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实践力视角下浙江四明山土壤剖面野外教学设计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m881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理野外教学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关键,能够有效提升地理实践力。本文以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土壤”中“土壤剖面的观察与调查”为例,以浙江四明山南区作为野外教学地点进行教学设计。主要围绕四明山南区土壤的颜色、质地及土壤剖面调查与观测等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设计不同难度的探究活动,契合了分层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野外教学要求。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野外分层教学;四明山;土壤剖面
  2017年教育部发布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大地理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教学不仅要教授学生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而且应重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利用地理学原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1],可见野外考察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主要实践活动类型。野外教学将学生置于真实自然环境,通过局地的系统观察、采样等形式较为直观地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野外考察与室内实验、模拟相结合,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高中地理课程特有的学习方法[1],故野外教学是培养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
  2019版高中地理新教材运用野外教学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内容包括地貌、土壤、植被及水文等(图1),选择“土壤”进行专题教学设计,探究在地理实践力视角下如何进行土壤剖面的野外教学。新课标对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土壤”作出的相应要求为: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建议使用野外教学方法进行该节知识点教学。综合考虑多种教学方式与教学成效,宁波市中心城区中学开展“土壤剖面的观察与调查”的理想教学方式是野外教学,可以选择浙江省土壤剖面较为典型的四明山南区进行现场地理野外教学,提高学生地理实践能力与桑梓情感。
  一、浙江四明山土壤的分布与特征
  浙江四明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南区合适的降水、气温与海拔条件为红壤和黄壤的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处土壤剖面典型,是浙江省开展地理野外教学的典型地点之一。境内的丘陵山地主要是以红壤和黄壤为主的垂直地带性分布,非地带性土壤以紫色土为主,丘陵陡坡处或侵蚀地有粗骨土分布,但覆盖面积不大(表1);剡江及其支流两岸有典型的河谷土壤分布,另有潮土和新积土(清水砂土)散布其间[2]。
  二、土壤剖面野外教学方法总结与借鉴
  表2显示我国不同经纬度地区中学开展“土壤剖面”教学设计侧重点不相同但存在如下共性:①三地区教学都强调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土壤的外部形态与基本特征;②三种教学方式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仍以教师为主导挖掘剖面、采集样本或进行实验探究,学生全程处于观察者角色,抑制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③野外教学局限于教材知识讲解,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与地理实践力。
  因此,面对现有土壤剖面野外教学设计的缺憾,结合宁波四中等中学多年实践提出的着眼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土壤剖面”教学设计,主要通过野外教学形式带领学生前往四明山南区进行土壤剖面的挖掘与观察,进而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学全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分组自己动手挖掘剖面、观察特征、采集土壤样本、分组室内测试酸碱度等。
  三、四明山“土壤剖面”教学设计
  纵观四大地理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培养更依赖对户外真实地理情境的观察和感悟,地理专题野外考察是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最佳途径,受地方规定、经费、安全、学时、评价体系等多种因素影响,地理实践力培养依然是四大核心素养中最弱的一环[3]。故本文探究野外教学主要通过对土壤剖面选点、挖掘及观察等内容进行分层设计,并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土壤剖面的基本构造及性质,扩大知识面,促进地理思维发展;训练学生野外考察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地理实践力的提升。
  野外教学主要分为五个环节,确定教学地点为三隐潭并进行相应准备,通过小组分工协作的形式开展剖面选点及挖掘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随后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分享并进行教学评价(图2)。
  四明山南区“土壤剖面”野外教学共设计了土壤剖面选点、挖掘土壤剖面、观察土壤剖面、土壤样本采集和土壤pH值测定五个活动,并分别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三方面进行设计(表3)。
  四、教学设计反思
  基于现有“土壤剖面”野外考察教学活动缺憾,设计了浙江四明山南区土壤剖面地理实践力视角野外教学方案。教学设计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分组进行土壤剖面的挖掘、观察记录、采样与室内实验,强化了学生角色转变,提升了全员参与程度和考察过程的趣味性;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正确操作地理教学实验的仪器设备,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土壤、植被等其他地理要素,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此外,考察过程安排了土壤样本与剖面制作、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等拓展探究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将地理学与物理、化学知识相联系从而分析和解決现实问题,提升学生跨学科素养。
  该教学设计为宁波市乃至浙江省其他中学进行跨区域野外教学提供了土壤剖面野外考察的多层次活动方案。如针对乡村、城区和民工子弟三类中学开展“土壤剖面”教学,农村中学可以就地观察种植业或林业土壤剖面了解土壤剖面构造与性质,可以部分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实验操作;城区中学可带领学生前往野外基地考察并进行探究性活动;民工子弟校应注重日常生活中土壤剖面性质观察及与城区中学开展土壤理化性质实验操作。
  通讯作者:马仁锋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李加林,马仁锋,徐皓,等.四明山南区地学野外调查及案例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
  [3] 李盼盼.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研学旅行设计与实践案例[J].地理教育,2021(02):59-62.
其他文献
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高校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培养师范生开展学科德育,有助于课程思政大中小一体化贯通。本文以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师范)专业本科生必修课“中国地理”为例,探究课程思政设计理念和实践。课程坚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全程融入,拓展提升”“教师引导,学生生成”为理念,将思政教育融入教案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测试等多个环节,强调
摘 要: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并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构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劳动教育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某项具体的劳动技能,更应强调的是“劳动育人”。本文分析了中学地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结合具有生活性、实践性及时代性优势,进而明确了中学地理教学在引领学生劳动价值取向、拓展学校劳动教育新形式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能够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担当
通过对云南地区43个GNSS连续站2011-01~2018-12站点位移时间序列原始数据进行深加工处理,在计算应变参数格网时间序列的基础上,分别提取适合云南地区M≥5.0地震短临预测的面应变及最大剪应变短临异常指标;并基于其间发生的27个M≥5.0地震,采用R值评分法对异常指标进行预测效能评价。结果表明:1)两种异常指标对云南地区M≥5.0地震的发震时间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2)当预测窗长设置为30
教育部等11个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颁布五年来,各地研学旅行迅速推进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以位于福州马尾的中国船政国家级研学基地为例,分析研学基地资源课程化开发中存在的混淆旅游资源与研学课程资源的性质和功能、缺乏研学课程设计与学生探究目标的设定、基地建设方向不明确及设施不齐全、基地项目开发单一等问题,进而对国家级研学基地资源的开发进行深度思考,提出了分析资源价值、制定课程标准,把握资源重点、精选主题切入,筛选资源内容、注重内在关联,挖掘资源内涵、优化活动设计等策略,以期促进研学基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第一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开局之年,也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第二步的起步之年。我国区域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演化方向是,大尺度跨区域(主要指跨省级行政区)协同发展将不断深化,对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和壮大、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强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如何在初中课堂培养和落实地理核心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之一,该课例选择“南亚的地形”进行探究式教学设计,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围绕地形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设计系列探究活动,探索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落实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探究式教学;南亚的地形;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本课例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
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之一。近年来,课程思政得到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重视,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深入发展,但在具体学科上,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仍有待考究。“世界地理”作为地理科学专业核心课程,主要解释地球表层各个圈层系统相互作用的地理格局和区域分异现象,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理想课程。本文立足于课程思政的育人本质和“世界地理”的课程特点,从课程内容的思政元素、课程思政融入“世
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其培养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如何让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落地,已成为中学地理教师思考和实践的热点问题.劳动教育在各学段的深入推进,为地理实践力培养提供了一条创新途径.本文以“油用向日葵的种植”为例,探讨通过参与劳动锻炼培养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意义、路径和注意事项.
为提高多开孔耐压柱壳设计效率,进行了设计变量的灵敏度分析和降维处理.利用最优拉丁超立方方法进行了样本点的选取,对样本点进行了计算、分析及拟合,得到了精度满足工程需要的近似模型.建立了多开孔耐压柱壳确定性多目标及多目标稳健性优化模型,分别进行了确定性多目标优化、3σ稳健性优化和6σ稳健性优化的求解,采用最小距离法确定了相应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6σ优化与3σ对比,在质量增加的同时,极限载荷有所增加;3σ优化与确定性多目标优化对比,质量和极限载荷增加幅度较大,说明必须增加设计参数值以适应结构稳健性要求的提高,
新型研发机构作为一种新的研发组织形式,凭借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的优势,已经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型研发机构呈现遍地开花、星火燎原之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地新型研发机构总量已远超千家,其中江苏逾400家,湖北逾300家,广东逾200家,福建、河南逾100家,浙江省提出至2025年建成500家。尽管新型研发机构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重复建设、定位不清、运转低效等问题。若不进行规范化发展,将造成创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