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护理管理在新生儿医院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

来源 :健康之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t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究预防性护理管理在新生儿医院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新生儿病房收入的600例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实施预防性护理管理,另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600例新生儿资料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预防性护理管理在预防新生儿医院感染方面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关键词:医院感染;新生儿;预防性护理管理
  作为全球普遍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医院感染已成为当前医院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护理管理一直是院内感染控制的关键性环节,其工作效率及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1]。新生儿作为医院收治的特殊群体,其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通常具有较高的感染风险,且感染的后果也更为严重[2]。本研究拟对预防性护理管理在新生儿医院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新生儿病房收入的600例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另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600例新生儿资料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352例,女248例;足月儿267例,早产儿333例;出生体质量2.7~4.3 kg,平均(3.8±0.9) kg。對照组男360例,女240例;足月儿274例,早产儿326例;出生体质量2.6~4.3 kg,平均(3.8±0.8) kg。两组新生儿基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实施预防性护理管理。(1)健全制度:健全新生儿感染管理小组制度,包括手卫生管理、消毒隔离制度、多重耐药菌管理制度、探视制度、保洁工作制度等,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人,定期有效地交流和讨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完善的整改方案。(2)加强培训与考核:加强新生儿病房医护人员的培训与考核,所有人员务必通过考核后方可上岗。(3)严格执行手卫生管理:进入新生儿病房前必须进行手卫生,并通过现场查看、调取监控等方式统计每月手卫生的执行情况,要求手卫生的执行率、正确率在95%以上。(4)加强消毒与隔离管理:重点落实暖箱的终末、每日消毒工作,每月定期对暖箱内、外表面、进风口、出风口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5)多重耐药菌管理: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进行单间隔离,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操作集中进行。(6)规范外来人员管理:制定外来人员管理规范,并严格执行。
  1.3 观察指标
  统计并对比两组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600例新生儿共出现3例医院感染事件,发生率为0.5%,其中呼吸系统医院感染1例、泌尿系统医院感染1例;在对照组600例新生儿资料中发现,共有11例医院感染事件,发生率为1.8%,其中呼吸系统医院感染6例、泌尿系统医院感染2例、皮肤软组织医院感染2例、血液系统医院感染1例。观察组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625,P=0.032)。
  3讨论
  新生儿病房作为无陪封闭式管理病房,其护理工作不仅包含专科护理与基础护理,还需全面负责新生儿的生活护理,繁重的护理任务在常规护理管理下,并不利于护理质量的整体提升,且对医院感染风险的控制也存在较大的不良影响。预防性护理管理中,根据科室自身情况制定并完善新生儿院内感染小组制度与职责、加强培训考核、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以及消毒隔离等措施的实施,可大大减少新生儿感染的危险因素,对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本研究观察组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效验证了上一观点。
  综上所述,将预防性护理管理在预防新生儿医院感染方面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牛曼曼,程雁,陈萍,等.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9,26(8):990-992.
  [2]汤芳,张小平,张帆.新生儿病房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护理管理措施[J].全科护理,2019,17(1):100-101.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观察个体化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运动耐力及心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7年4月~2020年9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2)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n=42)给予个体化早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运动耐力及心功能。结果:护理后,观察组运动耐力及心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为患者介绍冠心病疾病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集束化干预降低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10例呼吸机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6例进行集束化护理干预,对照组54例进行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再插管率、住监护病房时间。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监护病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VA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康复护理干预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进行骨科手术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下肢深静脉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  实验组给予康复护理干预:(1)术前健康宣教:向患者说明手术流程、治疗方法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接诊的6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干预后的生活自理能力、运动能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含饮食护理、用药指导、心理护理、健康教育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胸外科患者术后综合护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4月收治的胸外科手术患者58例,随机分为参考组和综合组,各29例。参考组术后接受常规胸外科护理,综合组术后行综合护理。比较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生命质量评分。结果:综合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45%,低于参考组的27.59%(P<0.05);综合组术后生命质量评分较参考组高(P0.05)。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PDCA循环管理提高脑卒中护理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8月在我院进行诊疗的62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护理工作指标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组  施行常规护理:按照医院常规工作标准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体位护理在脊柱损伤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接诊的100例脊柱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体位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健康宣传教育、心理护理、环境护理及饮食护理等。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住院患者防跌倒护理管理方案,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选取在我院精神科进行治疗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规范预防跌倒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跌倒发生率及治疗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者跌倒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脸保健操配合按摩在面神经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82例面神经炎患者,以奇偶数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脸保健操配合按摩干预,对比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恢复有效率97.6%高于对照组75.6%(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经临床检查确诊为面神经炎;单侧发病;患者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康复功能锻炼期间应用临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66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干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