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学生普遍认为文综的地理各种原理规律理解难度大,考试大纲明确规定掌握的知识点多,能力技巧要求高,成为文综的拉分科目。基于这样的事实,迫切需要教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以适应现代高考的要求。其中构建地理学习模型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构建学习模型的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它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把新知识纳入到他已有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中去的过程,或者说一个内化的过程。而能被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所容纳的新知识才会被真正记住,在需要用的时候才能被提取出来。所以教师应与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对学生学习起引导帮助作用。
模型就是把研究对象(原型)进行适当的过滤和抽象,把一些次要的细节、非本质的联系舍去,从而得到能再现原型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的简化和理想化的模子,通过这个模子,人们可以了解到所研究对象的本质,而且更便于人们对原型进行分析和处理。
二、构建学习模型的意义
(一)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在高考复习中通过建模的方式可以将地球上千变万化的地理现象、地理关系、地理原理用一种比较简单、规范、有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对于提高高考复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极大地培养了地理的思维能力。如要识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区域特征,并形成空间概念,首先把握这一区域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其次分析该区域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再进一步研究该区域经济特征(资源、能源、工业、农业、人口、交通、城市、旅游等),并将这些知识点落实在地图上,形成空间概念。通过识记知识、分析问题、解答试题等方面不断构建模型,最后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二)改善师生关系
根据构建理论,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学生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对象。知识的模型构建,需要师生共同的探讨,在此过程中师生关系变得日益亲近。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建模的过程,是学生与自己、同伴或老师一起对信息进行分析、整合的过程。教师不是明确说明学生如何去做或是限制他们的思路,而是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合作。每个学生的潜能在教师指导下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获得终生学习的方法
在信息社会中,学习最重要的是知道从哪里获取知识,怎样获取知识。构建模型,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构建自己的知识链和认知结构,培养学生发现知识、探索真理的能力,对学生成长终生有利。
三、构建学习模型的过程(以河流为例)
(一)内容确立:即明确要构建什么方面的模型
与河流相关的要素有很多,如物理性质包括温度、密度、水色和透明度;化学性质包括成分、矿化度、污染程度,还有水情与河水运动等内容。建模时如何取舍呢?标准就在于到底想要建立一个什么方面的模型,也就是要明确内容。如构建河流航运的一般条件:收集相关信息,找到世界著名航运大河(运河)———密西西比河、莱茵河、伏尔加河、长江、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基尔运河、易北河、莱茵—多瑙运河、北美五大湖、圣劳伦斯河、泰晤士河、塞纳河、京杭运河、珠江等。师生共同分析讨论,确定主要因素:①自然基础(与气候、地形相关)。包括水系条件(河道宽深,水系大小,通航里程的长短);水文条件(汛期较长,含沙量少,无冰期或短冰期)。②经济条件。流域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能提供丰富的物产和广大的消费市场。③交通网络。如有人工运河沟通天然河道,则进一步方便了区域内的联系,江铁(路)联运或江海联运,减少了客、货运的中转环节,提高了运输效率,江河航运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国际,反过来促进内河航运的发展。
(二)构建模型:不同的问题构建不同的模型
对于有关地理原理、规律方面的内容,建模时,注重分析内在的联系。单独的几个要素在脑海中是很难记住的,所以要找到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放入共同的一个模子中。
如构建河流水文特征。由于世界各地环境不同,河流水情也各有不同,通过对世界上具有代表性河流的比较分析,找出要素:流量、流速、含沙量、冰情、水位等。地理环境有整体性,某一段的水文特征与所流经区域的总体环境特征相一致。地理环境要素有气候、地形、地质、植被、土壤、河流、湖泊等,这些要素一起影响水文特征。如日本的河流,山区地形河短流急落差大,季风气候水量丰富,这样的地形导致水力资源丰富,但航运、灌溉等水利效益低;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小,河流补给主要方式是雨水,年际季节变化大。而流经湿润平原上的河,如莱茵河、亚马孙河,流速缓慢,水量稳定,航运、灌溉价值高。
对于地理事物及现象的识记,注重记忆的方法建模。如京杭大运河,模子是12345:世界上第一长的运河,中国第二大运量,三线调水(东线),四大港口(杭州、苏州、扬州、济宁),沟通从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三)模型完善:用实践检验、改进模型
学习的目标是最终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表述所学的知识,能用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现象,能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和综合性问题,能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问题中去。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反复应用已建的模子,并不断修改、检验、判断,然后对模子进行补充、整理、反思或重新建模,使之不断完善,这需要日常学习中有意识的不断进行,直到养成习惯。
四、实际问题中的模型应用
知识建模最终目的是为了很好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不是为了构建而构建。但模子毕竟只是一种抽象、简化,它能够指导分析具体问题,但不能代替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所以对具体问题要进行具体分析。
如农业区位因素分析,主要是两个方面进行,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分、地形、土壤)、社会经济条件(市场、政策、劳动力、交通)。但是区位的问题可从好多角度来设问:区位的总体评价,区位的限制因素或优势条件,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区位的发展变化因素,某种农产品的区位评价。不同的问题适合模型中的不同部分,要分析事物的内在联系,抓主要方面,拿有特色的要素作答,避免面面俱到。
如陕西中部黄土高原地区“苹果”生产的区位优势条件:
按照模子,依次分析如下:光照充足,苹果颜色鲜艳;昼夜温差大,有机物积累多,口感甜;(热量整个暖温带地区都差不多,无优势;)水分适中,质地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形无优势,黄土也并不肥沃;)苹果是非主食,是辅助食品,市场好;施肥、整枝、疏花、护果,耗劳多,而陕西劳动力丰富;(由于地形的影响,交通称不上方便;)再加上黄土高原的特别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苹果的种植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一旦栽培有中长期的收益。
(责任编辑 刘宇帆)
一、构建学习模型的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它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把新知识纳入到他已有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中去的过程,或者说一个内化的过程。而能被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所容纳的新知识才会被真正记住,在需要用的时候才能被提取出来。所以教师应与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对学生学习起引导帮助作用。
模型就是把研究对象(原型)进行适当的过滤和抽象,把一些次要的细节、非本质的联系舍去,从而得到能再现原型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的简化和理想化的模子,通过这个模子,人们可以了解到所研究对象的本质,而且更便于人们对原型进行分析和处理。

二、构建学习模型的意义
(一)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在高考复习中通过建模的方式可以将地球上千变万化的地理现象、地理关系、地理原理用一种比较简单、规范、有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对于提高高考复习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极大地培养了地理的思维能力。如要识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区域特征,并形成空间概念,首先把握这一区域的地理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其次分析该区域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再进一步研究该区域经济特征(资源、能源、工业、农业、人口、交通、城市、旅游等),并将这些知识点落实在地图上,形成空间概念。通过识记知识、分析问题、解答试题等方面不断构建模型,最后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二)改善师生关系
根据构建理论,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学生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对象。知识的模型构建,需要师生共同的探讨,在此过程中师生关系变得日益亲近。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建模的过程,是学生与自己、同伴或老师一起对信息进行分析、整合的过程。教师不是明确说明学生如何去做或是限制他们的思路,而是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合作。每个学生的潜能在教师指导下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获得终生学习的方法
在信息社会中,学习最重要的是知道从哪里获取知识,怎样获取知识。构建模型,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构建自己的知识链和认知结构,培养学生发现知识、探索真理的能力,对学生成长终生有利。
三、构建学习模型的过程(以河流为例)
(一)内容确立:即明确要构建什么方面的模型
与河流相关的要素有很多,如物理性质包括温度、密度、水色和透明度;化学性质包括成分、矿化度、污染程度,还有水情与河水运动等内容。建模时如何取舍呢?标准就在于到底想要建立一个什么方面的模型,也就是要明确内容。如构建河流航运的一般条件:收集相关信息,找到世界著名航运大河(运河)———密西西比河、莱茵河、伏尔加河、长江、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基尔运河、易北河、莱茵—多瑙运河、北美五大湖、圣劳伦斯河、泰晤士河、塞纳河、京杭运河、珠江等。师生共同分析讨论,确定主要因素:①自然基础(与气候、地形相关)。包括水系条件(河道宽深,水系大小,通航里程的长短);水文条件(汛期较长,含沙量少,无冰期或短冰期)。②经济条件。流域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能提供丰富的物产和广大的消费市场。③交通网络。如有人工运河沟通天然河道,则进一步方便了区域内的联系,江铁(路)联运或江海联运,减少了客、货运的中转环节,提高了运输效率,江河航运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国际,反过来促进内河航运的发展。
(二)构建模型:不同的问题构建不同的模型
对于有关地理原理、规律方面的内容,建模时,注重分析内在的联系。单独的几个要素在脑海中是很难记住的,所以要找到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放入共同的一个模子中。
如构建河流水文特征。由于世界各地环境不同,河流水情也各有不同,通过对世界上具有代表性河流的比较分析,找出要素:流量、流速、含沙量、冰情、水位等。地理环境有整体性,某一段的水文特征与所流经区域的总体环境特征相一致。地理环境要素有气候、地形、地质、植被、土壤、河流、湖泊等,这些要素一起影响水文特征。如日本的河流,山区地形河短流急落差大,季风气候水量丰富,这样的地形导致水力资源丰富,但航运、灌溉等水利效益低;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小,河流补给主要方式是雨水,年际季节变化大。而流经湿润平原上的河,如莱茵河、亚马孙河,流速缓慢,水量稳定,航运、灌溉价值高。
对于地理事物及现象的识记,注重记忆的方法建模。如京杭大运河,模子是12345:世界上第一长的运河,中国第二大运量,三线调水(东线),四大港口(杭州、苏州、扬州、济宁),沟通从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三)模型完善:用实践检验、改进模型
学习的目标是最终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表述所学的知识,能用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现象,能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和综合性问题,能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问题中去。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反复应用已建的模子,并不断修改、检验、判断,然后对模子进行补充、整理、反思或重新建模,使之不断完善,这需要日常学习中有意识的不断进行,直到养成习惯。
四、实际问题中的模型应用
知识建模最终目的是为了很好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不是为了构建而构建。但模子毕竟只是一种抽象、简化,它能够指导分析具体问题,但不能代替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所以对具体问题要进行具体分析。
如农业区位因素分析,主要是两个方面进行,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分、地形、土壤)、社会经济条件(市场、政策、劳动力、交通)。但是区位的问题可从好多角度来设问:区位的总体评价,区位的限制因素或优势条件,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区位的发展变化因素,某种农产品的区位评价。不同的问题适合模型中的不同部分,要分析事物的内在联系,抓主要方面,拿有特色的要素作答,避免面面俱到。
如陕西中部黄土高原地区“苹果”生产的区位优势条件:
按照模子,依次分析如下:光照充足,苹果颜色鲜艳;昼夜温差大,有机物积累多,口感甜;(热量整个暖温带地区都差不多,无优势;)水分适中,质地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形无优势,黄土也并不肥沃;)苹果是非主食,是辅助食品,市场好;施肥、整枝、疏花、护果,耗劳多,而陕西劳动力丰富;(由于地形的影响,交通称不上方便;)再加上黄土高原的特别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苹果的种植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一旦栽培有中长期的收益。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