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天津教育·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mot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著名教育家梁启超先生曾说:“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之源泉也。”历史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文明的总体表征,学习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明辨是非,树根立魂,提高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于初中生大多都是刚接触历史这门学科,被编制成课本和教材的历史无疑是死板且枯燥的,教师的照本宣科加之单纯的记忆性学习也使得历史失去了它原本的趣味和色彩。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历史的魅力不应该只局限在课本里,将“历史故事”与教学灵活融合能够增强课堂教育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获得美且有趣的体验,并帮助教师更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历史课堂上展开“故事教学”的重要意义
  讲故事符合初中生年龄层次
  刚从小学阶段过渡到中学的学生感知事物的能力并不精确与具象,再加之历史学科的知识点细化繁多,刻板的填鸭式讲解很容易使学生对历史学习丧失兴趣。而“乐学”是学习的最佳状态,因此针对中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采取讲解故事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另外,由于不同的历史故事能够带来不同的新鲜感,故事性学习更能提升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激发学习的热情,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故事将严肃抽象的历史“鲜活”化
  历史具有“不可重现”性,通过图片、文字呈现的历史教材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抽象的历史形象化,但长期简单重复的教学模式难使学生保持长久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慢慢递减甚至丧失。而通过讲故事能够将历史如同画卷般地在学生们的眼前呈现,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拉近其与历史的距离,更有益于营造“现场感”,使学生们通过身临其境的今古对比来理解和加深记忆,化繁为简,只有学生听得懂并且热爱听,才能将对故事本身的兴趣真正地衍生到学习中来。
  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初中生正处在品性和三观的养成时期,也是其知识积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教师若在课堂上引入一些正义的、激奋人心的历史故事,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以及人物的认知,最重要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去思考和感悟历史精神,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思想,使中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历史教学中故事运用的具体策略
  通过历史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生的年龄相对偏小,思维活跃,活潑好动,注意力也较容易分散,枯燥乏味地照本宣科以及严肃沉闷的历史课堂难免会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抵触和厌倦心理。如果教师能利用开课前的几分钟讲一个有趣味且充满悬念的小故事,便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下课时轻松愉悦的状态中迅速吸引过来,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课时,可以首先预设启发性问题:“假设你生活在原始社会,没有现代生活的便利条件,你会怎样来获取生活及食物等用品?”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原始社会生活方式的好奇心,教师再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方式,生动地讲述“伏羲教民煮食”“神农教民播种五谷”等故事,从而引导学生在不同时代的对比中加深对本课内容的印象,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课堂中适时地穿插历史故事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虽然能够提升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但其始终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将一整堂课变成“故事会”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掌控讲课节奏的能力,在适当的时候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调动起学生的情绪,使学生能够在短短45分钟内始终保持注意力,从而保障教学目标能够顺利实现。比如讲楚汉历史时,可以引入“鸿门宴”“四面楚歌”等历史故事;讲解战国纷争时,穿插著名战役——马陵之战,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孙膑足智多谋、聪慧过人的性格特点,切身感受那场以少战多战役的惊险与刺激,借此对魏国由盛转衰的历史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讲述历史故事无疑是枯燥课程的调味剂,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有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
  课堂结尾设置历史故事,加深学生记忆
  在一堂课的结尾,教师可以用一个或多个相关的历史故事来升华教学成效,加深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印象,并启发学生在课下能够独立思考、激发思维,针对历史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深入地去体会历史的真谛。比如,在“商鞅变法”课程结束时,教师可以讲一些秦王对商鞅的追捕小片段,使学生们体会“商君虽死,秦法未败”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从而进一步理解封建王朝法治的历史演变,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结语
  历史故事是学生们通往历史学习的一扇兴趣之门,初中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地运用故事教学能够降低授课难度,避免老套枯燥的讲解给学生带来的疲惫感,对学生们在历史的长河里探索知识、汲取智慧,接受优秀历史文化的熏陶和浸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都具有极大的帮助。
其他文献
该文将研究G-S期调控因子p53、p21及chclinE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结果:1、染色定位:p53、p21及chclinE均定位于细胞核,少量细胞浆着色的不计算,胞核分别呈淡黄
该文构建了含有CD基因的穿梭质粒pAdElCMVCD,将该质粒与酶切过的腺病毒基因组DNA右臂共转染293细胞,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了重组病毒AdCD.该室前期工作已构建了AdTK.我们用
目的:  探讨血清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 FFA)及尿足细胞标志蛋白(podocalyxin, PCX)联合检测在2型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该实验诣在研究雄黄逆转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株MCF-7/ADM的多药耐药性,以及探讨其可能的耐药逆转机制,以期获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耐药逆转剂.乳腺癌多药耐药细胞株MCF-7/ADM
文章首先介绍了微课程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意义,对微课程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微课程应用于教学的劣势进行了分析并探索了解决
目的:为了探讨局部放射性损伤创面难愈的机理,我们以50GyCoγ射线单次局部照射大鼠后肢为实验模型,对比性观察局部放射性损伤和单纯皮肤伤口愈合过程中几种生长因子其受体的
中泰自古以来就是友好近邻,汉语和泰语也是同属于汉藏语系的亲属语言.加强汉泰语言对比研究既有利于深化对汉语自身的认识,也可以促进对泰汉语教学.本文先概述了近年来汉泰语
语言作为小学音乐课堂的重点组成部分,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带动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其美的体验。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课堂语言的实际价值,使用艺术语言渲染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可以更容易地接受掌握音乐相关知识。为此,教师要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加强各个音乐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自身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进,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语言,从而提升音乐教学效率
期刊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的蔓延,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改变着人类对自然及生命的认识,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生存方式,同样改变着教育教学的模式方式,推进了教育教学的变革.疫情期间
该课题就低剂量辐射(LDR)诱导蛋白的产生条件、提取、检测、生物活性等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对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功能的影响.该文从分子、淋巴细胞亚群及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