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养身全攻略:“平庸”藏秘诀,“中庸”致长寿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llovezk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养生“秘诀”
  宋丽丽(杭州):家有爱犬,陪我锻炼
  每天早晨牵上爱犬到河边公园快速走路,燃烧脂肪;中午小睡片刻后再带它沿着河边绿树浅运动、深呼吸。有爱犬陪我锻炼,我有动力,也开心。每天如此,还告别了曾经令我烦恼的脂肪肝。
  金顺(上海):琴曲驱烦忧
  我认为养生最主要的是养神,良好的心境对健康的作用不言而喻。我会在不忙乱的周末夜晚听一听古琴曲,整理心情,任凭窗外车水马龙喧闹不已,一曲古琴曲罢,心里的一切纷繁嘈杂都已被化解,只觉心定神清。
  沈字凤(上海):简单生活就是养生
  我每天的早饭都会粗细主食搭配,喝一杯牛奶。晚上排除一切杂念睡眠,几乎不熬夜。平时保持心情愉悦,内外兼修。其实也没特别的养生方法,但我觉得简简单单的生活就是养生。
  李业龙(广西):生活中养生,养生中生活
  我的养生方法再简单不过:我每天早晨七点半起床,喝一杯温开水,出门或散步或打球,回来吃主食加一杯豆浆,出门前再加一个水果;中午小睡补充睡眠;晚饭休息后,到户外公园散散心,回家看书或练书法,十点半准时关灯休息,一天就这样过去了。这算养生吗?不过我觉得我是在生活中养生,养生中生活。
  李心信(上海):良好睡眠让我重获强健体魄
  12年前,我是睡眠障碍的一员,因晚上常难入眠,以致精神萎靡、头晕目眩,产生大限将至的悲观情绪。皇天不负苦心人,经过不断摸索,我终于克服了睡眠障碍。说来也简单,分享给大家:1.睡前平稳呼吸具有很好的催眠作用;2.我每天上午到公园跑步、做体操活动四肢,长此以往,体质增强了,原来扰乱我睡眠的疾病纷纷落马;3.舍弃午睡习惯,改为忙碌家务或看书学习,晚上适当增加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改变了我的精神和身体状态,我虽已年过八十,却无任何大病,身至年老不觉老。
  大众医学:“献计献策”的朋友都谦虚地称自己的方法没什么特别。你读罢是否也以为好像无甚“亮点”,仿佛淡如白水?然而,恰是这些看似平淡,甚至平庸的字里行间,流传着一代代中国人吟诵的长寿“秘诀”,从未隐瞒,
  你的2015年养生计划制定了吗,你想在计划中融入这些长寿“秘诀”吗?不急不急,且看中医名家解读“平庸”的秘诀,传承长寿的“中庸之道”,为你打造“2015养生全攻略”。
  做个阴平阳秘的“中间人”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 王松坡
  这一实例很好地诠释了养生应根据自身阴阳体质、合理有度地选择正确的方法,否则无益反害。
  活西岁,不是不可能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黄帝向岐伯(中国传说时期最富声望的医学家)讨教养生之道,岐伯日:“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意思是:懂得养生之道的人,效法自然界阴阳变化,运用修身养性之法来调养身,心……所以可尽享天年而活百岁。
  偏阴偏阳,疾病上门
  人的体质大体可分为阳性体质(体性偏热)、阴性体质(体性偏寒)和阴阳平和体质。中医认为,阴阳平衡,人体神气旺盛、健康;阴阳太过或不足到一定程度,则会产生疾病。而人体的体质差异既与先天禀赋相关,亦与后天环境及生活方式等密不可分。
  怎样平衡“阴阳”这杆秤
  如何做到“阴平阳秘”,即阴气平和、阳气固密?答案是“和于术数”,通过具体的生活调摄,调和阴阳于平衡。“和于术数”之法无外乎饮食、起居、情志、劳逸等方面。
  食物偏性修体质食物有类于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性和“酸苦甘辛咸”五味,可分别归于不同的阴阳属性。通过食物的偏性纠正体质偏性,使阴阳趋于平衡:阳性体质的人,应多吃阴性偏于寒凉的食物;阴性体质者,则可适当多摄取阳性偏于温热的食物。应季食物,特别是时令果蔬,禀受自然之气,适当多食有助于机体与自然气候的调和。当地食物亦有此作用。正确的饮食调摄应有节、有度,不要过分偏嗜以防太过
  起居作息顺自然古人认为,卫气白天运行于阳经,阳气盛,人醒;晚上运行于阴经,阴气盛,睡眠。人体应顺应自然调整作息,如果长期起居不正常,或睡目民不足,则阳气难于入阴经,易导致阴阳不能和合而失衡,从而加重睡眠障碍,形成恶性循环,终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善调七情合精神“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又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可见,任何情志异常(太过或不及)长期存在,都可以影响人体的气机和脏腑,导致阴阳失调而为病;而情志平和,人体阴阳气血调和无病。
  过劳过逸均不宜过劳,会过度耗损人体脏腑的气血阴阳,导致阴阳失衡。劳形即劳力过度,损伤人的形体;劳心即劳神过度,损伤人的心气和心血;房事过度,伤肾,使精血衰伤。过逸,易使气血运行缓慢或不畅,继之产生痰浊、瘀血等有形之邪,阻塞于不同部位的经脉,产生不同疾患。所以应根据个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做到劳逸结合、适度。
  不咸不淡管好舌头
  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医科 魏瞻新 郭亚云
  中医认为,过食辛辣刺激等食物,易造成体内津液耗损,虚火内生,从而导致一系列阴虚火旺之象。虽然现代医学研究认为,适当食用辛味食物,可以促使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刺激胃肠蠕动等。但若过量进食辛辣,则会过度刺激胃肠道,出现胃痛、腹泻等症状,反而不利于机体健康。
  食物有五昧,配对给五脏
  中医认为,人有五脏,药有五味,五味入五脏。五味和调,阴阳平衡,才有健康的身体。五味与五脏(五宫)的配对为:肝对应酸,心对应苦,脾对应甘,肺对应辛,肾对应咸。
  又云“药食同源”,食物也有五味之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具有酸苦咸等性能的食物属阴性食物,如海带、绿豆、苦瓜等;具有辛甘淡等性能的食物为阳性食物,如大枣、羊肉、蜂蜜等。日常饮食只有选对食物的性味,合理搭配,才能促进机体更加健康地活动,否则病从中生。   别让五昧的“本事”变“坏事”
  人体阴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但若五味摄取不当,则可使储藏阴精的五脏乃至人体受损。就如以下五味,各自有各自的“本事”;但若贪食,就会产生反效果,让“本事”变“坏事”。
  酸入肝 具开胃醒脾、消食化积之功,如山楂、乌梅等。若偏嗜酸味易致肝盛而乘脾,肝气溢盛,脾气衰弱,使皮肉变厚、变皱等。
  成入肾具增加食欲、软坚散结之功,如海带、食盐等。若过食咸味易致肾盛而乘心,令腰脊受损,肾气劳伤,肌肉痿短,心气抑郁,出现气短胸闷、血脉瘀滞等症状。
  甘入脾 具益气补血、调和脾胃之功,如蜂蜜、五谷杂粮等。若偏嗜甘味易脾盛而乘肾,使心气烦闷,胸腹胀满,肌肤色黑,肾气失衡,出现腰膝酸软、脱发等症状。
  苦入心 具清热解毒、燥湿通便之功,如苦瓜、茶叶等,属于清泻类食物,适合易上火及体质强壮者食用。但若过食苦味,使脾气不得濡润,胃气迟滞,易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辛入肺 具祛风散寒、解表之功,如葱白、生姜等。若过食辛味则易导致肺盛而乘肝,筋脉活动受阻,弛伸而不屈曲,精气与心神受损,出现指甲枯燥、肌肉痉挛等症状。
  不“反季节”不“逆生长”
  甘肃省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风湿免疫科 王晋平
  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
  春三月,此谓发陈,以使志生春季三月是生命萌发的季节,天地自然富有生气,所以精神情志应随生发之气舒畅条达。可以晚些睡觉,早些起身,在庭院中漫步,从而舒缓形体,愉悦精神。饮食起居、活动作息、情志养生都顺应春情萌发、条达舒展、随温渐行、避风防寒的春令规律,是为不违春时、不妨春令。
  夏三月,此谓蕃秀,使志无怒夏季三月是草木繁茂的季节,心中应无存郁怒。晚些睡觉,早些起身,午间补休养身,躲避炎热之苦。不要受制厌烦于白昼太长,不要耽于长昼而过劳身心,也不要迁就短夜而致睡眠不足。应当顺应暑热之季的天道之变,应暑而为。
  秋三月,此谓容平,使志安宁秋季三月是草木嘉禾成熟的季节,秋高气爽,万物趋归,应使精神情志安定趋静。为适应秋季的温差大变、昼暖夜凉,应早睡早起,与鸡群同时作息,可食补富体之能,归体之藏。有禀赋素弱、健康不佳或久病体弱者,可酌情辨证施补,以补药性之力补偏救弊、和顺气血、调和五脏,养心安神,从而舒缓秋天的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同时为安然过冬做好准备。
  冬三月,此谓闭藏,使志若伏若匿冬季三月是万物生机闭藏的季节,精神情志应如伏似藏,心里充实。不要扰动阳气,应早睡晚起,待日光出现再起床劳作。居家暖心身,饮食防生冷,劳作躲阴翳,出门避寒侵。这乃是顺应冬令、养护人体闭藏机能的法则。
  综上所述,根据四时节令节气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法则;精神情志则遵循春应舒畅、夏当充实、秋要安定、冬宜伏藏的原则,保持“身无奇痛,万物不失,生气不竭,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和谐与安宁康健。
  违背四肘养生会得什么病
  我们为何需根据四时作息、调情志?未病先防也。
  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会损伤肝脏,使提供给夏长之气的条件不足,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违背了夏季养生法则,火扰心神,就会伤害心气,身体未得充分长养,以致供给秋天的收敛之力少而不足;有违秋天养生之法,伤害肺气,身体的收敛机能未得到应有养护,以致供给冬天的闭藏之力少而不足;而没有遵循冬季养生大法,则会伤害肾气,闭藏机能未得到应有养护,使供给春天焕发生机的能量少而不足,到了春天易致四肢痿弱逆冷的病症。如此变生祸端,致生病患,以至于恶性循环,遗患无穷。
  “我心”十“我身飞扬”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身医学科 赵志付 柳红良
  头晕、健忘、心烦……脑体失了衡
  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学习工作压力大、缺乏运动,是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状态,所以必然导致人体基本功能不平衡,出现头昏脑胀、记忆力减退、思维能力下降、周身乏力、心烦易怒、情绪易失控等症状。从医学角度而言,这便是心身健康出现了问题,即脑体失衡。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大脑皮质的功能通过神经生理机制保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协调,而机体的生理功能也可通过内感受器不断向大脑发出冲动,影响大脑的功能,如有氧运动后感觉大脑神清气爽、精神愉悦,便是机体压力感受器通过神经系统增加大脑血液循环的结果。《黄帝内经》言:“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则殃”适度的积极情绪(如欢喜、快乐等)能提高大脑皮质的张力;而过度的消极负面情绪(如悲哀、愤怒等)则严重干扰心理活动的内稳态,使体液分泌紊乱、免疫失调。
  “16字”就能建平衡
  规律生活 生活、工作、学习、饮食、睡眠规律是阴阳协调的前提,可以保证头脑清醒,身体精力充沛,为脑体平衡建立基础。
  心态泰然 我常言:年轻人切忌急于求成、心浮气躁,要按部就班、踏踏实实工作学习。在人际关系上,人与人间的矛盾总有,要视之为正常现象,避免劳心,切忌放大化。《黄帝内经》言:“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若心浮气躁、神气外张,大脑处于虚性亢奋状态;缺乏运动,则身体处于疲乏透支状态,继而脑体失衡。
  日行万步 现代人,尤其是女性,上热下寒的体质特别多,典型症状是平时容易心烦易怒,面部起痤疮,但是小肚子发凉,四肢怕冷中医认为,心肾不交是发病的本质。而走路可以引火归元,起到上下交泰的作用,每日坚持走到腿脚发热,可使心肾相交,脑体平衡。
  病重就医有些不舒服的身体症状可以靠食疗、运动疗法帮助解决但如果问题严重,出现心身疾病时,就必须向专业医生求助 脑体失衡的患者,多数会有上热下寒或寒热错杂的表现运用祖国医学,辨证论治,寒热并调,多可达到脑体平衡的效果。   别让药“兵”追穷“病”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 赵进喜 申子龙
  这一案例是典型的用药过度。胰岛素注射剂量不当,导致低血糖事件。老年人如此,可能引起猝死,不容小觑。
  用药如用兵,见好就收
  如今,各种医疗广告琳琅满目,养生节目鱼龙混杂,使许多老百姓无所适从,“过度用药”“药物滥用”现象较为普遍。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曾经指出:用大毒治病好到六成就差不多了,用常毒(毒性中等的药物)治病好到七成就行了,用小毒治病好到八成,用无毒平缓的药物治病去掉九成即可,最后用食物恢复体内正气。如果用药过度,反而会使正气受伤。如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的桂枝汤汤证方后注指出“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如果再继续服用,就有汗多伤阳的危险。所述道理为“中病即止”,不过度用药,否则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危害。实际上,用药过犹不及都是不可取的。
  终身病,怎么“止”
  患终身性疾病,如患糖尿病的患者可能有疑惑: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降糖药物和胰岛素一停,血糖就会上升,如何做到“中病即止”?其实对于糖尿病患者,“中病即止”并不是指停用降糖药物或不打胰岛素,而是要合理用药,通过中西医综合治疗,把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将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控制在最低有效剂量,降低其副作用。糖尿病治疗中,血糖控制水平因人而异,不可一刀切,即应根据糖尿病患者的年龄、并发症、合并症、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确定患者的血糖控制理想水平。许多糖尿病患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使用降糖药物更要小心,多数降糖药物通过肝肾进行代谢,肾功能不全时,易造成降糖药在体内蓄积,增强其作用,诱发低血糖,加重肾功能衰竭,尤其二甲双胍还有导致乳酸性酸中毒的风险,这类患者可以选用促胰岛素分泌剂糖适平(格列喹酮)、诺和龙(瑞格列奈),因其从肾脏代谢较少,所以对肾脏功能影响较小;选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也应注意,此时肾脏对胰岛素灭活减弱,可造成胰岛素在体内蓄积,诱发低血糖,所以也需减量。
  中医治疗糖尿病有几千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经验,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选择求治于中医,但大家往往存在误区。比如今天听某位大夫说“黄连能降血糖”,就拼命吃黄连;明天又听另一位大夫说“黄芪能降血糖”,就使劲喝黄芪茶。久而久之,不是把胃口吃坏了,就是出现牙痛、口疮等上火症状,这就是不明白中医治病讲求因人制宜,辨证论治,尤其强调中病即止的道理。
  一颗“恬心”走天下
  人津中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 王耀光
  “自古中医多长寿”,原来如此
  由此我联想到了古代和近代著名的“大医们”,他们要么具备精湛的医术,要么具备悲天悯人的心怀。凡此大医均有海纳百川般开阔的胸襟、菩萨怜悯的心肠、“医圣”张仲景般精湛的医技,还有“药王”孙思邈对待病患无论高低贵贱、长幼妍丑,均一视同仁的平常心态。而凡此大医不仅为患者所拥戴,也无敌于病疴,寿命均较长,所以有云“自古中医多长寿”,很大部分得益于他们的胸襟、心态。
  看诊静,生活更静
  社会发展促使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为何还有人生活在忧虑之中,心态总是浮躁,甚至迷失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我们的内心能平静吗?
  以我——一名医生为例,诊病之时求二“静”:一为外界环境的静,无喧嚣之声,这样才能保证诊疗过程不被外界所干扰,专注于看病;二为内心的平静,不把生活中的烦恼带到工作中,心无旁骛,安神定志,无欲无求,时刻将患者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如同练气功与佛教修行里那般排除一切干扰,回归内心最朴素的平静。对世事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受世俗之干扰,不为金钱和名利所累。
  内心的平静体现着中庸思想。我理解的中庸,一是待人宽厚,不争一时之得失;二是面对得失时心态平和,重在过程努力,至于结果是否如意,都坦然接受,即使失败也能积极调整心态,做到“尽人事、听天命”;三是养生保健之“中庸”,脾气性格平和,不急躁易怒,不太过压抑,广交朋友,多参加活动,培养兴趣,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多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不仅可以找到宣泄情绪的途径,生活也会变得轻松纯粹。
  太怒、隐忍,大多与健康无缘
  一个人如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以中庸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生病的概率亦会降低很多。古医籍《黄帝内经》道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拿我自己来说,平时工作虽然繁忙劳累,但每年常规体检一直合格,我想这与自己平和的心态分不开.
  有些人性格较为暴躁,遇到一点小事就暴跳如雷,这类人较易得慢性胃炎、高血压、心绞痛等疾病,也经常会有胸痛、反酸、胁痛等症状。我在临床中遇过一位中年女性,由于大怒而出现一时性失语(暴喑),通过心理疏导和针灸才恢复语言功能。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相反,有些人太过压抑自己,不懂得释放情绪,遇事通常只知心里嘀咕,这类人较易得抑郁症、失眠、偏头疼等疾病,同样困扰生活肺腑之言:我眼里的幸福
  保持中庸平和的心态对健康极为重要,如文学家范仲淹所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平和安静的内心,可以避免诸多疾病的侵扰。
  于我而言,幸福是平淡岁月里对生活的热爱,是对琐碎温暖生活的知足,是与家人共同度过的珍贵岁月,是与友人一路经历的聚散离合,更是对中医事业的热爱与坚持,让我在救死扶伤的道路上勇敢前行、始终坚守。
  药补、食补、精补都不如神补
  山两省中医院内科 冯明
  想说药补不容易,想说食补误区多
  药补较贵,容易出偏差,很多人也不知如何补。中医补法非常讲究,必须先看体质,对证调养才能收获效果,否则容易“虚不受补”。就像前些年,一运输药材的小伙在得知人参大补后,顺手牵羊拿了回家煮,不久胸腹满胀、烦躁欲死,寻医后吃了开胸顺气的汤药才缓解。
  相对药补,食补简便、价廉、安全。但有几处误区需注意:不能只认功效,不看副作用,不辨体质,不顾身体的消化吸收能力;不能只追求山珍海味,忽略日常食材;不能只知吃能治病,不知吃也能致病,食后化不出,久了化瘀、化痰、成浊、成毒,四高、心血管病、肿瘤等各种病自然而生;不要以为吃出来的病可以吃回去。食补更多需持之以恒,而适当忌口、节食更胜药补、食补。   精补,不是说补就能补
  精,中医认为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犹如汽车所用汽油,油干车停二然而,补精不像药补、食补,说补就能补上。
  消耗品,省着用 无论是狭义的生殖之精,还是广义的气、血、津液,都有限、难生而易耗泄。“生病起于过用”,超过人体适应限度,就会使脏腑气血损伤、阴精耗泄严重。
  寡欲,但非禁欲 欲望致病特点有四,一是易膨胀,难节制;二是难满足;三是求新求异;四是易耗人体阴精。“葆精之道莫如寡欲”,但寡欲非禁欲。我们应养精蓄锐,少做无谓虚耗精力之事。
  “吃人参,不如睡五更” 现代不少人不重视子午觉,偏爱夜生活。清代养生家李渔曾指出“养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认为睡能还精,即高质量的睡眠是消除疲劳、恢复精力的最佳方法。
  炯炯有神的“神”,怎么补
  神,指人体脏腑特定功能的外在表现,是精神、意志、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内经》有载:“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精、气、神三者相互滋生,精充气足、神旺;神旺说明气足、精充。那如何神补?
  心境恬淡 恬者静也;“淡”即不把是非利害、荣辱得失看得太重。
  省思少虑 常言道“闭目养神”“眼不见,心不烦”,防治关键是要以极大的意志力来节制,比如大家普遍都有的网络“信息焦虑症”,可否抑目静耳来克制?
  做事精专 上海文史馆102岁的书法家苏局仙曾说:“真正的静就是心神专一。如创造发明,勤学苦练,兴致淋漓,思想集中……”
  艺术养神 辛亥老人孙黑佛104岁时谈到书法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时说:“写字可以养心、养性、养气、养神、养生,写起字来,精神集中,万念俱消,刮风下雨却听不见……”听琴、下棋、书画、赏花、闻香、鉴石、临泉等,都是怡情养神的好方法。
  养生不独重饮食。更惜精神
  李梃在《医学入门·保养说》中提出了不用吃药就能达到药补作用的保养方法:一是注意避风寒来保护皮肤六腑,那么,解表理中的麻黄汤、桂枝汤、理中丸、四逆汤就不用吃了;二是节制劳累和安逸来保养筋骨五脏,那么,补中益气、解除疲劳、强健脚步的药就不用吃了;三是用节制色欲来养精,端正思想来养神,那么,滋阴降火、养营凝神的汤药又有何用?四是口味清淡可以养血,寡言少语可以养气,那么,四物汤、四君子汤、十全大补汤、三和汤等补养气血的药也不用服了。
  我们的日常生活,不要仅迷恋药补和食补,人体内环境的和谐、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才是我们养生的目的。
其他文献
读者给大众医学杂志的邮件:  我50多岁,是贵刊的忠实读者。自从进入更年期之后,妻子就不愿意过性生活了。但我还是一直有这方面的想法。另外,妻子平时脾气也不好,经常发生争吵。我看了一些资料,有的说可以找中医调理一下,有的干脆说有“催情药”卖,给妻子偷着服用就可以了。现在网上的知识挺乱的,也不知道是真是假。请问专家,更年期妻子不愿意过性生活正常吗?有什么好办法治疗吗?    不少更年期(医学上称围绝经
八九年前,我刚到外地工作,有次因天气突然降温不小心病倒。前往医院挂号时,走近诊室一看,大吃一惊,只有“人满为患”四个字可以形容当时的场景。看着密密麻麻候诊的人,说实在的,我有些着急。无奈之际,又听到医生与就诊患者之间的沟通语言不是普通话,我心头一紧。初来乍到的我,还不熟悉当地方言,怎么办?  当时也算急中生智吧,我赶紧从衣袋里拿出纸和笔,将自己的生病经过和感受“1、2、3、4、5……”逐一罗列。等
你知道正常人一天之中会不知不觉蒸发多少汗水吗?600~700毫升。而在高温天或进行剧烈运动时流出的汗液量更多,每小时可达1升,甚至更多。正因如此,不少人都喜欢待在有空调的室内而不喜欢出汗的感觉。其实,夏日里,打开汗孔才是有益于健康也更舒爽的方式。  出汗是人体保持正常体温的一种散热方式。如果汗腺不能正常分泌汗液,人体就因不能发挥汗液的散热作用而发热,还可能造成心、脑、肝、肾及神经系统受损,所以出汗
输血,输的是“全血”吗?  全血是指未经分离、加工的血液,包含所有的血液成分。很多人认为,输血就是输全血,其实不然。由于血液保存液是针对红细胞设计的,在4℃条件下只对红细胞有保护作用,对白细胞、血小板,以及不稳定的凝血因子毫无保护作用,也就是说,血液一旦离开人体血液循环,就会发生“保存损害”:血小板需要在22℃振荡条件下保存,4℃静置保存有害;白细胞中对临床有治疗价值的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后者在4℃
目前,眼底病已成为中国老年人致盲的主要眼疾。在中国,因眼底病造成视力损伤及致盲人数已超过千万,占世界盲人总数的20%。其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脱离是夺走老年人视力的主要“杀手”。  关注眼睛发出的危险信号  很多老年患者之所以未能及时发现自己罹患的眼病,主要是因为眼底病大都起病隐匿,症状不明显,不痛不痒。要早期发现眼底病,必须关注眼睛发出的“信号”。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最典型的由全身疾病
生活实例   高先生是位不孕不育症患者。为了让妻子怀孕,他平时都完全禁欲,只等到妻子排卵期到了,才与妻子同房。本来,希望这样能提高怀孕的概率。但结果半年下来,妻子还是未能受孕。高先生为此非常苦恼,感觉性生活成了一种压力,妻子也有同感,夫妻俩还为此经常争吵。后来,高先生来到我这里求助。我要求他放松心情,性生活方面不要过于“严格”,可以更加随心一点。我告诉他:一般间隔3~4天就可性生活,不要过多考虑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女性的生育年龄逐渐推迟,这本不是什么特别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遗憾的是,我们发现,在临床上有一些年轻女性在被确诊为乳腺癌时,尚未完成生育计划。这意味着,这些年轻的乳腺癌患者在面临乳腺癌带来的沉重打击同时,还将面临“生”还是“不生”孩子等问题的困扰。  治疗后生育:不增加乳腺癌复发风险  患了乳腺癌后生育孩子,是否会增加乳腺癌复发风险?这是有生育意愿的年轻乳腺癌患者最为关心和担心的
年过四十 更易出现性欲低下  研究发现,性欲和性唤起衰退是40岁左右女性最常见的性功能障碍,也是女性衰老的开始。这是因为在生理上,健康女性(指不患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或应用药物抑制剂等女性)在35岁尤其是40岁以后,雌性激素、孕酮等性荷尔蒙分泌(女性荷尔蒙能使阴道润滑,引起月经,具有生殖力)开始下降,会降低生殖器官的神经感知敏感度,加快性高潮峰值减退和高潮消退,降低女性的情绪稳定性和精力,从而影响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慢性炎症使气道反应性增高,当接触各种刺激因素时,易发生支气管收缩、黏液栓形成和炎症加重等,使气道阻塞、气流受阻,进而出现典型的哮喘症状,即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和咳嗽,尤其在夜间和清晨多发。  防治哮喘“三原则”  1.控制气道炎症是关键 研究表明,对于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尽早长期使用抗炎药物、控制气道炎症
李嘉诚基金会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宁养院主任医师 孙建纯  恶性肿瘤在病因和发病学上的复杂与多样性,以及它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严重危害,已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对于癌症的预防和治疗,必须遵循综合性防治的途径才能有出路,这已在国内外成为不争的事实,并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但在诸多行之有效的防癌和治癌措施及办法中,微量元素硒(se)与肿瘤的发病及死亡有着显著相关性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