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来源 :网络科技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m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活动是能力训练、个性发展的一块沃土。然而,并不是任何活动都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价值和意义。在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语文活动还只是满足于场面的热闹,有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并不牢固,能力也不见提高。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率,让活动真正为语文教学服务,应该是我们要积极思考的问题。
  一篇课文究竟用什么方法上最好?我们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个性的教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方法。所以,教学形式的选择不妨各行其事,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因人而异。然而,笔者认为:就语文教学来说,无论活动如何开展,语文活动都首先要立足于文本。
  就文本与活动的关系而言,文本是活动开展的基础,活动是文本的延伸和拓展,是为文本服务的。
  如果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是专注于活动,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脱离、偏离、忽略了文本,无异于本末倒置。笔者永远不会忘记新课程改革第一年曾听过一位教师上初二的一篇说明文《秃鹰之死》,这位老师一开始就让三位学生到讲台上来表演“焦点访谈”的节目。三人先就本市的空气指数进行问答,大约花了3分钟。然后专家同学就空气指数对人及动物的生存影响大谈了8分钟。这时如果马上引入到文本也许为时不晚,可接下来老师要求继续找找身边环境污染的实例,于是同学们又非常流利、熟练地讲述了身边令人发指的环境污染,10分钟又过去了,也许是为了突出比较,老师接着讲述了小时候她家乡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5分钟过去了,总该翻开书了吧?孰料,老师马上又布置了另一个更精彩的节目:“同学们,为了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我建议同学们书写一份倡议书,先小组酝酿讨论,然后各组派一位代表宣读你们组的倡议书,好吗?”“好!”一阵形式上的讨论后,同学们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倡议书,纷纷慷慨激昂地宣读起来。由于同学们的情真意切,其间不时引来听课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这也许就是课堂高潮吧。总算老师要求学生翻开书本了,可这时离下课只有4分钟了。只见老师龙飞凤舞地写了板书后,马上叫学生做一下课后的练习,这堂课就完满地划上了句号。而作为说明文,文本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的顺序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哪些语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位老师只字未提。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结果,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
  任何文本都具有不确定性,都不是决定性或封闭性的存在,同一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作品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才能建构,读者在其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了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我们首先必须在时间上给予保证。要给学生充分的接触课文、诵读课文的时间,包括课前的预习以及课堂上的自由诵读。其次,我们还应该在学习上指导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诸如有机会地提供一些必须的阅读背景资料(作者情况、写作缘由、写作意图等等);教给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圈点法、质疑法、猜测法、讨论法等等)。用心、仔细地阅读才是语文学习获益的根本所在。一篇文章,能够读进去、读明白,才谈得上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引导学生读进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是我们当前使用新课标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语文活动应是一种多元的、充满生气的、诗意的对话。
  思维能力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堂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学生思维广度,提高学生思维层次。“有效提问”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课改实践中,从“满堂灌”到“满堂问”应该说是一种教学方法的革新,但“满堂问”绝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课堂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一把金钥匙,但是提问不要太碎太杂,切忌“满堂问”。为此,教师要把握两个关键。
  首先是设计问题要找准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对课文而言覆盖全文,具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对学生而言,这一点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浦夫妇对于勒的称呼发生了哪些改变?为什么会有这些改变?这样的问题既立足于文本,又关照了学生。学生顺着这一问既能深入了解课文的主旨,又能引发自身的探索意识,对文本进行深入探讨。一堂课有这么一两问就足够了。这样一来,课堂上不再是繁琐提问的干扰,而是一种多元的、充满生气的交往对话。
  其次,要有敏锐地洞察、果断地把握学生思维流向及流程的教学机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有时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形:当教师提出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讲完,学生就回答得天衣无缝,一步到位。针对这种情形,教师就不必再按教案中的步骤一一追问学生,而应顺应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推进。
  语文活动应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
  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一到公开课、优质课,便“宛若做水陆道场一般,磬儿、铙儿、钹儿一起响”,多媒体影视音响、投影、幻灯齐上阵,挂图、模型、道具轮番招展,花样百出。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在许多“观摩课”上,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却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
  为什么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甚至于眉飞色舞,喜形于色,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呢?主要原因在于: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而不是相反。“光看不练假把式”。以学习记叙类的文学作品来说,运用直观手段,就是为了通过“具象(形象)”与“抽象(语词)”的鲜明对比,促使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用词来标志和塑造形象的;通过对比性地展示这两种语言中介的区别,促使学生更快地掌握语言文字,而不是简单地以影视语言替代文字语言。借助任何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最后还都必须落实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上去。
  更具体一点说,借助影视画面,最多只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写什么”的理解,而对于“怎么写”则少有触及。尤其是对更基本、更重要的“用什么写”,即作者借以表情达意的语言材料的探究和把握更是不足。所以,教师务必及时凭借画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的语言文字的“回放”和“还原”来回归文本,探究作者是运用哪些语言材料和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或描绘景物的。也就是说,凭借影视画面以更直接地领悟语言大师是怎样以典范、优雅的语言来表述“重要的”一些特定的人物、事物、景物的,而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根本任务。这样的语文活动才会让学生有所得。
  总之,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
其他文献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人文性探索,能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拓展学生的人文知识面,并有助于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教师可以采用艺术性的课堂教学指导方式,多样性的课堂教学指导方
评价理念落后是制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一个严重问题,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提倡的评价理念,从几个方面对传统测试与评价的模式提出了挑战。形成性评价的理念与方法,使教学评价的手段得到极大的丰富,使对学生学习过程全面、自主性的监控和调整成为可能。形成性评价使用得当将有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益。    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通过教学产生的行为
广东梅县梅城公社西郊管理区的渔民,去年在养鱼池中种杉茜,就池繁殖饲料喂草鱼,鱼成长非常快,每亩放草鱼七十尾(与鲢,鳙混养)的每尾长大七至十八斤,每亩放草鱼(混养)二百尾的能解决百分
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在新课标素质教育指导下,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些是笔者从教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以往的课堂有时候老师照本宣科,令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有时候老师
初中美术是一门以学生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为出发点和最终目标的学科。长期以来,由于教师对该学科的认识存在偏差,往往重技能训练而轻人文熏陶,局限于学科特点而忽视学科整合,教育教学偏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到头来,学生的技能发展由于缺乏人文素养的滋润而充满匠气:美术学科由于缺乏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整合而变得孤立:教学由于缺乏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而失去生命力。为了改变这种不良局面,我在教学中进行改革,即找准
在离阿斯特拉罕14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奇异的工厂,它占有250多公顷的土地面积。但是,在这里既找不到工厂的烟囱,也寻不着充满车床、马达和机声隆隆的宽广的车间。整个工厂的基地和
传说:在一个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在农家仓库里觅食的老鼠意外地掉进一个盛得半满的米缸里。这意外使老鼠喜出望外,它先是警惕地环顾了一下四周,确定没有危险之后,接下来便是一通猛吃,吃完倒头便睡。老鼠就这样在米缸里吃了睡、睡了吃。日子在衣食无忧的休闲中过去了。有时,老鼠也曾为是否要跳出米缸进行过思想斗争与痛苦抉择,但终究未能摆脱白花花大米的诱惑。直到有一天它发现米缸见了底,才觉得以米缸现在的高度,自己就是
什么是有效的体育教学?指教师遵循体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体育价值需求。有
为了适应水产工作大发展的需要,省商业厅决定我校在短期内培训3,418名水产干部。训练工作从1958年11月7日至12月5日进行,以7天学政治,14天学业务。这批学员来自全省各地,业务、基
江苏省吴江市梅堰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1990年9月易地新建。校内小桥流水,亭台楼阁,风景秀丽,是一所精致的花园式学校,2007年获得“国家级绿色学校”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