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党首次提出的全新概念”
还在倒时差中的卢伟光,被记者的电话打断了休息。
“我在美国已经看到中国新闻报道。昨天(12日)结束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显示执政党有意在制度层面加强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也预示着今后头等大事之一,就是解决突出的社会矛盾。”
卢伟光是上海安信地板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这位被称为“森林大王”的民营企业主,在巴西拥有100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前年,他随同胡锦涛主席出访拉美四国。
卢伟光认为,没有和谐的社会环境,民营企业做不到可持续发展,也不可能在国际市场上有大的作为。
卢伟光不知道,他在美国就开始关注的“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时下中国最热门的词汇。
明确方向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党首次提出的全新概念。”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高新民向《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表示,她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理念的进一步提升。
10月11日下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闭幕,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随后通过的公报中,关于“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概念的提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高新民认为,促进党内和谐的理论提出,应该追溯到十六届四中全会,尽管当时没有明确提出党内和谐的理论,但是其中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而为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
随后,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讲话,这一理论精神再次得到体现。
“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目的是集中研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特别是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问题。”中央党校党建资深专家叶笃初认为,这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
同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曾庆红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结业式上也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关键在各级领导班子。
高新民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这一提法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结业式后,被正式公开提出的。
但高新民表示,这一提法并没有以文件的形式正式公开发表。
时隔一年之后,2006年10月11日,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叶笃初表示,公报中用一整段的篇幅,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这一理论进行了表述,可以看出中央对于党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进行了明确。
同样,高新民也认为,公报中的“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十六个字,对党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任务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明确。
高新民表示,十六字方针的提出,进而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了各级党委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对于一些地方党委运用权力去干预行政事务的现象将会得到遏制。
不和谐因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本身是党提出的,”中央党校刘海涛教授认为,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执政党的核心作用自不待言。
刘海涛还表示,在党与社会、党与社会成员的“矛盾”中,执政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解决的途径是,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实现党内和谐。
对于党内的不和谐因素,高新民认为,由于目前社会上有很多阶层,党内存在不同社会身份的党员,他们代表了不同的利益群体,从而决定了他们有不同的社会诉求。
高新民举例说,下岗身份的党员和掌握权力的党员诉求在某些方面肯定是不一样的,由于社会结构带来的党员身份多元化,因此,党内面临如何协调不同身份党员的诉求的问题。因此,提出党内和谐是很有必要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带动了党的领导方式以及工作机制的转变,由此带来了科学民主化以及党内民主意志统一等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都是目前党内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一直关注公共治理的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认为,党内和谐首先是一个学术概念,党内和谐也是对和谐社会进一步的理解。
同时,汪玉凯认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取决于公共治理的和谐,而公共治理的和谐又取决于执政党自身的和谐,所以现在提出党内和谐是顺理成章的。
目前社会中的种种不和谐因素,都与党内自身的不和谐有直接联系。汪玉凯认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使共产党面临巨大的执政考验。除了以高超的领导艺术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以外,党自身能不能保持权力行使的公正性,能不能保证所拥有的权力在国家治理过程中不至于发生腐败,公共政策的制定能不能代表公平正义,能不能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考验很大,而这些对于构建和谐社会都是极其重要的。
“党内不和谐是整个社会不和谐的重要表现,也是公共治理不和谐的重要源头。如何解决党内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他说。
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有助于实现党政关系的和谐。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导卢先福认为,共产党执政以后,党政关系如何处理好,如何和谐,一直在探索,但是目前这个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卢先福认为,党的权力过大,权力过分集中,这跟市场经济制度完善是有关系的。目前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还比较严重,特别是有些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腐化堕落的案件仍时有发生,这不仅损害党的先进性,而且也是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把反腐倡廉工作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维护党内和谐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
制度保障
“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一对于如何促进党内和谐,高新民认为公报中已经进行了高度概括。
近日,曾庆红在接受《学习时报》采访时表示,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归结起来,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一个是不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同时曾庆红强调解决“不适应”,就是要增强全党同志对新的历史方位和执政使命的适应力;强调解决“不符合”,就是要帮助全党同志增强对长期执政条件下各种消极腐败因素的免疫力。
9月中旬,曾庆红在《学习时报》 上撰文分析了党建工作的形势和任务时指出,在这次换届工作中,要认真总结过去一些干部“带病上岗”、“带病提拔”的教训,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同时,要严格按照中央纪委、中组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地方党委换届工作中进一步严肃组织人事纪律的通知》的规定办事,坚决防止突击提拔干部,严肃处理“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和搞拉票贿选等问题。
实际上,早在8月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就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等三个法规文件。
对于目前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叶笃初表示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重视,三个文件的颁发表明中央在党员自身建设方面已经开始着手建立长效机制。
同样,六中全会的公报中再次强调,“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高新民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在党的建设理论中也是全新的提法。
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理论的提出,充分表明党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只有完善党内的和谐,才能推动和谐社会的建立。
对于拥有7000多万党员、在发展中的大国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实现党内和谐,不仅是领导人民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也是党的本质属性的要求。
在六中全会公报公布不久,分析人士认为,党内和谐主要是思想和谐和组织和谐。其中舆论认为,组织和谐表现为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个人与组织、少数与多数、组织之间、党员之间(包括党内干群之间)关系的和谐。各级组织决策科学、民主:纪律严明,执行有力;运转高效有序。党内政治生活民主,党员思想活跃,尊重多数,保护少数,具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统一思想、化解矛盾、整合利益、凝聚力量和纠错防错机制。组织和谐以思想和谐为前提,以民主集中制和党规党法为保证,以发展党内民主为关键。
为期四天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胜利闭幕了,党内权威专家称,六中全会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说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以来第一个加强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它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高新民表示,为了完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营造党内和谐,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还在倒时差中的卢伟光,被记者的电话打断了休息。
“我在美国已经看到中国新闻报道。昨天(12日)结束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显示执政党有意在制度层面加强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也预示着今后头等大事之一,就是解决突出的社会矛盾。”
卢伟光是上海安信地板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这位被称为“森林大王”的民营企业主,在巴西拥有100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前年,他随同胡锦涛主席出访拉美四国。
卢伟光认为,没有和谐的社会环境,民营企业做不到可持续发展,也不可能在国际市场上有大的作为。
卢伟光不知道,他在美国就开始关注的“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时下中国最热门的词汇。
明确方向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党首次提出的全新概念。”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高新民向《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表示,她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理念的进一步提升。
10月11日下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闭幕,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随后通过的公报中,关于“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概念的提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高新民认为,促进党内和谐的理论提出,应该追溯到十六届四中全会,尽管当时没有明确提出党内和谐的理论,但是其中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而为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

随后,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讲话,这一理论精神再次得到体现。
“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目的是集中研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特别是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问题。”中央党校党建资深专家叶笃初认为,这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
同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曾庆红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结业式上也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关键在各级领导班子。
高新民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这一提法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结业式后,被正式公开提出的。
但高新民表示,这一提法并没有以文件的形式正式公开发表。
时隔一年之后,2006年10月11日,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叶笃初表示,公报中用一整段的篇幅,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这一理论进行了表述,可以看出中央对于党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进行了明确。
同样,高新民也认为,公报中的“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十六个字,对党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任务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明确。
高新民表示,十六字方针的提出,进而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了各级党委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对于一些地方党委运用权力去干预行政事务的现象将会得到遏制。
不和谐因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本身是党提出的,”中央党校刘海涛教授认为,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执政党的核心作用自不待言。
刘海涛还表示,在党与社会、党与社会成员的“矛盾”中,执政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解决的途径是,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实现党内和谐。
对于党内的不和谐因素,高新民认为,由于目前社会上有很多阶层,党内存在不同社会身份的党员,他们代表了不同的利益群体,从而决定了他们有不同的社会诉求。

高新民举例说,下岗身份的党员和掌握权力的党员诉求在某些方面肯定是不一样的,由于社会结构带来的党员身份多元化,因此,党内面临如何协调不同身份党员的诉求的问题。因此,提出党内和谐是很有必要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带动了党的领导方式以及工作机制的转变,由此带来了科学民主化以及党内民主意志统一等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都是目前党内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一直关注公共治理的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认为,党内和谐首先是一个学术概念,党内和谐也是对和谐社会进一步的理解。
同时,汪玉凯认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取决于公共治理的和谐,而公共治理的和谐又取决于执政党自身的和谐,所以现在提出党内和谐是顺理成章的。
目前社会中的种种不和谐因素,都与党内自身的不和谐有直接联系。汪玉凯认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使共产党面临巨大的执政考验。除了以高超的领导艺术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以外,党自身能不能保持权力行使的公正性,能不能保证所拥有的权力在国家治理过程中不至于发生腐败,公共政策的制定能不能代表公平正义,能不能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考验很大,而这些对于构建和谐社会都是极其重要的。
“党内不和谐是整个社会不和谐的重要表现,也是公共治理不和谐的重要源头。如何解决党内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他说。
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有助于实现党政关系的和谐。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导卢先福认为,共产党执政以后,党政关系如何处理好,如何和谐,一直在探索,但是目前这个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卢先福认为,党的权力过大,权力过分集中,这跟市场经济制度完善是有关系的。目前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还比较严重,特别是有些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腐化堕落的案件仍时有发生,这不仅损害党的先进性,而且也是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把反腐倡廉工作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维护党内和谐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
制度保障
“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一对于如何促进党内和谐,高新民认为公报中已经进行了高度概括。
近日,曾庆红在接受《学习时报》采访时表示,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归结起来,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一个是不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同时曾庆红强调解决“不适应”,就是要增强全党同志对新的历史方位和执政使命的适应力;强调解决“不符合”,就是要帮助全党同志增强对长期执政条件下各种消极腐败因素的免疫力。
9月中旬,曾庆红在《学习时报》 上撰文分析了党建工作的形势和任务时指出,在这次换届工作中,要认真总结过去一些干部“带病上岗”、“带病提拔”的教训,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同时,要严格按照中央纪委、中组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地方党委换届工作中进一步严肃组织人事纪律的通知》的规定办事,坚决防止突击提拔干部,严肃处理“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和搞拉票贿选等问题。
实际上,早在8月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就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等三个法规文件。
对于目前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叶笃初表示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重视,三个文件的颁发表明中央在党员自身建设方面已经开始着手建立长效机制。
同样,六中全会的公报中再次强调,“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高新民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在党的建设理论中也是全新的提法。
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理论的提出,充分表明党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只有完善党内的和谐,才能推动和谐社会的建立。
对于拥有7000多万党员、在发展中的大国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实现党内和谐,不仅是领导人民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也是党的本质属性的要求。
在六中全会公报公布不久,分析人士认为,党内和谐主要是思想和谐和组织和谐。其中舆论认为,组织和谐表现为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个人与组织、少数与多数、组织之间、党员之间(包括党内干群之间)关系的和谐。各级组织决策科学、民主:纪律严明,执行有力;运转高效有序。党内政治生活民主,党员思想活跃,尊重多数,保护少数,具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统一思想、化解矛盾、整合利益、凝聚力量和纠错防错机制。组织和谐以思想和谐为前提,以民主集中制和党规党法为保证,以发展党内民主为关键。
为期四天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胜利闭幕了,党内权威专家称,六中全会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说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以来第一个加强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它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高新民表示,为了完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营造党内和谐,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