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话说当年好壮烈……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dfwe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秉璧是山西省长治县南呈村人,1938年14岁时他参加了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山东临清县和日本鬼子遭遇时,日本人的子弹从他左眼内角穿进去,至今他的脑子里还残留着侵略者的弹片。在保卫陕甘宁边区的“爷台山”战役中,他是“奋勇班”班长,曾一下午打死过24个胡宗南兵。因功勋卓著,他出席了1944年陕甘宁边区的“群英会”,被边区政府授予二等“杀敌模范”的称号。他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南泥湾大生产。1946年,李秉璧复员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在农村,他改革农机具,培育、推广优良品种,1954年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红色土专家”的称号。1959年李秉璧出访苏联,1960年参加“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1975年又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30多年间,他以一名农村党支书的身份,与许多知名人士接触交流,见证了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场面,并七次见到毛主席。最近,这位83岁的老人平静地向我们谈起了过去的事情。
  
  参加全国性会议
  
  1960年4月18日,第二届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都出席了这个会。
  李秉璧是和陵川的李先富、潞城的黄小旦等一起参加这次会议的,他们都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杀敌英雄。李秉璧没有想到的是,他不仅被安排在大会上发言,还被选进了大会主席团(山西省入选大会主席团的共有两人,另一人是当时的省军区政委张日清),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坐在台上。李秉璧看见前排的毛主席穿着灰色的中山装,“丝丝”地抽着烟。就在前一年的10月1日,他参加国庆十周年观礼暨全国群英会,也见到了毛主席。但那次只看见个身影,这回却与毛主席近在咫尺了。
  民兵代表发言时,李秉璧被安排在第三名。他的晋东南口音重,大会还让他训练了好几天普通话。会议27日闭幕,闭幕前国防部长林彪给民兵代表授枪。林彪穿着元帅服,微笑着,李秉璧从他手里接过了一支半自动步枪,枪托上刻着一个朱红色的“赠”字。陵川的李先富也得了一支枪。第二天,毛主席在怀仁堂接见了民兵主席团,主席团成员排成一行,毛主席挨住握着手过去,仅仅几分钟时间。大会结束后正赶上“五一”节,邓子恢副总理邀请全体民兵代表,出席了国务院的“五一”招待会。
  1975年1月,李秉璧又被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出席这次大会的山西省代表总共53名,有陈永贵、李顺达、郭凤莲、申纪兰、知识青年蔡立坚、刘胡兰的母亲胡文秀等。一天夜里,他们在省委副书记王大任的率领下,从太原乘火车出发,去北京参加四届人大。
  北京的大街上冷冷清清,没有一丝喜庆气氛。山西省代表团下榻在北京市第四招待所,两人住一个房间,李秉璧和省铁路局的一个工人代表住在一起。那时物资供应很紧张,住下后每人发了一张证券,代表们凭证可以买到一斤花生米、一斤葵花籽。
  1975年1月13日一大早,山西省代表团的全体成员从北京市四招坐地铁到前门,然后从前门乘车到人民大会堂。这天上午开的是代表团会,通过了大会主席团名单和大会秘书长人选,以及大会议程、会议须知。还通过了山西省代表团团长、副团长名单。
  晚上八点半,四届人大正式开幕。当党和国家领导人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李秉璧看见朱德是被两个人搀上主席台的,这年他已经90岁了。周恩来瘦得厉害,坐在那儿一动不动。正中央的一个座位空着,那是毛主席的位子,毛主席没有出席四届人大。大会由朱德主持,他宣布大会开幕,说这次大会代表总人数是2885名,报到的代表是2864名,因病因事请假,没有报到的代表是21人,报到了因病因事今天临时缺席的代表是13人,今天会议实到代表2851人,符合法定人数。
  四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仍由周总理来作。周总理向全体代表鞠个躬,就开始念。念完一段念不动了,秘书就上来代读。秘书快念完时,总理又走到台前,把最后一段读完。李秉璧这时候才知道,总理病得很重。《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两步设想,第一步,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的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大会讨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时,全体代表一致拥护,都说这个报告做得好。
  一天上午,山西省的全体代表去西花厅看望周总理,邓颖超和康克清接待了他们。邓颖超代表周总理对山西人民表示感谢。
  四届人大会议于1月17日结束,结束后中央给代表们安排了五天的参观时间。山西代表团去北京市石化公司和南郊区的几个农村看了看。李秉璧回村后,召开全体党员会,把四届人大精神做了传达。
  
  接触文化名人
  
  1959年,应苏联老革命军人委员会的邀请,国家民政部组织了“中国复员军人代表团”去苏联访问。代表团共10个人,有红军老团长方和敏,有在朝鲜战场上杀敌致残的河南无脚拖拉机手李来才,有战斗英雄李秉璧等。代表团团长是民政部副部长王伟周,他是原三八六旅旅长,保卫延安的英雄。王部长拉着一位瘦瘦的中年人问大家:“知不知道他是谁?”大家都说不知道。王就介绍:“他就是写《林海雪原》的作家曲波。”曲波当时任铁道部工业总局副局长。李秉璧没想到在这里还能碰上大作家。
  10月15日代表团出访苏联,临行前在中南海勤政殿陈毅为大家送行。
  代表团一行乘图—104飞机到了莫斯科,在苏联老革命军人委员会的热情接待下,参观了苏联农业展览馆、苏联卫星发射基地、冬宫、列宁墓等。苏方规定参观时不准拍照、不准记录,曲波就把所见记在心上,还不时地提问,回到住地后再写到本子上。李秉璧就觉得他是个有心人。
  代表团在苏联访问了十天,回国后中央把曲波和李秉璧留下来,陪同《林海雪原》里的孙达得、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宋学义、董存瑞的父亲、黄继光的母亲、刘胡兰的母亲、电影《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里英雄蒋三的母亲,八人组成了“宣讲团”,在全国各地演讲。中央号召全国人民要以英雄为榜样,把社会主义建设搞好。李秉璧回忆说,当曲波讲到杨子荣牺牲时,台上台下哭声一片,那时候英雄事迹感染着每一个人。宣讲结束后,曲波给了李秉璧一个笔记本,李秉璧送给他一支钢笔,互为留念。
  和《林海雪原》同负盛名的还有小说《吕梁英雄传》。大概是1971年,马烽和孙谦就来到了南呈。那时正是“文革”后期,山西省委常务书记王大任下放到长治县任革委副主任,马烽也下放到平顺县西沟劳动改造。马烽思想很苦闷,王大任就请他们来长治县散散心,马烽、孙谦两人就来了。李秉璧领上他们村里村外看。马烽不多说话,只是“嗯嗯”地应着。吃饭时马烽是圪蹴在椅子上吃,说这样习惯了。晚上李秉璧打了一暖壶水给他们送去,推开门见马烽蹲在墙根吸烟,孙谦是怔怔地望着窗外。李秉璧就觉得这两人怪怪的。后来他和李顺达谈起马烽,李顺达说:“老马就是个这,在西沟也不说话。”多年后李秉璧才知道马烽这人挺能说的,也会说,他那时不说话,可能是怕说多了有人给他上纲上线。
  新华社山西分社记者冯东书和李秉璧打交道最多,每次来南呈他都说一声:“老李,我来了。”1970年7月25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他写的《干地里活,想天下事——记南呈大队贫下中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事迹》一文。这篇不足3000字的稿子,冯东书写了半个月,他一项项地核实。李秉璧对他说南呈社员每人每月能吃上6斤白面,他不相信,就去大队供应部问,又到社员家里去问。有段时间,中央电视台的记者王连生在南呈拍电视,冯东书就和他一块去采访。冯东书对夸大事实的报道很反感,有一次他看到报纸上登着《寿阳县一年建成大寨县》的报道,就把这张报纸撕了,说:“寿阳这个地方我知道,一年建成?八年也建不成。”
  20年后,冯东书写了一本书——《“文盲宰相”陈永贵》。在书里他赞扬李秉璧“是一个世界奇人”,说“文革”时,新华社山西分社的一部分记者就认为,“大寨是政治上的典型,是艰苦奋斗的典型,南呈才是农村现代化的典型。大寨没有任何现代工业,南呈走农村现代化道路是在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以前,是自力更生干出来的”。给予了李秉璧和南呈很高的评价。
  
  交往政坛显要
  
  1963年,晋东南专区组织全区劳模去大寨参观。那时候陈永贵在全国还不出名,他热情接待了晋东南的客人。在谈到农村重活脏活与轻活儿的关系时,他说:“这就好比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和美国鬼子拼刺刀一样,看见大个子的鬼子就躲,看见瘦小个子的才拼,这样能打胜仗吗?”李秉璧就觉得这话说得好。这是他第一次见陈永贵。昔阳县的同志介绍说夏天发大水时,陈永贵正在县城开会,他不会水,可他非要河过去看看大寨的受灾情况。大寨被洪水冲了个七零八落,老陈提出了“不要国家的粮,不要国家的款,不要国家物资”的“三不要”,他要自力更生。这事把李秉璧感动了,开罢会回到村他对南呈的村干部说:“看看人家陈永贵,有这股子精神,还发愁把南呈搞不好?”
  1970年5月29日,《山西日报》以四版的篇幅刊登了《南呈——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的长篇通讯,接着《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画报》等国内多家报刊相继转载和刊登了南呈的事迹。陈永贵那时已是山西省革委副主任,就想来南呈看一看。1971年3月的一天,他和李顺达来了(李顺达当时是中央委员)。陈永贵一下车,看到南呈宽宽的街道,就笑着说:“是个大村嘛!”李秉璧领着他们看,当来到村中的铁厂院时,陈永贵见这个大院里有铸造厂、翻砂厂、机械厂、铁木加工厂,还有机床,制造汽车配件和小钢磨,就黑起了脸,说:“农村以粮为纲,你们怎么开起了工厂?”李秉璧答:“毛泽东在《五七指示》里说,有条件的时候农村也可以开些小工厂。”陈永贵看着李秉璧:“你是说大寨没有条件吧!”吃饭时,李秉璧向陈永贵敬酒,陈说他就不喝酒,饭也没吃多少,只是一个劲地抽烟。直到临上车,他也没说一句话。
  李秉璧和李顺达早认得。1958年11月23日,李顺达、申纪兰、李秉璧参加在北京体育馆召开的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参加这会的有几千人,毛主席也来了,他沿着整个会场转了一圈。代表们都拥上前,争着和毛主席握手。申纪兰那时候年轻,也挤上去握。但一散会,李顺达就批评她,说:毛主席那么大年纪了,几千人都要和他握,他身体顶住顶不住?!申纪兰觉得委屈,李秉璧就劝她,说老李说得对。就在这次会上,周恩来以总理的名义亲笔签名奖给南呈“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的金匾。南呈人民十分珍惜这份荣誉,至今这匾还挂在村委办公室里。
  李顺达这人很实在,李秉璧遇上个什么难事,就好去找他。西沟距南呈40多公里,搭个车个把钟头就到了。有一次两人正坐着,李顺达站起来说:“你一个人坐一会儿吧!我去地里看看。”提把镢头就上山了,他一天不动弹就身上难受。李顺达家好吃玉茭面 ,地瓜、白菜搅在一锅吃。每次李秉璧去找他,他总要掀开院里的地窖盖,说给孩子们拾上几个苹果吧!西沟的“红元帅”很好吃。有一年,李秉璧和省总工会主席高锋林去李顺达家,李顺达就拿出苹果来招待,高拿出小刀要削皮,李顺达就心痛得不行,说:“树上结个果子不容易,你们公家人真是造孽。”李顺达在旧社会吃过苦,所以很珍惜食物。
  “文革”中李顺达的女婿被无端关进监狱,李顺达很苦恼。李秉璧劝他去上头找找人,他说:我一出面就更说不清了。他女婿关了好几年才放出来。后来李顺达连自己也顾不了了。李秉璧去看他,他重重地叹口气,说真不如回老西沟种树痛快。李秉璧还把李顺达和申纪兰请到南呈,让他们讲讲西沟艰苦奋斗的历史。每次大队院都挤满了人,两个人说得都是实在话,社员们愿意听。
  申纪兰也是个老实人,前些年每逢来太原,她都要去看看李秉璧。如今申纪兰也老了,看着电视上她苍老的面容,当年的小媳妇变成了老太婆,李秉璧就感叹人生沧桑,岁月无情。
  1975年的一天,李秉璧接到地委核心小组的电话,说有位首长要去南呈参观,请做好准备。李秉璧刚走到街上,迎面就开过来两辆银灰色的小轿车。从车上下来两个人,一位是地委的领导,另一位清瘦、精神。地委领导介绍说,这是胡耀邦同志。胡耀邦当时是中国科学院的负责人。李秉璧陪同胡耀邦看了南呈的小工厂,看了南呈民兵“骑兵连”的100多匹优种战马,还看了一截地道。胡耀邦称赞搞得好,说南呈代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向。那天司中枢去长治,见一路上每隔几米远就布着一个哨,心想可能是哪个大干部来了。回到村见了李秉璧,李说胡耀邦来了。司中枢说怎不赶快准备饭,李秉璧说水也没喝一口就走了。
  胡耀邦在南呈呆了仅仅一个多小时。但他却记住了这个村子。1979年2月,当司中枢找到胡耀邦家时,胡耀邦说:“南呈我去过。”1981年7月,胡耀邦又亲临山西,冲破重重阻力,给李秉璧恢复了工作。
  
  和外国人打交道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开始有美国人深入到中国民间考察、访问,韩丁这时候就来了南呈。
  1971年9月17日,南呈的大街上早早就挤满了人,听说外国人要来,社员们都来看。十点多钟时,韩丁一家来了。韩丁微笑着从车上下来,他个头很高,高出一般社员两头。韩丁老娘那头闪闪的银发,就像戴了一顶毡帽在头上。韩丁的妹妹韩春和妹夫阳早一下车就举着相机拍照。社员宋明则的老娘那年70多岁了,也站在街上瞧稀罕。美国人就对宋老太太的那双小脚感兴趣,围着好奇地看,还问。韩丁老娘亲热地拉着宋老太太的手,就像一对多年不见的老姐妹。韩丁一家在中国多年,都会说生硬的汉语。韩丁说在美国他是穷人,是贫下中农。韩丁老娘说她一个人种着800多亩地,机器种机器收,一年也不去地里看一眼。社员们听了简直就不敢相信,当时南呈有2400亩地,人均不到一亩半地,还得忙着大年初一也往地里推粪。
  对韩丁一家是按“中西搭配,土洋结合”的伙食来招待的,李秉璧让大师傅做了蒸米(一种用黍米、红枣、红豆蒸熟的饭食,再撒上白糖)、酥火烧、扁食,又从地里掰来嫩玉茭、毛豆荚给他们吃。美国人吃得津津有味,而对点心、面包等动也不动一下。韩丁使唤不了筷子,夹不住扁食,急了就用手抓起往嘴里喂。美国人身材高大,李秉璧早早就让木匠做了几张又长又宽的木床,还让人缝了几条大被子。
  韩丁对南呈的农业机械化很感兴趣,村里自己制造的水车在浇地,他就走近前仔细地看,问每小时能浇多少地,还随手画出了一张水车草图,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在大队机修组,他问村里的汽车、拖拉机怎么充电,李秉璧说很麻烦,还得跑五六十里路去长治充。在村东的寄子岭上,几架喷灌正“吱吱”地往地里喷水,韩丁就说这是解决山区农业灌溉的好东西。后来他还在长治郊区的张庄自己设计出来一种喷灌。在村南一块叫“中关”的地里,拖拉机正在犁地,韩丁看了就不满意,说犁沟太深,能躺进去一个人。他开上拖拉机自己犁了几垄,对李秉璧说,这种犁铧得改进。
  韩丁在南呈住了好几天。他提出要去社员家吃派饭,李秉璧就安排他去了几户条件好的人家。那时的条件好也就是新盖起几间土坯房,家里拾掇得干净些。在乔金旺家,韩丁没见过用砖塌的土火,就想试试这烧煤泥的火能有多高温度,他把手往炉子里塞,李秉璧才一把拉住他。
  韩丁还参观了南呈的地道,地道全长3800米,里面有400多个宿舍、水井、食堂、可储粮200万斤的仓库,还有作战指挥部、医院、碉堡、迷魂阵、五类分子禁闭室等,大队各单位和社员家都互相串通。这是南呈人为防止苏修的突然袭击,于1971年1月挖成的。但韩丁不理解,他说搞地面工程是为了发展生产,搞这么长的地下建设干什么?当李秉璧告诉他挖地道是为了储藏粮食时,他才似有所悟。就在这一年,韩丁又先后两次来到了南呈。不仅如此,他还把南呈介绍给了他的美国朋友。这年12月,一支由43人组成的“美国青年代表团”来到南呈,这帮生龙活虎的青年人举起相机,拍下了山上的牛羊,拍下了广袤的田野,让南呈走向了世界。
  韩丁走后不久,一个来自美国的邮件寄到了李秉璧手中,打开一看,是一架充电器。原来韩丁还惦记着南呈的充电问题,他从美国买了一个邮过来了。随寄来的还有一份使用说明书,村里没有会英语的,李秉璧就跑到韩店中学(长治县一中的前身),找个英语老师译出来了。现在,南呈村还在用着这架充电器。
  1972年8月的一天,韩丁又来到南呈,这次他看得更全面,连卫生所、学校也看了。
  1972年11月26日,新西兰诗人路易·艾黎来到了南呈。艾黎决心写一部全面了解中国的书,他跑遍了全国各地,南呈只是其中的一站。他住下来,李秉璧派大队支部委员吴金秋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艾黎会说中国话,当地老百姓的方言土语他也能听懂。他每天早早就起床了,满街跑,还主动和社员们打招呼。有一天,吴金秋去找李秉璧,说艾黎叫他,李秉璧还以为出了什么事,就跑着来了。谁知艾黎却说你们中国不民主,大清早生产队长一吆喝,社员们就得集合起来出工,这叫不讲人权,没有自由。
  有一次越南代表团来南呈参观,本来没有安排艾黎随行,可他看见有外国人来了,就一溜小跑着撵上来。越南人说的话他也掏出本子记下来。艾黎来时带着一台打字机、一个袖珍录音机。一到晚上,他就打开录音机,把白天看到的、听到的用打字机记下来。他在南呈住了一个月,天天如此。
  悠悠岁月,话说当年好壮烈。李秉璧庆幸自己赶上了一个壮怀激烈的时代,能跟上毛主席、共产党为穷人打天下。他说,老一辈共产党人都是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典范,他希望后来人保持和发扬这种精神,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
  (责编韵 心)
其他文献
(一)    1948年春夏之交,我人民解放军冀热察辽军区第十一纵队司令员贺晋年、政治委员陈仁麒奉命指挥所属部队攻打热河名城隆化。  隆化,西通丰宁,东接承德,北倚围场,南临滦平,控川制谷,扼守要津,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收复了隆化,不仅使热西、察东两块解放区连成一片,扩大我军大规模作战所必须的根据地和行动空间,而且还可以配合东北战区即将举行的辽沈战役。毫无疑问,此战的意义非常之重大。  隆化
期刊
众人齐心协力牵红线    在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李达的婚姻问题成了包括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在内的许多同志关心的事情。看到年过40的李参谋长仍孑然一身,大伙都希望他能早日成家。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的第三天,李达收到老战友、老部下李雪峰从太行山托人捎来的一封信。信一开始就直奔主题:“我的老司令员(李达曾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参谋长兼太行军区司令员),今来信要谈谈你的婚姻大事。你年龄也不小了,应该有
期刊
我没有见过唐连璧。只是从她寄给我的一张老照片和她自印的一本书中得知她的过去和近况。这缘于她的大姐唐孟瑜曾是我50年代的战友。  1933年农历正月初四,唐连璧出生于四川省彰明县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其父当过本县文学院院长、四川省参议员。她是唐府的三小姐,身价如赵国的连城之璧。高中毕业的那年解放大军南下入川,因为她早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心里深藏着她的一个偶像——乌克兰的共青团员。于是她脱去长裙,剪
期刊
读《党史文汇》第四期  有感  编辑同志:  《党史文汇》2007年第四期封二的摄影《山里娃》好极了,极富童趣之美,可去评奖。并请你们大家经常关心这六个孩子的成长,十年之后,他们长大成人了,应该为他们写一本书,讲讲他们的生活之路、成长的艰辛与成就,愿他们中间能出现几个对祖国有贡献的优秀人才!  报道林县红旗渠的一组文章感人至深,凌空除险石的照片惊心动魄;关于王诤将军的报道同样激动人心,这位不平凡的
期刊
31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然而,曾被西方媒体断言从地球上“抹掉”了的唐山,经历“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十年快速发展”,犹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国军民的大力支援下,英雄的唐山人民发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在一片废墟上再造了一个更加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新唐山。  看看唐山获得的荣誉,会让人感到凤凰涅槃的壮美。  1990年,在废墟上崛起的唐山成为国内
期刊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中国人民浴血抗战的关键时刻,国际社会给予了中国大力援助,很多国际友人和志愿人员来到中国,加入了抗击日寇侵华的行列。在抗战初期,中国的天空中曾出现了一支具有传奇色彩的外国援华航空志愿队,他们比闻名遐迩的美国援华“飞虎队”更早地出现在中国领空,协同中国空军对日作战。他们来自社会主义苏联,这些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被中国军民亲切地称为“斯大林之鹰”和“正义之
期刊
今年1月12日,是女英雄刘胡兰壮烈牺牲60周年。当这一重要纪念日来临的时候,笔者作为对这段不平凡历史的知情人,不禁想起当年这位女英烈为民族解放和为新中国诞生慷慨就义的悲壮情景。也想起了毛主席为弘扬她的伟大革命精神而两次题词的往事。    慷慨赴义    1947年1月12日拂晓,位于晋中平川汾河畔的文水县云周西村,突然被阎锡山军队七十二师二一五团一营二连包围,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流血惨案。这伙荷枪
期刊
70年前的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气壮山河的伟大壮举。美国《时代周刊》曾评论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巍巍丰碑,将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70年来,它始终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今天,当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迈步新的征程时,弘扬长征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党史文汇》创刊于1985年,是山西省史志研究院主管主办的一份党史期刊,也是全国创刊最早的大众化党史宣传期刊。20多年来,《党史文汇》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严肃活泼、鉴史为今”的十六字办刊方针,立足山西,面向全国,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办刊之路,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广大读者中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史志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党史文汇编辑部成员不断加
期刊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福建、江西撤离,到次年同期到达陕北,历时一年,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中国革命史上最艰险、最壮烈、最灿烂的一页,政治家、诗人毛泽东亲临、亲见、亲历了这一切。人格的光辉,诗情的奔涌,他连连哼成《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和《六言诗·致彭德怀同志》,绘制成一组崇高壮美的艺术画卷。这些诗词,洋溢着巨大的魅力、感染力、震撼力,读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