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教学的任务就是把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但课本中引用的史实一般比较简短,很难让学生理解那些距离久远的知识。而情境教学法能再现具体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追溯历史。学生只有充分感知了历史,才能真正理解历史知识。创设历史课堂教学情境,既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知特点,又符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历史,形成历史表象,掌握历史知识。
一、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历史教学的吸引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打破时空的界限,让学生目睹“历史的真实”,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变“听”为“看”,这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在教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中,我设计一个课件,利用现代坦克模型(儿童电动玩具坦克),并发出模拟、仿真的枪炮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提出问题:①最早出现在战场上的坦克是什么样子?②坦克在哪次战争中首次使用的?通过这些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视听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嘴、耳、眼的功能和大脑一起,进行积极思维活动。
二、渲染历史氛围,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感
历史教学是知识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统一。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使学生的情操受到感染,塑造爱憎分明的立场;让其情感得到体验,与历史人物同悲欢、共命运。教学中通过模拟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中,与历史人物一样地思考、行动,以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如在学习“赤壁之战”中,以孙刘联合抗曹,引出“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历史场面。学生观看电视剧《舌战群儒》后进行辩论,而辩论的结果正好是赤壁之战胜败的原因分析。要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就要让学生体会当时的社会环境,才能提出有说服力的观点,达到“据史实以力争”。电影《鸦片战争》、《甲午风云》等,能激起学生对清朝腐朽的统治者的憎恨,对爱国人士的无比崇敬;通过《秋瑾》、《谭嗣同》等,能够激发学生对近代中国历史上为革命献身的志士仁人的钦佩;通过《大决战》、《开国大典》等影片,能激起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无比热爱。
三、重温历史史实,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悟
科学给人知识,历史给人智慧。以史为鉴是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特定的历史场景中重温历史,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和感悟。如学习《洋务运动》一课,质疑学生:①假如你是清朝的官员,面对内有人民起义、外有列强入侵的局面,你怎样处理?②你用什么方法来维护清朝统治?在《美国内战》一课中,对南北矛盾内容的处理,把课前准备好的有关南北矛盾中的工业原料、劳动力、关税和奴隶制度等制成示意图,再把学生分成两组讨论,带领他们的思绪穿越时空,进入正在激烈辩论的美国国会中,两组同学分别是南北方的议员代表,就南北方的矛盾焦点展开辩论,从而加深对于历史的理解与感悟。学生的各种能力是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和提高的,如在《改革开放》一课中让学生分别扮演小岗村的农民,先演绎改革前农民的消极怠工,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情形,然后对比改革后农民积极的劳作及喜获丰收的喜悦之情。学生从自己的感受中体会到改革带来的幸福生活,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就清楚了。
四、启发历史思维,提高学生借鉴历史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是中学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借助教学情境,不仅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的实质,把握问题的内涵,提高对历史事件的感悟能力。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假如你是谁……你准备怎么办?学生就容易进入角色进入思维。如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课中,对万隆会议内容的理解,学生理解得非常肤浅,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带领学生穿越时空,进入正在进行激烈辩论的万隆会议中,同学分别代表各国的记者,周恩来等角色,就万隆会议矛盾中的焦点展开辩论。在各种形式的启发下,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终于得出了结论,化解了难点。学生通过辩论与参与,锻炼了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在这样的活动中,针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借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外交风采,学会分析当今风云变幻的国际问题,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这样的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创设一种新颖、生动的教学情境,有助于体现历史教学的生动性,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操,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也为中学历史教学闯出一条新路。从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学方法已经被放到了首要日程。我们必须探索出更多、更先进、更实用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情景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应该得到应用和推广。
一、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历史教学的吸引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打破时空的界限,让学生目睹“历史的真实”,拉近学生和历史的距离,变“听”为“看”,这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在教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中,我设计一个课件,利用现代坦克模型(儿童电动玩具坦克),并发出模拟、仿真的枪炮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提出问题:①最早出现在战场上的坦克是什么样子?②坦克在哪次战争中首次使用的?通过这些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视听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嘴、耳、眼的功能和大脑一起,进行积极思维活动。
二、渲染历史氛围,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感
历史教学是知识性与思想性的有机统一。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使学生的情操受到感染,塑造爱憎分明的立场;让其情感得到体验,与历史人物同悲欢、共命运。教学中通过模拟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中,与历史人物一样地思考、行动,以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如在学习“赤壁之战”中,以孙刘联合抗曹,引出“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一历史场面。学生观看电视剧《舌战群儒》后进行辩论,而辩论的结果正好是赤壁之战胜败的原因分析。要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就要让学生体会当时的社会环境,才能提出有说服力的观点,达到“据史实以力争”。电影《鸦片战争》、《甲午风云》等,能激起学生对清朝腐朽的统治者的憎恨,对爱国人士的无比崇敬;通过《秋瑾》、《谭嗣同》等,能够激发学生对近代中国历史上为革命献身的志士仁人的钦佩;通过《大决战》、《开国大典》等影片,能激起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无比热爱。
三、重温历史史实,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悟
科学给人知识,历史给人智慧。以史为鉴是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创设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在特定的历史场景中重温历史,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和感悟。如学习《洋务运动》一课,质疑学生:①假如你是清朝的官员,面对内有人民起义、外有列强入侵的局面,你怎样处理?②你用什么方法来维护清朝统治?在《美国内战》一课中,对南北矛盾内容的处理,把课前准备好的有关南北矛盾中的工业原料、劳动力、关税和奴隶制度等制成示意图,再把学生分成两组讨论,带领他们的思绪穿越时空,进入正在激烈辩论的美国国会中,两组同学分别是南北方的议员代表,就南北方的矛盾焦点展开辩论,从而加深对于历史的理解与感悟。学生的各种能力是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和提高的,如在《改革开放》一课中让学生分别扮演小岗村的农民,先演绎改革前农民的消极怠工,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情形,然后对比改革后农民积极的劳作及喜获丰收的喜悦之情。学生从自己的感受中体会到改革带来的幸福生活,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就清楚了。
四、启发历史思维,提高学生借鉴历史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是中学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借助教学情境,不仅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的实质,把握问题的内涵,提高对历史事件的感悟能力。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假如你是谁……你准备怎么办?学生就容易进入角色进入思维。如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课中,对万隆会议内容的理解,学生理解得非常肤浅,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带领学生穿越时空,进入正在进行激烈辩论的万隆会议中,同学分别代表各国的记者,周恩来等角色,就万隆会议矛盾中的焦点展开辩论。在各种形式的启发下,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终于得出了结论,化解了难点。学生通过辩论与参与,锻炼了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在这样的活动中,针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借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外交风采,学会分析当今风云变幻的国际问题,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这样的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创设一种新颖、生动的教学情境,有助于体现历史教学的生动性,也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操,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也为中学历史教学闯出一条新路。从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学方法已经被放到了首要日程。我们必须探索出更多、更先进、更实用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情景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应该得到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