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不可忽视的三个要素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an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先于教学过程,是教学准备、实施的指挥棒,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课堂教学的缺失往往是和目标的缺失有关,甚至是直接诱因。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追根溯源是目标不当或不全惹的祸。一直以来,阅读教学有一种程式化倾向:疏通字词-整体感知-品词析句-读中感悟-主题探求。如此千篇一律的教学流程与策略,消解了学生对阅读课的激情,究其原因,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就存在格式化的问题。以《爱如茉莉》一文为例,教学目标是这样设定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感人的亲情,理解“真爱如茉莉”,从而懂得生活,要学会爱,珍惜爱,付出爱。从朗读课文、学习字词到感受人物形象或文本蕴涵,这样的一个套路似乎放之四海而皆准,只需把“9个”生字换成“10个”,把“感受亲情”换成“懂得坚强”。
  怎样使教学目标更切实,更有效呢?制定教学目标要以钻研文本为前提,教师在研究学生、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确定教与学的内容、方法,这样形成的目标带有教者自己的理解,且具有针对性。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有三个方面有待重视:体裁、表达、层次。
  一、关注体裁,会读“这一类”
  课本中选文的体裁是丰富多样的,编者意在让学生接触、感知各种文体的特点。散文、小说、诗歌、说明类、说理类……不同的体裁有各自的创作要素、表达方式,形成的是各自独特的美学价值。教学时,自然要遵循规律,把握特点,科学地设计问题、选用方法。比如薛法根教师教学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对于大多数教师紧紧不放的“事例写了什么”坚决地予以舍弃,而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比较、思考“为什么三个事例都略写研究的过程,却将问题和结论写得很具体”,让学生了解:在说理性文章中,事例是为观点服务的,论点与论据不是“两张皮”,而是相关对应的。正是因为把握了文本的体裁特点,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有了准确的定位,才会预设这样一个探究、对话的环节。
  小说有三要素,教师要将概括情节、感知人物形象、体会环境作用三方面纳入教学目标。民间故事弘扬真善美,寄托祝愿与向往,这就要将体会人物情感作为主要教学目标;通讯要及时、真实、有感染力,教学目标就要有对文字表现手法的关注。《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是科普小品文,教学目标不妨安排这样一条线:通过“孪生兄弟”“袭击”“集体大逃亡”等词语,体会科普读物语言的通俗化、形象化特点。
  带着体裁意识制定教学目标首先要对文体特点有所了解,这就需要教者学习相关的知识,关注体裁并不是将抽象的文体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以巧妙的设计,让学生充分地感受文体的特点及魅力所在,在潜移默化中积累写作的要领,促进目标的达成。
  二、关注表达,从“这一篇”中习得
  当下阅读教学,越来越重视言语表达形式,反对繁琐的内容分析,学科本质属性越发明晰。但不足的是这种“关注”更多地停留于个别词句的层面,较少留意整体的谋篇布局;“关注”的手段往往以对话、交流为主,较少落实在“练”上,进行方法的迁移。这说明教师已经有了关注表达的意识,但在具体制定教学目标时,还没能结合具体文本,将表达这一能力目标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其中。
  《音乐之都维也纳》如一部风光片,展示了维也纳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浓郁的音乐氛围,不少教者抓住“摇篮”一词,让学生讨论其比喻义,还设计句式练习“ 是 的摇篮。”在教学“金色大厅”部分时,有教者要求学生圈出表示方位的词语,讨论写的顺序,引导学生有序表达。这些都体现了对表达的关注,但显然缺乏目标引领,收效不明显。《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教学目标不妨安排这样一条线:思考课文是从哪些角度来说明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用这样的布局方法,让学生学习介绍一处地方或一个事物的特点。
  三、关注层次,在“这一次”中获益
  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同时,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充分体现这种层次性,不拔高,也不降低;既切实可行,又促进发展。比如同为寓言类文体,安排在三年级的《鹬蚌相争》和安排在六年级的《螳螂捕蝉》目标定位就不同。
  《鹬蚌相争》:
  1.想象一下,被渔夫抓住以后,鹬和蚌会说些什么。学习文中对话描写的方法,写一段对话。
  2.读懂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从中受到启发。
  3.知道“鹬蚌相争 渔人得利”的含义,积累一些八字成语。
   《螳螂捕蝉》:
  1.练习复述故事内容,做到有条理、表达准确,力求生动。
  2.理解寓意,了解故事产生的历史背景。
  3.读典故,感受寓言含蓄隽永的魅力。
  4.结合学过的《伊索寓言》,比较中西方寓言在创作背景、表现方法等方面的异同。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统帅与灵魂。教学目标的定位与设计直接影响“教”与“学”的活动,进而影响教学的效率。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学习需要的科学分析上,建立在对教材的准确把握上。只有从教学目标入手,发挥目标的导向功能,才能真正解决阅读教学的缺失与不足,提高阅读课的效率。
  (责编 张亚莎)
其他文献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面对条件有限的农村孩子,要完成课标要求的识字任务,教师就要用心去思考,切实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使学生有兴趣,有方法,从而提高识字量,达到预期的识字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识字提出了“会认”和“学会”两个要求,要求小学生会认汉字3000个,会写汉字2500个,其中低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会写其中的800~1000个。这样的识字任务对受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保持并提升课堂的"语文味"?从"读"这个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下面我就结合自己教学的《天上偷来的火种》一课,谈谈如何通过各种形式的
目的:分离大鼠胰岛素基因增强结合蛋白1(Islet-1)基因,构建plEGFP-C1-Islet-1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方法:利用RT-PCR技术钓取大鼠Islet-1基因,克隆到测序载体PGET-1TA中,测序后再
近2年本院应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出现不良反应数例,其中血尿2例,现报道如下。
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学生的话匣子一旦打开就会滔滔不绝地说,但说的这些话都符合规范吗?换一个场合他们还会这样说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一些场合不会说话,或者说得不好,说明说话训练不到位。俗话说:“会说话的让人笑,不会说话的让人跳。”由此可见说话训练是多么重要。那么,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说话教学,让学生学会说话呢?这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给学生的话匣子充充电,不只是要提高其说话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