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与使命同行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dakedi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于漪老师接触过的人都会被于老师的生命状态深深地感动。她已经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身体一直不是很好,但她依然活跃在教科研一线。她已经没有任何职衔,只是一位退休教师,但在上海普教领域,其影响力却是不可替代的,其声望却是无人能及的,而这都是因为于漪老师的生存方式。我们都知道上一两堂好课不难,难的是不断地上出好课,上出几千堂好课;做一两次报告不难,难的是不断给人启迪;发表一两篇文章不难,出版一两部著作也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在学习,一辈子都在思考,一辈子都在表达,一辈子都在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于漪老师她做到了。
  于漪老师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她的话语方式超越了很多前人。借用冯友兰先生的一句话来说,哲学史研究者要照着说,柏拉图怎么说,那就怎么说,孔子怎么说,那就怎么说,而哲学家要接着说,康德怎么说,黑格尔怎么说,接下来我要怎么说。于漪老师既不是在照着说,也不是接着说,她是在自己说,她在说自己的话,那是置身于广袤的教育田野里的来自草根的带着泥土芳香的话。于漪老师的话语风格是创新的,但是从不偏激;是公允的,但是从不守旧。她是着眼于建设的,着眼于解决问题的,她的话语,她的思想,她的思路,切合教育实际,而又适度超越当前现实。因此,无论是基层的教育局长还是上海市教委主任,都愿意去听听于老师的话语。
  从于漪老师的话语方式当中可以领悟到于漪老师的人格特质。于漪老师的人格特质是开阔的视阈、独立的见识、宽广的胸怀、自由的心态。别人没有想到的、没有看到的、没有见识到的,她却能想到,能看到,能见识到;别人没有胆识说的,她说了;别人不屑于去做的,她去做了。这是一种优游的气度,一种自由的情怀,一种人文的理想,一种追梦的执著。
  再去看看于漪老师的动力方式。为什么她一辈子都能孜孜以求?她的第一推动力是什么?她的永恒动力是什么?是使命,是为学生的使命,是为教师的使命,是为学校的使命,是为国家的使命。《现代汉语词典》说,所谓使命就是“重大责任”,《辞海》说,所谓使命就是“重大任务”,所谓承担使命就是承担重大责任、重大任务,在历史的坐标上,明确自己当下的担当。
  第一,为学生的使命。
  于漪老师的工作重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超常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面对自己的教育,面对自己的教学,她总是做有过推断。她曾说过“一辈子学做教师”,她还曾说过“上了一辈子课,上了一辈子令人遗憾的课”,这就是她的胸怀。有过推断可能是使教师获得发展的很重要的因素,所以,教师的进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自己过往的东西做有过推断。
  第二,为教师的使命。
  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学校就不能为学生的成长提供高质量的课程服务,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学校就不可能持续发展。面对青年教师的发展于漪老师总是做有为推断,她总是相信青年教师能有所作为,她总是相信青年教师将来肯定会成为非常优秀的教师。所以对青年教师,只要有机会,她总是不断地帮助,不断地指导,不断地提携。
  第三,为学校的使命。
  作为校长,于漪老师不但自己有梦,还让师生员工有梦,激发所有师生员工一起为着美好的梦想去努力,使教师成为憧憬未来的追梦之人。为了实现美好的理想,面对学校办学过程中复杂的问题,于漪老师总是做有解推断。她从来不在困难面前退缩,她从来不把困难事情放弃,她总是身体力行地主持并参与解决一个一个纷繁复杂的问题。
  第四,为国家的使命。
  面对国家教育改革、课程改革的重大政策、决策,于漪老师总是做有理推断,并努力宣传之、践行之,体现国家意志。她总是能以天下为己任,以民族为己任,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思考教育。在她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教师的风格、中国教师的气派、中国教师的情怀。
  作为教育家的于漪老师,担当起了为学生谋发展的使命,担当起了为教师谋发展的使命,担当起了为学校谋发展的使命,担当起了为国家发展的使命。向于漪老师学习,就要学习她这种使命感。没有使命就没有梦想,没有梦想就没有教育,没有未来;没有使命就没有责任,没有责任就没有成长,没有发展。使命,让教师的工作变得伟大;使命,让教师的事业变得厚重;使命,让教师的精神得以升华;使命,让教师的生命永不褪色。
  向于漪老师学习,“让生命和使命同行”!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孙彦川)
其他文献
校本培训以其特有的经济有效性,日益成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在职培训模式。然而,以往的校本培训往往关注国家、学校的需要,关注教师教育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强调教师的业务进修等培训活动依赖于“外力”的推动,注重外部规章制度的约束和诸如分数、证书和评定职称等外部诱因的利用,更多的是把培训看成是学校的一项工作任务与内容来开展。[1]当前,随着以研究型学习、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和发
《中国教师》:请简单地谈一谈你对女子篮球运动的认识。  任冰洁:我觉得通过参与篮球这样的集体项目对养成团结协作的精神特别重要,尤其对独生子女,它会让你认识到每个人不是独立的,有些事情要靠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做好。我个人认为女子篮球最重要的是扎实的基本功,然后是顽强的作风与良好的身体素质。女生之间身体条件的差别不像男生那么明显,例如跳起的高度不会差很多,所以我觉得顽强的作风非常重要。  《中国教师》:通
1891年10月18日(农历九月十六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钟灵毓秀皖南黄潭源村诞生。对现实生活中贫病与痛苦的切身体验使他产生行医济世思想,参与辛亥革命地方议会与武装暴动的经历以及金陵大学的学习生活,使他开始思考更深层的社会问题,终成为医治人心而非人身的教育巨匠。  一、止于人民幸福选择终生从教  陶行知在人生中选择教育,是由于他主张民主共和,反对专制横威,认为“自由、平等、民胞,共和之三大信条也
根据教育部实施“教师网联计划”的部署,广州在2003年正式面向全市中小学教师开展远程培训工作。2007年教育部在广州召开现场会之后,广州的教师远程培训又实现了新的突破,形成“全员培训以远程培训为主,骨干培训以面授培训为主,个性化培训以校本培训为主”的三头并举的培训模式,积极开展大规模、广覆盖的教师培训。五年来,广州市本级共投入超过8 000万元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培训已经实现全过程信息化
在西方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园丁”被引入教育领域是近现代以来的事情。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著名的“种子说”,即“学问、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自然存在我们身上的”[1]。在种子隐喻中,“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2]由此引申出来的教师与园丁之间的类比成为后世“园丁说”的缘起。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人的发现在教育领域中的一个反映就是儿童的发现,儿童的独特性和主体性得
小学品德学科内涵丰富,包括许多社会常识、道德规范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与认知。假如光靠书本所提供的内容和素材,缺少一定质量的资源建设和素材拓展,尤其是生动形象的教学素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就会使教学对话不能畅快自由,课堂气氛不能融洽和谐,学生参与也自然无法热情投入。  其实,品德课的教学素材无处不在,社会、学校、家庭、班级,甚至是在课堂上,只要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用一颗敏感的心去体会,都能从中寻
周作人本是中国现代史上响当当的大人物,五四新文学的主要开创者之一。很难设想,若没了周氏兄弟,中国的新文学将会是何等模样。也许是泄露了天机,以“作人”为名的他,偏偏在做人上不那么成功。且不说他落水成了汉奸一节,单单是既“谢师”又“破门”一事,就足以叫后人精神痉挛、咋舌不已了。  秦牧先生在《谢本师》一文中这样说:“以我们百年来的思想史上,那几回可怕的‘谢本师’的事件为例罢!清末俞曲园曾以‘治小学不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其协作意识和自主能力。那么,怎么样才能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在教学设计中呢?笔者结合“有丝分裂”教学案例进行一些深入的实践和反思。    一、“课伊始,趣亦生”——创设问题
山西省教育厅:  “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对我省教师培训工作无疑起到了示范引领、雪中送炭的巨大作用,但实施过程中新老问题也得到集中暴露。如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问题,中小学校对教师培训工作的支持问题,大面积培训的后勤保障、专家团队、实训基地等问题,顶岗大学生的生活与实习指导问题等。今后工作应力争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1.对教师参加培训及其作用发挥有更明确的奖惩政策规定;  2.对中小学校长安排教
驻鄂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洪宇:  “建议仿照‘经济特区’的做法,在全国选择若干个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区域,由中央确定为国家教育特区,赋予一系列权力和优惠政策,允许这些区域在全面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试验中先行先试点。”    支持方:  驻鄂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洪宇:可以选择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域进入教育特区  其一为省级行政区域(含直辖市),其二为较低层级(市州或