多媒体《水的电解》课件,学生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观变化,水在电流的作用下,一个水分子分成了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氢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氢分子,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氧分子,它们欢乐的奔向了自己的新天地(负极和正极)。多媒体教学既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物质的结构,理解了化学变化的实质,也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现象模糊以及较难完成的实验
  如: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实验,操作虽简单,但原理却不易理解。空气本来已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个盛满空气的集气瓶,学生往往认为是空瓶,而用另一种也是无色的气体通入瓶中把瓶里的空气挤出来,从而集满一瓶另外的气体。这整个过程是肉眼看不见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显然过于抽象了。因此有必要使之具体化、直观化,可用计算机对这个过程进行模拟,帮助学生理解。如果用不同颜色的块表示这两种气体(空气和另一种需收集的气体),通过块的移动显示一种气体如何把另一种气体从集气瓶中赶出来,其直观性是很强的。
  3、多媒体可以把静态事物动态化,微观问题宏观化,抽象问题形象化,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理论,突破难点。
  如在"原子"一节中,原子概念的形成是重点、难点,而原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不易理解,多媒体可用动画方式将微观世界放大,学生能通过分子的分解实例,较易建立原子概念。原子核外电子运动规律,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难点,内容抽象,教师不易教,学生不易学,此时可用软件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高速运动示意图,学生可从动画演示中了解电子层概念及电子核外运动一般规律,从而使只能通过口头语言描述的抽象问题,变成动态的直观图示,有效的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1、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可将抽象复杂的理论,形象地表现出来
  减少了教师的重复工作,使教师的活动不象以前: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加简单电教手段组成,而是综合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增加课堂容量和知识密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刚学习化学时,学生不易理解排空气集气法的收集原理,也不易讲述明白,若制成多媒体课件,设计为一种气体将另一种气体从集气瓶中排挤出来,展示给学生,学生一看就懂,大大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2 、多媒体可以展示感性材料
  在上《爱护水资源》时运用多媒体展示最新的天文观测资料,联系学生熟知的地球表面被水覆盖的事实,说明水在地球上的广泛分布。通过水土资源流失、水污染严重几淡水量少,80多个国家约20亿人口面临淡水危机的图文资料,说明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在上《空气》一节时,通过多媒体放映地球两极因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气候无常、冰川融化、酸雨、臭氧空洞等事实,使学生认识到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我们有责任从我做起,保护我们耐以生存的地球。
  3、多媒体可以模拟各种难以操作的实验
  如在浓硫酸稀释时,如果把水加入浓硫酸中,水会沸腾,硫酸小液滴会四处飞溅伤人.在用排水法收集完O2后,若先移离酒精灯后撤导管,会使水槽里的水倒流使试管炸裂。在CO还原CuO的实验中,若先加热后通CO,试管会因为CO与空气混合加热而爆炸;反应完后若先停CO后撤灯,铜又会被氧化等。这些实验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教师只能进行口头讲解,学生也只能凭空想象,而现在用多媒体来演示,就使得教学过程变得直观、生动、形象,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采用多媒体技术时的误区
  1、不可以替代所有的演示实验,有的老师把所有的演示实验都用多媒体演示,长期以来学生的动手能力差了,培养不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多媒体不等于电子黑板,若把它当做教材和黑板的复制体,单纯作为文字和图片的载体,既白白浪费资源,又耗时费力,事倍功半,就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了。
  3、页面不能太多,否责学生抓不住课堂重点,看完了也忘完了。
  综上所述,随着多媒体技术逐渐引入课堂,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必然随之改变。多媒体技术与化学学科特点充分结合、巧妙运用,可优化课堂结构,优化教学信息的传递途径,能够有效地增加教学的密度和扩大信息量,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挖掘潜力,让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莲英;多媒体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讨[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2、张世林;多媒体辅助手段在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作者单位:河北省乐亭县汀流河镇汀流河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多媒体教学,又称CAI教学。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和计算机技术已经在各类学校得到普及,其应用已逐步进入教育领域。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走向生动活泼的“屏幕教学”。高中数学是集数形关系知识与一身的学科,而CAI教学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等特点恰恰符合了这一高中数学教学的要求。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高科技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高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张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在识字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规律和汉字构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自主、主动、积极的识字意识,使教师指导识字与学生自主识字相互协调、和谐发展。  关键词:语文 识字 教学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被教育工作者喜爱并在教育实践中广泛应用。但就当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来看,还不尽如人意,仍存在诸多问题,不能进入真正意义的合作。本文就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以及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行探讨。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初中数学 有效性 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
摘要:所谓个性化作文教学就是指教师要教会学生能自主的写作,写自己想写的,写自己有写的,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要有自己的独特感受,要有所创新。个性化作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文就如何搞好个性化作为教学,提出几点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 个性化作文教学 方法  毋庸置疑,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大多数学生在写作文时经常会出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情况,写出的东西趋于空、大、假,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初中最为完整的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本课题是在学习碳单质、二氧化碳的制取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这两种碳的氧化物。本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性质的学习是在系统学习氧气性质后展开的,对氧气性质的掌握起着巩固和提高作用,也为今后学习身边的物质如金属、酸、碱、盐等的性质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大多数处在14-15岁的年龄段,正处
摘要:作业作为学生进行学习的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在教学设计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趣味性、生活化、层次性、开放性四种作业形式阐述,在数学教学中设计有特色的数学作业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新课标 趣味性作业 生活化作业 层次性作业 开放性作业  新课标指出: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
摘要: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高中数学新教材应运而生并试用几年了。它那综合编排的体系、富有一定弹性的教材结构、注重从实际问题引入等特点更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更适合一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博得了教师们的好评。但在高考选拔制度未改变的情况下,也有很多教师无视新教材的这些变化,在教法、学法上没有作相应的调整,甚至只是浏览一下新教材中删除、补充了哪些内容,然后按照自己多年归纳、总
摘要:好的总结,可以使一节课诸多的教学内容,浓缩成“板块”,得以系统概括、深化,便于学生理解;可以使课堂教学的结构严密、紧凑、融为一体,显现出课堂教学的和谐与完美;还可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使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并获得丰硕质佳的认识成果,以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一堂课犹如一支乐曲,结尾犹如曲终时留下的余音。在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中,“导入新课”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注重,但课堂结束时的总结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情感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在语文教学中表现的更加明显。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每一篇文章均为文质兼美的佳作,无论就文字的锤炼,内容的表达,情感的抒发,都表现出一种至高的神美。特别是在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是作者对社会和生活真实的体验,闪烁着圣洁的人性美。教学中必须抓住这条红线,才能挖掘出作品的真正内涵,从而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对文章词句、结构的
小学语文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此,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简单过程,而更应是滋润学生心灵的过程。罗曼·罗兰指出:“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先有。”语文教师要把真挚的情感传到学生身上,自己必须先有情。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是一首诗、一幅画,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不仅能给学生以语文知识,而且要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