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实践教学课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来源 :大东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bj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高校教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从理论上对高校教改进行反思和提升就显得尤为紧要。本文在对交往行为理论基本内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高校实践教学课实效性缺失分析进行了分析,提出提升高校实践教学课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校实践教学课教学改革;交往行为理论;实效性
  交往行为理论是哈贝马斯思想体系的基石,他主张通过主体之间的有效交往实现彼此的沟通和理解。而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交往行为。有鉴于此,本文将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作为一种视角导入到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讨论中,对实践教学改革进行思考,以期推动高校实践教学改革良性发展。
  一、交往行为理论的基本内涵
  作为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交往理性的提出首先针对的是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其次是传统形而上学理性观和20世纪以来的非理性与反理性思潮。后者对理性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认为启蒙理性虽然取得了对自然和社会的全面胜利,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更甚。哈贝马斯认为形形色色的反理性主义思潮虽然对工具理性提出了异议,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主张通过交往理性来完成现代性未完成的事业。合理性是理解交往理性的重要概念。所谓的合理性指的是对理性与理性主义的诉求。马克斯·韦伯将合理性分为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两种,两者总是处于此消彼长的状态。西方社会合理化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从形式合理性的角度而言,西方社会的现代化是合理的,但从实质合理性角度来看,又是不合理的。现代西方社会合理化过程主要表现在形式合理性的增长与实质合理性的衰退。哈贝马斯指出,传统认识中的合理性是指表达合理性,而合理性应该是行为的合理性,“合理性更多的涉及到的是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如何才能获得和使用知识,而不是对知识的占有。”因此,对合理性问题的研究必须从主体行为入手。
  在此基础上,哈贝马斯从语言与行为世界的关系出发,将行为模式划分为四个种类:第一种是目的行为(Teleologisches Handeln)模式,这是一种旨在实现目的之行为,着眼于在特定的情境中實现功效的最大化。在这里,人与物没有本质区分,他人只是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是实现目的的阻碍因素或促进因素。“这种行为模式奠定了经济学、社会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的决定论和博弈论的基础。”第二种是规范调节行为(normenreguliertes Handeln)模式,这种模式是社会群体成员的行为模式,行为者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为满足一种普遍的行为期待,服从社会普遍价值规范。“这种规范的行为模式是角色理论的基础。”第三种是戏剧行为(dramaturgisches Handeln)模式,这种模式出现在互动的过程中,它是互动者互为观众并在对方面前表现主体性的一种行为模式,行为者是互动参与者,各自在对方面前表现自己。“戏剧行为模式主要用于现象学对于互动的描述。”
  哈贝马斯认为以上三种行为模式都不是交往行为。它们都只是片面把握了语言的功能。目的行为将语言作为实现主体预设目的之工具,规范调节行为认为语言是传播传统文化价值规范的媒介,戏剧行为中语言只是展示自我的中间环节,并未确认语言的认知和调节功能。鉴于此,哈贝马斯提出第四种行为模式——交往行为模式(kommunikatives Handeln)。在交往行为模式中,至少两个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通过符号的协调互动,通过平等的对话、有效的交往,消除矛盾与分歧,达成相互理解,实现有效交往。在哈贝马斯看来,交往行为模式比其他行为模式在本质上更具有合理性:它通过与客观世界的关联,追求目的合理性;通过与社会世界的关联,追求规范正确性;通过与主观世界的关联,追求动机真诚性。因此,衡量交往行为是否具备合理性须参照三条标准:一是交往的有效性要求是否得到充分实现;二是与行为相关的人机互动关系规范是否正确并得到普遍认同;三是行为者是否真诚表达了自己的意向。
  二、基于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高校实践教学课实效性缺失分析
  (一)教育主体话语权的缺失
  在哈贝马斯看来,语言是人际交往的核心形式,通过语言,人与人的交往得以实现,通过语言,人与人的组合得以构成社会。交往理性是通过不同对话者对语言的分享与他们对语言有效性的评价而产生的。交往理性的含义最终建立在人类对论争性言语的不受限制的、同一化的、导致一致意见的力量的核心体验之上。而在高校当前的实践教学课中,教师主导教学全程,普遍存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话语权缺失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主体间的交往依然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方式为标准,而非按照有效性主张通过平等对话和讨论来消除分歧、达成共识。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必须都将自己作为一个不可替代的、有着独特价值的个体,凭借自身积累的学识表达看法和见解,师生通过有效交流、相互之间的学习来共同完成教学活动。在实践教学课当中,理想的教学模式也应该是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双向互动过程。
  (二)教育主体主动性的缺失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它的目的是,在确立明确目标(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主体(教师)对客体(学生)实施认识和改造行为,从而使客体接近预定目标。这一过程中,客体只是纯粹的个体,而不被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看待,于是就形成了改造——被改造的二元对立关系。这一对立关系消解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为完全被动的客体,从而导致学生在课堂中的“失语”现象,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教学过程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根据交往行为理论,教学过程可以被视为交往行为。交往行为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极其体现,目的是主体之间达到理解与认同的过程。事实表明,高校的实践教学课实际上是在教学过程中教老师与学生的“主体——主体”之关系降格为了“主体——客体”的关系,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主体之间应该有的有效互动性,即缺乏有效的言语交流和沟通。于是,作为被认识和被改造的对象,学生只能机械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主动学习知识的过程沦落为创造性和积极性不断丧失的过程,导致学生成绩不理想,教学效果不显著,严重阻碍了实践教学课实效性的实现。   (三)教学过程现实性的缺失
  传统实践教学课注重理论内容的灌输,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只能是浅层次的课堂体验,无法使教学与现实有效结合,容易导致教学过程中现实性的缺失,致使课堂缺乏感染力,学生亦无法将教学内容内化为自身血液,最终造成知行分离的学习结果。哈贝马斯提出的“生活世界”的概念,认为生活世界应该是交往行为的背景和源泉,交往主体基于生活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在生活世界中形成共同遵守的规范和普遍价值准则,进而达成交往者之间的认同。然而传统实践教学课正与此相违背,教师未能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从教材中抽离出来注入现实性,对于学生而言理论依然是抽象的,无法进入经验系统。
  三、提升高校实践教学课实效性的有效路径
  (一)增强教学主体之间的交流
  在哈贝马斯理论的阐释中,交往行为通过语言达成共识,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交往者必须证明自己的意图是真诚的,所谈内容要符合事实,而且彼此行为没有违背共同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所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实际上是中真理的共识理论。按照这一理论,交往行为双发必须在理想的语言情境中才能達成共识。理想的语言情境是指所有参与者有相等的机会参与言语活动,在没有任何不公平的条件之下进行对话,排除单方面的具有约束力的特权。这就意味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好语言这一媒介,将对等的话语权交还教学主体,扭转其失语的现象,增强有效的互动和交流,达到提升课程实效性的目的。
  (二)构建主体间性模式
  交往行为不是个体的独白行为,而是交往主体之间符号化的协调和理解关系。哈贝马斯在《交往与社会进化》中谈到:“交往行为的目标是导向某种认同。认同归于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两相符合的主观际相互依存。”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虽然以共同规范为前提,但规范却可能变成压抑权威,所以应该通过对话确立共同遵守的规范,用论证的方式说服对方。论证的过程不能有任何强迫性,交往者应有充分的自由。因此可以说交往理性实际上是对话理性,交往行为实际上是对话行为,它从交往的相互关系际主体间性的角度解释问题。大学的实践教学课堂正应该通过构建主体间性,通过构建师生实践的合理关系实现课堂的理想状态。
  (三)更新实践教学的内容
  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概念强调交往行为开展的背景。随着当代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生活世界。这意味着高校实践教学课程也需要源源不断的更新,以更加贴近生活世界这一大背景。一方面,在建立实践教学课教育目标的过程当中,教育目标要侧重于同教学主体的生活环境相结合,以教学主体对世界的认识为目标定向,将抽象的内容现实化,建立相关教育目标。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课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讲述上,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使之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实践使学生切身体验到理论的现实意义。这也是学生将理论内化为思想意识的过程,从而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彰显教学的实效性。
  基金项目:《新形势下利用行业资源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体系研究——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7JGB425)
  参考文献
  [1]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曹卫东译,2004年8月版
  [2] 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作者简介:
  孔令洁,助教,桂林年航天工业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凭借其巨大的学科影响力和教学应用价值在高中课程体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高中生已经具备很强的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借助语文教学契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夯实学生的文学功底是十分必要的,这为学生的全面发奠定了基础。但是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严重遏制了语文教学作用的发挥,基于此,本研究顺应新课改趋势研究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和途径,希望能都对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樟木头麒麟舞作为民间艺术,承载了客家人独特的审美文化情结,它集音乐、舞蹈、武术、美术等各种艺术门类为一体,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本文就樟木头麒麟舞特点、现状以及社会价值,探索发展思路。  关键词:樟木头麒麟舞;价值考究;发展探索  作为东莞第一个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樟木头麒麟舞,据资料记载,已有500年历史。无论是乡间农舍,还是国内银幕,甚至是国际舞台,都能看到樟木头麒麟舞的
期刊
一、符号学对天然材料包装的指导和启示  符号学是研究符号系统的科学,更具体的定义是“符号学最早是作为哲学研究的重要门类。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所衍生出来的科学,又广泛应用到了不同的文化系统当中。符号学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符号化,是认识事物的一种简化手段,因此符号是承载、传达信息的基础元素。在设计行为中,符号由设计师创造并赋予意谓,使受众能够认知、理解、接受,从而实现有效传播。  天然材料包装设计主要通过材
期刊
摘 要:由于小学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但是,小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薄弱、还未形成较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在学习数学时,会感到具有一定的困难与挫折。而充分运用生活情境教学法,可让学生立足于现实生活的经验来认知理解所学知识。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立足于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本文当中重点阐述了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关键词:生活情境法;小学数学教学;运用研究  
期刊
摘 要:电视民生新闻以其独有的传播思想和价值定位,在内容、播报方式、服务性及舆论监督等方面的大胆尝试,为目前我国电视新闻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但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平庸化、娱乐化、琐碎化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民生新闻的报道方式一味求“软”,甚至发生了职能错位,使得新闻失去了新闻价值,缺乏思想深度,更有甚者走向了低俗化和庸俗化。本文将从民生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形式入手,深入分析其原因和弊端,最终呼吁“停止
期刊
摘 要:本文以色彩运用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积极作用为出发点,针对近年来高速发展却舒适度不足的景观建筑行业,通过色彩对人们情绪,软性景观,硬性景观的影响与运用进行探讨。充分运用色彩这个媒介,对现有的色彩认知进行讨论与再运用,通过不同的表现媒介展示色彩的力量,进而丰富景观的概念内涵,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期待。  关键词:色彩运用;软质景观;硬质景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为高质量的生活是当今
期刊
摘 要:大众传媒的特点及特有的功能,以及它与文化息息相关的关系,决定了大众传媒必然会对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与冲击。它利用其特有的传播优势,更好更快更直接地向受众传递了文化成果,让更多人了解认识并热爱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使得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本文通过分析大众传媒对传统文化的影响,进而提出如何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大众传媒;传统文化;继承弘扬  一、大众传媒与传统文化  近来
期刊
摘 要:时代在进步,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各种网络终端不断地瓜分电视媒体的广大市场电视媒体作为基本的媒体方式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新形势下,我们就应从电视编导的创作新意和创作技巧方面入手,捕获更多观众们的眼球,投其所好,恢复电视媒体在媒体时代的领头地位,完美地适应如今的新媒体时代。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电视编导;创作技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广播电视媒体的信息渠道得到了拓宽,同时也受到了巨
期刊
摘 要:为有效解决餐饮服务技能人才的问题,国内高职学校都相继开设酒店、旅游服务管理专业。但是由于高职办学时间短,教学经验不足,课程实训教学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难以满足需要,因此有必要深层次研究高职餐饮课程实训教学实践。  关键词:高职餐饮课程;实训教学;实践;改革策略  高职的实训教学是锻炼学生专业操作技能,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举措。而餐饮服务管理是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不
期刊
一、书目简介  我以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杨守敬集》第一册为根据,参考二十五史补编本,对《汉书地理志补校》进行阅读,并对其研究方法、研究价值等方面进行提要。《汉书地理志补校》(下称《补校》)是清末明初杰出的歷史地理学家杨守敬的著作,其刻于光绪二十六年,全书一册,分上、下二卷,凡四十页,仿宋体大字竖刻,卷首有光绪二十五年杨守敬著《自序》,各卷首页有“宜都杨守敬惺吾”字样。  二、《补校》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