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马其诺防线”

来源 :党史文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t6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人齐心协力牵红线
  
  在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李达的婚姻问题成了包括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在内的许多同志关心的事情。看到年过40的李参谋长仍孑然一身,大伙都希望他能早日成家。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的第三天,李达收到老战友、老部下李雪峰从太行山托人捎来的一封信。信一开始就直奔主题:“我的老司令员(李达曾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参谋长兼太行军区司令员),今来信要谈谈你的婚姻大事。你年龄也不小了,应该有个女同志照顾你才行啊。我给你透个信儿:延安中央党校将有一批学员分赴太行根据地和军区工作,这里面有个女同志叫张乃一,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她在婚姻问题上很有主意,不少给她做媒和直接求爱的人都被拒绝了。如今,她32岁还没有对象,所以在延安她有‘马其诺防线’之称。我看这个人跟你很合适,这件事我也会向刘、邓两位首长报告。”
  一贯稳重的李达看完信,脸上露出会心的微笑。坐在旁边的邓小平见状,从他手里拿过信,看后笑着说:“要得。”又把信递给刘伯承。刘伯承看完信也是满脸笑容:“难为李雪峰记挂着你,我看他讲的那个女同志是很适合你。李达呀,都40多岁的人了,不能老这样下去了。都怪我和政委平常对你个人的事关心不够……”这时候邓小平接过话:“过去关心不够现在补上嘛。”但话锋马上一转,用半认真半开玩笑的语气说:“李达同志,限你在一个月内攻破这‘马其诺防线’。”又对刘伯承说:“司令员,我们就把张乃一调到军区来吧。”
  “要得。”刘伯承点头说。
  就在大家为李达张罗婚姻大事的时候,张乃一还蒙在鼓里,对李雪峰保媒的事毫无所知。张乃一是个很有自主精神的知识女性,1938年11月来到延安后,曾在中组部训练班参加培训,后来进入中央党校学习。有许多热心人为这个秀丽端庄的女青年“牵线搭桥”,也有人主动给她写信、赠诗,但张乃一从未动过心。她曾向同伴立下誓言:不打败侵华的日寇,取得抗战的胜利,绝不结婚。时间一晃,张乃一已经30出头了,可她依然信守自己的誓言,于是在延安她有了“马其诺防线”的绰号。
  尽管如此,关心张乃一终身大事的还是大有人在,李雪峰就是其中之一。不过确切地说,这位太行军区的政委更为关心的是李达。他认定李达与这个出众的大龄姑娘甚为般配,因此一心想撮合此事。而此时的张乃一,对李达说不上有什么了解,她只知道晋冀鲁豫军区有个外号叫“李菩萨”的参谋长。她还不知道,有人已经将红线系在了她和李达身上。
  
  二人促膝交谈定良缘
  
  同年8月下旬,张乃一同中央党校派下来的400多名学员一起来到太行山抗日根据地河北省涉县,等待分配工作。一天,晋冀鲁豫中央局组织部长王众吾打来电话找张乃一:“你不是要配近视眼镜吗?这一带只有峰峰城里有眼镜店,现在有人去那里,你跟着一道去吧。”
  接完电话不长时间,就有人来接张乃一。可是到了峰峰城,那位同志并没有带她去眼镜店,而是将她带到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太行区党委第三书记王维纲在门口迎接她,进到屋里,王维纲为张乃一依次介绍:“这位是刘伯承司令员,这位是邓小平政委。”介绍到李达时,王维纲故意拖长了声调:“这位是——李达参谋长。”张乃一心里一动:这位就是外号叫“李菩萨”的李达参谋长?40岁上下的样子,写满沧桑的脸上始终挂着和蔼慈祥的神态,让人倍感亲切。介绍完了,张乃一心里不禁纳起闷来:不是来配眼镜的吗?让我来见这些首长干什么?正在这时,邓小平对张乃一说:“组织上决定调你到军区来工作。至于到什么部门,李参谋长会安排的。当然,包括配眼镜的事。”说完就爽朗地笑了。
  张乃一被安排住在司令部的一间小屋里,吃晚饭的时候,李达作陪。吃完饭的时候,仍由李达作陪。吃完饭,两人拉起了家常,接着谈到了延安。一聊起延安,张乃一的话多了起来,一种深深的眷恋体现在她的言谈中,李达一直默默地倾听着。
  第二天晚上,李达又来到张乃一住的小屋。这一次,由李达讲,因为张乃一想听前方打仗的事。李达如数家珍地讲起了一二九师在抗战中所打的那些艰难的战役,张乃一听得十分入迷。
  可是,让张乃一意想不到的是第三天晚上、第四天晚上……接连十来天,李达每天都到张乃一的小屋和她聊天。渐渐地张乃一心里产生不安,包括思想上的警觉:作为领导,工作繁忙,他怎么有那么多时间每天都到我这儿来?她虽然这么想,可是心里还是很乐意和李达聊天的,虽然李达与她的经历大不相同,脾气禀性也不一样,可是在一起谈得却很投机,往往不知不觉就是几个小时。
  又是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李达向张乃一谈起了自己的家庭变故。许久。他对一直沉默不语的张乃一说:“延安的男同志比女同志多得多,你为什么一直没有成家呢?”
  张乃一猛然高声回道:“你难道不知我在延安有个‘马其诺防线’的绰号吗?”
  李达缓缓地说道:“你说抗战不胜利就不成家,可现在我们已经取得了抗战胜利了。再说‘马其诺防线’也不是攻不破的,我看……现在你可以考虑这个问题了。”
  联系到半个月来发生的事情,张乃一顿然觉悟:这一切都是组织上的安排!原来李达是在向自己展开爱情“攻势”!张乃一心里十分欣喜,她已经在心里接受了这个年过40的男人。
  张乃一的脸一下羞红了,沉吟少时,托出了心里话:“我今年32岁了,是可以考虑结婚成家了。但我得好好观察,我要找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一个可以让我永远依赖的人!”
  李达听到这里,用力点头庄重地说:“你的想法很对,婚姻大事总是要好好考虑的。”
  张乃一有些不安地等待着李达的下文,希望他说自己就是一个可以永远依赖的人,可是他没有往下说。张乃一在乱麻一样的思绪中过了两天。这晚,李达照常来了,聊了一会儿就涨红着脸说:“乃一,我反复考虑过了,我想和你结合在一起。”
  张乃一对李达的表白并没感到惊讶,仿佛感觉这句话她已期待许久。但她还是感觉事情发展得有些突然,她犹豫着说:“我们相识才20多天,还是多增加一些了解为好。” 李达带着满脸的诚挚回道:“我觉得已经相当了解你了,你是一个很好的女同志,正是我心目中的理想伴侣。你对我还要了解什么?提出来,我全告诉你。”
  望着那张质朴真诚的脸,听着那有些急促的话语,张乃一在心里禁不住笑了:他是个可以永远依赖的人。一种炽热而激动的情愫涌上心头,她爽快地点头说:“好吧,我同意了,适当的时候我们就结婚吧。”
  刘伯承、邓小平得知李达与张乃一的爱情有了结果,非常高兴。邓小平风趣地说:“李参谋长到底是打仗的人,不到一个月就拿下了阵地,攻破了‘马其诺防线’!”
  婚礼的日期是李达选定的,定在1945年12月14日。因为1931年12月14日这天是李达在江西苏区参加宁都起义的纪念日。从这一天开始,他从旧军队的军人变成了光荣的红军战士。婚礼的仪式非常简单,就是两个人在一起照了相后,把各自的铺盖合到一起,由四纵司令员陈赓和三纵司令员陈锡联等人簇拥着关进了洞房。
  从此以后,这对夫妻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相濡以沫、患难与共的情感历程。
  ( 责编曲星 )
其他文献
全国高等学校恢复招生入学考试,是发生在1977年的一件惊天大事。岁月如梭,转眼30年过去了。当年的考生,如今大多已经年过半百。回首自己战胜重重困难而迈进考场的那些经历,几乎每个人都感慨万千。三十年前那一页,多彩而厚重,已融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庄严的史册。    没有高考的日子,学生不能正常升学,学校无法正常上课    新中国的高考制度,创设于建国初期。1952年,国家教育部规定,自该年度起,除个别学校
期刊
(一)    194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南海设家宴,为他亲邀进京的客人仇鳌洗尘,,席间,宾主融洽,谈笑风生。毛泽东频频举杯,向这位童颜鹤发、精神矍铄的老人热情敬酒,并对特邀作陪的党内外友人章士钊、刘斐、林柏渠、李维汉、符定一说:“亦山(仇鳌)先生大家都很熟悉,不用我介绍。早年我们在长沙闹革命,亦山先生赞助最力,对我们的革命是帮了大忙的。当时他给我们筹集到好几千元大洋,这笔钱很顶用,为我们党的事业
期刊
某出版社计划出一批文化名人传记,约我写一部评介吴晗学术成就与社会活动的书稿。接受约稿后,我首先想到要去访问苏双碧。  苏双碧是资深史学家,又是与吴晗相关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我读的第一部吴晗传记,就是他与王宏志合著的《吴晗传》,这也是我国出版时间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吴晗传记。苏双碧年轻时曾在吴晗领导下从事史学研究工作,“文革”结束后不久,他在《光明日报》发表了《评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
期刊
第8集 苏共对西方世界西化、分化战略的应对      1988年,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出了这样一本书:《1999:不战而胜》。   他在书中直言不讳地写道:   “苏联人追求的是不战而胜”,“我们也应追求不战而胜”。   “苏联人矢志不移地要实现建立共产主义世界的目标。我们则矢志不移地要实现建立自由世界的目标。”   没有等到1999年的到来,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共不战而败。
期刊
2007年岁初,百岁老人薄一波安详地走了。60年前,薄一波主持华北局工作,在太行山、在两柏坡留下了他奔波的身影和坚定的足迹,也留下了他永远的风采。    主持召开华北财经会议    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 门卫战争的巨大消耗,已使解放区的财经情况陷入困境?为了支持战争,争取最后胜利,中共中央1947年1月3日发出《关于召开华北财经会议的指示》,指出应立即召集会议,交流各区财经工作
期刊
1997年7月1日零时,在全世界的瞩目下,英国政府和中国政府关于香港主权的交接仪式隆重举行。随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紫荆花区旗的冉冉升起,标志着历尽百年沧桑的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迈入了发展的新纪元。时光匆匆,香港回归祖国已经10年了。1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一朵浪花,但在香港的发展史上却是如此的不平凡:10年来,香港开始了“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实现了从英国的管治到“港人治
期刊
毛主席冠名的“小老鼠”    1938年的延安中央党校,正是年轻人向往的地方。易纪均通过组织审查后,进入党校第13班。这时的她,24岁,中等个儿,瓜子儿脸,一双清澈的大眼睛透出矜持的灵秀。易纪均性格开朗,喜欢唱歌、跳舞,很有文艺表演的天赋,因此担任了班上的文娱委员。在中央党校的文艺演出中,第13班多次获得奖励。  1938年5月初的一天,中央机关组织文艺晚会,毛泽东主席也来观看演出。易纪均与另一个
期刊
有报道称,上海某酒吧推出了首届“成人儿童节”,120多位都市白领青年佩带鲜艳的红领巾,分出大、中、小队长,上起了语文课、数学课,课间还有眼保健操、斗鸡等游戏。这一重温童年的活动旨在为紧张的生活减压。有人评论道:做小学生减压?我还想做白领减压呢!(见《杂文选刊》今年第四期下半月版)  这一消息着实有点意思,这个活动也颇有些滑稽,想作白领而不得者的评论确也精到和俏皮。我不免也想说几句,因为“减压”二字
期刊
近日在第四期《党史文汇》中看到惠金义同志《探访黑茶山》一文,受益颇多。由于工作关系,笔者曾有幸聆听过叶挺将军之子叶正光先生,2005年4月22日在瞻仰安徽省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时,对飞机失事所提出的另一种解释,目前尚未见有公开发表,现转述如下:  1946年3月4日,叶挺军长结束了“皖南事变”后长达五年之久的牢狱生涯,4月8日乘上了周恩来同志安排的一架美军C—47型运输机,于上午8时45分由重庆
期刊
(一)    1948年春夏之交,我人民解放军冀热察辽军区第十一纵队司令员贺晋年、政治委员陈仁麒奉命指挥所属部队攻打热河名城隆化。  隆化,西通丰宁,东接承德,北倚围场,南临滦平,控川制谷,扼守要津,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收复了隆化,不仅使热西、察东两块解放区连成一片,扩大我军大规模作战所必须的根据地和行动空间,而且还可以配合东北战区即将举行的辽沈战役。毫无疑问,此战的意义非常之重大。  隆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