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距和垄高对甘薯龙薯14号产量和机械收获性状的影响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y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研究甘薯龙薯14号机械化收获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为其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方法,探讨不同垄距、垄高对甘薯薯块收获性状、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垄距、垄高都对甘薯产量、收获性状有显著的影响。提高垄高可增加单株结薯数和大中薯重比例,降低明薯率、伤薯率,单株薯重和产量先提高后降低;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大中薯重比例、产量、明薯率、伤薯率随垄距的减小而提高。 [结论]垄距80 cm、垄高30 cm处理的产量最高,为42.91 t/hm2,其结薯数和大中薯比例也较高,明薯率为96.40%,较适合小型收获机收获。
  关键词龙薯14号;垄距;垄高;产量性状
  中图分类号S5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7)08-0018-03
  Effects of Ridge Distance and Ridge Height on the Yield and Mechanical Harvest Traits of Sweet Potato Longshu 14
  LIN Zilong,CHEN Genhui,HUANG Yanxia et al
  (Longyan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Longyan,Fujian 364000)
  Abstract[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highyield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 mechanized harvest of sweet potato Longshu 14,and to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its extension.[Method] The two factor split plot method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ridge distance and ridge height on the yield and harvest trait of sweet potato.[Result] Ridge width and height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yield and harvest trait of sweet potato.Increasing ridge height enhanced the number of tuber per plant and the proportion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potato,reduced the unearthed potato rate and damaged potato rate,and firstly enhanced and then reduced the weight and yield per plant.As the ridge distance decreased,the number of tuber per plant, tuber weight per plant, proportion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potato,yield,unearthed potato rate,and damaged potato rate all enhanced.[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80 cm ridge width and 30 cm ridge height had the highest yield of 42.91t/hm2.Its potato number and proportion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potato were relatively high,and the unearthed potato rate was 96.40%,which was suitable for minitype potato harvester.
  Key wordsLongshu 14;Ridge distance;Ridge height;Yield traits
  甘薯是福建省第二大糧食作物,近年种植面积保持在17万hm2左右[1]。因甘薯薯块体积大、较笨重,在生产过程中,收获用工量占生产全过程的42%,作业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50%[2]。但我国甘薯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低,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指数约26%(收获环节约为15%),丘陵地区更低[3]。农机农艺配套是甘薯机械化探讨的重要方面[4]。南方地区多丘陵地,大型机械不适用,甘薯人工收获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综合效益低。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适宜南方地区的小型、轻便、实用的收获机械及配套栽培技术需求迫切。该研究通过探讨不同垄距和垄高对甘薯龙薯14号产量和小型收获机收获性状的影响,寻求较适合该品种机械化栽培的农艺措施。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龙岩市新罗区大池镇雅金村进行,土壤为壤土,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前茬为水稻。
  1.2试验材料
  供试甘薯品种为龙岩市农科所选育和提供的龙薯14号;供试机械为龙岩诚德机械有限公司研制的LG-4U-A1型小型甘薯收获机。
  1.3试验方法
  采用不同垄距和垄高两因素裂区设计:垄距为主区,设100 cm(A1)、90 cm(A2)、80 cm(A3)3个水平,垄高为副区,设25 cm(B1)、30 cm(B2)、35 cm(B3)3个水平,100 cm垄距为5行区,行长12 m,90 cm垄距为6行区,行长11.11 m,80 cm垄距为7行区,行长10.71 m,3次重复,密度为5.25万株/hm2。小区面积60 m2。田块四周设保护行。7月29日栽插,插后10 d施尿素75 kg/hm2,插后1个月结合中耕培土,施用国产复合肥900 kg/hm2。12月21日收获,全生育期145 d。   收获时各小区选取有代表性的10株甘薯对结薯数、单株薯重、大中薯等进行测量。收获机收获时采用隔行收获的方式。收获机工作结束后,在试验区内对角线任取5点,每测点沿垄长方向量取2.28 m,捡取明薯,选出伤薯。明薯收集后,找出被土掩埋的薯块,选出伤薯。分别对薯块进行称重。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垄距和垄高对甘薯产量的影响
  可以看出,A3B3处理的单株结薯数最多,为6.3个;大中薯比例最高,为82.33%。单株薯重和产量最高的是A3B2处理,分别为0.80 kg和42.91 t/hm2,产量最低的处是A1B1处理。A3B2处理产量比A1B1高28.09%。
  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垄距间的产量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垄高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在单株结薯薯、单株薯重、大中薯重比例方面,2因素的各水平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表2)。不同垄距水平下,随着垄高的增高,单株结薯数和大中薯重比例提高,而单株薯重和小区产量先增高后降低。B2、B3的平均产量分别比B1高15.51%、6.69%,总体上高垄的甘薯产量更高。不同垄高的水平下,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大中薯重比例和小区产量随垄距的减小而增加。A2、A3的平均产量分别比A1高3.72%、8.37%,说明减小垄距、提高垄高能增加甘薯产量。
  2.2不同垄距和垄高对甘薯机械收获性状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甘薯机械收获明薯率最高的是A3B1处理,为9697%,但其伤薯率也较高,为4.83%,居第二位的是A3B2处理,其明薯率和伤薯率分别为96.40%和4.63%。
  试验结果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垄距间的明薯率、伤薯率、埋薯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不同垄高明薯率、埋薯率间存在显著差异,伤薯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表4)。不同垄距水平下,随着垄高的增高,明薯率、伤薯率呈降低趋势,埋薯率呈升高趋势。B1水平明薯率最高。伤薯率最低的是B3水平,但与B2水平间无显著差异。不同垄高水平下,随垄距减小,明薯率、伤薯率呈升高趋势,埋薯率呈降低趋势。说明小垄距矮畦明薯率高,但伤薯率也高。
  3结论与讨论
  该研究表明,垄距和垄高对甘薯龙薯14号的产量性状、机械收获性状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试验小区种植的密度相同,垄距(80~100 cm)减小后,单位面积内的株距增大,提高了单株结薯数、单株薯重和大中薯重比例,从而提高了甘薯产量,这与前人研究结果有相似之处[5-7];机械收获时,明薯率、伤薯率随垄距减小而提高,但埋薯率降低。提高垄高可以提高土壤保墒效果,增强防涝保湿的能力。在不同的垄距水平下,提高垄高能增加单株结薯数和大中薯重的比例,总体上提高单株薯重和甘薯产量,这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似[8-9];但提高垄高降低了明薯率和伤薯率。窄垄高垄,可增加密度,提早封行,甘薯茎叶有较大的生长空间和受光面积,有利于土体空气交换、提高昼夜温差、促進薯块膨大[10]。适宜的垄距和垄高有利于甘薯的大田生长发育,能充分发挥
  个体和群体的交互效应,提高产量,也有利于甘薯机械化收获,从而达到农机农艺相配套的高产栽培。该试验中产量最高是垄距为80 cm、垄高30 cm(A3B2)的处理,为42.91 t/hm2,其结薯数和大中薯比例也较高,明薯率为96.40%,居第二位,伤薯率中等。综合来看,A3B2处理是较好的组合,较适合小型收获机收获,可为甘薯龙薯14号机械化栽培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福建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福建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2012.
  [2] 胡良龙,田立佳,计福来,等.国内甘薯生产收获机械化制因思索与探讨[J].中国农机化,2011(3):16-18.
  [3] 胡良龙,胡志超,王冰,等.国内甘薯生产机械化研究进展与趋势[J].中国农机化,2012(2):14-16.
  [4] 胡良龙,胡志超,谢一芝,等.我国甘薯生产机械化技术路线研究[J].中国农机化,2011(6):20-25.
  [5] 俞金保.甘薯不同垄作方式对比试验初报[J].福建农业科技,2014,45(5):7-8.
  [6] 苏明,黄洁,甘学德,等.不同株行距对甘薯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5):6-9.
  [7] 黄志谋,沈其文,杨新笋,等.不同垄距及株距对鄂薯9号产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11):2580-2582.
  [8] 祁驰恒,谭淑琼,曾钰婷,等.不同垄高对马铃薯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C]//屈冬玉,陈伊里.2016年中国马铃薯大会论文集.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16:380-383.
  [9] 彭慧元,邓宽平,雷尊国.不同起垄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7):42-43.
  [10] 唐永金,侯大斌.甘薯栽培适宜垄宽、垄高和垄形的理论探讨[J].西南农业学报,1998,11(1):123-125.
其他文献
为了在协同产品创新中有效地识别和评价创新客户,提出了运用基于预处理的小波神经网络模型,对协同创新客户进行评价。在分析面向客户学习效应评价过程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学习效
为有效检索并重用现有三维模型及相关设计知识,针对工程三角网格模型,提出了一种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无关的基于网格特征临界点的三维工程模型检索算法。根据Morse理论,采用网格顶点处的离散平均曲率作为光滑实值函数,计算网格特征临界点;采用两临界点间近似测地距离和顶点法矢夹角余弦值作为联合形状函数,按照极大值点、极小值点和鞍点,分别计算同类临界点间的联合形状函数得到形状分布,从而将模型的比较映射为形状分
供应链中的物品具有多个与路径无关的、仅用来表示自身特征的属性维,在挖掘这些移动物品的频繁路径模式时,需要同时考虑到这些属性维。基于高效率的路径模式挖掘算法——封闭路
在分析真空注型工艺的基础上,指出搅拌和浇注电机的速度控制是影响制品质量的关键因素。为解决现有设备使用的驱动电机转速无法实时精确控制的问题,提出一种将智能控制和预测
为解决不对称信息下直运型供应链库存协调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熵的库存协调方法。首先,研究了由一个供应商和一个分销商组成的直运型供应链系统,给出了库存保管成本信息不对
为解决热轧生产计划中出现的板坯倒垛问题,建立了基于轧制位置与库内板坯多对多对应关系的问题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邻域搜索算法。该算法考虑到轧制计划中的板坯规格组在库内
在基于图像的视觉伺服手眼系统中,往往需要通过估计获得目标的深度信息。为此,提出了通过控制装有摄像机的机械手进行纯平移运动,从获取图像序列特征点的变化来估计目标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