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金融素养和家庭收入贫困

来源 :产业经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l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扶贫一直是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焦点,多数研究主要关注外部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较少关注家庭本身的金融素养对减贫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利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匹配形成的新数据,研究了外部数字普惠金融和内部金融素养对家庭收入贫困的联合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家庭的基本金融素养和高级金融素养均较为缺乏,且贫困收入家庭的金融素养显著低于非贫困收入家庭。在有效缓解内生性问题前提下,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和金融素养对家庭绝对和相对收入贫困均有显著负向影响,即两者均可减缓家庭收入贫困,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优于金融素养的减贫效应。金融素养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平滑消费和增加风险偏好来缓解家庭收入贫困,而数字普惠金融通过金融素养缓解家庭收入贫困的效应不显著,主要是通过提升家庭风险管理水平来实现。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减贫效果主要源于数字普惠金融的使用深度,其减贫效应主要存在于中西部地区家庭,高级金融素养的减贫效应主要存在于东部地区家庭。本研究为理解家庭收入贫困提供了新视角,对各国减贫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斯洛文尼亚哲学家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i?ek)的思想十分庞杂,但是,不论从他所继承的诸多思想资源来看,还是从他自己思想的展开来看,辩证法都是贯穿其整个思想的重要部分。而且从整个辩证法发展史看,齐泽克对辩证法思想有所推进。本文即以齐泽克的辩证法为研究对象,从其思想渊源和自身展开方面展开论述。文章共分以下几个部分:引论部分主要梳理和概述齐泽克思想尤其是其辩证法的国内外研究状况,以为整篇文章
基于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采用OLS和2SLS模型以及中介调节效应模型研究金融素养对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居民家庭金融素养水平较低,提升空间较大;金融素养提升有利于促进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提高,对享受型消费正向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对生存型消费正向促进作用最小;信贷行为、理财行为在金融素养对农村居民家庭消费中具有中介作用,风险态度具有负向调节作用;金融素养在不同地区、不同收入
学术界对共享智能产品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现状、未来发展趋势与相关对策建议探讨等,但是在使用场景的合理性、客户体验的满意度,特别是在张家界这样的旅游城市,针对游客对景区的智能按摩椅的用户体验满意度的实证性研究较少。通过研究游客对景区共享智能按摩椅的需求、态度、意见等,分析影响游客对景区共享智能按摩椅满意度评价的因素,以发现企业在投放共享智能按摩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数字技术革命与金融创新的深度融合下,我国金融开启了飞速发展的时代,然而与之不匹配的是我国农村地区居民金融素养较低,存在对金融知识掌握不足、金融行为素养较低、金融技能参差不齐、金融态度有待提高等问题,本文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大背景下,基于我国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现状提出拓展知识普及渠道,引入专业人才、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和村民就业能力、重点加强“一老一少”金融技能培养、完善金融法律体系、制定区域化数字金融
由于受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出生人口数高峰期的影响,在2021—2039年我国将逐渐出现60—69岁低龄老年人口数高峰期,其峰值之高和延续时间之长空前绝后,并将产生一系列后续影响,从而给我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带来严峻挑战。而对这一重要特点,各级政府和社会尚未给予高度关注。有鉴于此,应倡导被国际社会接受的“积极老龄化”理念,以及被列入我国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指导思想的老年人“社会参与”。进一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英语教学应当面对所有学生,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小学中年级英语复习课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正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思维导图是一种新型有效的思维训练方式,对于培养发散性思维、提高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从概念、类型两个方面对思维导图相关内容进行概述,明确了思维导图在完善知识网络体系、调动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记忆力、形成高阶思维等方面的价值,并提出创新和改革英语复习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金融支持,而数字金融是金融改革升级的一个重要力量。因此,针对传统农村金融存在有效抵押物匮乏、信用信息体系建设不完善、金融环境差、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等问题,提出重视土地数据,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透明度,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统筹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等建议。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第四章将自我意识阐述为精神这个唯一的主体外化和回归运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他对精神和自我意识关系的新解释可谓弥合了西方近代哲学自笛卡尔以来的二元对立问题。那么自我意识在《精神现象学》中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围绕这个问题,本文将会引出如下三个问题:首先,精神为何是唯一的主体?自我意识为何在《精神现象学》中被阐释为一个非主体性的精神环节?其次,在自我意识环节所呈
<正>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是谓经方年代久远,其意深奥难求。但医者若能精求不倦,深领方意,辨证准确,施治得法,则每收良效。笔者多年来在临床中运用经方,收效满意,特举二则验案于下,以飨同道。 1 瓜蒌瞿麦丸治疗妊娠癃闭 王某,女,24岁。1993年5月30日来诊。该患者素体虚弱,已妊娠4个月,于3d前突病癃闭,小便不畅,或点滴不行,无疼痛感。经某医院以口服利尿药并静注速尿针罔效,又施导
期刊
马里翁的《情爱现象学》是一部少有的以现象学的方法和角度谈论爱的哲学著作,但是这一关于“情爱现象”的研究在学界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且现有研究也存在理解分歧:其究竟描述的是狭义的情欲之爱还是普遍之爱?是对爱这一特殊现象的描述还是暗指一个更加源初的现象学领域?由于这种理解分歧,对该理论的评价也众说纷纭。本文试图在解读马里翁“情爱现象”理论的基础上澄清其要义,并提出自己对该理论的评价。马里翁通过对笛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