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an Algorithm Wrote This,How Would You Even Know?

来源 :英语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feng9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器人作家
  如今是信息时代,新消息24小时不间断的狂轰滥炸使我们根本来不及消化。于是,我们希望电脑能代替我们处理数据,生成文章。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这一愿望渐渐得以实现。一切看似十分圆满,我们拍手称好,却不知前方可能是万丈深渊……电脑会的越来越多,我们会的越来越少。也许我们该停下来想想:不知不觉中,我们是否已经丢失了自我?
其他文献
之前我们讲了两期英文里的意大利文,先咖啡后面食。然而作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文在文艺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这一期,我们就暂别咖啡、美食,试着到艺术领域里去了解一下源自意大利文的重要英文词汇。  音乐里有许多英文词汇流的都是意大利文的血。钢琴是piano,原作pianoforte,本义为“弱强”,因为钢琴有别于其前身的大键琴,能够展现音量的强弱。五线谱的弱音记号是p,代表的就是piano,强
具有音乐天赋的卡琳娜自幼离开故土波兰,移居美国追寻自己的梦想。在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她遇到了才华横溢的理查德·埃文斯,两人坠入爱河,结婚成家。  卡琳娜为顾及丈夫的钢琴演奏生涯和养育女儿,放弃了自己爵士钢琴家的梦想。然而理查德并不是一个好丈夫和好父亲,他为了自己的事业,牺牲了妻子的职业追求,放弃了陪伴女儿成长的过程。对他来说,钢琴就是他的爱人和孩子。后来由于理查德的不忠及两人生活态度上的分歧,他们
这是一个关丁创业的真实故事,主人公在向本刊记者述说过往辛酸时,心情已经淡然。对于如今的嘎斯非儿服饰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总裁陈非儿来说,那些已经不再是苦涩的回忆,如今已是一笔人生的巨大财富。    广州的6月天就像漏了一样,雨下个不停,陈非儿站在办公室窗边,望着外面雨中的广州,陷入深思,雨点一颗颗打在窗上,一如往事一历历敲打着她的心。    独闯广州    “非儿,毕业回家工作吧,你爸爸已经给你找好了
冬日,却残留着许多秋日的清爽。  我泛舟于之上,碰到另一位泛舟者。  我們驶近对方,抓住对方的舷缘——泛舟者之间独有的拥抱。  “这难道不是个奇迹吗?”  “这样的机会确是难得!”  难忘的泛舟之旅,内生能有几次机会?
年轻时,阎焱的理想是做一名飞行员,驾驶飞机在天空翱翔,于是在30年前的那次高考中,阎焱考取了南京航空学院      赛富是一家高度选择性的基金,拥有全世界最好的投资人,其中包括来自于美国长青藤盟校的投资人——他们被誉为“最聪明的投资人”    他是中国本土最大的基金公司——赛富的掌门人;他的工作是为中国的企业注入资金——就像为他们插上一双腾飞的翅膀。众多中国的民营企业正是在他的助推下,脱胎换骨,飞
FESCO 2007年植树节2000余名外企员工及志愿者参加      为深入开展“微笑北京”主题活动,进一步增强外企员工的环保意识和志愿服务意识,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外企服务集团(FESCO)和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北京房山团区委共同组织了400余家外资企业的2000余名外企员工及外企奥运驾驶员志愿者,于4月7日在房山区云居寺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微笑北京,奥运绿色行动”主题大型
摘 要:说是表达性技能,也是难以被掌握的语言技能之一。不同版本的高中英语新教材(2019年版)均提供了大量说的活动。教师只有准确理解这些活动的设计目标,并正确处理说与听、读、看等各项技能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培养学习者的表达能力。本文以不同版本的高中英语新修订教材中说的活动为例,分析说的活动的目标,并提出促进说的目标有效达成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材;说的活动;活动目标前言  外语教学的最
在英国读书期间,我在一家面包店打工,我的同事——今年36岁的戴安并非什么“文化人”,但是她每周必买一本杂志《TakeABreak》。在英国,像她这样的“粉丝”差不多有302万,也就是说,每八个英国女性中就有一个是《TakeABreak》的读者;每过1秒,就有2本《TakeABreak》售出。  于是,我给《TakeABreak》的主编JohnDale发了邮件,希望能了解《TakeA8reak》的编
自2019年9月以来,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修订的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新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陆续在北京、安徽、广东、福建等多个省市使用。伴随新理念、新目标和新方法的提出,广大教师努力学习《课标》、研读新教材、实践新方法,逐步体验到了新教材对自己理解新理念、树立新观念、转变教学方式的促进作用,并且通过自身教学方式的转变带给学生全新的英语学习体验。由于每
It was August 1965 and I was 18, working as a woman clerk at the Bank of England. On Saturday nights, I used to meet a colleague, Susan, at a dance hall in south London. One night, she copped off w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